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620|回复: 35

排球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8 1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排球的起源和发展


          (一)“小网子”出世,“空中飞球”起飞
  19世纪末的美国,随着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4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学校将体育列人了课程,妇女得到了更多的活动自由,社区公园和娱乐计划引人城市,交通的改善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可能,出版物的增加传播着体育信息。富裕的时间和金钱,使人们对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大。
  1891年,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在春田学院发明了篮球运动。
  4年之后,离篮球发明地仅10英里之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才一年的春田学院毕业生威廉·G·摩根,担当起了霍利奥克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篮球运动对常坐办公室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过于剧烈了,他们不愿在球场上上气不接下气的奔跑、冲撞,他们需要一项新的运动来满足他们既要活动出点儿汗,又要得到身心放松而不太累的需要。摩根这位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得意弟子,没有辜负人们和老师的希望,他根据人们的这一需要,在体育馆内挂上网球网子,用篮球胆在球网上空来回打。打法上采用网球和手球的一些技术,规则类似棒球,由9局组成,连胜3分为1局,双方上场人数不限,但须对等。摩根给这种运动形式取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名字“Mintonette”,意即“小网子”。
  “小网子”活动满足了中年人娱乐和体育之需,受到人们欢迎。于是,排球运动就这样从嬉戏篮球胆的球戏中发展起来了。
  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指导大会在霍利奥克城举行。大会期间举行了历史上最早的“小网子”比赛,两队各出5人,双方队长分别是霍利奥克市市长库兰和消防队长林奇。兴致勃勃观看表演的A·T·哈尔斯博士觉得“小网子”一词意犹未尽,提议把“ Mintonette”改为“ Volleyball,取“空中飞球”之意。这一提议形象地概括了排球运动的性质,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从此,排球—一“空中飞球”开始起飞。
  (二)篮球胆轻飘,块皮胶合成型
  最初在排球场上用的是篮球。但篮球打起来太重、 太沉,打得人们手腕发疼,且易伤手指。篮球不行,摩根又试用足球。但足球也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摩根将篮球胆从篮球中取出,球胆充气后既轻又飘,打起来比篮球、足球好多了。但球胆又太轻,难以控制方向。摩根找到当时美国较大的司保了体育用品公司,要求他们设计一种用软牛皮包制的球,这种球既不伤手指,又不会一打就跑。就这样,司保丁公司按摩根的设计要求做出了第一批排球。球重255克~340克,圆周63.5~ 68.6厘米,橡皮胆外包皮套或帆布套,制成了类似现在的排球。今天排球的重量和大小就是据此演变而来的。
  1897年,美国首次公布的10条排球比赛规则中规定,球是一个外面包有皮套或帆布套的橡皮胆,球的圆周为63.5-68.6厘米,重340克。
  1947年,国际排联成立时颁布的第一本国际排球规则规定:排球重量250~300克,圆周65~68.5厘米, 气压0.52~0.58公斤/平方厘米。
  此后,块皮缝合代替了皮套或布套,胶合技术代替了缝合技术,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排球:由柔软皮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
  (三)气压过高球死沉,放气减压易于击
  250~300克的重量,0.52~0.58公斤/平方厘米的气压,使排球打起来手感沉重,比赛中由于球速快而中断甚多,尤其是垫球技术的出现,使手臂击球就如同用手臂击石头一般。于是,国际排联不断修改规则,减小 球的气压。继将球的气压由0.52~0.58公斤/平方厘米减至0.48~0.52公斤/平方厘米以后,又在于 198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规则中将球改为:重量260~280克,圆周65~67厘米,气压0.40~0.45公斤/平方厘米。此一规定一直延用到1996年。
  然而,随着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排球比赛中的中断也随之增加。据国际排联普及推动委员会1995年的调查,排球比赛中死球时间占2/3。这就大大影响了排球比赛的可观赏性。在国际排联普及推动委员会1995年对最受群众欢迎项目的调查中,排球排在足球、篮球、赛车、田径、滑雪之后,仅名列第六。这与国际排联试图将排球推成世界第一运动项目的目标相距甚远。而造成排球比赛中死球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球速过快。
  为此,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在其主席,我国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启伟的带领下,从1995年起开始实验研究不同气压的球对其飞行速度的影响及其在比赛中的运用效果。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连科学家们目前都难以解释的有趣现象:当球的气压在0.30公斤/平方厘米时, 相同击球条件下的球速最慢,队员手感最好。球的气压增大或减小,球速都快于0.30公斤/平方厘米时。在世界一流男排强球队的比赛试验也表明,当用现行气压的 球比赛时,防守成功率为 54%,当用 0.30公斤/平方厘米的球比赛时,防守成功率为 73%,上升了19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防守得到帮助,死球率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增加。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1996年8月国际排联亚特兰大代表大会通过了对 1997~2000年排球比赛规则的修订,并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规则。新的规则规定:排球由柔软皮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重量260~280克,圆周65~67厘米,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四)随“教”传播衰宇,随“战”逐流远航排球运动出现后,通过教会的传播活动和美国军队的军事与战争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排球传人亚洲较早。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播,1900年,排球传入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 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
  当排球传人亚洲时,规则尚处于不完备的阶段。当 1910年美国传教土布朗将排球运动介绍到菲律宾时,看到亚洲各国经常在室外进行排球运动,且人口众多,考虑到让更多的人能参加排球运动,他介绍的是16人换发球制的排球。这种16人制的打法又随着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采用而传播到了亚洲各国。这样,亚洲各国都经历了16人、12人、9人制排球这一过程,直到50年代才引进6人排球。至今,在亚洲各国还能看到9人制的排球比赛。
  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排球在20世纪初进人了美洲一些国家。
  1900年,加拿大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之外开展排球活动的国家。接着排球就传入了南美各国。 1905年传 入古巴; 1909年传入波多黎各; 1912年传入乌拉圭; 1917年传人巴西。
  在美洲各国,人们习惯地将排球活动看作是一项消遣娱乐活动,并没有看重它的体育竞赛性质,直到1964年被列为了奥运会项目,排球在美洲所受的冷遇才得到改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一1919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排球运动列人了美军军事训练营的训练计划,推广到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军事营地,成千上万的排球和球网被送到美国军人的手中。同时它也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盟军的体育官员们。这样,排球随着美国军队的军事活动传到了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1914年传人英国;1917年传人法国、意大利、俄国;1918年传人南斯拉夫;1919年传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1922年传人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 1919年,美国派遣军分发了16000个排球给它的部队和同盟军,这一行动大大刺激了排球在欧洲的开展。 1925年,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排球为群众性体育项目,提出了“百万人排球运动”的号召,使排球运动在前苏联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苏军士兵的影响,排球在东欧各国也开展起来了。
  (五)“华利波”传人,“队球”定名“排球”
  在我国,排球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文化教育的体育,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人侵来到我国,美国传教士在传教布道之时把排球队带了进来。1905年,排球活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倡行,后来主要通过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留学生。外籍人士等以教学、游戏、训练班及表演等方式传播,排球运动逐步在我国部分城市的一些学校中开展起来。人们根据Volleyball的译音,把空中飞球称为“华利波”。就这样,“华利波”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1913年5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大会原来没有设立排球项目,增设这项锦标是东道主为了多拿金牌在赛前临时决定的。到了开幕那一天,只有菲律宾一国报名,于是怂恿中国参加。当时任中国队总领队的美国人勃郎·格雷同意了菲队的请求,从田径、足球队中临时选人,匆忙上阵,头顶脚踢,结果以0:2的比局连输两场。这便是我国参加最早的国际排球赛了。
  1914年在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二届全运会上,排球被列为男子正式比赛项目,并将“华利被”改称“队球”,取成队比赛之意。
  1921年,旧中国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第一次有了女排比赛。
  1930年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之前,经中华全国体 育协进会研究,根据其球在空中被来回排击和参加者成 排站位这两个特点,将“队球”改称“排球”。
  从此,排球这一名称和运动形式在我国传播开来,沿用直今。
  (六)国际排联成立,魅力扩展全球
  排球的比赛性质和世界各国对举行世界性排球比赛的要求,导致了国际排联的成立。
  1947年在巴黎召开了有17个国家排协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FIVB)。法国人鲍尔· 利伯被选为主席,任职到1984年;而后墨西哥人阿科 斯塔当选为国际排联主席,任职至今。
  国际排联于1949年在布拉格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
  从排球运动的初创到1949年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其间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排球规则逐步形成,基本技战术日趋丰富,国际交往越来越多。
  1952年在莫斯科举办了第一届女子排球锦标赛,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排球被接纳为奥运会项目, 1965年在华沙举办了第一届男子世界杯排球赛,1973年在乌拉圭举办了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赛。至此,形成排球锦 标赛、世界杯排球赛、奥运会排球赛三项建全的世界大赛制度,各项赛事每隔四年举办一届。此后,世界排球大赛系列中又增加了世界男女青年锦标赛(1977年)。 世界男女少年锦标赛 (1989年)、世界男排联赛(1990 年)和世界女排大奖赛(1993年)。
  到1997年,国际排联已成为拥有 213个国家和地区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参加排球运动的人数已超过1亿5千万,排球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足球的广为普及的运动项目,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1964年东京奥运会女排决赛时,日本电视收看率达全国人口的91%。
  1981年在巴黎近郊克拉马市举行的一年一度的 “一日排球赛”上,275个队,近2500名男女运动员,从早到晚在足球场地上划定的54个排球场上进行了1200场角逐,队员中男女老少齐上阵,背着孩子出场的大有人在。   
  1983年7月前苏联男排访问足球王国巴西,同巴西男排在可容纳10万观众的足球场中进行了比赛,观赛者有96000人,因天降倾盆大雨使比赛中断45分钟,竟无一人退场。
  1986年地中海岛国马尔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排球马拉松。排球马拉松从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22点正 式开始比赛。比赛在6支队伍间连续轮换进行。1986年连续进行了100个小时,1987年120小时,1988年144小时,1989年170小时,1990年180小时,1991年190 小时,1992年195小时,而今已超过了200小时。排球马拉松吸引了全城85%的人口前往观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排联、欧洲排联等国际体育组织的祝贺。
  为了进一步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1988年国际排联制定了《世界排球发展计划》: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20多个排球发展中心;发展娱乐性和健身性排球;向发展中国家赠送排球器材;向各国提供技术教材和录像资料等。1995年国际排联推出了《世界排球2001计 划》:在各大洲各国树立排球为顶尖运动的形象;使排球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运动之一;让排球引起电视网和各 节目赞助商的兴趣;使排球管理机构成为现代高职业化的机构;使拥有高水平球队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5-1 16: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1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排球的起源和发展


          (一)“小网子”出世,“空中飞球”起飞
  19世纪末的美国,随着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4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学校将体育列人了课程,妇女得到了更多的活动自由,社区公园和娱乐计划引人城市,交通的改善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可能,出版物的增加传播着体育信息。富裕的时间和金钱,使人们对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大。
  1891年,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在春田学院发明了篮球运动。
  4年之后,离篮球发明地仅10英里之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才一年的春田学院毕业生威廉·G·摩根,担当起了霍利奥克城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篮球运动对常坐办公室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来说过于剧烈了,他们不愿在球场上上气不接下气的奔跑、冲撞,他们需要一项新的运动来满足他们既要活动出点儿汗,又要得到身心放松而不太累的需要。摩根这位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得意弟子,没有辜负人们和老师的希望,他根据人们的这一需要,在体育馆内挂上网球网子,用篮球胆在球网上空来回打。打法上采用网球和手球的一些技术,规则类似棒球,由9局组成,连胜3分为1局,双方上场人数不限,但须对等。摩根给这种运动形式取了一个颇为有趣的名字“Mintonette”,意即“小网子”。
  “小网子”活动满足了中年人娱乐和体育之需,受到人们欢迎。于是,排球运动就这样从嬉戏篮球胆的球戏中发展起来了。
  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指导大会在霍利奥克城举行。大会期间举行了历史上最早的“小网子”比赛,两队各出5人,双方队长分别是霍利奥克市市长库兰和消防队长林奇。兴致勃勃观看表演的A·T·哈尔斯博士觉得“小网子”一词意犹未尽,提议把“ Mintonette”改为“ Volleyball,取“空中飞球”之意。这一提议形象地概括了排球运动的性质,得到与会者一致同意。从此,排球—一“空中飞球”开始起飞。
  (二)篮球胆轻飘,块皮胶合成型
  最初在排球场上用的是篮球。但篮球打起来太重、 太沉,打得人们手腕发疼,且易伤手指。篮球不行,摩根又试用足球。但足球也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摩根将篮球胆从篮球中取出,球胆充气后既轻又飘,打起来比篮球、足球好多了。但球胆又太轻,难以控制方向。摩根找到当时美国较大的司保了体育用品公司,要求他们设计一种用软牛皮包制的球,这种球既不伤手指,又不会一打就跑。就这样,司保丁公司按摩根的设计要求做出了第一批排球。球重255克~340克,圆周63.5~ 68.6厘米,橡皮胆外包皮套或帆布套,制成了类似现在的排球。今天排球的重量和大小就是据此演变而来的。
  1897年,美国首次公布的10条排球比赛规则中规定,球是一个外面包有皮套或帆布套的橡皮胆,球的圆周为63.5-68.6厘米,重340克。
  1947年,国际排联成立时颁布的第一本国际排球规则规定:排球重量250~300克,圆周65~68.5厘米, 气压0.52~0.58公斤/平方厘米。
  此后,块皮缝合代替了皮套或布套,胶合技术代替了缝合技术,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排球:由柔软皮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
  (三)气压过高球死沉,放气减压易于击
  250~300克的重量,0.52~0.58公斤/平方厘米的气压,使排球打起来手感沉重,比赛中由于球速快而中断甚多,尤其是垫球技术的出现,使手臂击球就如同用手臂击石头一般。于是,国际排联不断修改规则,减小 球的气压。继将球的气压由0.52~0.58公斤/平方厘米减至0.48~0.52公斤/平方厘米以后,又在于 198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规则中将球改为:重量260~280克,圆周65~67厘米,气压0.40~0.45公斤/平方厘米。此一规定一直延用到1996年。
  然而,随着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排球比赛中的中断也随之增加。据国际排联普及推动委员会1995年的调查,排球比赛中死球时间占2/3。这就大大影响了排球比赛的可观赏性。在国际排联普及推动委员会1995年对最受群众欢迎项目的调查中,排球排在足球、篮球、赛车、田径、滑雪之后,仅名列第六。这与国际排联试图将排球推成世界第一运动项目的目标相距甚远。而造成排球比赛中死球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球速过快。
  为此,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在其主席,我国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启伟的带领下,从1995年起开始实验研究不同气压的球对其飞行速度的影响及其在比赛中的运用效果。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连科学家们目前都难以解释的有趣现象:当球的气压在0.30公斤/平方厘米时, 相同击球条件下的球速最慢,队员手感最好。球的气压增大或减小,球速都快于0.30公斤/平方厘米时。在世界一流男排强球队的比赛试验也表明,当用现行气压的 球比赛时,防守成功率为 54%,当用 0.30公斤/平方厘米的球比赛时,防守成功率为 73%,上升了19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防守得到帮助,死球率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增加。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1996年8月国际排联亚特兰大代表大会通过了对 1997~2000年排球比赛规则的修订,并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规则。新的规则规定:排球由柔软皮革制成外壳,内装橡皮或类似质料制成的球胆,重量260~280克,圆周65~67厘米,气压0.30~0.325公斤/平方厘米。
  (四)随“教”传播衰宇,随“战”逐流远航排球运动出现后,通过教会的传播活动和美国军队的军事与战争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排球传人亚洲较早。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的传播,1900年,排球传入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 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
  当排球传人亚洲时,规则尚处于不完备的阶段。当 1910年美国传教土布朗将排球运动介绍到菲律宾时,看到亚洲各国经常在室外进行排球运动,且人口众多,考虑到让更多的人能参加排球运动,他介绍的是16人换发球制的排球。这种16人制的打法又随着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采用而传播到了亚洲各国。这样,亚洲各国都经历了16人、12人、9人制排球这一过程,直到50年代才引进6人排球。至今,在亚洲各国还能看到9人制的排球比赛。
  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排球在20世纪初进人了美洲一些国家。
  1900年,加拿大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之外开展排球活动的国家。接着排球就传入了南美各国。 1905年传 入古巴; 1909年传入波多黎各; 1912年传入乌拉圭; 1917年传人巴西。
  在美洲各国,人们习惯地将排球活动看作是一项消遣娱乐活动,并没有看重它的体育竞赛性质,直到1964年被列为了奥运会项目,排球在美洲所受的冷遇才得到改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一1919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排球运动列人了美军军事训练营的训练计划,推广到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军事营地,成千上万的排球和球网被送到美国军人的手中。同时它也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盟军的体育官员们。这样,排球随着美国军队的军事活动传到了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沿岸。1914年传人英国;1917年传人法国、意大利、俄国;1918年传人南斯拉夫;1919年传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1922年传人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 1919年,美国派遣军分发了16000个排球给它的部队和同盟军,这一行动大大刺激了排球在欧洲的开展。 1925年,以斯大林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排球为群众性体育项目,提出了“百万人排球运动”的号召,使排球运动在前苏联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苏军士兵的影响,排球在东欧各国也开展起来了。
  (五)“华利波”传人,“队球”定名“排球”
  在我国,排球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文化教育的体育,伴随着帝国主义的文化人侵来到我国,美国传教士在传教布道之时把排球队带了进来。1905年,排球活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倡行,后来主要通过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留学生。外籍人士等以教学、游戏、训练班及表演等方式传播,排球运动逐步在我国部分城市的一些学校中开展起来。人们根据Volleyball的译音,把空中飞球称为“华利波”。就这样,“华利波”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1913年5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大会原来没有设立排球项目,增设这项锦标是东道主为了多拿金牌在赛前临时决定的。到了开幕那一天,只有菲律宾一国报名,于是怂恿中国参加。当时任中国队总领队的美国人勃郎·格雷同意了菲队的请求,从田径、足球队中临时选人,匆忙上阵,头顶脚踢,结果以0:2的比局连输两场。这便是我国参加最早的国际排球赛了。
  1914年在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二届全运会上,排球被列为男子正式比赛项目,并将“华利被”改称“队球”,取成队比赛之意。
  1921年,旧中国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第一次有了女排比赛。
  1930年旧中国第四届全运会之前,经中华全国体 育协进会研究,根据其球在空中被来回排击和参加者成 排站位这两个特点,将“队球”改称“排球”。
  从此,排球这一名称和运动形式在我国传播开来,沿用直今。
  (六)国际排联成立,魅力扩展全球
  排球的比赛性质和世界各国对举行世界性排球比赛的要求,导致了国际排联的成立。
  1947年在巴黎召开了有17个国家排协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国际排球联合会(FIVB)。法国人鲍尔· 利伯被选为主席,任职到1984年;而后墨西哥人阿科 斯塔当选为国际排联主席,任职至今。
  国际排联于1949年在布拉格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
  从排球运动的初创到1949年第一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其间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排球规则逐步形成,基本技战术日趋丰富,国际交往越来越多。
  1952年在莫斯科举办了第一届女子排球锦标赛,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排球被接纳为奥运会项目, 1965年在华沙举办了第一届男子世界杯排球赛,1973年在乌拉圭举办了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赛。至此,形成排球锦 标赛、世界杯排球赛、奥运会排球赛三项建全的世界大赛制度,各项赛事每隔四年举办一届。此后,世界排球大赛系列中又增加了世界男女青年锦标赛(1977年)。 世界男女少年锦标赛 (1989年)、世界男排联赛(1990 年)和世界女排大奖赛(1993年)。
  到1997年,国际排联已成为拥有 213个国家和地区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联合会。参加排球运动的人数已超过1亿5千万,排球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次于足球的广为普及的运动项目,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1964年东京奥运会女排决赛时,日本电视收看率达全国人口的91%。
  1981年在巴黎近郊克拉马市举行的一年一度的 “一日排球赛”上,275个队,近2500名男女运动员,从早到晚在足球场地上划定的54个排球场上进行了1200场角逐,队员中男女老少齐上阵,背着孩子出场的大有人在。   
  1983年7月前苏联男排访问足球王国巴西,同巴西男排在可容纳10万观众的足球场中进行了比赛,观赛者有96000人,因天降倾盆大雨使比赛中断45分钟,竟无一人退场。
  1986年地中海岛国马尔他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排球马拉松。排球马拉松从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22点正 式开始比赛。比赛在6支队伍间连续轮换进行。1986年连续进行了100个小时,1987年120小时,1988年144小时,1989年170小时,1990年180小时,1991年190 小时,1992年195小时,而今已超过了200小时。排球马拉松吸引了全城85%的人口前往观战,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国际排联、欧洲排联等国际体育组织的祝贺。
  为了进一步推动排球运动的发展,1988年国际排联制定了《世界排球发展计划》: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20多个排球发展中心;发展娱乐性和健身性排球;向发展中国家赠送排球器材;向各国提供技术教材和录像资料等。1995年国际排联推出了《世界排球2001计 划》:在各大洲各国树立排球为顶尖运动的形象;使排球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运动之一;让排球引起电视网和各 节目赞助商的兴趣;使排球管理机构成为现代高职业化的机构;使拥有高水平球队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5-1 16: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球发展史


1900年,专为排球运动设计的专用球诞生了
1916年,在菲律宾开始推广举球和扣杀动作
1917年,比赛制度由21分制放为15分制
1920年,每边三次击球和後排攻击规则成立
1922年,第一次青年会全国锦标赛在纽约布鲁克林举行
1928年,全美排球协会成立
1930年,第一次二人制沙滩排球出现
1934年,承认国家裁判的地位
1947年,FIVB国际排协总会成立
1948年,第一次二人制沙滩排球比赛举行
1949年,第一届世界锦标赛於捷克布拉格举行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中排球顼目首次为奥运会所接收
1974年,於墨西哥举行的世界锦标赛於东京以电视转播
1983年,AVP职业排球联盟成立
1986年,WPVA女子职业排球联盟成立
1987年,FIVB增设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
1990年,WORLD LEAGUE 世界联盟成立
1996年,奥运会增设二人制沙滩排球比赛项目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8 23:2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排球史


一、中国排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开展。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许民辉(广东籍)积极推广排球。将这项活动向郊县城乡推广。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了广东广大青年农民、职工都喜爱的活动,该省几十个县广泛开展、组织竞赛,发展速度惊人。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排球运动员和著名排球队,并组织起了体育协会——广东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M·J·Exner)医生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他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干事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12年间,先后培养了9批体育教师和干部,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了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华东地区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除上海外,还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学员。他将所学到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了福建,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8 23:2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六人制排球的实行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采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在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都是采用六人制比赛。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假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建立等级制度及培训教练员

       为了提高中国的排球运动水平,在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与借鉴苏联运动竞赛的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奋进。

       1956年4月,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条例规定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三级裁判员。并规定了达到各种等级的具体条件、证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定了等级制度,并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地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这个草案未能施行;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也未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总之,中国排球界在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方面和体育等级制度方面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吸取其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加盟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主席。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

       中国排协很重视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成了国家男、女排球代表队。代表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集训,而且还在7月14日-8月9日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此期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中国男女队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比赛是中国队准备参加巴黎锦标赛所进行的赛前锻炼。

       8月30日至9月12日,17个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和24个国家的男子排球队云集巴黎,参加了本届盛会。队数之多,是世界排球锦标赛历届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1

       1957年,广东男排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律和本队的具体条件,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一套运用大力发球的规律。他们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进攻占了很大的便宜。1957年广东男排由全国前6名以外的队,一跃而进入了前3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勾手大力发球。1958年全国甲级联赛,广东男排又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大力发球仍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风靡全国,不仅甲级队普遍采用,乙级队以及参加锦标赛的各队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不仅男子队采用,女子队也有不少队员采用。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发球抢攻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当大力发球技术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技术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采用大力发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

      总之,大力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中国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2
       1964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1964年在中国排协获悉国际排联在1965年修改拦网规则后,国家体委球类司就决定在即将举行的全国排球联赛中执行新规则。于是,一个群众性的钻研拦网新技术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什么“盖帽式”、“屋檐式”、“弹钢琴式”等过网拦球技术出现在中国各排球队之中。中国男排还把拦网的手法和变化总结为“捂”、“变”、“包”、“打”、“拍”、“直”、“放”、“幌”、“分”、“合”十字要诀,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1965年7月,中国男排参加了在苏联里加举行的五国国际排球赛。在比赛中,中国男排的直臂屈腕盖帽拦网的比赛中崭露头角,中国队获第三名。同年11月,日本排球队访问中国。当时的日本男排是世界第五名,身高情况和中国差不多,但比赛时由于中国队在拦网上占绝对优势,结果比赛一边倒。中国队共拦死对方77次,而日本队只有33次。日本队称中国队的拦网是“可怕的拦网——万里长城”。日本教练松平康隆先生后来评论说:“1966年是中国男排的高水平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重大的转折1

      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的训练。排球界的一些老同志也从“五七”干校重新回到了排球工作岗位,他们又立即组织起有马启伟、张然、侯希臣、陆连康、曾远期等人参加的排球调研组,赴全国各赛区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酝酿改善措施,并撰写文稿,总结中国排球训练工作20年来的经验,制订翻身计划。
      1972年11月,国家体委又贯彻了中央指示,提出了三大球要在三至五年间达到一般国际水平的要求。国家体委在王猛主任的带领下,召开了全国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排球作了三件大事,开始了中国排球史上的重要转折。
      第一件: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六人排球20余年的经验教训,找出了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明确了尽快实现目标的方向与措施。
      第二件:根据当时世界排球的发展和中国排球运动的状况,修改并重新提出了“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活的技术战术指导思想”。并指出:技术全面是组织各种战术,实现快速、灵活打法的基础;快速灵活是中国排球运动的特长和发展方向,是当前在战术打法形式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集体配合是组成战术、实现快速灵活打法的保证。这些新的提法,实质上是中国排球20多年发展中经验教训的结晶,反映了排球界人士对排球运动规律的认识水平。
      第三件:提出了解决目前青黄不接的紧急措施,狠抓青少年队伍的建设,并立即组织各种形式的集训大会战。提出“冬训是关键的环节”,必须抓紧、抓好,要掀起一个群众性的训练热潮。并提出要创造各种条件来提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的排球水平有所恢复、提高,尤其是冬训,在漳洲基地各省精华聚集,水平提高很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重大的转折2

1973年7月,中国排球队访问了日本。同年11月,男、女排球队又访问了伊朗。也在这一年,北京男、女排,广东男排访问了叙利亚、意大利、黎巴嫩、苏丹和坦桑尼亚。在国内,参加在基地集训的各省代表队迎战来华访问的日本国家高中男、女排球队。这些赛事使中国排球运动员获得了和世界强队实际交手一搏的机会。
      1975年第三届全运全排球赛出现了形势好转的苗头。由于多年集训,使一些年轻运动员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女排开始形成全国多强对峙的格局,预示着中国排球运动的新时代的到来。
      1976年初,袁伟民和戴廷斌亲自到集训基地物色运动员。同年6月,新的国家排球队在北京正式成立。袁伟民和戴廷斌走马上任,开始担负起赶超世界水平,冲击技术高峰的重任。
     1977年11月,世界杯女子第二届、男子第三届排球赛在日本东京、大阪等23个城市举行。中国排球代表队在团长黄中的带领下,首次参加了世界杯赛,这也是中国排球代表队同世界大赛阔别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征战。
     本次比赛,中国女排击败了实力雄厚的本届亚军古巴队,但因决赛时负于日本队和韩国队,根据胜负局数计算而屈居第四名,这是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大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在预赛时战胜了日本女排,这是自1957年日本队访华以来,也是自日本队60年代摘取世界桂冠以来,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日本国家队。
     在1977年的世界杯赛中,中国男排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快速多变的打法战胜了加拿大、韩国、巴西等世界强队。在中国男排参加的国际大赛史上,首次获得世界第五名的好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中国女排的腾飞(1)

      中国女排继获得第二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的第四名后,逐渐走向成熟。其目标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78年8月中国女排又参加了在苏联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以7胜2负的成绩获得了第6名。虽本次比赛获第六,但与前几名强队的差距缩小了。前六名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各队都没有很大的优势。中国队的两场失利与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袁伟民教练看到了自己队伍的进步,并根据当时国际排坛发展趋势,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攻防兼备的全面型队伍。
      1979年12月5日中国女排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这次比赛共有7支队伍参赛。中国队以六战全胜的纪录夺得了世界的桂冠,实现了冲出亚洲的愿望。
      1981年3月,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28场的激烈比赛,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实现了夺取世界桂冠的愿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和“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在比赛中,中国女排在吸收欧亚两种流派长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了一套“全攻全守”的独特战术风格,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排坛面前。
      1982年9月12日至25日,中国女排参加了在秘鲁利马等地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
      预赛分6个组。中国队以3比0分别胜了意大利和波多黎哥队后,却以0:3负于美国队,从而给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投下了阴影。
      冠亚军决战中,中国女排经受了一场特殊的考验。在噪声的干扰中,中国姑娘斗志旺盛,奋力拼搏,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夺得二连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23: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中国女排的腾飞(2)

在秘鲁大赛中,袁伟民教练说:“拿了两个世界冠军,我认为还不够,因为在世界排坛上最高的荣誉是‘三连冠’”(以前苏联女排和日本女排曾先后拿过这个称号),中国女排全体队员决心要夺取“三连冠”,拿下洛杉矶奥运会的冠军。
1983年,中国女排的“大换血”是出乎人们预料的。日本女排认为她们将“从黑暗中见到光明”。美国女排则更加坚定了她们实现“加里弗尼亚之梦”的愿望(美国女排在加里弗尼亚建队,暂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为目标)。塞林格重申美国总统里根的话,“在奥运会上拿第二就是失败。”
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
本届比赛虽然苏联、古巴及东欧一些国家没有参加,但从国际女排实力来看,中国、美国、日本、秘鲁等队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队伍,因此,这次比赛仍不失为世界最高水平的较量。金牌的含金量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本次比赛的最后一场预赛是“中美之战”。中国队还是输给了美国队,使关心中国女排的人们都捏了一把汗。但从比赛来看,中国队有了很大的进步。跟上次中国失利相比,在实力上已有好转。
在半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0轻取日本队。8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美决战的时刻到来了。比赛一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第一局打了38分钟,中国队16:14胜了关键的第一局。在第二局中,中国队越打越好,美国队防不胜防,情绪波动。最后中国女排用49分钟拿下了第二局。第二局中国队利用巧妙的配合,越打越猛,终于以3:0结束战斗。
中国女排在美国本土上战胜了美国女排,获得了“三连冠”的胜利,实现了夺取“三连冠”的愿望。
8月9日,《体育报》以《辉煌的胜利、艰苦的历程》为题发表了专题社论,向中国女排表示祝贺。社论指出,“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历史的殊荣”。
1984年,袁伟民离开中国女排后,国家女排主教练的人选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使中国女排长盛不衰,国家体委十分重视选拔主教练的工作。在1984年12月13日至15日,由国家体委袁伟民副主任在郑州主持召开了中国排球协会教练员会扩大会议,经过反复的酝酿与讨论,国家体委任命邓若曾为中国国家女排的主教练。
邓若曾上任后,进行了队伍调整,在他上任前,张蓉芳、周晓兰、朱玲等老队员退役。他上任后,补上了年轻队员殷勤、叶萍和巫丹。邓若曾教练和女排全体姑娘们把“三连冠”的殊荣作为新的起点,又投入了艰苦奋斗的生涯。
1985年11月10日至20日在日本举行了第四届女排世界杯赛。在开幕式上,中国女排队长郎平把四年前夺得的世界杯流动奖杯亲手交给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台下8支球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盯着这个奖杯。当记者问到郎平有什么感想时,她说:“我们要把杯子再夺回来!”
由于这届比赛强队之间的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女排以较大的优势又一次夺得了世界杯,在新的征程上又写下光辉的一页。本次比赛,邓若曾获“优秀教练员”奖;郎平获“最佳选手”及“优秀选手”奖;杨锡兰获“最佳二传手”奖及“优秀选手”奖;郑美珠获“优秀选手”奖。在这次比赛中,中、古之战是世人注目的焦点。第一局关键的时刻,古巴队曾以14:10领先,路易斯的超手扣球使中国女排陷入困境,但久经沙场的中国女排临危不惧,情绪稳定,技术发挥良好,在已用完二次暂停的情况下,打得有条不紊,章法清晰,敢打敢拼,毫不手软,郎平连扣连中,终于反败为胜。最后中国女排以3:1获胜。
第四届世界杯赛后,邓若曾教练由于身体情况欠佳,请求辞去女排主教练的职务,这一人事变动,增加了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难度,经国家体委认真研究,决定张蓉芳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江申生任教练。
1986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克服了重重困难,越打越有信心,终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唯一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在这次锦标赛上,女排教练张蓉芳获“最佳教练员”奖;杨锡兰获“最佳运动员”奖和“最佳二传手”奖,杨晓君获“最佳一传手”奖。
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正值中国处于改革初期。中国女排的成功,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也使旅居海外的侨胞扬眉吐气,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之前,曾有一些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在小球项目上取得成绩,在大球项目中要走向世界是不可能的。”历史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女排的成功已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无论是在小球项目上,还是在大球项目上都能夺取世界冠军。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8 23:5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7: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受挫汉城

       中国女排在获得“五连冠”和第十届亚运会冠军之后,临时上任的教练员张蓉芳和郎平卸职。为了选派女排教练员,国家体委于1986年12月在北京首次采用竞选和考评的办法来产生教练班子。经过参加竞选人员的陈述,考评小组评议,最后国家体委决定由李跃先任主教练、董传祥和蜀琦为教练。

       李耀先执教后,1987年率中国女排参加第四届亚洲女排锦标赛,此次比赛在中国举行。尽管中国女排的实力犹存,并以全胜的战绩夺回了上届失去的奖杯,但是,女排在这个时期却经历了一段困难与曲折的道路。特别是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对中国女排是一次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988年9月,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在韩国汉城举行。世界女排八强分两个组进行比赛。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女排小组预赛输给了秘鲁,半决赛0:3输给了苏联,最使人难过的是中苏之战有一局是以0比15败阵,这在国际强队对抗中是罕见的。对苏联比赛的失利意味着中国女排夺冠无望,最后中国女排在日本女排决定第三四名的比赛中获胜,成为本次奥运会女排比赛的第三名。

       中国女排在汉城卫冕失利,牵动着国内亿万人的心,一些人出于对女排的爱护与关心,要求中国女排总结经验,吸取失利的教训,共谋振兴之策。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9 08:2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挫折中奋起

      受挫于汉城奥运会的中国女排取得了深刻的经验教训。1989年初,胡进和江申生走马上任,调整、组织队伍,他们既要着眼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又要备战1989年世界杯赛以及1990年世界锦标赛和亚洲运动会。
      在新任教练胡进的执教之下,中国女排参加了这三大比赛:
      1989年11月在由日本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杯女排比赛中,中国女排获第三名。
      1990年8月22日至9月1日在由中国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又争得了第二名。
      1990年11月,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女排与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体育健儿一道,发扬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亚运精神,夺得本届女排比赛的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女排在奥运前状态也是极佳,对古巴、苏联等队都是胜多负少。骄人的战绩也使得中国队产生了轻敌思想,再加上临战出现的一系列突发事件:许新的赛前受伤手术、李国君崴脚、巫丹误服中药引来的“兴奋剂事件”,最终导致了中国队惨败巴城。自小组赛败于荷兰之后,中国女排一败再败,只是在最后战胜东道主西班牙获得了第七名。这个历史最差战绩使得胡进引咎辞职,巫丹、李月明、李国君等老将也带着永远的遗憾告别了国家队,只留下了中间力量赖亚文和新人孙?、王怡。

  巴塞罗那的惨败加速了中国女排的滑落,胡进的继任者栗晓峰也只能带着巴西世锦赛第八名-中国女排的耻辱黯然下课。从顶峰滑向低谷,中国女排也饱偿了世人的指责、批评。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9 08: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7: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亚运失利、郎平回归

      1994年在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中,中国女排输给了韩国、日本,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全国亿万观众心情沉重,他们对女排的比赛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求改组女排。

      那么,谁来胜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呢?这是全国亿万人民关心的大事。排球界也众说纷纭。此事也牵动了在国外学习、任教的原国家女排主攻手郎平的心。在香港实业家朱树豪先生的支持和众多排球爱好者的要求下,郎平放弃了高薪收入回到了祖国,接受了这份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

      郎平接任后,立即组织教练班子和调整队员,虚心向排球界有经验的前辈和同仁请教、学习,严格管理队伍,狠抓科学训练。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率领下,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夺回了亚洲冠军。在这之后,又在第七届世界杯女排赛中取得第三名,同时获得首批进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资格,实现了预期目标。这次世界杯比赛名次从去年世界锦标赛的第八名一跃进入前三名,成为国际排坛一致公认的世界强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失意悉尼

 身体状况欠佳的郎平在带队获得98年世锦赛亚军、曼谷亚运会冠军之后告别中国排坛,胡进“二进宫”再执教鞭。“胡家军”开张就有诸多不顺:刘振家因为肝炎退出集训队、孙?、李艳、殷茵、赵蕊蕊四员大将相继受伤,表明了胡进此番重新出山前景不容乐观。尽管力邀巫丹出山、着力培养新人李珊,中国女排还是暴露出了队员年龄老化、拼搏精神下降的问题。

  99年世界杯第五、奥运落选赛第四名注定了女排悉尼征程的坎坷。果不其然,压力过大、准备欠充分的中国女排在小组赛就连折三阵,1-3负于美国、1-3败给克罗地亚、0-3完败巴西,只战胜了肯尼亚和澳大利亚两支弱旅,最终名列小组第四。四分之一对阵俄罗斯,几乎输得一无所有的中国队终于放下了包袱,打出了水平尽管同样0-3失利,但是三局都是以最微小的差距落败。随后中国队又以3-1相继击败了韩国和德国,获得了第五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腾飞雅典
  兵败悉尼使得胡进再一次黯然收山,在一片置疑声中,助理教练陈忠和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执掌了中国女排的教鞭。陈忠和上任之后对女排阵容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但一些年近三旬的老将纷纷脱下战炮投身国外联赛,就连邱爱华、诸韵颖这样正值当打之年的队员也被排除在外,使得陈忠和招来骂声一片,一时间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众人的瞩目。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陈忠和带队在大冠军杯、世界女排大奖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创造了佳绩,去年的世界杯更是以十一连胜的战绩重夺阔别十七年之久的世界冠军。

  就在所有人对中国女排寄予厚望的时候,赵蕊蕊的受伤使得中国女排的奥运前景一下暗淡起来。经历了今年精英赛和大奖赛等一系列比赛的失利,人们开始对中国女排的实力产生了怀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女排以“保三争一”的目标低调出征。刚刚伤愈复出的赵蕊蕊在中美首场小组赛中再度负伤下场,但是中国队仍然相继击败了美国和多米尼加。中古之战使得中国女排在本次奥运首度受挫,振作之后她们又战胜了德国和俄罗斯以B组第一名的身份昂首晋级。淘汰赛中轻取日本、力克古巴,时隔八年之后再度入围奥运决赛。在中俄大对决中,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绝地反击战胜了俄罗斯,二十年后再度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夺得了雅典奥运会集体项目的唯一一枚金牌。这枚金牌也极有可能是中国代表团的收山之作。

  经历了四年的风风雨雨,新女排在陈忠和的带领下终于苦尽甘来。前路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只是希望她们此刻能够尽情享受夺冠的喜悦,而后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投身新一轮的备战。一切从零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8: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解说中国女排的历史


    以下图文主要取自『风景人文』东湖社区,作者独孤傲狼http://bbs.cnhubei.com

创建初期的中国女排进行九人制排球比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6年出访国外的中国女排合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6年出访国外的中国女排合影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十年代的中国女排在进行比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5-1 15:4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09: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年的中国女排合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创造了魔鬼训练法,用“残酷”的训练,把每个运动员的体能练到极限,使得当时的东洋魔女日本女排称霸世界。周恩来总理曾经请来大松博文“折磨”中国女排。后来率领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的袁伟民,就曾经受益于大松博文在中国的授课。图为1964年大松博文在中国对当时的女排姑娘们进行教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4年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在指导中国女排进行训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4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本帖最后由 cyg0571 于 2006-4-29 17:5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6-5 07:31 , Processed in 0.28574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