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826|回复: 2

(原创)粽子香里忆端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5 2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夜半时分狂风大作,起身去儿子房间看了看,回来重新躺下却睡意全无。耳边开始想起哗啦哗啦的雨点声,来势不小。突然想起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这恐怕就是乡下老人们常说的涨“端午水”吧。
   小时候在乡下每年最高兴的日子莫过于过节了,而端午节就是其中比较隆重的节日之一。那时候人们已经不再提起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过,当作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一个载体。平时乡下都很忙,各自忙活自家的农活,只有当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才能闲一闲,放下手中的活计,带上孩子,去亲朋好友家吃顿饭,拉拉家常。
   乡下过端午节很简单,就是把亲戚朋友叫来吃粽子。粽子是自家做的,把糯米用水泡好,剪下芦竹叶子或者玉米叶子洗干净就可以做了。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要请亲戚来吃粽子的时候,母亲和几个婶婶就围着一大盆米包上很多。我就坐在奶奶怀里看着母亲和婶婶们的手指翻飞:把叶子卷成漏斗状,往里面加米,边加边用一根筷子把米插紧,然后利用叶子剩余的部分把“漏斗”的口盖住,用棕树叶子或者稻草扎住就做好了。糯米里面也经常掺点其他东西,那时候家里穷,就只有掺现成的饭豆或者绿豆。母亲和几个婶婶一边做一边拉话,唠着地里的庄稼,家里的男人、老人和孩子,不一会粽子就堆得跟小山似的。接着婶婶她们就去厨房忙活煮粽子了,奶奶开始安排家里的堂兄去请亲戚,我也骑在一个堂兄的肩膀上去了。走出奶奶的视线,堂兄就吓我,要把我摔下地,我双手紧紧捂住他的眼睛,他反过来又求我,还没打闹够,亲戚家就到了。
   亲戚们陆陆续续来了,每来一户必定是先恭恭敬敬地和奶奶打招呼,陪奶奶说会话,然后女的就去厨房帮忙。粽子煮好了,男人们开始调开桌子板凳,扶奶奶坐到上位,女人们开始剥粽子。煮熟的粽子有棱有角,红红的饭豆和绿绿的绿豆点缀在上面很是好看。剥好的粽子装在碗里,上面浇上白糖或者熬化的红糖水。第一碗粽子照例是奉给奶奶的,桌上的人看着奶奶吃了第一口,然后才开始拿起筷子。我们小孩子多半都不喜欢吃粽子,但喜欢这样的热闹日子。大人们吃着粽子的时候,我们就在房前屋后院坝里玩我们喜欢的。其中一个堂兄已经初中毕业,有资格和男人们同桌吃饭了,他吃完了也跑来和我们玩,被伯母笑骂:“娶媳妇的人了,还和一群娃娃疯。”
   时至今日,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热腾腾的各种口味的粽子,妻子偶尔也会买几个尝尝,但我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老家做的粽子味道。
   家乡过端午节的另一隆重活动就是赛龙舟,我们叫“划龙船”。家乡地处嘉陵江畔,自有划龙船得天独厚的条件。龙船年年都划,我却直到高中时候才第一次有幸亲眼看到。因为划龙船是在县城的嘉陵江边,乡下的人忙,也没钱坐车带孩子去看。心里虽然向往至极,却只能把这种向往深深埋在心里。村里偶有人去看过,回来眉飞色舞地提起,小孩子们简直把他当英雄顶礼膜拜,缠着他讲了又讲,直到他烦了。高中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看了,结果却大失所望,没了小时候梦里的场面。码头上、河对岸到处人山人海,吵吵嚷嚷,高音喇叭扩出的口号和各种指令震耳欲聋。也许划龙船原本就是这样吧。唯一提起我兴趣的就是抢鸭子,专门有人把一些鸭子抛到水里,然后有水性好的人从船上跳入水中去捉去抢。江边的人大多是游泳、扎猛子的好手。鸭子见有人追,不是快游就是扎猛子,人也跟着扎猛子。抢到鸭子多的人不但有奖,还会招来一群大姑娘火辣辣的目光。
   以后龙船年年照划,我却没再去看。
   家乡的划龙船划出了些名堂,前两年被定名叫什么国际龙舟节。妻子带孩子去看了,回来儿子眉飞色舞,使我想起小时候去看划龙船的那位邻居。晚上和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了舞火龙和烟花表演。舞火龙的场景是儿子最感兴趣的,那真是锣鼓喧天、火树银花、火龙翻腾。放烟花的时候第一声“咚”地一响还把儿子吓了一跳,但随即半边天空眼花缭乱的“天女散花”马上就让他手舞足蹈。妻子怕儿子在我肩膀上摔下来,用手在背后护着他。小时候经常用肩膀扛我的堂兄现在年过不惑,已经当了爷爷了。
   又是一年端午到......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59437722
zz-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22: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晚夜半时分狂风大作,起身去儿子房间看了看,回来重新躺下却睡意全无。耳边开始想起哗啦哗啦的雨点声,来势不小。突然想起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这恐怕就是乡下老人们常说的涨“端午水”吧。
   小时候在乡下每年最高兴的日子莫过于过节了,而端午节就是其中比较隆重的节日之一。那时候人们已经不再提起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仅仅是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过,当作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一个载体。平时乡下都很忙,各自忙活自家的农活,只有当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才能闲一闲,放下手中的活计,带上孩子,去亲朋好友家吃顿饭,拉拉家常。
   乡下过端午节很简单,就是把亲戚朋友叫来吃粽子。粽子是自家做的,把糯米用水泡好,剪下芦竹叶子或者玉米叶子洗干净就可以做了。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要请亲戚来吃粽子的时候,母亲和几个婶婶就围着一大盆米包上很多。我就坐在奶奶怀里看着母亲和婶婶们的手指翻飞:把叶子卷成漏斗状,往里面加米,边加边用一根筷子把米插紧,然后利用叶子剩余的部分把“漏斗”的口盖住,用棕树叶子或者稻草扎住就做好了。糯米里面也经常掺点其他东西,那时候家里穷,就只有掺现成的饭豆或者绿豆。母亲和几个婶婶一边做一边拉话,唠着地里的庄稼,家里的男人、老人和孩子,不一会粽子就堆得跟小山似的。接着婶婶她们就去厨房忙活煮粽子了,奶奶开始安排家里的堂兄去请亲戚,我也骑在一个堂兄的肩膀上去了。走出奶奶的视线,堂兄就吓我,要把我摔下地,我双手紧紧捂住他的眼睛,他反过来又求我,还没打闹够,亲戚家就到了。
   亲戚们陆陆续续来了,每来一户必定是先恭恭敬敬地和奶奶打招呼,陪奶奶说会话,然后女的就去厨房帮忙。粽子煮好了,男人们开始调开桌子板凳,扶奶奶坐到上位,女人们开始剥粽子。煮熟的粽子有棱有角,红红的饭豆和绿绿的绿豆点缀在上面很是好看。剥好的粽子装在碗里,上面浇上白糖或者熬化的红糖水。第一碗粽子照例是奉给奶奶的,桌上的人看着奶奶吃了第一口,然后才开始拿起筷子。我们小孩子多半都不喜欢吃粽子,但喜欢这样的热闹日子。大人们吃着粽子的时候,我们就在房前屋后院坝里玩我们喜欢的。其中一个堂兄已经初中毕业,有资格和男人们同桌吃饭了,他吃完了也跑来和我们玩,被伯母笑骂:“娶媳妇的人了,还和一群娃娃疯。”
   时至今日,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热腾腾的各种口味的粽子,妻子偶尔也会买几个尝尝,但我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老家做的粽子味道。
   家乡过端午节的另一隆重活动就是赛龙舟,我们叫“划龙船”。家乡地处嘉陵江畔,自有划龙船得天独厚的条件。龙船年年都划,我却直到高中时候才第一次有幸亲眼看到。因为划龙船是在县城的嘉陵江边,乡下的人忙,也没钱坐车带孩子去看。心里虽然向往至极,却只能把这种向往深深埋在心里。村里偶有人去看过,回来眉飞色舞地提起,小孩子们简直把他当英雄顶礼膜拜,缠着他讲了又讲,直到他烦了。高中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看了,结果却大失所望,没了小时候梦里的场面。码头上、河对岸到处人山人海,吵吵嚷嚷,高音喇叭扩出的口号和各种指令震耳欲聋。也许划龙船原本就是这样吧。唯一提起我兴趣的就是抢鸭子,专门有人把一些鸭子抛到水里,然后有水性好的人从船上跳入水中去捉去抢。江边的人大多是游泳、扎猛子的好手。鸭子见有人追,不是快游就是扎猛子,人也跟着扎猛子。抢到鸭子多的人不但有奖,还会招来一群大姑娘火辣辣的目光。
   以后龙船年年照划,我却没再去看。
   家乡的划龙船划出了些名堂,前两年被定名叫什么国际龙舟节。妻子带孩子去看了,回来儿子眉飞色舞,使我想起小时候去看划龙船的那位邻居。晚上和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了舞火龙和烟花表演。舞火龙的场景是儿子最感兴趣的,那真是锣鼓喧天、火树银花、火龙翻腾。放烟花的时候第一声“咚”地一响还把儿子吓了一跳,但随即半边天空眼花缭乱的“天女散花”马上就让他手舞足蹈。妻子怕儿子在我肩膀上摔下来,用手在背后护着他。小时候经常用肩膀扛我的堂兄现在年过不惑,已经当了爷爷了。
   又是一年端午到......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159437722
发表于 2006-5-26 14: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原创么?
感谢LZ的悉心描述,令我忆起了我那远去的美好童年……
小学前,我是和乡下的姥姥、姥爷一起过的。
关于端午节的重要影象,随着时光的流逝,都一一淡去了。
唯有姥姥在堂屋包粽子的情节,至今我记忆犹新。
由于那个时候年龄小,后来一直无法准确描述姥姥包粽子的过程和工序。
看了LZ的描述,我心里才清晰起来。
是的,就是那样,温暖的午后,透过亮瓦的阳光,光束里纷飞的尘埃,暗绿色的芦竹叶子,满盆的糯米、还有那一老一少……
许多年后偶尔记起来,心里依然会渗出几丝几缕的温馨。
[s: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6-9 15:32 , Processed in 0.2300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