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5981|回复: 22

青春的火焰:关于84年以前中国体育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5 1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踩着沸腾的温度,我们走近北京奥运会。

看着洛甫兄和David Li兄的体育征文,便很想把我记忆中有关1984年前中国回归现代奥运会的片断和大家分享。因为年代久远,其中未免有许多谬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文章的题目,特地借用了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的原译名青春的火焰。让我们一起迎接奥运会。


一,乒乓球


提到中国体育,尤其是84年前的中国体育,如果不提乒乓球,是无法想象的。


文革的时候,几乎没有关于体育赛事的任何报道。文革后期,随着小球转动大球,以及中国乒乓球队重新参加世乒赛,终于我们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有关乒乓球队的片言只语。

75年的时候,班上有位同学带来一张报纸,上面有当届世乒赛的种子排名。那真是豆腐干大的一段报道。还记得男单2号种子是中国的黄亮(河南),黄亮是继张燮林和陆元盛之后中国最优秀的削球手,好像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一位男削球手,包括陈新华(福建),可以达到如此高的种子排名。


不过黄亮并没有在该届世锦赛中拿到好成绩。反倒是两位新手,梁戈亮(广西)和李振恃(八一)非常得夺人眼球。那时候,没有电视转播,最多是在电影院里,看到中央电影纪录片厂的纪录片中,看到一点比赛的画面,当然也无从知道世界高手的水平究竟有多高。更多的是在弄堂里听各位爷叔伯伯侃球经。我乒乓球打得不好,所以,关于球路的分析听明白得不多。倒是乱七八糟的事记得不少。记得有位爷叔说:梁戈亮团体赛不卖力,单项赛就认真得多(后来混双就拿过冠军)。另一位伯伯不买账,说中国队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毒太深,只能拿团体冠军,不敢拿单打冠军。

那时还没有让球一说,但是,长辈们都看得出来一些苗头:比如,中国队的杨莹(四川)和朝鲜的朴英玉拿过一次女双冠军。想想那时候中国队有张立(河南)张德英(黑龙江)葛新爱(河南)黄锡萍(上海),杨莹绝对不是中国的顶级选手,朝鲜也有两届女单冠军朴英顺(不过是因为中国队怕被人说锦标主义,有意让的),也轮不到朴英玉,就是为了表示中朝友谊,中国女双们便一路护送两人获得世锦赛上极少的跨国配对冠军。还有就是后来成了李振恃太太的张立,应该是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女单第一人,却从未染指女单冠军,令人扼腕。其中,恐怕是另有奥妙。

如果张立没拿冠军,而是张德英拿的话,也不算意外。忘了是75年还是77年,中国女队和南朝鲜女队对阵,南韩的李艾萨莉打疯掉了,把张立拉下了马,结果张德英力挽狂澜,单打拿了两分,和张立配合女双拿了一分,扫平了南韩女队。张德英是从上海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的女知青,在上海打过乒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建设兵团有乒乓球赛,张德英当仁不让拿了女单冠军。颁奖礼上,有好事者建议男女单打冠军来场对抗赛,结果是张德英完胜。就这样,张德英一路打进黑龙江省队,国家队。


79年的时候,我已经读初二了。班上定了一份《体育报》,正好是我负责从收发室取报纸,所以,有很多近水楼台先得月看新闻的机会。79年世乒赛在朝鲜平壤举行,中国男队滑铁卢,被匈牙利队打得落花流水。中匈在团体赛上一共交手两次,已记不清楚中国队出战的队员,因为两次出战换过队员,决赛好像是李振恃郭跃华(福建)卢启伟,但是匈牙利出战的一直是克兰帕尔,约尼尔,盖尔盖伊。其中克兰帕尔是中国队的克星。中国男队兵败如山倒,丢了男团之外,男单男双都丢了,只有梁戈亮拿了个混双。


79年的时候,女队出了两个新手,童玲(八一)和曹燕华(上海)。都是16岁出道,年初的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和芬兰公开赛(?),两个小小丫组成中国二队,和张立张德英葛新爱这些老大姐们组成的中国一队在团体决赛中平分秋色,各拿一次团体冠军。那是很少的童玲曹燕华的女双配,一个削球一个弧圈球,想来是极其精彩的,可惜只看到过报道,没看过图像。后来童玲只和也是来自上海的削球手卜启娟配女双,再也没有和曹燕华配过。曹燕华幸运地入选了世乒赛的女团阵容,在老大姐们的带领下,幸福地拿到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81年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中国乒乓球队卧薪尝胆,终于创世乒赛之先河,拿到了所有团体和单项的冠军,也拿到了所有单项的亚军。79年的老将们,只留下男队的郭跃华李振恃,女队的张德英。除此之外,全是新人,蔡振华(江苏)施之皓(八一)谢赛克(广西)王会元(辽宁)童玲曹燕华黄俊群(湖北)齐宝香(河北)卜启娟等人,大放异彩。团体赛众望所归,中国男女队横扫千军。到了单项赛,当时的赛制比较有意思,所有单项同步推进,同一个晚上全部决赛。


单项赛最令人叹息的是谢赛克被过早淘汰,团体决赛时,因为施之皓发高烧,连丢两阵,谢赛克勇挑重担,连挑克兰帕尔,约尼尔,盖尔盖伊三将(当时的男团赛制是两队各有五人,分别各出三人打单打,九盘五胜制)。团体赛后,当时谢赛克在国内人气最高,他的出局也最是可惜。另外一路是男双,前八强中只剩下两对中国队员(李振恃蔡振华和郭跃华谢赛克)。当时的男双也是比较弱的,所以,晚上听了中央电台的报道,想想如果有一对能进决赛就不错了,谁知两对男双各守半区,共会决赛。

如果说谢塞克的失利是天公不作美,那么张德英的失利才是第一个为了保中国的冠军让球的人。(以前是拍“锦标主义”让球,和为冠军让球是不一样的。)话说当时南韩的李寿子打疯了,连克沈剑萍(?,八一)齐宝香,杀入半决赛。张德英是1号种子,和童玲同在上半区,曹燕华是2号种子,和李寿子在下半区。按赛制,上半区先打。张燮林想来想去,觉得张德英已过了高峰期,打李寿子的把握不大,而童玲是削球手,和黄俊群齐宝香(?)的球路不同,可能可以克李寿子,决定要张德英让球。虽然没有公开报道,不过从《新体育》的闪烁其词间,可以猜得出来。张燮林是中国削球的祖师爷,有点私心也是正常的。可喜的是,曹燕华在半决赛中打出了整个世乒赛最漂亮的一场球,斩李寿子于马下。如果曹李先打的话,从球路上看,张德英进决赛的机会大。

不过,如果是张德英曹燕华进决赛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两人肯定拿不到女双金牌,女双金牌会是童玲卜启娟。

该届世乒赛,由于所有的单项决赛都在中国队员之间进行,所以,平均主义在决赛中起了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不考虑团体冠军,每名队员在单项中只能拿一块金牌。男单:郭跃华,男双:李振恃蔡振华,女单:童玲,女双:张德英曹燕华,混双:谢赛克黄俊群。如果看看亚军的名单,就会发觉很有意思,男单:蔡振华,男双:郭跃华谢赛克,女单:曹燕华,女双:童玲卜启娟,混双:陈新华童玲。

83年的世乒赛是在日本进行。影响比较深的有倪夏莲(上海)的出道,一个童花头,和《排球女将》里面的花子象得几乎是同一个人;曹燕华终了心愿,加上85年和蔡振华合作混双,拿全了世乒赛的所有冠军;郭跃华蔡振华重逢决赛,蔡振华抱憾终身。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5678 于 2008-7-17 15:45 编辑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7-15 2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早以前的事情呀,学习学习哈。希望能写写羽毛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7: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2: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跳水

为什么跳水是第二个话题?这和当年中国体育的格局有关系。

74年参加德黑兰亚运会,78年参加曼谷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一届比一届好,排名从第3上升到第2。但是,中国体育除了乒乓球,都没有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只能在亚运会上追赶日本,还没有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风采。

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中国还没有回归奥运大家庭,80年莫斯科奥运会还没有到来(后来抵制了,也没参加)。中国体育迫切需要一个在世界上展示体育实力的机会,而且,展示还不能是乒乓球。

这时,79年的墨西哥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如期而至。当时,由于全球性的综合体育盛会比较少,加上奥运会抵制来抵制去的,美国前苏联东德三大体育巨无霸的正面交锋无法在奥运会上实现。反而是两年一届的大运会,虽然只有10个大项,加上东道主有权加上的1个大项,一共11个大项,地位却因为美国前苏联东德三强的齐齐出席而备受关注。

中国跳水队,那时还不能称为横空出世,还只能称为“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跳水队派出了当年的四位最强选手参加大运会:陈肖霞(广东)史美琴(上海)李孔政(广西)李宏平(广东)。不像现在,跳水队有一批世界级的高手,当时,这四人是中国队的全部王牌,直到81年后,又出了个板台兼项的李艺花(河北),也就是郭晶晶真正的大师姐,中国跳水队才有了五驾马车。

整个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最好的就是跳水队,一金一银,好像还有三块铜牌,这一金一银都是陈肖霞所得。

虽说这四人都是曼谷亚运队的冠军,但是都没有经过世界大赛的考验,比赛中,都有些许的遗憾,只有陈肖霞在主项十米台上,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压水花技术, 被形容成“小鱼入水”(这个形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当之无愧地拿到了十米台的金牌。在副项三米板上,陈肖霞又超过了自己从未赢过的史美琴,拿到了银牌,史美琴拿了铜牌。李孔政和李宏平,是不是都拿了铜牌,还是只有一人拿了铜牌,记不真切了。

之所以记不清了,是因为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此后的世界杯和世锦赛中,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此四人出赛(除了后期李艺花替下了史美琴),一般情况下,陈肖霞和史美琴/李艺花中能把女子的两个项目的金牌都拿下,但是李孔政(三米板)和李宏平(十米台)往往只能有一人拿金牌,另一人拿铜牌。而且是两人轮流拿金牌,所以,时间久了,就记不清了。
由于陈肖霞的优异表现,当年的十佳运动员评选,陈肖霞无可争议地夺得十佳魁首,80年又因为拿下世界杯冠军而蝉联了十佳第一名。

其实,对于这四位高手来说,抵制80年莫斯科奥运会是极其遗憾的事。不然的话,以他们的实力,江湖上无人能出其右。当时,洛加尼斯羽翼未丰(同时美国也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也没有特别强的高手,特别是中国的压水花技术当时是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如果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他们至少能拿两块金牌。

大浪淘沙。等到84年洛杉矶奥运会,洛加尼斯羽翼丰满,又加之主场。中国的五大高手都过了高峰期,或没有参赛,或成绩不理想,最可惜的是陈肖霞,尽管以前打遍天下无敌手,携手师妹周继红参赛奥运,偏偏少了一块奥运金牌,最后成全了周继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5: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5678是不是年龄比我还大?其实我喜欢上体育是从81年女排开始的,之后才慢慢关注到其它项目。所以对82年之前的比赛和运动员没有直观的印象,就是有也是后期看报纸杂志得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5: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84年奥运跳水,中国队派出了最强阵容,8人次参赛,最后只拿到1金1银1铜,应该说是发挥严重失常。

李宏平、童辉、李艺花、陈肖霞就算拿不到金牌,怎么说也不应该连奖牌都拿不到,实在是说不过去,只能说这些老将太想赢了,抗压能力太差。

反倒是两名小将周继红和谭良德发挥正常,为中国队拼下了1金1银,否则,跳水真是没法交差了。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18: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洛甫 于 2008-7-16 15:39 发表
5678是不是年龄比我还大?其实我喜欢上体育是从81年女排开始的,之后才慢慢关注到其它项目。所以对82年之前的比赛和运动员没有直观的印象,就是有也是后期看报纸杂志得来的。


洛兄自己算一下,79年下半年我初二。

全文结束之前,我会写写我母校体育故事,那时候情况会很明确。

洛兄到底多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9: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1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洛甫 于 2008-7-16 15:39 发表
5678是不是年龄比我还大?其实我喜欢上体育是从81年女排开始的,之后才慢慢关注到其它项目。所以对82年之前的比赛和运动员没有直观的印象,就是有也是后期看报纸杂志得来的。

你也强的哦,哈哈,我才刚刚学说话,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6 21: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5678 于 2008-7-16 18:29 发表


洛兄自己算一下,79年下半年我初二。

全文结束之前,我会写写我母校体育故事,那时候情况会很明确。

洛兄到底多大啊?

惭愧惭愧, 那该我喊你兄才是.

79年我还在上小学呢, MS你大我二三岁. :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5: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羽毛球

如果说羽毛球能在84年前给我留下记忆的,就是那次大名鼎鼎的汤杯赛了。在洛甫兄的帖子中,可看到当年的盛况。

当时,全球的羽毛球处于分裂状态。一个是国际羽联,一个是世界羽联。中国和印尼,两个羽毛球强国分属两个联合会,谁是男团的王中王,一直是谜中谜。全球羽毛球的分裂,或多或少和东西方冷战,以及中国的闭关自守有关。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中国体育的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

直到两个联合会合并成国际羽联,才有中国和印尼男团的当面锣对面鼓。82年,第12届汤姆斯杯赛决赛,中国印尼对决。

赛制很有意思,在今天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电视直播无法安排。两天共九盘,第一天两盘男单两盘男双,第二天三盘男单两盘男双。中国队的男单是(牛皮糖)韩健(辽宁)陈昌杰(辽宁)栾劲(福建),男双是栾劲林江利(福建)孙志安(江苏)姚喜明(广东)。印尼最有名的是林水镜,再加上梁海量。第一天,中国队一比三落后,几乎是绝望。

其实,在汤杯赛之前,当时两国的男一号已经交过手了。忘了是什么比赛,或者是亚锦赛或者是某次公开赛,韩健以其令人绝望的牛皮糖功夫打败过林水镜。

我是韩健的球迷。《体育报》上的大幅照片吸引了我,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偶像和粉丝一说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我没有从电视上见过韩健打球,但羽毛球的确是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而且学打羽毛球或多或少是因为迷上了韩健。从高中开始学着打野路子,就这么摸索着渐渐上了手。10多年前,我所服务的公司的老板是印尼归侨,所以公司组织了羽毛球俱乐部,每周六下午坚持在上海体育馆男排训练馆借着上海男排的训练空隙练3小时球,也就有机会看到王怡苦练一传和防守。这是后话。

比赛好像是在英国举行的,所以有时差。第三天的早上,终于传来胜利的消息。印尼的梁海量,8届全英赛的冠军,终因体力不支,败在了男单男双兼项的栾劲手下,成了比赛的转折点。

置之死地而后生,跌宕起伏,戏剧效果达到极限,结果是大快人心。这一场比赛,彻底地奠定了中国羽毛球的江湖地位,从此中国羽毛球在汤杯尤杯,世锦赛,世界杯中一路高歌,金牌无数。

其实在这之前,还曾有过一个比赛。当年的奥运会规模不大,很多项目是不能被列为奥运项目的,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随着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被抵制,81年,创设了被萨马兰奇称为“二级奥运会”的世界运动会,所有项目都还没有列为奥运项目。首届在美国加州举行。中国只参加了羽毛球项目,没有团体,只有单项,中国拿了4 个冠军:男子单打陈昌杰;女子单打张爱玲(上海);男子双打孙志安姚喜明;女子双打张爱玲刘霞(上海)。好像印尼没有参加,至少一线男选手没有参加。我是在上海的《青年报》看到消息的,至今不知道谁拿了混双,更不知道,他们算不算世界冠军。

另外一项让我印象极深的赛事是82年的全英公开赛。全英赛每年都是在3月举行,所以在5月的汤杯赛之前。由于当时的国际羽联和世界羽联的合并正在进行中,所以,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全英公开赛,作为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名的公开赛,在这一年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准”世界锦标赛,因为中国人第一次来了。

中国人给全英赛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一击的是女单。前八名中有七个中国人:张爱玲吴健秋(江苏)李玲蔚(浙江)徐蓉(江苏)陈瑞珍(福建)宋幼萍(浙江),还有一人好像是郑昱鲤(福建),但肯定不是韩爱萍,因为她当时病了两年多。最后张爱玲赢了吴健秋。哪怕就是国球,中国乒乓女队,也是到了85年38届时才在前8名中占了7席,只是让朝鲜的方春德溜了进来:曹燕华耿丽娟(河北)戴丽丽(八一)童玲何智丽(上海)倪夏莲齐宝香。

可想而知,当年的中国女羽的可怕。
当年中国女羽可怕的另外一件事是:大批队员兼项。除了大名鼎鼎的李玲蔚韩爱萍,张爱玲刘霞,徐蓉吴健秋,都有至少是世界(单打和双打)亚军的头衔。中国女羽的兼项能力到了几乎令人发指的程度,现在这种情况是完全看不到了。

[ 本帖最后由 5678 于 2008-7-17 15:5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体操

体操是一个或多或少让人叹息的项目。中国人的身材,绝对是适合练体操的,就像黑人绝对适合练短跑一样。中国体操队是78年改革开放之后很早在世界大赛中出成绩的队伍,但是,在奥运赛场上,有着太多的不如意。

79年的初冬,中国体操队首次出征第20届体操世锦赛。比赛的地点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沃思堡,之所以还记得这个城市,是因为当年在《体育报》上看到的小故事。

女子自由体操是必须有音乐伴奏的,不过当年不是用磁带放音乐,而是钢琴师当场伴奏。不知道是为哪位运动员伴奏时,钢琴师经过事先安排,把伴奏的曲子换成了《得克萨斯的黄玫瑰》,配上运动员的优美自由操,把第一次看到中国体操运动员表演的美国观众激动地如痴如醉。

就是在这次世锦赛上,全队最年轻的马燕红(八一),当年才15岁,拿到了她第一个,也是中国第一的体操世界冠军,而且,是在含金量最高的世锦赛上,而不是在最低的世界杯上。

真得很佩服当年的体操队员们,他们的运动生命真的很长。马燕红出道时15岁,5年后,在洛杉矶拿到了中国的第一个奥运会体操冠军,整整五年,除了82年亚运会因为伤病缺席,马燕红一直处在了女子体操的最高水平。

如果马燕红的例子还不够的话,看看男队吧。79年参赛的有中生代的黄玉斌(黑龙江),李月久(辽宁),新生代的童非(江西),但是,领军的是真正的老将,30岁的蔡焕宗(福建),熊松良(广东)。所以,现在的黄旭(29岁),杨威(28岁)都不算老。

当年还有一个特点,因为团体赛制是6-6-5,所以,每位队员,一旦入选,必须练全所有的项目,不能,也绝对不允许有“瘸腿”队员。女队的马燕红朱政(上海)陈永妍(广西)李翠玲(内蒙古)吴佳妮(上海),男队的李宁(广西)李月久童非李小平(上海)黄玉斌蔡焕宗楼云(浙江)许志强(八一),这些一线的主力队员都有至少是世锦赛全能前八或者亚运会全能前三的成绩。不像现在的赛制,造成“瘸腿”队员特别多,要选几个全能赛的选手,必须考虑单项赛的人数,弄到后来,一次大型综合运动会上,全能选手有时只能派不全三个人,有一人重大失误后,只能靠剩下的一个人苦苦支撑了。

记得81年世锦赛时,童非李宁李小平分列男子全能第四第六和第八,尽管男子团体只列第三,但是,全队实力之平衡无可挑剔。看看现在有些队员,只能比一个项目,居然也能留在国家队里混日子。

81年世锦赛男子个人全能开创了科罗廖夫时代。此前的男子全能一直是季佳京的天下,季佳京也进入了男子全能的决赛。但是在决赛中出现了极其重大的失误,最后位列全能赛36位选手的最后一名,这也让我记住了他。从此,男子体操进入了科罗廖夫领军时代,直到85年,他还在加拿大拿了世界锦标赛的全能冠军。

82年李宁童非李月久参加了世界杯,取得了空前的优异成绩,祥见洛甫兄的帖子。

82年的另一件体育盛事是新德里亚运会。亚运会上的体操旋风是16岁的吴佳妮,高低杠上的“佳妮腾跃”,加上她的美丽容颜,和在平衡木,女子团体上一共三块金牌,个人全能和自由体操两块银牌,迷倒了一代人。

83年,中国男队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由科罗廖夫比洛泽尔采夫领衔的前苏联男队,李宁李月久童非李小平楼云许志强成为神话的创造者。

不过此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操队拿到了5块金牌。但是在前苏联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丢失了男团和男子全能两块最重的金牌,实在是重大失利。从此中国体操队在奥运会的旅程中,一直不顺,虽有00年的辉煌,但总体而言,成绩不算好。

还有以很有趣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体操队,“自产自销”的比例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男女共12名主力队员,居然结成了3对夫妻。他们是:李宁陈永妍,李月久吴佳妮,李小平文佳(八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8 2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罗廖夫并没开创他的时代。81年世锦赛科罗廖夫获得3枚金牌后,到下一届83后世锦赛就被比洛泽尔采夫全面取代,比洛拿到4金,科未获一枚单项冠军。85年因比洛出了车祸未能参赛,科罗廖夫才又一次在世锦赛上重获辉煌。87年世锦赛比泽复出参赛,科罗廖夫再次让位于比洛,只拿到一枚单项冠军,而比洛再次获得4金。

另外,科罗廖夫没有参加88年汉城奥运会,不知道他有没有参加过80年莫斯科奥运会?5678兄知道吗?

还有李宁参加了81年世锦赛啊?我还以为李宁83年是第一次参赛呢。原来李宁参赛了4届世锦赛,那他的成绩可真是不太拿的出手了,只获得了区区两金,其中还有一枚团体金牌。李宁的“体操王子”称号太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罗廖夫是我知道的第一个世界体操巨星。在我心目中,的确开创了一个时代。顺便补一句,86年在北京世界杯上,许志强一直遥遥领先,最后在好像是在单杠上出现重大失误,科罗廖夫和李宁并列个人全能冠军。

的确,一旦比洛泽尔采夫出战,科罗廖夫的确只能甘拜下风,真是一时瑜亮。

科罗廖夫没有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当时苏联男队的队员有:Nikolay ANDRIANOV(安德里亚诺夫,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全能冠军), Eduard AZARIAN, Aleksandr DITYATIN(季佳京), Bogdan MAKUTS, Vladimir MARKELOV et Aleksandr TKACHEV。 这是我查到的,不是我的记忆。

李宁参加了81年的世锦赛,当时李宁在童非之后,是男二号。那一届,李月久拿了自由体操的冠军,李小平拿了鞍马的冠军。李宁的成绩被两位李姓兄长的光辉淹没。

[ 本帖最后由 5678 于 2008-7-19 18:4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19: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5678 于 2008-7-19 18:40 发表
科罗廖夫是我知道的第一个世界体操巨星。在我心目中,的确开创了一个时代。顺便补一句,86年在北京世界杯上,许志强一直遥遥领先,最后在好像是在单杠上出现重大失误,科罗廖夫和李宁并列个人全能冠军。

的确,一 ...

这么说科罗廖夫没有参加过奥运会啊?可惜了。

难怪他一直坚持到88年呢,但最终还是由于伤病,没能入选奥运名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3: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排球

在排球迷论坛上不说说84年前的排球,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这个坛子上,有多少人不知道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呢?

说实话,当年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关于排球,更多的是从电台里听来的。最早的记忆是79年年底,从电台里听到第二届亚洲排球锦标赛上,孙晋芳郎平周晓兰汪嘉伟获得优秀运动员奖。懵懵懂懂间,知道了中国排球在亚洲第一流的水平。

在男排和女排之间,我更喜欢男排。首先,是男排比赛中散发的朝气,那种乒乒乓乓嘎嘣脆的感觉。很多人喜欢女排,就是因为女排的来回球太多。我是急性子,喜欢看球速更快的男排。其次,更是因为中国男排在81年春天的壮举。

如果说有一场比赛,能够让我至今回想起来,还依然热血沸腾,那只有这场中国对南朝鲜的男排大战。

我因为在79年年底生了一场大病,80年上半年几乎休学。但是我没有留一级,而是在80年9月跟着班级升上了初三。学习情况很不好。而且,我们年级初中有6个班,每班至少50人,高中部减为4个班,每班最多48人。所以,想要升上本校的高中部,压力非常大。我一直鼓励自己,加油再加油。

81年的春天,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在香港举行。日本是东道主,自动进入决赛。亚洲区预选赛实际上就是中国南韩对决。

决战的当天,我躺在被窝里听电台转播。前两局,南韩在金左手张允昌的率领下,以2:0领先。渐渐地,中国男排适应了南韩的节奏,戴廷斌教练对弟子们面授机宜。汪嘉伟沈富麟曹平徐真陈刚侯杰一个个都打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

就在那个时候,突然出了意外。那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卫星电视,转播是租用别国的卫星。约定的时间一到,必须按时结束。这时比赛已经打到了第四局,中国队依然落后。转播是结束了,但是比赛没有结束,人们的心悬在了那里。

第二天的《新民晚报》记录了这样一段场景:第五局,沈富麟跑到场边救球,大腿的皮肉被广告牌撕下一大片,而救起的球被汪嘉伟扣死。沈富麟抹去大腿上的血肉,坚持打到了比赛结束。

这样的比赛,怎么可能不胜?整个球队就像一团青春的火焰,燃烧着,沸腾着。终于,中国男排3:2反败为胜。

第二天早上,从电台里听到了胜利的消息,也听到了彻夜难眠的北大学生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燕园,在三角地,在未名湖,在天安门,四千多名北大学生呐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强音。
北大的一位学生刘学红“记下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的场面。其中的一个镜头是某女士站在自行车上打起了拍子,想领唱国歌,一不留神唱成了《国际歌》。《国际歌》之后唱《团结就是力量》。人们能想起来的应景的爱国歌曲一首复一首。”(《南方周末》)

在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赛,一个球队,被赋予了振兴民族的意义,成为了民族崛起的符号。中国国男排成为唯一。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漫长的道路,大国崛起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奋不顾身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性,百折不回的毅力,朝气蓬勃的信心,是我们勇往向前的力量。

我也因为男排将士的感染,刻苦学习,顺利地考上的本校的高中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9: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84年还没有乒乓这个项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16: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再见,母校!

除了少部分的体育记忆是在小学里获得的,绝大多数上面所属的体育故事都是在中学里感受和记忆的。

我的母校,曾经出了一名著名的排球国手,也就是93年初中部毕业的诸韵颖。如果小诸还不算是重量级的话,那么比她晚5年毕业的姚明,应该绝对是重量级的了(母校是上海市篮球重点学校,姚明毕业的高安路第一小学,离我的母校很近,所以姚明进入我的母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过这两位国手和我的中学时代并没有交集。小诸出生在1978年,那年,我刚好进初一。

母校大门口,和收发室对称而立的就是体育教研组。办公室门口的那堵墙,或多或少有一点弧形。在门口两侧,是两块长条形的黑板。黑板一般是用来发体育课通知的,比如早锻炼的安排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它的新用途。那天早上,传来中国乒乓球队在萨格勒布包揽世乒赛所有单项冠亚军的消息。来到学校,那两块黑板,被体育老师用作了乒乓球队的光荣榜。那天,所有的同学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乒乓球。

从那之后,只要有中国体育的捷报,那两块黑板上总会在一大早登出来。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们和着中国体育一起成长。
绕过面对大门的屏风矮墙,就可以看到一个硕大的操场,宽约100米,长约75米,一共有3个完整的篮球场,3个半个的篮球场,2个排球场,以及一小片田径场。草场的西侧,是乒乓房,一般放8个乒乓桌,多余的部分就是室内体操房。这里就是我们体育课和早锻炼课的场地。

除了体育课,周一到周六的早上七点到八点(那时周六还是要上课的),正好安排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早锻炼课。

早锻炼课并不特别,特别的是早锻炼前,当我们走进学校时,总可以看到好几位老师,把排球场改成了网球场,而且往往是混合双打对男子双打,如果那些老师都是体育组的也就罢了,偏偏还有语文组的,英语组的,甚至还有后勤老师。那是80年前后,网球还是一项“贵族运动”,上海的静安网球场,徐汇网球场绝对是时尚之所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师们大多比较保守,传统,我的母校老师却有很多崇尚个性和时尚。81年中国女排夺冠之后,网球已不时尚,老师们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排球队。每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看着老师们在发垫传扣拦,真得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学校。

说句老实话,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诸韵颖这样有个性的学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穿过草场,就是高中部的前大楼。从靠东面的门进入大楼一楼,右手拐弯,就来到了阅览室。阅览室之所以有体育记忆,是因为82年女排世锦赛时,由于时差的关系,几乎每天中午会有女排赛事转播,母校把阅览室改成了临时电视房。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我们就把阅览室挤得水泄不通,中国对美国,中国对秘鲁,这些比赛都是在这里看的。至今还记得,隔壁班级的胖子一边看球一边评球的场景。

出了前大楼的后门,穿过用鲁迅的“百草园”命名的后花园,就是实验大楼和初中部所在的后大楼。在母校六年,我就是从后大楼慢慢地移到了前大楼。

在教学楼里,本不会有太多的体育记忆。偏偏却有了体育故事。

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体育霸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纪录片《夺标》,纪录了中国体育在新德里的腾飞,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在实验大楼一楼的阶梯教室看的。

当时,想办法联系体育明星给我们上班会课是很时髦的事。当时,我正在读高二。班主任吴老师告诉我们,夺得亚运会水球冠军的主力队员王敏辉,是她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师兄。吴老师想了很多办法,在王敏辉回到上海的时候,把他约到班级上,和我们全班讲水球队拼搏的故事。从没有打过水球,技术问题一知半解,具体的细节,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当初全国只有6支水球队,广东广西轮流坐庄,上海老是第三。就靠着六支球队选拔出来的小将们,终于站到了亚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岁月荏苒。27年过去了,王敏辉也从中国队的小将成长为中国男子水球队的主教练。虽然名单还没有公布,但是,王敏辉带队出征将是板上钉钉的事。祝师兄和中国水球队取得好成绩。

84年奥运会之前,我和同学们顺利地通过了高考,全班只有一人考上大专,两人考上上海大学(普通高校),其他所有同学都考上了北大复旦等全国重点高校,班级总平均分列上海市第二名,成为学校历史上空前优异的成绩。

听!嘹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两度响起。中国代表团和中华台北代表团虽然分开入场,但是配的音乐却都是这首著名的军歌。

中国军团辉煌亮相,我也告别了我的中学时代。中国体育的辉煌,就像青春的火焰一样,伴我继续成长。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5678 于 2008-7-22 16:18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08: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我看就算了吧,全部贴到一楼去,就实在太长了,恐怕更没人要看了。[s:741]

请教版主,我就是没办法将我的头像传上来。不只是何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所谓童鞋还真是热心助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4-30 22:09 , Processed in 1.5101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