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224|回复: 1

何振梁:委员们都在期待一届中国味道的奥运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2 06: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振梁是一个符号。提起他,你就会想到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他是北京两次申奥的主要参与者;他亲历过7届夏奥会和8届冬奥会;他曾经长期担任国际奥委会的执委;在国际奥委会里,许多委员都是他的挚友……他参与了无数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大事件,变得经历纯厚而富有传奇色彩。经历能赋予一个男人魅力,但还有权威———积累之后,在特定领域的话语权威性。

  5年来我们从2001年那个幸福的成功之夜里冲出,一路步履匆匆,恍惚间便站到了“奥运倒计时两年”的门槛里。当瞬间的狂欢渐渐化作日复一日的生活;当曾经仙女一般高远的奥运会,突然间变成即将款款降落身旁的现实,两年之计,我们或许也需要一种权威声音的梳理: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在期待怎样的一届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数,到底将对北京奥运产生什么影响?

  上个周末,何振梁先生来到上海,为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主题歌曲演唱会及相关的公益活动进行推广。在他下榻的宾馆,我们有幸把这些问题带去,对何老进行了专访。

  第一问·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这将是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它的影响将辐射到整个华人区。”

  关于2001年申办成功之夜的故事,5年来何振梁已经讲过了许多遍。然而让他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当时他回国之后知道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在悉尼———这个对于北京申奥有特殊意义的城市里,那天夜里得知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后,当地所有的华人都跑上了街头,在悉尼的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华人集会庆祝;另一件是在回国之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写信人说:“何先生,(申奥成功)那一刻,不仅你流了眼泪;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流下了眼泪。”

  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何振梁说,那会是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纷至沓来外国人眼中,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然而他还特别提及了一条:那会带来整个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极大提升,它的影响力,将会辐射到全世界的所有华人区。

  记者:从2001年申办成功到今天已经5年多了。您在奥运最后陈述的时候曾经说:“无论你们做出怎样的决定,它都将被记入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今天看来,正在创造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何振梁:如果要详细地讲,这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概要地讲,“创造历史”是指三个方面。首先是从奥林匹克运动来看,从来没有哪届奥运会,会像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那样影响广泛,那样广泛地传播奥林匹克的价值观、理想和精神。世界50多亿人口,有13亿中国人,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深刻地理解了奥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来讲,没有比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记者:那么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呢?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何振梁:从中国的角度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注定会发现:北京奥运会确实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座里程碑。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层面: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外交流的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等等。当然,拔高一点说,我还认为,通过举办这样一届奥运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会得到提高。

  第二问·国际奥委会在期待怎样的一届奥运?

  “委员们想看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

  从世界来讲,通过这样一届奥运会,更多的人会了解中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而不是被歪曲的、通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中国人民。他们会看到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努力,对世界人民共处的要求———我们愿意与世界共享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我们想着要威胁别人。这个对世界来讲,在发展过程中,将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其实这些年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你刚才引的那句话,而没有注意到当时我跟在后面的一句话,那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通过奥运会的举办,通过体育,使得中国和世界拥抱在一起,这将为世界人民造福。”我想,这是对于“创造历史”的一个很好概括性解释。

  记者:5年来,就在这个创造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台湾同胞、甚至是海外华人参与进来。比如这次在上海,以奥运主题歌曲公益演唱会为轴心的“唱响奥运,畅想中华”活动,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台湾同胞的参与。您认为这次奥运会的影响力,会辐射到全世界所有华人社区吗?

  何振梁:这是必然的。我可以给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有一个泰国的朋友,他是华裔,爷爷是中国人。他对我说,第一次北京申办没有成功的时候,第二天清早,当地街上见到了很多华裔。见面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表情都非常沮丧。到了第二次申办,我们成功了,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们,当时悉尼所有的华人,全部都上街去庆祝了。当地的大街小巷,从来没有一次那么大规模的、兴高采烈的华人聚会。

  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同样对于北京申办的成功,十分地高兴。申办成功以后,我回到祖国,回忆申办历程,对记者讲到怎么控制自己的感情,我说回到住处以后,最后流下了眼泪。隔了一个多礼拜,从中央电视台转给我一封信,是台湾一个同胞给我写的。他说:“何先生,那一刻不仅是你流了眼泪,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流下了眼泪。”你可以看到,海峡是挡不住两岸同胞之间深厚感情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创造历史”的时候曾经说,通过奥运会,中国可以让世界看到真实的面目,包括通过有色眼镜的人。北京奥运会会采取何种方式让外国记者真正了解中国,让他们不再以一种偏见的、批评为主导的方式来报道中国?

  何振梁:我不反对批评。批评只要反映事实、从善意出发,我们都应该欢迎。没一个国家可以说我拒绝批评。每一个拒绝批评、拒绝反思的民族,都不会有进步。

  哪个国家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要客观地指出来,对于这个国家就有好处,包括对中国。所以中国从来不拒绝、也不顾虑任何人的批评。只要符合事实、实事求是提出的批评,我们接受。但是那种明显带有侮蔑的、明明是白的说成黑的,鸡蛋里挑骨头的,那已经不是批评了,那已经是中伤了。我想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中国来讲,什么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与其在人们脑子塞进什么东西,还不如说让人家来看,我们事实如此,确实是在进步,我们确实是在向上。我们发展中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地解决,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些事情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谈清楚,我相信,有良知、正义的人,还是多数;昧着良心说瞎话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少数。

  “委员们想看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

  世界想看到一届怎样的北京奥运会?国粹京剧、陕北的红高粱、或者就是好一朵茉莉花?在国际奥委会,有很多委员是何振梁的朋友,他们都说,自己想看到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2008奥运会(2008奥运会新闻,2008奥运会说吧)。但是何振梁看来,中国特色还要老外看得懂才行:“举个例子,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如果开幕式全用京剧念白,那恐怕就很难了。”

  记者:在国际奥委会当中,您曾经担任执委多年。目前,您仍然是国际奥委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我们也都知道,在国际奥委会里,您有许多的朋友。那么您是否能透露,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他们希望在北京奥运会上看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何振梁:他们首先希望能够看到一届有很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会,同时又能够为世界所共同接受。但是,他们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特色。实际上就以奥运会开幕式为例,每一个国家的开幕式,没有一个是不突出本国文化特色的。

  记者: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结合,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看上去我们也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例如开幕式导演的选择,在中国的总导演张艺谋之外,还有大量像斯皮尔博格这样来自欧美的艺术顾问。但在很多时候,国际性与民族性又确实是存在对立的。以您参与那么多届奥运会的经历,能否以开幕式为例,谈谈国际性与民族性如何统一?

  何振梁:完全只考虑到世界,忽略到各个主办国的文化特征,这是不算成功的。但是你太强调了自己文化的特色,世界不容易接受,也不行。举个例子来讲,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如果开幕式上所有的音乐、演出的方式,都是京剧念白的话,那就很难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和赞赏了。同样,在东京奥运会,如果它开幕式上全是歌舞伎表演,那也很难———懂得的人是会欣赏它,但那要很深刻理解当地的、各国的文化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讲,有点困难。所以两者还是要兼顾,因为到底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会。

  记者:据我所知,您此次来到上海,主要是参加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的大型推广活动。在开幕式之外,主题歌是历届奥运会的又一大焦点。以您的经验,一首成功的北京奥运主题歌,应该传达出哪些信息?

  何振梁:首先应该传递的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思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时它应该有中国特色,中国的文化特色应该概括进去,还有就是琅琅上口。它应该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反映主题,不是口号式的,有中国特色,又能够利于群众的传唱。

  记者:“利于群众的传唱”,是指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的传播?

  何振梁:最好能是世界范围的推广。各国信息的传递、文化交流那么广泛,常常是流行也会全世界一起流行起来。比如韩国的《手拉手》传播到现在,还有人很喜欢。同样地,巴塞罗那的主题歌《永远的朋友》,旋律也很优美。但是,它对音乐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像我这种“音乐盲”,就很难去唱了(笑)。

  第三问·中国队成绩会对北京奥运产生什么影响?

  “竞技之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责任。”

  几乎从2001年申办成功的那一刻起,另外一个与北京奥运有关的梦想,已经在中国的的大街小巷悄悄传扬:2008年,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东道主之利,登上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宝座?

  主场优势像一把魔杖,在无数次奥运会上,把东道主的梦想从空中点落人间。但是何振梁说:“相信中国健儿会争取最好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时候,加拿大一块金牌都没有得到,但它依然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记者:许多人现在都在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有可能获得金牌总数的第一名。对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来说,中国队届时的竞技成绩,会占到怎样的比重?

  何振梁:作为中国人来讲,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的竞技成绩大家都很关心。我也相信,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会给我们的运动员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来获得好的成绩。作为中国人来讲,我相信我们的体育健儿会尽全力,在中华大地、自己家里举办的奥运会上,尽一切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包括作风、精神面貌,相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把人民的期望变成动力而不是压力。

  但作为东道主来讲,还有更高的目标需要去做。我们要让所有来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有很好的训练条件、比赛条件、休息条件;让所有来参观的人,能很好了解中国,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好客。对新闻媒体,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对于东道主,这些方面是更大的挑战。

  中国体育地位很高。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应该更多发扬过去的好作风,争取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作为东道主,这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我记得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办奥运会的时候,加拿大队一块金牌都没有得到,但人们评价它时仍然认为,这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记者:从您的角度,对于北京奥运会有没有什么担忧的东西?

  何振梁:说不出担忧,应该是关心。对于中国的硬件建设、体育设施的建设,我充满了信心。它们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来,完全按照计划来进行。工程建设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创新技术,目前看来,它们也都很完美地运用到了场馆的建设当中去。

  我认为需要加强的还是软环境。软环境不要单纯地去说: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的素质———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奥运会能够推动。但同时还有管理方面的,比如协调能力的加强、应急的处理、包括交通管理等等。这各种软环境,都需要去加强和改进。

  第四问·何振梁在奥运筹备过程中做什么?

  “逐步淡出,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何振梁在干什么?在2001年申办成功的喧嚣之后,这个问题其实就一直萦绕在许多中国体育迷的心中。“我将逐步地淡出。”何振梁对记者说,“申奥成功,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对于北京奥运,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一段火炬接力。“2009年,我在国际奥委会就要退休了。我希望能跑上这一段,了却自己的委员生涯。”

  记者:5年前,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辛的申办过程,最终我们获得了成功。而现在,您又投入了一项新的使命———那就是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相比申办,筹备工作赋予了您什么新的挑战?

  何振梁:在申办过程中,我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但在成功以后,我跟媒体也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将逐步地淡出,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该由年轻人更多地承担这种使命。’如果说不是国际奥委会章程规定,我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必须在组委会至少担任执委职务的话,我会要求什么也不管,看到年轻人把这个重担挑起来,并且挑得很好,我会感到十分高兴。

  如果要说现在对我新的挑战是什么?我想那就是要保持这样的心态: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比我们做得更好。

  记者:据说对于北京奥运会,您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火炬接力的过程中跑上一段?

  何振梁:对。

  记者:如果能选择,您最希望在哪里跑这一段呢?

  何振梁:不管哪一段。不管哪一段,对我来说,都是珍贵的。到2009年,我在国际奥委会的退休年龄就到了。2008年,是我作为正式委员,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了。而这届奥运会,又恰恰在我自己的祖国土地上举行。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跑上一段,用这个来了却自己的奥林匹克生涯。

  记者:除了跑上一段火炬接力之外,对于北京奥运会,您还有其它什么期待吗?

  何振梁:我的期待是,北京奥运会能真正成为一届让全国人民感到高兴、世界人民感到高兴,高水平、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06: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振梁是一个符号。提起他,你就会想到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

  他是北京两次申奥的主要参与者;他亲历过7届夏奥会和8届冬奥会;他曾经长期担任国际奥委会的执委;在国际奥委会里,许多委员都是他的挚友……他参与了无数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大事件,变得经历纯厚而富有传奇色彩。经历能赋予一个男人魅力,但还有权威———积累之后,在特定领域的话语权威性。

  5年来我们从2001年那个幸福的成功之夜里冲出,一路步履匆匆,恍惚间便站到了“奥运倒计时两年”的门槛里。当瞬间的狂欢渐渐化作日复一日的生活;当曾经仙女一般高远的奥运会,突然间变成即将款款降落身旁的现实,两年之计,我们或许也需要一种权威声音的梳理: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在期待怎样的一届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数,到底将对北京奥运产生什么影响?

  上个周末,何振梁先生来到上海,为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新闻,北京奥运会说吧)主题歌曲演唱会及相关的公益活动进行推广。在他下榻的宾馆,我们有幸把这些问题带去,对何老进行了专访。

  第一问·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这将是中国历史的里程碑,它的影响将辐射到整个华人区。”

  关于2001年申办成功之夜的故事,5年来何振梁已经讲过了许多遍。然而让他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当时他回国之后知道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在悉尼———这个对于北京申奥有特殊意义的城市里,那天夜里得知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后,当地所有的华人都跑上了街头,在悉尼的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华人集会庆祝;另一件是在回国之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写信人说:“何先生,(申奥成功)那一刻,不仅你流了眼泪;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流下了眼泪。”

  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何振梁说,那会是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纷至沓来外国人眼中,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然而他还特别提及了一条:那会带来整个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极大提升,它的影响力,将会辐射到全世界的所有华人区。

  记者:从2001年申办成功到今天已经5年多了。您在奥运最后陈述的时候曾经说:“无论你们做出怎样的决定,它都将被记入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今天看来,正在创造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何振梁:如果要详细地讲,这可以写一本书。但是概要地讲,“创造历史”是指三个方面。首先是从奥林匹克运动来看,从来没有哪届奥运会,会像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那样影响广泛,那样广泛地传播奥林匹克的价值观、理想和精神。世界50多亿人口,有13亿中国人,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深刻地理解了奥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来讲,没有比这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记者:那么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呢?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何振梁:从中国的角度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注定会发现:北京奥运会确实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座里程碑。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层面: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外交流的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等等。当然,拔高一点说,我还认为,通过举办这样一届奥运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会得到提高。

  第二问·国际奥委会在期待怎样的一届奥运?

  “委员们想看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

  从世界来讲,通过这样一届奥运会,更多的人会了解中国,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而不是被歪曲的、通过有色眼镜看到的中国人民。他们会看到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努力,对世界人民共处的要求———我们愿意与世界共享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我们想着要威胁别人。这个对世界来讲,在发展过程中,将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其实这些年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你刚才引的那句话,而没有注意到当时我跟在后面的一句话,那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通过奥运会的举办,通过体育,使得中国和世界拥抱在一起,这将为世界人民造福。”我想,这是对于“创造历史”的一个很好概括性解释。

  记者:5年来,就在这个创造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台湾同胞、甚至是海外华人参与进来。比如这次在上海,以奥运主题歌曲公益演唱会为轴心的“唱响奥运,畅想中华”活动,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台湾同胞的参与。您认为这次奥运会的影响力,会辐射到全世界所有华人社区吗?

  何振梁:这是必然的。我可以给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有一个泰国的朋友,他是华裔,爷爷是中国人。他对我说,第一次北京申办没有成功的时候,第二天清早,当地街上见到了很多华裔。见面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表情都非常沮丧。到了第二次申办,我们成功了,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们,当时悉尼所有的华人,全部都上街去庆祝了。当地的大街小巷,从来没有一次那么大规模的、兴高采烈的华人聚会。

  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同样对于北京申办的成功,十分地高兴。申办成功以后,我回到祖国,回忆申办历程,对记者讲到怎么控制自己的感情,我说回到住处以后,最后流下了眼泪。隔了一个多礼拜,从中央电视台转给我一封信,是台湾一个同胞给我写的。他说:“何先生,那一刻不仅是你流了眼泪,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流下了眼泪。”你可以看到,海峡是挡不住两岸同胞之间深厚感情的。

  记者:您刚才提到“创造历史”的时候曾经说,通过奥运会,中国可以让世界看到真实的面目,包括通过有色眼镜的人。北京奥运会会采取何种方式让外国记者真正了解中国,让他们不再以一种偏见的、批评为主导的方式来报道中国?

  何振梁:我不反对批评。批评只要反映事实、从善意出发,我们都应该欢迎。没一个国家可以说我拒绝批评。每一个拒绝批评、拒绝反思的民族,都不会有进步。

  哪个国家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要客观地指出来,对于这个国家就有好处,包括对中国。所以中国从来不拒绝、也不顾虑任何人的批评。只要符合事实、实事求是提出的批评,我们接受。但是那种明显带有侮蔑的、明明是白的说成黑的,鸡蛋里挑骨头的,那已经不是批评了,那已经是中伤了。我想应该区别对待。

  对于中国来讲,什么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与其在人们脑子塞进什么东西,还不如说让人家来看,我们事实如此,确实是在进步,我们确实是在向上。我们发展中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在努力地解决,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些事情如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谈清楚,我相信,有良知、正义的人,还是多数;昧着良心说瞎话的人,不管怎么样,总是少数。

  “委员们想看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

  世界想看到一届怎样的北京奥运会?国粹京剧、陕北的红高粱、或者就是好一朵茉莉花?在国际奥委会,有很多委员是何振梁的朋友,他们都说,自己想看到一届有浓厚中国特色的2008奥运会(2008奥运会新闻,2008奥运会说吧)。但是何振梁看来,中国特色还要老外看得懂才行:“举个例子,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如果开幕式全用京剧念白,那恐怕就很难了。”

  记者:在国际奥委会当中,您曾经担任执委多年。目前,您仍然是国际奥委会文化和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我们也都知道,在国际奥委会里,您有许多的朋友。那么您是否能透露,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他们希望在北京奥运会上看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何振梁:他们首先希望能够看到一届有很浓厚中国特色的奥运会,同时又能够为世界所共同接受。但是,他们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特色。实际上就以奥运会开幕式为例,每一个国家的开幕式,没有一个是不突出本国文化特色的。

  记者: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结合,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说,看上去我们也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例如开幕式导演的选择,在中国的总导演张艺谋之外,还有大量像斯皮尔博格这样来自欧美的艺术顾问。但在很多时候,国际性与民族性又确实是存在对立的。以您参与那么多届奥运会的经历,能否以开幕式为例,谈谈国际性与民族性如何统一?

  何振梁:完全只考虑到世界,忽略到各个主办国的文化特征,这是不算成功的。但是你太强调了自己文化的特色,世界不容易接受,也不行。举个例子来讲,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如果开幕式上所有的音乐、演出的方式,都是京剧念白的话,那就很难得到世界上的认可和赞赏了。同样,在东京奥运会,如果它开幕式上全是歌舞伎表演,那也很难———懂得的人是会欣赏它,但那要很深刻理解当地的、各国的文化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讲,有点困难。所以两者还是要兼顾,因为到底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运动会。

  记者:据我所知,您此次来到上海,主要是参加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的大型推广活动。在开幕式之外,主题歌是历届奥运会的又一大焦点。以您的经验,一首成功的北京奥运主题歌,应该传达出哪些信息?

  何振梁:首先应该传递的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思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时它应该有中国特色,中国的文化特色应该概括进去,还有就是琅琅上口。它应该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反映主题,不是口号式的,有中国特色,又能够利于群众的传唱。

  记者:“利于群众的传唱”,是指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的传播?

  何振梁:最好能是世界范围的推广。各国信息的传递、文化交流那么广泛,常常是流行也会全世界一起流行起来。比如韩国的《手拉手》传播到现在,还有人很喜欢。同样地,巴塞罗那的主题歌《永远的朋友》,旋律也很优美。但是,它对音乐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像我这种“音乐盲”,就很难去唱了(笑)。

  第三问·中国队成绩会对北京奥运产生什么影响?

  “竞技之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责任。”

  几乎从2001年申办成功的那一刻起,另外一个与北京奥运有关的梦想,已经在中国的的大街小巷悄悄传扬:2008年,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东道主之利,登上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宝座?

  主场优势像一把魔杖,在无数次奥运会上,把东道主的梦想从空中点落人间。但是何振梁说:“相信中国健儿会争取最好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时候,加拿大一块金牌都没有得到,但它依然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记者:许多人现在都在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有可能获得金牌总数的第一名。对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来说,中国队届时的竞技成绩,会占到怎样的比重?

  何振梁:作为中国人来讲,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的竞技成绩大家都很关心。我也相信,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会给我们的运动员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来获得好的成绩。作为中国人来讲,我相信我们的体育健儿会尽全力,在中华大地、自己家里举办的奥运会上,尽一切可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包括作风、精神面貌,相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把人民的期望变成动力而不是压力。

  但作为东道主来讲,还有更高的目标需要去做。我们要让所有来到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有很好的训练条件、比赛条件、休息条件;让所有来参观的人,能很好了解中国,体会到中国人民的好客。对新闻媒体,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工作条件。对于东道主,这些方面是更大的挑战。

  中国体育地位很高。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应该更多发扬过去的好作风,争取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作为东道主,这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我记得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办奥运会的时候,加拿大队一块金牌都没有得到,但人们评价它时仍然认为,这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记者:从您的角度,对于北京奥运会有没有什么担忧的东西?

  何振梁:说不出担忧,应该是关心。对于中国的硬件建设、体育设施的建设,我充满了信心。它们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来,完全按照计划来进行。工程建设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创新技术,目前看来,它们也都很完美地运用到了场馆的建设当中去。

  我认为需要加强的还是软环境。软环境不要单纯地去说:我们需要提高人民的素质———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奥运会能够推动。但同时还有管理方面的,比如协调能力的加强、应急的处理、包括交通管理等等。这各种软环境,都需要去加强和改进。

  第四问·何振梁在奥运筹备过程中做什么?

  “逐步淡出,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何振梁在干什么?在2001年申办成功的喧嚣之后,这个问题其实就一直萦绕在许多中国体育迷的心中。“我将逐步地淡出。”何振梁对记者说,“申奥成功,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对于北京奥运,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一段火炬接力。“2009年,我在国际奥委会就要退休了。我希望能跑上这一段,了却自己的委员生涯。”

  记者:5年前,您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辛的申办过程,最终我们获得了成功。而现在,您又投入了一项新的使命———那就是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相比申办,筹备工作赋予了您什么新的挑战?

  何振梁:在申办过程中,我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但在成功以后,我跟媒体也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将逐步地淡出,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应该由年轻人更多地承担这种使命。’如果说不是国际奥委会章程规定,我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必须在组委会至少担任执委职务的话,我会要求什么也不管,看到年轻人把这个重担挑起来,并且挑得很好,我会感到十分高兴。

  如果要说现在对我新的挑战是什么?我想那就是要保持这样的心态: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比我们做得更好。

  记者:据说对于北京奥运会,您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火炬接力的过程中跑上一段?

  何振梁:对。

  记者:如果能选择,您最希望在哪里跑这一段呢?

  何振梁:不管哪一段。不管哪一段,对我来说,都是珍贵的。到2009年,我在国际奥委会的退休年龄就到了。2008年,是我作为正式委员,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了。而这届奥运会,又恰恰在我自己的祖国土地上举行。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跑上一段,用这个来了却自己的奥林匹克生涯。

  记者:除了跑上一段火炬接力之外,对于北京奥运会,您还有其它什么期待吗?

  何振梁:我的期待是,北京奥运会能真正成为一届让全国人民感到高兴、世界人民感到高兴,高水平、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2-2 10:20 , Processed in 0.2049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