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36751|回复: 504

有关实力、技术、风格、体系、限制的思考(续完,在一楼)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4 02: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尘归石湖 于 2011-5-16 11:10 编辑

先声明,我不是什么砖家,更不是搞专业的,一切的言论均来自自己对某个事情客观规律的领会、理解与把握。理论行文上的毛刺肯定有,但我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不大吹大捧,不大鸣大放,不随心所欲,不信口游缰,不故作惊人句。
同时正告某些人:本楼欢迎在主贴主题内的各种讨论,拒绝那种“签定狂”、“打分狂”、“PK狂”前来发各种无聊贴。

这个贴的由来是有关SOKO娃是否被限制的争论。这个争论很早前就进行过。也很早就引发了我在如厕时、散步时、挤公交地铁的偶一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球员比较容易被限制?这个问题进而发散扩大出好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其它问题:为什么有些球员会培养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球员技术风格的形成到底有受什么影响?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球员最终所呈现在球场上的一切……

现在我尝试着来解答我自己的这些疑问。人是发展的动物,所以我今天的解决绝不会是我自己的最终答案。人活着,其实就是在走一条漫长的“知道”之路,或者到死才有可能明白,也有可能,到死了有些问题也搞不明白。

中国传统武术中有一句话:练拳不练功,终是一场空;练功不练拳,犹如无舵船。这句话在我上述问题的“知道”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解释一下:练拳只练拳法招式而不去练内力外功的人,练到最后就是一个花架子,打不了人的。而只练内力外功,却不去练拳法招法的人,练到最后就是一艘没有控制力的船,无法把自己储备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这句话生动地解释了实力与技术的关系。这层关系,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并在民间有流传,不需要“盗版”哪个“先知”的理论,因为只要是人体来完成的运动项目,大多都存在着这一层关系,甚至是舞蹈这样看似艺术化的身体运动,也是需要相当强大的力量素质支撑的,否则舞蹈动作就会散失表现力与丰富的美感。


实力在排球运动中,就是高度和力量——高度包括身高、手高、弹跳高度。实力和技术的呈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身体条件和素质,而身体的素质条件又受人种的影响很大,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排球风格也有不同。比如白人——我对人种学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所以只用一个大概齐的说法来阐述,有不对不全的地方,请深入研究的同学尽情补充纠正——一般而言四肢长,身体强壮,上身短下肢长,骨架更高大,有利于生长更大肌肉群,更容易产生身高力不亏的效果,但是重心相对偏高,相对易于空中作业但拙于下三路的功夫,或复杂的折返跑动。因此在排球运动中,白人球员大多身高力壮,实力突出,比如大只拉,阿塔,内丝里汉等,长于空中的轰击。同样四肢较长重心较高的黑人也不太善于来回的穿插跑动,但黑人球员大多爆发力强,弹速快,有爆炸感,在速度和手高、弹跳高度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而在力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也因此确定了世界排球国家的主要风格特点。
比如俄罗斯,人高体壮力量突出,因此强调实力,重点突出高度和力量优势。在女排线上,卡炮是把这种风格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就着手培养1.90以上的攻手,82年世锦赛上就有一个1.90米的主攻手什么什么娃,81年也有一个1.90的主攻手。当时世界女排的主力阵容平均身高基本在1.74-1.80之间,这些球员的身高优势可谓相当突出,算得上是“超时代高度的攻击手”。但是她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身高突出,力量尚可,但是弹跳不足,空中优势不够稳定,体现在腰腹力量不够突出,腾空不足,身体发沉,在有限的空中时间里无法有效地将身体力量完全利用上;同时技术也不够全面,在传球位置均好的情况下,面对1.72的郑美珠都不能完全保证超手——这些缺点都和过去中国地方队出现的一些高大主攻手很相似。这些球员在国际排坛上昙花一现,没有持续成长。
之后,卡炮把目光放在当时身高在1.85左右的队员身上,一度培养出了全面拥有身高弹跳力量等素质的攻手,这个思路在1988年收到了良效,两个世界级的炮手吸米露娃和吸多棉哥分别为1.86和1.85米,技术相对全面,虽然身高不够突出,但是弹跳好,能够保证较高的击球点,同时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空中的充分发力,充分在网上体现出高度和力量的优势。当然,技术上的进步也在这两名攻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两名主攻手是前苏联队取得一次世界冠军和一次奥运冠军的重要功臣。这也说明,卡炮对高大队员的培养也是有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的,尤其在如何追求高度和力量,如何体现高度和力上,他也有不成功的尝试。
卡炮一度放弃了“超时代高度”攻手的追求,转而向身材优势不那么突出,但是素质更全面的球员,按我个人的猜测,其中应该有受到当时世界伟大主攻手郎平的影响。


郎平,中国女排第一代荣光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女排历史上最伟大的主攻手——是不是最好最实用的主攻手另议。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甚至对于世界排球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郎平是一个全面结合了实力与技术的攻击手。她1.86米的身高,2.40左右的手高,良好的弹跳,明显的滞空和较为全面的技术,郎平对于中国女排,完善了高快结合的进攻体系,并将高快结合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末有的高度。其次,郎平之于世界排球在主攻手这个位置上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将自白井贵子、海曼和拉兹莫娃所体现出的现代排球主攻手在高度、力量和技术上的结合,推到了一个更高更新更完美的地步。
郎平之所以成就为郎平,拥有在那个时代突出的实力优势是根本。而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她的高度优势。郎平高挑的身材、良好的弹跳以及较好短距离助跑起跳能力,使得她能够在不同的节奏发挥自己高度优势,在空中进行攻击。
在80年代中前期,世界女排的高度虽然在提升,但幅度有限,当年的第一强队日本队的平均身高仅1.71左右,美国队和前苏联队虽然平均身高均在1.80左右,但队员身高参差不齐,而且绝对高度多半出现在主攻位置上,副攻手还要参与大量的一传防守工作,身高海拨也不足。郎平可以在这样的竞赛环境中,充分享受自己的高度带来的超手进攻快感。
在当年的中国女排,甚至世界女排中,郎平靠的是绝对的高度优势的实力基础,加上良好的技术来吃饭:当你在网前无法形成对郎平高度优势的威胁时,她轻松写意地超你的手,用高点强攻超手或半超手,形成直接打死,或者持续压迫;当你在网前一旦有可能形成高度对抗时,如1981年韩国派上1.83米的权寅淑进行盯拦时,郎平就选择提高击球点,进一步考验你防守者的空中能力;当你的空中防守能力已经可以在高度上抗衡甚至抑制我的时候,一如84年美国队的马杰斯、85年的切布金娜,郎平就会采取动起来打,用自己主动变化、多种节奏的战术进攻,让你无法抓到她准确的起跳时机与位置,同时利用自己更快达到高点的优势,形成攻击。
我们可以在81年的比赛中看到,郎平当年面对日本女排,就像去年的俄罗斯高沐华面对巴西,绝对的高度优势加上丰富的扣球线路,使得她们在所处的时代中,占据了进攻的制高点。但是同年样在这年的世界杯赛中,郎平面对美国队的高拦网时,却有阶段性地被限制,甚至在次年打前苏联队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表现,根本原因就是对方的高度限制了郎平的高度优势,而郎平的力量又不足以突破这种限制。一般情况下,攻手会选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是郎平当时所处的大主攻位置和她个人特点决定了,她不可能像她的对角张蓉芳那样,有一个更为丰富的前排进攻体系来支撑,郎平在网前打得更多的是个人战术,是基于个人实力与能力的表演。因此,到了83年开始,包括日本和美国队都发现,郎平更容易被限制,而要限制张蓉芳则需要麻烦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张蓉芳的个人技巧更突出,更全面,速度更快。还因为张蓉芳有更成熟的集体战术掩护,能够成功地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答案:当一个队员在缺乏集体战术支撑的情况下,更多的是拼个人的实力与能力来对抗,那么她个人的实力强弱程度,决定了她被限制的难易程度;当一个队员身处集体战术的支撑中,她的技术掌握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她被限制的可能性。
下面,我来说一说世界女排有史以来两个最全面的主攻手张蓉芳和郑善惠。通过她们,来讨论一下一个实力不足,以技术立足的球员是如何生存、体现价值的,同时她们又有什么局限性。


张蓉芳和郑善惠,从出道论,相差了近二十年。作为迄今为止技术最好的女排主攻手,她们身上共同点不少。都是1.74米的身高,都有着在她那个身高体重的量级中不错的爆发力和空中实力,技术一样全面,球感一样出色,在场上一样冷静勇敢,在关键时刻,各项技术均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比如张的发球经常在关键时刻得分,郑的发球拦网也经常在关键时刻拿下局点甚至赛点。
不同的地方是所处年代不同;张蓉芳一直以来打的就是三点主,郑善惠却因为教练的思路不同以及对角球员的不同,打过小主和大主,并且都有着符合韩国队要求的表现;张蓉芳的节奏快个人快攻技术呈现得更为全面华丽一些,前排三点都有快速的漂亮的进攻,郑是技术动作规范爆发力强,进攻则更多集中在三四号位,偶尔也有后排进攻——这也是根据接应端队员的四号位能力而定,评价一个队员的技术,我认为应该看其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如果有着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即使他从来不打,我们也不能断定她没有掌握这种快攻技术的能力。不管同或不同,看她们俩的比赛,你都能感觉到一种准确巧妙、干净多变和充满了智慧的美感。张蓉芳也曾在九十年代中期由衷地赞美过那支韩国队和郑善惠:韩国队的进攻速度和技术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中国女排,队中技术最好的是郑善惠。
张蓉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现在国际排坛,她的母队四川队号称国内的日本队,特点是身材不高,脚步灵活,技术训练刻苦决定了四川女将们几乎都有着比较好的球性,为了弥补身高的不足,四川女排当年要求每个攻手都能够全面掌握当时的快攻战术,因此当年的四川女排队员几乎都有着速度快、一步起跳能力或原地起跳能力,比如张蓉芳、梁艳、朱玲、巫丹。这个特点在国内独树一帜,一直延续到00年前后,自从辽河女婿入川后,这个特点不那么鲜明了。现在四川女排的副攻手身上似乎又有了点这方面的东西。因为个子矮,所以当年四川女排强调利用速度和技术来突破,因此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为四川队员在国家队的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快攻技术掌握娴熟,张蓉芳一度在国家队被派到副攻位置上培养。之后因为拦网实在太吃亏,而最终确定为主攻手。在主攻位置上,张蓉芳刚开始可是尝尽了实力不足带来的苦头。因为当时在技术上还不够娴熟,同时整个前排的进攻体系也不够完美,主攻手更多时候需要进行个人突破,而当时世界上的几支强队古巴、前苏联、日本和南韩或网上高度突出,或技术风格特点相克,尤其是1978年世锦赛后,张蓉芳一度在主攻位置上打得毫无信心。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在普遍认识中,当时打的四二配备在进攻上比较均衡,是轮轮三点攻,“利于发挥进攻优势”。但反过来想,其实四二配备中的三点攻,同样有“利于掩护进攻劣势”的作用,因为轮轮能够保证前排三点的同时加压。突出了集体的力量,而减少了对个人的依赖,同时也掩护了当时个人实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是轮轮三点,但客观上也有不同,也存在这个主攻进攻强一些,那个主攻保护强一些的情况。即使是十冠王古巴也是这样,比如00年的古巴队,当小路在前排的三点攻,其实更多场次里是涨分轮次,前排三点都是能够高快突击的能手,互相掩护拉扯,形成郎平所说的“另一种特点的高快”——此语源于98年世锦赛后的评价,但是可以借来评价古巴队在那个时期的轮次进攻特点,如果把前排另两个进攻点换成不那强那么高那么快的攻手,即使是实力优势绝对突出如老路,被限制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而贝尔在前排的三点攻,更多是过轮,因为拉起来高球多,当时贝尔的实力已经不足了,关键时刻反击进攻的重点直接交托雷斯去高点砸腰线或者超手拍底线。贝尔更多的时候是润滑全队,保障全队。

张蓉芳当年所处的位置和此有些相近。但是时代不同,当时的接应端进攻显然不能和现在相比,甚至副攻的强度也大不如现在,因此对主攻的进攻需求还是很客观。不下球,怎么办?张蓉芳最后找到了办法:苦练技术,同时苦练素质,加强整体技术实力的提升。这让张蓉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一条出路,逐渐在主攻位置上站稳了脚。随着郎平的出现,中国女排改打了五一配备,张蓉芳被确定为二副主阵型中的小主攻,需要承担更多的防守和一传责任,因为她要在掩护对角,分担对角的地面压力,让对角去进攻去得分。同时,三点主的位置让张蓉芳有了更多的集体掩护。这个阵型在79年后开始形成,并一步步走向成熟,直到1984年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纵观这个阵型中,张蓉芳所处的前排三点进攻体系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稳步前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是在1981年前后面对日本队这样技术细腻防守出色移动快速的球队,张蓉芳的进攻效果不够显著。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张蓉芳在前排的进攻效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保证,不仅成功率稳定,而且失误率低,尤其是各种进攻技术的掌握更为纯熟。到了1983年张蓉芳手术后归队,随着杨锡兰的成长、到了1984年,张蓉芳在整年进攻效率都超过了郎平,而且发挥相当稳定,失误率极低,几乎都能保持在五成左右的成功率,呈现出一个更新的现代排球进攻体系的面目——在这里,我们要提几句题外话,我们要记住1984年的那支中国女排,因为她比世界女排史上过去任何一支球队都要全面地体现了女排前排进攻上可能达到的技术高度。在进攻上,她所达到的在进攻技战术配合上的程度,甚至在之后的十余年内也没有其它女排球队能够达到,直到韩国女排的出现。

这其中一方面是张蓉芳个人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经验与体能状态的结合也达到了巅峰状态,另一方面是体系的发展成熟,比如杨锡兰更为大胆分配,两名副攻手梁艳和杨晓君的进攻能力更为全面突出,接应端郑美珠则拥有同样精细全面的技术、大范围的移动能力和能强能快的进攻能力,使得当时的中国女排在前排三点攻轮次形成了“点点都实在,人人都全面,个个都精细”的高度。张蓉芳在这个成熟高效的体系中,自然如鱼得水,不管是面对拦网强大的美国队,还是面对技术细腻防守顽强的日本队,抑或身材高大实力突出的前苏联队和弹跳惊人速率出众的古巴队,她都是队中最稳定的攻击手,得分上也经常取代郎平成为得分最多的球员。她也因此成为了最难被对手限制的攻击手。尤其是当张蓉芳和郑美珠在前排的时候,不管对手发球给哪一个人,都难以影响和限制对方接完一传后,继续投入进攻。这{-屏-|-蔽-}女排历史上技术最好的球员在前排的互相呼应,在战术体系上形成了相互牵扯的作用。

张蓉芳的成长历程,又在上面那个答案的基础上,补充全面了一层:一个在技术全面精细,达到相当程度的球员,即使实力上有着明显不足,但是可以在排坛立足,如果她所在的球队能够提供一个完整成熟的体系支撑,那么她的技术足以保证她很难被对手限制。这个体系的水平越高,她被限制的可能性越低。

但是世界上没有永远不被限制的人或力量。当进攻发展到一个水平高度上的时候,也必然会刺激防守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郑善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在一个成熟的、高水平的体系中,一个技术如此精湛的球员是如何被限制的。



郑善惠有着很东亚球员中不错的弹跳力和爆发力,场上移动范围大,进攻技术全面而且娴熟。与同为矮个主攻的张润喜相比,她的爆发力没有那么好,空中优势没有张润喜那么突出,但是她的技术运用更合理。张润喜经常会利用自己出众的爆发力在空中获得相当多的时间来观察对方的拦防布局再出手,这也令她难免会走入一个极端,非要将球处理得异常超出常理、出人意表,这些球成功了的时候很精彩,失误的时候就很难看。而郑善惠则要合理有效得多。比较好的比赛,建议可以看2000年悉尼奥运会对美国队的一场球。郑在这场球中,各种调整球中表现出了各种处理,展现了她精湛全面细腻到位的进攻技术。

同样是这场球,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当你在实力上与主要竞争对手有着一定差距的时候,你一样会很被动。

需要指出:我一直认为,韩国队是个平均身高不高,力量不突出的球队,她们吃的是技术饭,是靠着瑞士手表一样精细的技术掌握和她们北部同胞阿里郎团体操式的默契配合来吃饭。但这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力量。其实在那个年代,韩国的那一拨白金一代球员每个人都有着足够的力量素质,只是大多不突出,并不是没力量。正如我们说郎平靠高度吃饭,但并不是说郎平没有技术,简单一句话:把高度优势发挥出来也需要技术的支持。

韩国队的整体进攻体系建立在双快一游动为基础的跑动集体战术配合的基础之上。她们的速度很快,同时她的技术很到位,张蓉芳和郎平在1995年曾评价过她们:“网前的佯攻掩护很逼真。”因为逼真,所以对手不得不防,因此韩国队就很容易地把对方的网前防守拉出了缝隙。即使是第一次攻击被对手猜出来,受阻后,韩国队也可以通过自己高效的拦防,将球起起来,旋即投入再一轮的掩护、佯攻、进攻中去。如此这番地来回考验对手的拦防判断,最后令对手的拦防在自己高速、精确的集体战术压迫下出现崩盘。所以,韩国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世界大赛上,奉献了不少以矮胜高、以技术胜实力、以变化胜强大的经典案例,相信中国球迷印象最深的,就是几次与中国女排的竞争,不管韩国队最后输赢与否,她们的扣球得分往往不逊中国队,甚至不少场次远超中国队。这充分说明了韩国队进攻体系的成熟与可怕。

但是,一个体系,再成熟再稳定,也有弱点。

韩国队的进攻体系弱点一个是,不管网前二三号位的队员再怎么跑怎么掩护,它有近一半以上的进攻机会都平推到四号位的网口进行平拉开进攻的。这种平拉开的特点是郎平所说的“弧度平、速度快、角度小”。于是,可以推出这个体系的第二个弱点:低平球多,缺乏足够的高度来考验对方的拦网薄弱环节。因此,当一个网上实力足够强的球队只要抓到这两个规律后,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布防,来破坏韩国队进攻体系的流畅运行。比如美国队在00年的奥运会上,就用针对性很强的拦网,令韩国队的平拉开进攻阶段性地陷入了卡壳状态。不仅是小主攻,1.82的具敏政,也包括技术精细到如斯地步的郑善惠,在这场球里,不时出现在四号位要下个平拉开费了牛劲的场面,美国队的拦网即使是只扑个半着,也能够把那低平的扣球有效起来,再打防反。不过,这场球也体现了韩国队惊人的拦防效率,以及二三号位攻手的能力,居然能够在主要进攻手段被阶段性限制的情况下,和美国队磨到决胜局,甚至差一点拿下比赛。

可以说,韩国式低弧平拉开为主的战术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应付世界女排的竞争发展了,并不是这种战术过时了,而是有必要提升高度,不仅是攻手的截击高度,同时也包括二传出手的高度。

韩国队的平拉开被限制,并不是主攻手,尤其是郑善惠的问题,因为她打调整球时,却能够以花样百出的处理,打出漂亮的得分,而这些调整球,她都能够有充分的起跳和饱满的腾空,用自己在1.74那个身高中相对优秀的击球高度,来面对美国队黑压压的高强拦网。

这说明了,技术再优秀,也离不开实力的支撑。后来的中国队在03年有了更强有力,而且攻手在截击高度上也明显提升了的平拉开,借助赵蕊蕊这个绝对高快点,整体进攻体系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也因此为中国女排带来了中兴。此为后话,按下不表。

郑善惠的案例说明了,即使身处一个成熟的体系中,整个战术体系没有充分利用你本身拥有的实力基础,或者说根本就是丢掉了这种实力基础,那么技术再精确的攻手,也很容易被限制。因为排球毕竟是要在空中完成对抗的运动,如果你不能做到更高、更强,只是强调更快、更准确的话,你始终是缺乏足够抗压性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话题迂回到引子人物及其所在队伍的身上:俄罗斯和那些娃们~~



那么,如果有了实力,又有了成熟的体系,那这个队伍是不是就很难被限制了呢?

先讨论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这样的球队。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有过。其实历届世界大赛的冠军球队,绝大多数都是拥有了成熟的进攻体系(防守不提是因为本文主要讲进攻与限制的关系)和一定的实力基础。例外不多,似乎也就是0207年的意大利队和04年的中国队吧。

古巴队是一个特例。她们在89年一直到95年,整个进攻的体系都不是特别的明确。更多的时侯是依赖队员过人的高度与力量来冲击对方。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女排在84年和前苏联队在88-90年度打造的那两套阵容。这里主要讲讲前苏联队(俄罗斯队)。

前面我们提过,罗刹们的主要优势就是实力突出,空中优势过人一头,主打就是高度与力量。但是我前面提过,卡炮在高大队员的选择与培养上,曾有过超时代身高追求到更为现实追求的过程,个人猜测这其中有受郎平成功的影响,同时我相信,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以及美国女排所呈现出来的高快结合、全面快速、攻守均衡的发展趋势,也对卡炮有所影响。因此,他在88年捧出了一套让世界吃了一惊的阵容,这套阵容在一片不看好的情况下,居然最后捧走了汉城奥运会的冠军。抛开运气成份不提,从技战术层上看,这套阵容也符合了全面、均衡、实力突出的几大特点,尤其是其战术体系较之后来的俄罗斯队,显得更成体系,更为合理,互相之的呼应更这充分。

这套阵容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全面,这里主要讲进攻。这套阵容有高有快,大主攻西多的实力在当时可以算是强的,虽然不像她的后继者那样顶级,有时也要拖着沉重的身躯跑去打一个反围绕。小主攻西米则被卡炮不止一次地戏称为“苏联队的郎平”,事实上,她的确是当时苏联队的进攻箭头,虽然她与郎平看起来不太像,但落实到进攻特点上,她也的确是一个进攻节奏相对丰富,高球、平球都能打的一个主攻,除了罗刹主攻高球强攻的“必修课”外,她平球高打的“选修课”也修得很不错,偶尔踩着跷来一个交叉、拉三或者平拉开,挺着手臂,效果也挺好,这个角度她的确很“郎平”。与她的继任搞弟那相比,她的发挥更稳定、更全面、在场上的进攻范围也更宽广。

全面的关键点,还是在于两个副攻与二传手之间。当年的两个副攻手切奶奶与来的摸了咱娃相比,除了更稳定效率更高之外,特点基本上很相近,只是切奶奶多了一个四号位的平拉开,而且效率不低;摸了多一个单脚背飞。在性能上基本趋势同,都是是前排防守后排保障发球冲击。关键在另一个副攻手奥鸡盐多身上。在87-90年间,她们之间的配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一对。几乎没有一支队伍可以完全限制住她们,除非你彻底打掉前苏联的一传,冲乱她们的防守。她们的配合娴熟,极少失误,而且节奏多样,花样迭出,除了奥吉的快攻技术相当全面之外,巴妖极具{-屏-|-蔽-}性的个人技术特点,也给奥吉予强大的支持——一般所说的拉开,除了战术拉开外,二传个人的技术所带来的掩护也会有一定的拉开作用。同样,反过来,巴妖花里胡哨的传球,难免有时会传出一些让对手晕,同时也让其它队友晕的球,这个时侯,奥吉良好的球感与快速的反应就进行了弥补,因此这一对真的是很难复制的“天作之合”。之后的俄罗斯再也没有出现这样一对的战术组合。

如果仅仅只是配合默契,并不能达到对整个战术体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这一对的关键是她们不仅仅有速度,还有节奏变化,而且只要球的位置合适,巴妖就会果断地组织出相应的战术球来打,因此整体次数不少,而且一打必见效果,像奥吉在90年决赛,对中国打出了67点的成功率,被胡进认为是中国队防守的严重失败,即使是巴妖与切奶奶,也不乏在关键时刻配合出快速防反的精彩表现,这样的组织思路与执行效果,极强地支持了前苏联队的两名主攻手的高空轰击,真正调剂了前苏联队的两门大炮以高球强攻为主的打法,增加了很多变化,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小主攻的平球高打以及各种跑动战术、二传手本身也有较强的二次球突击能力,整个前苏联的战术体系显得高快结合,节奏多样,层次丰富,可谓“全攻”。因为进攻手段全面了,体系就丰富了,因此被限制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相比之下,后来的俄罗斯,特指发展到99-00年阶段的俄罗斯,在进攻上,全面提升了高度、强度,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高度与强度。

比如主攻位置上,阿塔和搞弟拥有1.91+1.93的身高,3.15以上的击球点,的确令每支球队的网上防守都相当吃力,所以阿塔和搞弟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高度带来的优势,不是超手就是利用高度施虐你的拦网薄弱处,之后的三点主高沐华更将身高升到2.04。此前还有一个身高达2.06的波塔乔娃,只是也存在前面所述有身高无空中优势的问题,最后被放弃。主攻的实力强了之后,相对减少了跑动进攻,而更一心一意地发挥高度与力量优势,在两边架起高球,高空轰击。

实力上升后的俄罗斯队并没有因此变得无坚不摧,因为她们的重要对手也开始升高海拨,提升实力,更主要的是更高更强的俄罗斯队因此变得不全面了。上面说到从主攻端上,俄罗斯队少了一些变化,或者说,变化不如过去多了。副攻也一样。大副攻蒂飞提升到了1.90米,而且单脚起跳高度比奥吉更高,滞空时间更长,力量更足。但是蒂飞的主要利器就是背飞,背飞拼的还是个人的实力,蒂飞的特点更是飞得长、飞得高,飞出你的拦网空档后,她扣得狠。强调的,依然是实力,节奏相对单一。她也有短飞,但用得少,较之前任,无疑是在快攻技术的全面性上,大大不如了。

你不能说卡炮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马上启用了快攻技术比较全面的索母。用她的进攻能力来搭配两门大炮的火力。

在本坛最引发争议的索母,虽然并非卡炮的嫡系,但同样也继承了俄罗斯女排身体素质好,身高力大能跳的特点,据说她本人是喜欢打主攻,最初出现在国际赛场时是副攻手,不过表现并不出色,因为她的拦网不足以支撑俄罗斯队,所以在前排时她和摸娃是换位的。卡炮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直接把索母放到了接应端,同时开发接应端的进攻,分担主攻的压力。于是开始了俄罗斯女排在进攻上又高又华丽又脆弱的旅程。

按理说,索母的快攻技术还是比较全面的,时差、短平、近体、背飞、背快都会,还能和蒂飞搞上一出比较复杂的交叉战术。但是她节奏单一,不管打什么球都是一个模板:上步、拉开、抡圆、开砸,就像我过去和妃子说过的:教科书般的标准。只要有一定能力的副攻手,摸到这个规律并不难。加上蒂飞的节奏也是比较单一。摸娃的可能多样一点,但是已经有了一个索母了,她就更难摸到球了,往往全场打下来扣的球不超过五六个。

因此,看起来,99年的俄罗斯女排似乎高快结合了,但是并不全面,因为节奏依然很单一,即使是索母的各种华丽的战术球,其本质依然还是一个低球抢时间的强攻节奏,只不过上来得更快一点,抢的是她上网的速度,在你犹豫是拦网边还是先盯她的时候,索母突然斜剌里窜出来,狠砸一个,把你打蒙。利用的还是自己的力量和高度优势,在你没有上来之前吃死你。一碰上身高相近或者起跳时机把握得好的拦网手,索母受阻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因为这种球高度低,基本上在当时拦网手的防守力量控制之内,能打死,抢的是对方防守没上来、没布置好,一旦对方有了准备,加上攻手的技术又没有那么娴熟,而技术特点又是受长年训练与传统思路影响固定了的,就很容易被拦脆。

因此,尽管俄罗斯队在99-00年度的进攻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却接连在两届世界大赛上出现了两次大雪崩:一次是大主攻在99年大崩盘,导致接应和小主扣球大增,尤其是接应。一次是00年悉尼奥运会决赛后三局的进攻陷入混乱,被拦死大增。

这就说明了,一个单一的战术体系,更容易被人摸到规律,不管你的实力有多么突出,只要有足够的训练做基础,就能抗起她们在高空轰下来的球,从而转入你的进攻节奏,去攻击一群高大娃娃们脆弱的后排。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看到一个出色二传的作用了。不是说肥瓦不出色,而是与其前任巴妖相比,她相差的东西实在太多,不仅仅是二次进攻技术的欠缺,使得俄罗斯少了一个突击骚扰点,更有领袖气质的不足、把握场上局面能力不足、给战术攻手的掩护不足等多方面的欠缺。偏偏这样的一个二传手,又特别喜欢组织各种战术球给索母,于是索母受限制的概率大增。

同样实力突出的,还有古巴队,虽然她们的身高不那么高,但是弹跳好,弹速快,而且爆发力突出,近网高点球特别有威胁,形成了富有古巴特色的近网三点加压的强力高快结合,有高有快,相对而言,受限制的概率比较低。古巴队在那几年打的球,很少有因为打不下球而输的,多半是因为防守上挡不住对方的冲击而输的。

总的来说,一个队员呈现在场上的方方面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排球传统、队伍特点、风格体系,有实力的球员可以多吃吃实力饭,但是技术也不能拖后,正如王一梅,如果能够保持好高度,她的力量加高度无疑可以让她在当今成为一个稳定的重炮手。但是如果保持不好高度,那就得打造一个更适合她的战术,来发挥她在力量上的优势。而她自己也需要磨炼自己的进攻技术。实力不突出的球员,则要多抠自己的技术,以便将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的战术体系中去发挥作用。如果一个球员有幸运能够在一个全面成熟的体系中打球,那么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扬长避短。反之,如果一个队伍的风格过于单一,体系看似完备其实平面化的话,那么这样的队伍再有实力,也难保不被人抓到那个最薄弱的“踵”。排球说到底还是要全面均衡的强大,而不是单向发展的实力超群。

个人心得小结到此结束

哈哈哈哈

你们去屎吧~~~



评分

2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14 0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开了门,就休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力在排球运动中,就是高度和力量——高度包括身高、手高、弹跳高度。实力和技术的呈现很大程度取决于身体条件和素质,而身体的素质条件又受人种的影响很大,不同人种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排球风格也有不同。比如白人——我对人种学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所以只用一个大概齐的说法来阐述,有不对不全的地方,请深入研究的同学尽情补充纠正——一般而言四肢长,身体强壮,上身短下肢长,骨架更高大,有利于生长更大肌肉群,更容易产生身高力不亏的效果,但是重心相对偏高,相对易于空中作业但拙于下三路的功夫,或复杂的折返跑动。因此在排球运动中,白人球员大多身高力壮,实力突出,比如大只拉,阿塔,内丝里汉等,长于空中的轰击。同样四肢较长重心较高的黑人也不太善于来回的穿插跑动,但黑人球员大多爆发力强,弹速快,有爆炸感,在速度和手高、弹跳高度上有着突出的优势,而在力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也因此确定了世界排球国家的主要风格特点。

比如俄罗斯,人高体壮力量突出,因此强调实力,重点突出高度和力量优势。在女排线上,卡炮是把这种风格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就着手培养1.90以上的攻手,82年世锦赛上就有一个1.90米的主攻手什么什么娃,81年也有一个1.90的主攻手。当时世界女排的主力阵容平均身高基本在1.74-1.80之间,这些球员的身高优势可谓相当突出,算得上是“超时代高度的攻击手”。但是她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身高突出,力量尚可,但是弹跳不足,空中优势不够稳定,体现在腰腹力量不够突出,腾空不足,身体发沉,在有限的空中时间里无法有效地将身体力量完全利用上;同时技术也不够全面,在传球位置均好的情况下,面对1.72的郑美珠都不能完全保证超手——这些缺点都和过去中国地方队出现的一些高大主攻手很相似。这些球员在国际排坛上昙花一现,没有持续成长。
之后,卡炮把目光放在当时身高在1.85左右的队员身上,一度培养出了全面拥有身高弹跳力量等素质的攻手,这个思路在1988年收到了良效,两个世界级的炮手吸米露娃和吸多棉哥分别为1.86和1.85米,技术相对全面,虽然身高不够突出,但是弹跳好,能够保证较高的击球点,同时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空中的充分发力,充分在网上体现出高度和力量的优势。当然,技术上的进步也在这两名攻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两名主攻手是前苏联队取得一次世界冠军和一次奥运冠军的重要功臣。这也说明,卡炮对高大队员的培养也是有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的,尤其在如何追求高度和力量,如何体现高度和力上,他也有不成功的尝试。
卡炮一度放弃了“超时代高度”攻手的追求,转而向身材优势不那么突出,但是素质更全面的球员,按我个人的猜测,其中应该有受到当时世界伟大主攻手郎平的影响。


待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2: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完睡觉,明天起床看!:dab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平,中国女排第一代荣光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女排历史上最伟大的主攻手——是不是最好最实用的主攻手另议。郎平对于中国女排,甚至对于世界排球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郎平是一个全面结合了实力与技术的攻击手。她1.86米的身高,2.40左右的手高,良好的弹跳,明显的滞空和较为全面的技术,郎平对于中国女排,完善了高快结合的进攻体系,并将高快结合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末有的高度。其次,郎平之于世界排球在主攻手这个位置上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将自白井贵子、海曼和拉兹莫娃所体现出的现代排球主攻手在高度、力量和技术上的结合,推到了一个更高更新更完美的地步。
郎平之所以成就为郎平,拥有在那个时代突出的实力优势是根本。而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她的高度优势。郎平高挑的身材、良好的弹跳以及较好短距离助跑起跳能力,使得她能够在不同的节奏发挥自己高度优势,在空中进行攻击。
在80年代中前期,世界女排的高度虽然在提升,但幅度有限,当年的第一强队日本队的平均身高仅1.71左右,美国队和前苏联队虽然平均身高均在1.80左右,但队员身高参差不齐,而且绝对高度多半出现在主攻位置上,副攻手还要参与大量的一传防守工作,身高海拨也不足。郎平可以在这样的竞赛环境中,充分享受自己的高度带来的超手进攻快感。
在当年的中国女排,甚至世界女排中,郎平靠的是绝对的高度优势的实力基础,加上良好的技术来吃饭:当你在网前无法形成对郎平高度优势的威胁时,她轻松写意地超你的手,用高点强攻超手或半超手,形成直接打死,或者持续压迫;当你在网前一旦有可能形成高度对抗时,如1981年韩国派上1.83米的权寅淑进行盯拦时,郎平就选择提高击球点,进一步考验你防守者的空中能力;当你的空中防守能力已经可以在高度上抗衡甚至抑制我的时候,一如84年美国队的马杰斯、85年的切布金娜,郎平就会采取动起来打,用自己主动变化、多种节奏的战术进攻,让你无法抓到她准确的起跳时机与位置,同时利用自己更快达到高点的优势,形成攻击。
我们可以在81年的比赛中看到,郎平当年面对日本女排,就像去年的俄罗斯高沐华面对巴西,绝对的高度优势加上丰富的扣球线路,使得她们在所处的时代中,占据了进攻的制高点。但是同年样在这年的世界杯赛中,郎平面对美国队的高拦网时,却有阶段性地被限制,甚至在次年打前苏联队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表现,根本原因就是对方的高度限制了郎平的高度优势,而郎平的力量又不足以突破这种限制。一般情况下,攻手会选择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但是郎平当时所处的大主攻位置和她个人特点决定了,她不可能像她的对角张蓉芳那样,有一个更为丰富的前排进攻体系来支撑,郎平在网前打得更多的是个人战术,是基于个人实力与能力的表演。因此,到了83年开始,包括日本和美国队都发现,郎平更容易被限制,而要限制张蓉芳则需要麻烦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张蓉芳的个人技巧更突出,更全面,速度更快。还因为张蓉芳有更成熟的集体战术掩护,能够成功地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答案:当一个队员在缺乏集体战术支撑的情况下,更多的是拼个人的实力与能力来对抗,那么她个人的实力强弱程度,决定了她被限制的难易程度;当一个队员身处集体战术的支撑中,她的技术掌握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她被限制的可能性。
下面,我来说一说世界女排有史以来两个最全面的主攻手张蓉芳和郑善惠。通过她们,来讨论一下一个实力不足,以技术立足的球员是如何生存、体现价值的,同时她们又有什么局限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先到这儿
休息
看电影
明天有空继续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3: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等着看太后那段呢,想看矮个子主攻打球时要怎么突破高拦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6: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席的新论文么.......静待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7: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收藏:dabin11:dabin11:time::dabin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7: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肘子终于好好写文章了,值得庆幸。不管观点正确与否,总强过为了吵而吵,不着边际,胡搅蛮缠的所谓“辩论”。
好好静下心,别再针对人,停止无意义的争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9: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限制伽莫娃的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善惠我是很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猪腿终于写又长文了,占座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可以写写morozova、plotnikova这些

看看卡泡是如何造就不打不代表不能打的,一打就走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觉得。一个人的排球运动天赋,决定了他排球运动生涯的高度。没有天赋的人,可能成为运动员,但很难成为顶级的运动人材。
这个具有运动天赋的人,可能在同期的队员中,不一定是力量最好,也不一定是高材最高,更可能在某些方面被人认为是缺项。但恰恰是这样的人,总能把整个团队带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更何况在,世界风格以及打法日益区同的今天,真没有必要在单独的纠结于技术与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支持下。。。。:dab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坐等主席更新,辛苦了,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矮个子主攻,跑动+手腕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顺便bs一下2楼吃人家豆腐太心急[s:6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11: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一个队员身处集体战术的支撑中,是不是她掌握的技术种类的多少,决定了她被限制的可能性呢?
集体战术中要限制某个人的话,这个人必须靠变化才能有效突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9-21 12:40 , Processed in 0.3989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