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328|回复: 2

中國古代復姓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1 1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古代復姓大全


a
安陵,安平,安期,安陽

b
白馬,百里,柏侯,鮑俎,北宮,北郭,北門,北山,北唐,奔水,逼陽,賓牟,薄奚,薄野

c
曹牟,曹丘,常濤,長魚,車非,成功,成陽,乘馬,叱盧,丑門,樗里,穿封,淳于

d
答祿,達勃,達步,達奚,淡臺,鄧陵,第五,地連,地倫,東方,東里,東南,東宮,東門,東鄉,東丹,東郭,東陵,東關,東閭,
東陽,東野,東萊,豆盧,斗于,都尉,獨孤,端木,段干,多子

e
爾朱

f
方雷,豐將,封人,封父,夫蒙,夫餘,浮丘,傅余

g
干已,高車,高陵,高堂,高陽,高辛,皋落,哥舒,蓋樓,庚桑,梗陽,宮孫,公羊,公良,公孫,公罔,公西,公冶,公斂,公梁,
公輸,公上,公山,公戶,公玉,公儀,公仲,公堅,公伯,公祖,公乘,公晰,公族,姑布,古口,古龍,古孫,谷梁,谷渾,瓜田,
關龍,鮭陽,歸海

h
函治,韓餘,罕井,浩生,浩星,紇骨,紇奚,紇于,賀撥,賀蘭,賀樓,赫連,黑齒,黑肱,侯岡,呼延,壺丘,呼衍,斛律,胡非,
胡母,胡毋,皇甫,皇父

j
丌官,吉白,即墨,季瓜,季連,季孫,茄眾,蔣丘,金齒,晉楚,京城,涇陽,九百,九方,睢鳩,沮渠,巨母

k
勘阻,渴侯,渴單,可汗,空桐,空相,昆吾

l
老陽,樂羊,荔菲,櫟陽,梁丘,梁由,梁餘,梁垣,陵陽,伶舟,冷淪,令狐,劉王,柳下,龍丘,盧妃,盧蒲,魯步,陸費,甪里,
閭丘

m
馬矢,麥丘,茅夷,彌牟,密革,密茅,墨夷,墨臺,萬俊,昌頓,慕容,木門,木易

n
南宮,南郭,南門,南榮

o
歐侯,歐陽

p
逄門,盆成,彭祖,平陵,平寧,破丑,仆固,濮陽

q
漆雕,奇介,綦母,綦毋,綦連,祁連,乞伏,綺里,千代,千乘,勤宿,青陽,丘麗,丘陵,屈侯,屈突,屈男,屈盧,屈同,屈門,
屈引

r
壤駟,擾龍,容成,汝嫣

s
薩孤,三飯,三閭,三州,桑丘,商瞿,上官,尚方,少師,少施,少室,少叔,少正,社南,社北,申屠,申徒,沈猶,勝屠,石作,
石牛,侍其,士季,士弱,士孫,士貞,叔孫,叔先,叔促,水丘,司城,司空,司寇,司鴻,司馬,司徒,司士,似和,素和,夙沙,
孫陽,索陽,索盧

t
沓盧,太史,太叔,太陽,澹臺,唐山,堂溪,陶丘,同蹄,統奚,禿髮,涂欽,吐火,吐賀,吐萬,吐羅,吐門,吐難,吐缶,吐渾,
吐奚,吐和,屯渾,脫脫,拓撥

w
完顏,王孫,王官,王人,微生,尾勺,溫孤,溫稽,聞人,屋戶,巫馬,吾丘,無庸,無鉤,五鹿

x
息夫,西陵,西乞,西鑰,西鄉,西門,西周,西郭,西方,西野,西宮,戲陽,瑕呂,霞露,夏侯,鮮虞,鮮于,鮮陽,咸丘,相里,
解枇,謝丘,新垣,辛垣,信都,信平,修魚,徐吾,宣于,軒轅,軒丘,閼氏

y
延陵,罔法,鉛陵,羊角,耶律,葉陽,伊祁,伊耆,猗盧,義渠,邑由,因孫,銀齒,尹文,雍門,游水,由吾,右師,宥連,於陵,
虞丘,盂丘,宇文,尉遲,樂羊,樂正,運奄,運\期

z
宰父,輾遲,湛盧,章仇,仉督,長孫,長兒,真鄂,正令,執頭,中央,中長,中行,中野,中英,中梁,中壘,鐘離,鐘吾,終黎,
終葵,仲孫,仲長,周陽,周氏,周生,朱陽,諸葛,主父,顓孫,顓頊,訾辱,淄丘,子言,子人,子服,子家,子桑,子叔,子車,
子陽,宗伯,宗正,宗政,尊盧,昨和,左人,左丘,左師,左行


劉文,額爾,達力,蔡斯,浩賞,斛斯,夾谷,揭陽

--------------------------------------------------------------------------------

我國現存的復姓有81個: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
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鐘離,長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
漆雕,樂正,宰父,谷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
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
褚師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古代復姓大全


a
安陵,安平,安期,安陽

b
白馬,百里,柏侯,鮑俎,北宮,北郭,北門,北山,北唐,奔水,逼陽,賓牟,薄奚,薄野

c
曹牟,曹丘,常濤,長魚,車非,成功,成陽,乘馬,叱盧,丑門,樗里,穿封,淳于

d
答祿,達勃,達步,達奚,淡臺,鄧陵,第五,地連,地倫,東方,東里,東南,東宮,東門,東鄉,東丹,東郭,東陵,東關,東閭,
東陽,東野,東萊,豆盧,斗于,都尉,獨孤,端木,段干,多子

e
爾朱

f
方雷,豐將,封人,封父,夫蒙,夫餘,浮丘,傅余

g
干已,高車,高陵,高堂,高陽,高辛,皋落,哥舒,蓋樓,庚桑,梗陽,宮孫,公羊,公良,公孫,公罔,公西,公冶,公斂,公梁,
公輸,公上,公山,公戶,公玉,公儀,公仲,公堅,公伯,公祖,公乘,公晰,公族,姑布,古口,古龍,古孫,谷梁,谷渾,瓜田,
關龍,鮭陽,歸海

h
函治,韓餘,罕井,浩生,浩星,紇骨,紇奚,紇于,賀撥,賀蘭,賀樓,赫連,黑齒,黑肱,侯岡,呼延,壺丘,呼衍,斛律,胡非,
胡母,胡毋,皇甫,皇父

j
丌官,吉白,即墨,季瓜,季連,季孫,茄眾,蔣丘,金齒,晉楚,京城,涇陽,九百,九方,睢鳩,沮渠,巨母

k
勘阻,渴侯,渴單,可汗,空桐,空相,昆吾

l
老陽,樂羊,荔菲,櫟陽,梁丘,梁由,梁餘,梁垣,陵陽,伶舟,冷淪,令狐,劉王,柳下,龍丘,盧妃,盧蒲,魯步,陸費,甪里,
閭丘

m
馬矢,麥丘,茅夷,彌牟,密革,密茅,墨夷,墨臺,萬俊,昌頓,慕容,木門,木易

n
南宮,南郭,南門,南榮

o
歐侯,歐陽

p
逄門,盆成,彭祖,平陵,平寧,破丑,仆固,濮陽

q
漆雕,奇介,綦母,綦毋,綦連,祁連,乞伏,綺里,千代,千乘,勤宿,青陽,丘麗,丘陵,屈侯,屈突,屈男,屈盧,屈同,屈門,
屈引

r
壤駟,擾龍,容成,汝嫣

s
薩孤,三飯,三閭,三州,桑丘,商瞿,上官,尚方,少師,少施,少室,少叔,少正,社南,社北,申屠,申徒,沈猶,勝屠,石作,
石牛,侍其,士季,士弱,士孫,士貞,叔孫,叔先,叔促,水丘,司城,司空,司寇,司鴻,司馬,司徒,司士,似和,素和,夙沙,
孫陽,索陽,索盧

t
沓盧,太史,太叔,太陽,澹臺,唐山,堂溪,陶丘,同蹄,統奚,禿髮,涂欽,吐火,吐賀,吐萬,吐羅,吐門,吐難,吐缶,吐渾,
吐奚,吐和,屯渾,脫脫,拓撥

w
完顏,王孫,王官,王人,微生,尾勺,溫孤,溫稽,聞人,屋戶,巫馬,吾丘,無庸,無鉤,五鹿

x
息夫,西陵,西乞,西鑰,西鄉,西門,西周,西郭,西方,西野,西宮,戲陽,瑕呂,霞露,夏侯,鮮虞,鮮于,鮮陽,咸丘,相里,
解枇,謝丘,新垣,辛垣,信都,信平,修魚,徐吾,宣于,軒轅,軒丘,閼氏

y
延陵,罔法,鉛陵,羊角,耶律,葉陽,伊祁,伊耆,猗盧,義渠,邑由,因孫,銀齒,尹文,雍門,游水,由吾,右師,宥連,於陵,
虞丘,盂丘,宇文,尉遲,樂羊,樂正,運奄,運\期

z
宰父,輾遲,湛盧,章仇,仉督,長孫,長兒,真鄂,正令,執頭,中央,中長,中行,中野,中英,中梁,中壘,鐘離,鐘吾,終黎,
終葵,仲孫,仲長,周陽,周氏,周生,朱陽,諸葛,主父,顓孫,顓頊,訾辱,淄丘,子言,子人,子服,子家,子桑,子叔,子車,
子陽,宗伯,宗正,宗政,尊盧,昨和,左人,左丘,左師,左行


劉文,額爾,達力,蔡斯,浩賞,斛斯,夾谷,揭陽

--------------------------------------------------------------------------------

我國現存的復姓有81個: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
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鐘離,長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
漆雕,樂正,宰父,谷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
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
褚師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18: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姓》研究

  


  《百家姓》是宋代定型的識字課本,起首四姓是“趙錢孫李”,是因為宋代皇帝姓趙;五代十國吳越國國王姓錢,吳越是在宋太宗興國二年才歸降的。故南宋學者王明清認為它“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百家姓》沒有文意和哲理,只是教蒙童們死記幾百個姓氏;但它編得押韻順口,因此流傳很廣,影響也很大。

  姓氏之初,出自母系社會的部落名,它是部落血緣的語音標識。姓氏的出現有效地遏止了近親通婚,因此于人類的體質和智力的進化有重要的意義。研究一個民族姓氏組成,也是解析它的血緣成分。盡管《百家姓》內容粗疏,但用它做一個淺顯的研究,也未嘗不可。

  上古中原是戎狄社會

  史書都很重視姓氏和血緣的記載。《史記》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他是來自“公孫”部落的一個名叫“軒轅”的人。而公孫和軒轅都是《百家姓》中的姓氏。黃帝以軒轅為名,是循了一種“以族名為人名”的古俗,而北方諸族的大量人名也多是部落名。就這一點來看,戎狄的習俗與中原古族是一致的。

  其實,古代的復姓如“公孫”“夏侯”,就是戎狄族名“烏孫”“回紇”。大約四千年前,中原語言就開始單音節化,即“藏緬語化”了,這是復音姓氏轉變成單音姓氏的根本原因。但姓氏作為血緣的標識,人們不愿輕易地去改變它;直到秦漢兩代,中國出現大一統的局面,社會意識發生驟變,“張王李趙”式的單音姓氏才一轟而起。然而比語言的轉化,它還是滯后了幾千年。因此,用單音姓氏來研究漢族血緣,是不可靠的。

  春秋時的姓氏和人名,與秦漢以后也很不一樣。孔子的七十七個弟子多為復姓,沒有一個姓張王李趙的。孔子本人叫孔丘,生父叫叔梁紇,祖父叫伯夏,曾祖叫孔防叔,都不含世代一貫的姓氏,而只是名字而已。其中,“叔梁紇”也是族名,蒙古人是把“朝鮮”叫為“肅良合”的;“伯夏”也是族名“仆和”的諧音。因此后來成為姓氏的“孔”,可能是從“孔丘”中割取出來的一個字。

  復姓變單姓的方式又是多樣的。“孫”“夏”可能是由“公孫”“夏侯”簡約而來的。《金史·國語解》說“兀顏曰朱”和“呵不哈曰田”,“兀顏”和“呵不哈”(即“阿巴嘎”)本是“豬”和“天”的意思;女真人改漢姓時嫌豬太鄙俗,天又太神化,于是用“朱”和“田”來替代。古代齊魯是東夷之地,東夷又是女真之先;幾千年前東夷語言發生變化時,那里的豬、天兩族,可能就成了朱、田兩姓。

  復姓都是戎狄族名

  一般認為《百家姓》中有四百四十個單姓,六十個復姓。我以為從“萬俟司馬”之后的一百五十六字,全部都是復姓。它們是:

  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鐘離、宇文、長孫、慕容、鮮于、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拔、夾谷、宰父、谷粱、晉楚、閆法、汝鄢、涂欽、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岳帥、緱亢、況后、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商牟、畬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

  歷史上出過諸葛亮,因此復姓“諸葛“最有名氣,族人眾多則要數”司馬”“上官”“歐陽”“尉遲”等。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又使普羅大眾對“公孫”“呼延”“夏侯”耳熟能詳。

  復姓可分兩類。“公孫”“軒轅”“司馬”“司徒”“司空”“司寇”“公羊”“公西”“公冶”“公良”“巫馬”“南宮”“澹臺”“壤駟”“漆雕”“百里”“東郭”等,早已是先秦古姓。“呼延”“拓拔”“宇文”“赫連”“令狐”“慕容”“長孫”“萬俟”“夾谷”等,好似融入漢族的戎狄之裔。

  若干《百家姓》的上古復姓,無須正音便可與北方族名對音。如“澹臺”就是“韃靼”,“漆雕”就是“赤狄”;春秋時孔子即有弟子“澹臺滅明”“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等人。另如,“譙笪”是“契丹”,“墨哈”是“靺鞨”,“南宮”是“粘割”,“夏侯”“皇甫”“況后”“緱亢”等都是“回紇”,也一目了然。過去沒有注意這些現象,是因為沒有人意識到北方民族是從中原出去的緣故。

  《百家姓》的“巫馬”和“宇文”兩姓,都讀“烏馬”。有“巫馬施”者是孔子的學生;而北魏宇文氏卻是鮮卑種,后來又成了北周的帝族,隋唐兩朝都是從北周起家的。宇文氏稱“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遜居朔野”,卻未必是假話。那是遠走朔北的人們,成了馬背上的牧羊漢;留在中原務農的,則當了圣人門下的讀書人。

  “公孫”就是族名“烏孫”

  古代很多含“公”字的復姓,《百家姓》只記載了其中五個:“公羊”“公冶”“公孫”“公西”“公良”。而孔子就有十一個“公姓”弟子:公冶長、公皙哀、公伯繚、公西赤、公孫龍、公祖句茲、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公西輿如、公西箴。前文說“公”字古讀“烏”,於是這些含“公”姓氏都有了著落:

  公孫即“烏孫”

  公夏即“回紇”

  公伯即“阿巴嘎”

  公良即“烏洛”

  公羊、公冶即“兀顏”

  公西、公皙即“紇奚”

  公祖、公肩、公祖即“兀者”

  黃帝“姓公孫”,也是烏孫氏;而烏孫又是愛新。說來,北方民族也是炎黃子孫。

  “叔孫氏“未入《百家姓》,但也很值得研究。《孔子世家》有“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的記載,因此叔孫氏在魯國是一個有勢力的氏族。然而,《魏書·官氏志》又說它是北魏“拓拔鮮卑”之“內姓”。其實,叔孫就是通古斯族名肅慎,它是自中原出走的女真民族的祖先;后來有一部分與鮮卑民族融合,又隨鮮卑民族入侵中原,回歸了祖地。

  “門”姓并不住在門口

  “東門”“南門”“西門”三姓入了《百家姓》的,就更值得予以歸納。戰國時就有一個魏國人叫“西門豹”,后來施耐庵把“西門慶與潘金蓮”收編進了《水滸》,西門氏的名氣就更大了。舊姓氏書一律說是一些住在城門邊的人家,取了這些帶“門”字的姓。如春秋時鄭國某大夫居西門,魯莊公庶子公子遂居東門,于是起頭姓了西門和東門。

  這些說法很值得質疑。若三千年前中原人口一千萬,宋代人口三千萬,現代人口十萬萬;那么一戶開始一姓,宋代一定不過三戶,現代也不過一百戶。而世界各族對于改姓,都是非常慎重的。例如一次大戰時美國德裔孩童常常挨打,許多家庭才將德國姓氏Busch中的c字去掉,而變成了Bush。如果人們住到哪里就姓到那里,姓氏的意義就完全喪失了。

  其實,這三個帶“門”字的姓氏,都有北方民族的族名與之對應:

  東門、即“圖們”

  南門、即“乃蠻”

  西門、即“悉萬”

  《百家姓》里的“東門”“端木”兩姓,與鮮卑的“吐萬”,女真的“?滿”,乃至匈牙利的Tomen或Tumen等姓氏,都是女真語和蒙古語的“萬”字“圖們”(tuman)之別寫。今之圖們江,古之統萬城,都是用它做的地名。中原宋國景公“頭曼”,匈奴單于“頭曼”,突厥可汗“土門”等,都是用它做的人名;秦代“屠門高”者,則是以其為姓氏的。

  姓“南門”的人很少,只聽說商湯開朝的七個輔佐人物之一叫“南門蝡”,拿它與女真人名“尼穆倫”(《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三十一》)對照,就可以看出這個“蟲名怪姓”是有源頭的。“南門”最可能就是后來的蒙古部落名“乃蠻”,直到今日,哈薩克族里還有乃蠻部,內蒙古自治區還有奈曼旗。

  “司”姓并非祖上的官職

  姓“西門”的人不少,姓“司馬”的人就太多了。“司馬”是領兵馬的軍職,人們普遍認同這個姓氏是職務世襲而成的。然而,司馬遷只說祖上是“世典周史”的文官,卻沒說他們帶兵打仗而襲來了這個武姓。我以為“西門”“司馬”可能與北方族名“悉萬丹”有關,契丹姓氏“蕭”源自“悉萬”,金滅遼后回改作“石抹”。東歐地區也被稱為“薩爾馬提亞”(Sarmatia),因為那里曾經被游牧的Sarmatae民族盤踞過,而Sarmatae、應即是“悉萬丹”或“悉萬惕”,是典型的蒙古部名。中亞名城“撒馬爾干”也是這個族名的遺跡,《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則記有女真姓氏“薩馬爾吉”(卷四十三)。

  否定姓氏“司馬”與官職“司馬”的關系,不是否定這個官職,而是要在語音上尋找姓氏“司馬”的根源。《書·牧誓》有武王伐紂的號召:

  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而戈,立而矛,予其誓。

  “司徒”“司馬”“司空”都是周的鄰邦部落里的官職,還有人說“司徒”是掌刑獄的,“司空”是管工程的,我們沒有理由反對這種猜測。

  然而,帶“司”字的姓氏就更多了,如果說它們統統是官職,那么“司國”就是“宰相”,“司城”則是“市長”……也就太荒謬了。而以比較語音著手,東夷族名“息慎”,鮮卑姓氏“尸突”,女真姓氏“石古苦”等,就可能與它們有了關系:

  尸突即“司徒”“司鐸”“司土”

  息慎即“司星”“司甄”“司城”

  石古苦即“司空”“司寇”“司國”

  在戎狄族名中找源頭

  隋唐或隋唐之前,“東”“同”等字似無尾音n或ng,而讀如tu或du,故《百家姓》的“東方”可能是“吐渾”,“東郭”是匈奴“屠各”或鮮卑“徒河”。相關的族名“東胡”,當然也就不是望文生義的“東方的胡人”了。

  《百家姓》未舉的“東萊”“東里”“東陵”“東樓”“東盧”“東閭”等姓,就是族名“同羅”或“吐如紇”,匈牙利姓氏Torok則與它們相應,它在匈牙利語里是“突厥人”的意思。《魏志》記載,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南陽太守叫“東里袞”,此人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其實是同名。可見,魏晉年間中原漢族還執有先祖之遺風;而這種以族名為人名的上古習俗,則為北方諸族長期保留下去了。

  諸葛亮出身南陽,卻稱“瑯邪諸葛”,他的祖族必是東夷。有人猜說宋國大夫“瞻葛祁”之姓就是諸葛;我以為孔子學生“鄭國子徒”之姓也是諸葛。蒙古人統治了波斯幾百年,波斯著作《史集》是蒙古歷史,它說蒙古人名“鎮國”是“大鳥”的意思,而《女真譯語》記“鷹鶻”作“申科岸”。《百家姓》姓氏“諸葛”“上官”,蒙古人名“鎮國”,蒙古部名“準葛爾”,可能都是“申科岸”。

  識別“軒轅”,關鍵在于“軒”字的讀音。《史記·大宛列傳》說“安息……北有奄蔡、黎軒”,《魏略·大秦國》記載的大秦屬國“驢分”,以及《隋書·鐵勒傳》里的“隆忽”,都是里海邊上的同一族落,因此“黎軒”即是“樓煩”或“陸渾”,因此“軒”是讀“渾”的。而“轅”是“袁”的繁字,“袁”又與“韋”相通,如《魏書》的“袁紇”是《隋書》的“韋紇”。因此“軒轅”就是“渾韋”,也就是“回紇”(Ui-ui)的轉寫。

  姓氏“宗政”就是族名“女真”。族名“女真”是讀ju-jin的,它亦叫“女直”,蒙古人讀作“主兒扯”,即ju-r-ji。北狄族名“厥機”和“沮渠”,西域族國名“龜茲”或“屈支”,都是“女直”的另寫;而“宗政”就是族名“女真”。

  《百家姓》中的復姓與北方民族的族名的關聯是廣泛的,下面我們將一些尚未述及的對應作一個表列。

  伯顏即“濮陽”“伯賞”

  昭武即“淳于”“宰父”

  陸和即“令狐”

  蔑里乞即“百里”

  勿吉即“萬俟”

  芮奚即“壤駟”

  如甲即“閭丘”“梁丘”

  兀顏即“歐陽”

  兀者即“尉遲”“有琴”

  薛延陀即“申屠”

  長孫即“長孫”“顓孫”“仲孫”

  結論

  大約在一萬年至四千年前的史前期,大批中原部落朝北方遷徙,形成了中國北方諸族的祖先;而南方民族又不斷向中原填充,改變了那里的血緣和語言,形成了中原漢族和古代漢語。這個趨勢在夏商周三代已經基本停止,但上古時代的部落和氏族名,仍為中原漢族的姓氏。秦漢以后,中原姓氏開始朝“單姓”發展;歷盡千年的滄桑,祖傳的“復姓”所剩無幾。

  然而,北方諸族卻恪守著上古的族名,和以族名為人名的習俗。這也就是先秦中原姓氏和人名與北方族名人名如此相關的原因。北方諸族多次入侵中原,帶回的許多“胡名”“胡姓”,卻又都是些中原的古族名。今世登高俯視,原來大家本是同根生;即便在蒙童識字的《百家姓》中,也有此多的例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2-3 08:10 , Processed in 0.1660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