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460|回复: 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男排“宿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8 09: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和认识不久的一位90后女生吃饭,席间她说喜欢足球运动员舍甫琴科。我颇意外,因为舍甫琴科年龄不小,鼎盛期在90年代末,怎么会让一个90后女生那么关注。之后了解到,因为这位朋友中学期间的一个密友曾经每天买体育报,密友看完,她就随手拿来消遣无聊,以至于成为半个足球专家。而据她说,使她能长期坚持关注足球的,是舍甫琴科和卡卡的颜值。聊到此,她就感叹,如今两人容颜不再。我就说,男运动员颜值最高的球类项目,排球应该算一个,你可以试试观看排球,国内外的都可以。她答说:“啊,男人打排球,总觉得好娘啊!”“闹,又来了!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了!”我在心里这么想。我跟她说,其实排球很暴力啊,它是唯一一个徒手以扣球砸人的运动,球速可以是足球篮球的几十、上百倍!听到此,她表情显得有些懵懂,仍说就是觉得男人打排球感觉好怪。

或许因为中国女排多年来成绩出色、媒体对女排的覆盖度高,在不少中国人的观感中,排球是女性化的。即使上面提到的这位女生没有经历过女排五连冠,但是五连冠仍然持续影响着中国的排球文化、影响着年轻人对排球的性别化观感。

在中国,男生从事或参加排球运动,往往需要面临一个关于性别特质的拷问。人们往往会若有所思地说,“哦,你打排球啊?!”为什么男生打篮球、踢足球就不会引起这种感慨?这种感慨,除了折射人们对排球所持的性别刻板印象之外,还反映出排球参与者的少数化和边缘化处境。而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女排的过于突出,成为男排的这种处境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长期身处、内化的不均衡的社会性别结构。确实,国人对女排相当欢迎和待见;可是,当男排被视作“娘”的时候,这个和女性特质关联的“娘”字是贬义的。女性可以拼、可以张扬,男性不可以弱、不可以优雅。而这又是在多年来对女排的推崇、褒扬中逐渐形成、强化的。

所以,男排的萧条处境,可以从性别气质的角度加以理解。在一般的论述中,性别刻板印象促成了体育中的男尊女卑。而对中国排球运动来说,性别刻板印象反而造成了一个另类的事实:在人们的观念中,男人打排球不够体面。男性气质被贬抑,成为男排事业得不到充足社会资源的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竞技女排事业持续高歌猛进,得益于男排遭受的贬抑。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助推下,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流向女排运动员和队伍的打造过程。而只要女排继续保持优秀,男排的处境终究难以改变,因为不管是行政主管方还是市场主体,都能够从女排的成绩中获取足够的红利。男排很“娘”的社会话语,恰到好处地契合了这种不显眼的机制,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复制。

在日本,也是女排成绩始终优于男排,但以我的观察,日本的男排比赛,人气似乎比女排还高一些。在日本,即使男排运动员眉毛越修越精致、成绩越来越不上台面,观众仍然不改热情,特别是,在看台上呐喊最卖力的正是女性观众,构成了一种性别化的体育观赏。我的那位女性朋友,她对男子足球的消费(观看和关注也是一种消费),和一般男性足球迷的关注点明显不同,因而也有着很强的性别色彩。那么,为何她不用这种性别化的消费方式来看待男子排球呢?

因此,用性别的框架分析中国男排的“宿命”,对体育政策的启发在于:如何通过改变排球特别是男排的性别话语来让男排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撑。大家对排球的性别观感变了,才会有男排的健康发展。而对排球的性别观感的变化,一方面,有赖于整体社会性别角色定式观念的突破,以及人们对多元化的性别特质的宽容,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行政主管方放松对女排的掌控,以及伴随的市场主体对投资女排之回报的更为理性化的期待。

(作者:Max Li,上海人,排球迷。上海交通大学法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与性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6-8 09: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确实很有趣。

其实用“娘”来称呼男排就是很鲜明的社会性别话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09: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球市场化搞得好的话,男排会有大量的女粉丝支持,日本韩国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1-14 01:22 , Processed in 0.1992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