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911|回复: 1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韩乔生之后我们还说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6 22: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夏天,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布什会见时说:“我可以在5分12秒内跑完10公里。”这个速度意味着每小时117公里,几乎达到了北京机场高速路汽车行驶的最高限速。后来首相办公室澄清,这是一个口误,首相想说的是每天跑10公里,每公里用5分12秒。

  中央电视台有一次解说马拉松:现在离终点还有5000米,如果王军霞能在10分钟内跑到终点,就能创下比赛历史中的最好成绩。别说王军霞了,你就是叫盖布雷西拉西亚来,他


在10分钟内也跑不出5000米。世界纪录都要12分钟多呢。

  2004年奥运会之后,网络上又整理出一份“央视解说笑话集”,其中有开幕式上的“发明DNA”,有马术比赛中的“马不分公母,人不分男女”等等。有些是明显的口误,有些是专业性的错误,有些并不是错误,而是某种愚蠢。

  这份笑话集里自然少不了韩老师的段落,比如:“第7道的是中国选手李洁,她是来自青岛的小伙子!”过了N秒之后,更正说:“哦,对不起,李洁是个姑娘,我们现在转播的是女

  子游泳的比赛。”

  1997年,有好事者将解说员出的错误集中起来贴到网上,之后被人转载刊登在一本叫《摇滚乐》的杂志上,各种“口误”帖子随即在网上流传。当时人们的普遍态度是,中央台的解说不够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一种戏谑态度对待解说员的口误,一篇署名为“超现实的枕头”的文章分析了这种后现代现象——

  商业化足球比赛作为一可阅读文本,韩大师做了最为颠覆的注脚。在他对足球的解读中,我们得到了阅读的快感,从而对沉闷的足球比赛有了更加愉悦的体验。在他那里打破比赛时裁判的权威,而重建守门员可以一声哨响结束比赛。“××队后卫严重犯规裁判将××队前锋罚下场”等阐释产生的布莱希特深度“间离效果”,得以让人对足球比赛产生重新辨识的冲动。还有“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我们……”的后现代语境,共时性场面的一再出现“守门员将球回传给门将”,“18号传球给……进球的是18号……”等,至少体现了韩大师对传统足球做的隐蔽或公开的批判,这是韩大师对足球闹剧的一种保留意见。

  在央视其他一些足球工作者纠缠的、拟真的、焦虑的、欲求的、软弱的解说话语中,你只是在为足球游戏的进行而备受折磨,你只是感觉到自己赤裸的上身需要一件曼联血红色的队衣。与之相比,尽管许多人说韩大师的解说是拘谨的、呆板的、幼稚的、乏味的、误读的、非专业的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足球比赛的超越文本、颠覆等诸多特性。韩大师只是把央视其他足球工作者努力经营的一场足球盛大演出,轻松地转化为一场荒诞的闹剧。韩大师的冷静隔离,没有盲目激情的骚动,没有热血沸腾的感动,如此这般,直到“守门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或直到下次“每一寸草皮又在进行激烈的争夺……”

  在你蓬头垢面、睡眼朦胧地望着电视中神情庄重、手护阴囊的运动员唱着国歌,“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他来了,没错,是韩大师来了,“守门员身高1米82,体重28公斤……”“30公里外的一脚远射……”在等30公里外的足球来到绿色的草坪之前,在这沉闷无聊的夜晚我笑了。

  韩老师自己坚决否定他曾说过“30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也否定自己说过最著名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促生了汉语的语言游戏的发展,作家张弛在小说《我们都去海拉尔》中运用了这个句式,作家王小山则把自己的书命名为《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张弛说:“韩老师的解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期待,他把鲁尼说成范尼,我就会等着看能不能说成枣泥,能不能再从枣泥说到粽子。”

  关于“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句式的游戏性质,不妨参看《北京青年报》记者大仙的随笔——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我在幸福花园酒吧创立的话语段子被张弛迅速收进《我们都去海拉尔》。知识版权没有注册就是不行,我也不好意思跟老弛去争话语权,我不过是在韩乔生原创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如今我又将这一著名版本再次拓展,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必行云流水”超然绝伦之境。

  最近在网上跟高手盘道,常玩词语串串烧游戏,我用的“爱弟”是:百步穿杨柳岸晓风残月亮惹的祸从口出口转内销魂当此际。有两位词语腻子也是把成语谚语玩儿得没形了,每天跟我在网上“碴词儿”,一位叫: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脚轻如鸿毛发再生精;另一位叫:恨铁不成刚直不阿谀奉承前启后外点冰三周跳。我们的网上碴词滔滔不绝如缕,经典段子前呼后应有尽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也许把这个句式强加给韩老师有些不够厚道,但事实上,有更多创作性的内容附着在韩解说身上,比如这一段:“7号球员夏普分球,传给了9号队员,9号队员也叫夏普,他们可能是兄弟。在足坛活跃着很多兄弟,比如荷兰的德波尔兄弟,爱尔兰的基恩兄弟。好球,这个球传给10号传得非常好。咦,10号怎么也叫夏普。可能是这样的,外国球员印在球衣上的只是姓,这些球员都姓夏普,就像韩国有很多球员都姓朴。漂亮,10号连过两名队员,破门得分,11号上前祝贺,11号是——夏普?(停顿好大一会儿)对不起,观众朋友,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赞助商的名字。”

  这段话在相声技巧中叫“三番四抖”,“三番”指对矛盾假象渲染强调,就是“系包袱”的过程,也是笑料的种子借以生根发芽的时机。通过对矛盾假象的渲染,把观众带到与真相迥然不同的境地中去,以便系牢包袱扣子。“三番”就是尽量把假象推到顶点,一般是把一件事甚至是同样的情节或同一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然后急转直下,在第四番抖响包袱,揭露矛盾和事态的真相。“四抖”正是笑料开花结果的时候。

文章摘自《CCTV5十年纪实:五魁首》
 楼主| 发表于 2006-6-16 22: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夏天,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布什会见时说:“我可以在5分12秒内跑完10公里。”这个速度意味着每小时117公里,几乎达到了北京机场高速路汽车行驶的最高限速。后来首相办公室澄清,这是一个口误,首相想说的是每天跑10公里,每公里用5分12秒。

  中央电视台有一次解说马拉松:现在离终点还有5000米,如果王军霞能在10分钟内跑到终点,就能创下比赛历史中的最好成绩。别说王军霞了,你就是叫盖布雷西拉西亚来,他


在10分钟内也跑不出5000米。世界纪录都要12分钟多呢。

  2004年奥运会之后,网络上又整理出一份“央视解说笑话集”,其中有开幕式上的“发明DNA”,有马术比赛中的“马不分公母,人不分男女”等等。有些是明显的口误,有些是专业性的错误,有些并不是错误,而是某种愚蠢。

  这份笑话集里自然少不了韩老师的段落,比如:“第7道的是中国选手李洁,她是来自青岛的小伙子!”过了N秒之后,更正说:“哦,对不起,李洁是个姑娘,我们现在转播的是女

  子游泳的比赛。”

  1997年,有好事者将解说员出的错误集中起来贴到网上,之后被人转载刊登在一本叫《摇滚乐》的杂志上,各种“口误”帖子随即在网上流传。当时人们的普遍态度是,中央台的解说不够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一种戏谑态度对待解说员的口误,一篇署名为“超现实的枕头”的文章分析了这种后现代现象——

  商业化足球比赛作为一可阅读文本,韩大师做了最为颠覆的注脚。在他对足球的解读中,我们得到了阅读的快感,从而对沉闷的足球比赛有了更加愉悦的体验。在他那里打破比赛时裁判的权威,而重建守门员可以一声哨响结束比赛。“××队后卫严重犯规裁判将××队前锋罚下场”等阐释产生的布莱希特深度“间离效果”,得以让人对足球比赛产生重新辨识的冲动。还有“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我们……”的后现代语境,共时性场面的一再出现“守门员将球回传给门将”,“18号传球给……进球的是18号……”等,至少体现了韩大师对传统足球做的隐蔽或公开的批判,这是韩大师对足球闹剧的一种保留意见。

  在央视其他一些足球工作者纠缠的、拟真的、焦虑的、欲求的、软弱的解说话语中,你只是在为足球游戏的进行而备受折磨,你只是感觉到自己赤裸的上身需要一件曼联血红色的队衣。与之相比,尽管许多人说韩大师的解说是拘谨的、呆板的、幼稚的、乏味的、误读的、非专业的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足球比赛的超越文本、颠覆等诸多特性。韩大师只是把央视其他足球工作者努力经营的一场足球盛大演出,轻松地转化为一场荒诞的闹剧。韩大师的冷静隔离,没有盲目激情的骚动,没有热血沸腾的感动,如此这般,直到“守门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或直到下次“每一寸草皮又在进行激烈的争夺……”

  在你蓬头垢面、睡眼朦胧地望着电视中神情庄重、手护阴囊的运动员唱着国歌,“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他来了,没错,是韩大师来了,“守门员身高1米82,体重28公斤……”“30公里外的一脚远射……”在等30公里外的足球来到绿色的草坪之前,在这沉闷无聊的夜晚我笑了。

  韩老师自己坚决否定他曾说过“30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也否定自己说过最著名的“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促生了汉语的语言游戏的发展,作家张弛在小说《我们都去海拉尔》中运用了这个句式,作家王小山则把自己的书命名为《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张弛说:“韩老师的解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戏剧性的期待,他把鲁尼说成范尼,我就会等着看能不能说成枣泥,能不能再从枣泥说到粽子。”

  关于“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句式的游戏性质,不妨参看《北京青年报》记者大仙的随笔——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我在幸福花园酒吧创立的话语段子被张弛迅速收进《我们都去海拉尔》。知识版权没有注册就是不行,我也不好意思跟老弛去争话语权,我不过是在韩乔生原创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如今我又将这一著名版本再次拓展,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必行云流水”超然绝伦之境。

  最近在网上跟高手盘道,常玩词语串串烧游戏,我用的“爱弟”是:百步穿杨柳岸晓风残月亮惹的祸从口出口转内销魂当此际。有两位词语腻子也是把成语谚语玩儿得没形了,每天跟我在网上“碴词儿”,一位叫: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脚轻如鸿毛发再生精;另一位叫:恨铁不成刚直不阿谀奉承前启后外点冰三周跳。我们的网上碴词滔滔不绝如缕,经典段子前呼后应有尽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也许把这个句式强加给韩老师有些不够厚道,但事实上,有更多创作性的内容附着在韩解说身上,比如这一段:“7号球员夏普分球,传给了9号队员,9号队员也叫夏普,他们可能是兄弟。在足坛活跃着很多兄弟,比如荷兰的德波尔兄弟,爱尔兰的基恩兄弟。好球,这个球传给10号传得非常好。咦,10号怎么也叫夏普。可能是这样的,外国球员印在球衣上的只是姓,这些球员都姓夏普,就像韩国有很多球员都姓朴。漂亮,10号连过两名队员,破门得分,11号上前祝贺,11号是——夏普?(停顿好大一会儿)对不起,观众朋友,夏普是印在球衣上赞助商的名字。”

  这段话在相声技巧中叫“三番四抖”,“三番”指对矛盾假象渲染强调,就是“系包袱”的过程,也是笑料的种子借以生根发芽的时机。通过对矛盾假象的渲染,把观众带到与真相迥然不同的境地中去,以便系牢包袱扣子。“三番”就是尽量把假象推到顶点,一般是把一件事甚至是同样的情节或同一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然后急转直下,在第四番抖响包袱,揭露矛盾和事态的真相。“四抖”正是笑料开花结果的时候。

文章摘自《CCTV5十年纪实:五魁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4 05:46 , Processed in 0.1157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