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250|回复: 1

克隆人——改造人——类人——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17: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隆人——改造人——类人
作者:郑军   

作者信箱:zgkhzj@263.net



如果评选当今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科学词汇,“克隆”大概跑不出三甲行列,虽然能讲清什么是“克隆”的人寥寥无几,但这不妨碍大报小刊都拿它作文章。笔者甚至见到过一家“克隆商店”——提供服务,翻扣你身体任何部位的模型。

一九九七年,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似乎在世人面前打开了一个新时代。数不清的媒体在报导“克隆”,数不清的专家在探讨“克隆”,数不清的政客在利用“克隆”。但是,对于全世界科幻爱好者,“克隆”绝不是一个刚刚冒出来的新概念。恐怕大家只是觉得:哦,克隆技术已经实现了吗?我等它好久了!

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家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创作了科幻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美丽的新世界》。构成书中“福特纪元七百年”之未来社会基础的,便是通过复制技术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工人:

“他将手掠过眼睛,有如想揩掉记忆中的景象:那些装配桌前一长排一长排相同的侏儒,那些在布伦特福德单轨列车站入口处排着队的孪生群,那些挤在琳达病逝的床边的人蛆,他的攻击者重复无尽的面孔。”

不过,《美丽的新世界》创作于1932年,三年后,克隆技术的关键原理——DNA分子结构才被科学家们发现。所以,赫胥黎在小说中设想的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克隆技术,只是他出生在生物学世家,对这类问题有非常超前的想法罢了。

英国科幻大师克拉克也是公认的未来学家之一。他曾经撰写过未来学专著:《未来的轮廓:探索可能的范围》。在这本书中克拉克预言,2004年,第一个克隆人将会出现!如果雷尔教派所谓克隆婴儿诞生的说法属实,这个预言在时间上只差不到两年。看来第一流科幻作家真的已经修成半仙之体了。

现实中的克隆技术,其实只是一种生育技术。在克隆技术诞生前,人工授精、试管婴儿都曾让舆论大哗,但第一代试管婴儿如今已经到了作父母的年纪,人们也不再关心这个问题了。只不过在克隆技术中,孕育后代的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体细胞。所以,它对世人的震憾更大一些。

如今,人们在谈到“克隆人”时常常会问,克隆爱因斯坦还则罢了,如果有人克隆希特勒那样的狂人怎么办?其实,这都是对克隆技术的误解。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出版了一本极受欢迎的小说《巴西男孩》,就对这种误解进行了批判。这部作品围绕着潜逃的纳粹医生门格尔的阴谋展开。在纳粹德国行将覆灭时,门格尔受命潜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基因制造了九十六个后代,后来分别寄养在九十六个家庭里。

“他还活着。这个相册中全是他的照片,都是基因复制品,他们是完全来自他的细胞的纯种希特勒。”

  然而,小说的主题并不是表现克隆技术的恐怖,反倒宣传了环境决定论——决定人生的是后天教育,而不是先天遗传。门格尔盼望从这些孩子中会有人成长为他的新元首。为了保证克隆希特勒的生活环境和“元首”类似,他在暗中精心操纵着他们的命运,以便他们的后天环境完全等同于当年希特勒少年时的环境:希特勒父亲有一条猎犬,每个家庭也都要有一条猎犬。希特勒少年丧父,门格尔也便去一个个地杀死孩子们的养父……门格尔希望靠如此教条地培养方法,怎么也会搞出一个新的希特勒。正是由于世界各地出现了这些情节类似,又查不出动机的谋杀案,引起警方怀疑,最终导致阴谋败露。而除掉门格尔的,恰恰是他心目的“元首”——其中一个拥有希特勒全部基因,但却拥有自己命运的孩子。他发现门格尔威胁到自己的养父,就放出猎犬咬死了他。

《巴西男孩》告诉大家,究竟是克隆希特勒,还是克隆爱因斯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克隆的爱因斯坦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只能作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因为仅靠个人天才就能完成重大科学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克隆出的希特勒如果生活在今天,无非会是德国的一个议员,市长,或者是一个职业画家。因为当年产生种族主义的环境今天在欧洲已不复存在。

  不过,在多莉羊诞生之前,社会大众对克隆技术漠不关心。只是科幻作家们习惯写这个题材。中国科幻前辈叶永烈在八十年代曾有一篇评论,戏称科幻小说里有三种人——机器人、外星人和克隆人。可见早在那个时候,克隆人就是科幻作家喜爱的题材。那时候,科幻作家们对克隆技术的把握非常逼近科学真实。不象最近的科幻作品那样,把克隆技术当成了人的复制技术。当时,大家就是把它看作一种人工无性生殖技术。在那会儿的科幻小说里,人们进行克隆的动机,或者是因为患有不孕症,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或者是不愿意结婚但愿意要孩子。至于长大的克隆人,只是相貌上完全等同于父亲,至于人格和命运完全是自己的。

  台湾科幻文学元老之一的黄海先生,曾经在其代表作《银河迷航记》里,塑造了克隆人罗伦凯的形象。小说中,罗伦凯的“父亲”给他留下了遗言:“记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罗威尔市的时候,是多么大的一件新闻,你已洽谈室了今后一生该走的路,人们把加诸在我身上的期望与赞美,转投在你身上,因为你是我的化身,你继承了光荣传统,请你好好保重,后会有期。”《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26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和日常生活中一位父亲给正常儿子留下的遗言相去不大。小说中的未来社会也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克隆人,象今天这样又是法院调查又是总统令的喧哗根本不存在。罗伦凯后来真的象父亲那样成为宇航员,说明他的前途未受身世的影响,尽管他的克隆人身份一开始就公开了。

那个时候,或许是比较新奇吧,克隆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故事一般倒比较平谈。比如,美国科幻作家D·M·罗维克创作了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人的复制》,全篇都是在讲老迈的主人公莫克斯为自己生育克隆人后代的过程:他如何接触到克隆专家,如何决定参加实验,付多少款、实验如何进行……一直到最后孩子如何生出来,全篇到此为止。整个是一份实验报告。但就是这么一篇平淡的作品,当年发表后却轰动一时。它被译成中文后,不仅同样引起轰动,叶永烈、徐维果、任志勇、孙传松等中国科幻作家更是纷纷给它撰写续篇,构想克隆婴儿成人后的命运。

不过,现实中的克隆羊诞生后,社会对克隆人的看法骤然收紧,科幻小说中的克隆人也开始呈现出悲剧色彩。泰国作家维尼暖在科幻小说《克隆人》中,就为克隆人布置了悲惨的命运:亿万富翁坡楼敏和西方科学家斯宾塞合作,在自己的壮年时代,利用自己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人启万和傲拉春。后者的代孕母亲带着孩子逃走,前者则被坡楼敏抚养成人。坡楼敏生育克隆后代的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衰老后,移植他们的器官来保持青春。这样作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克隆后代在法律上不算“人”。比起非法盗取自然人的器官来说,这样作更保险。

启万并不是一下子被宰割的,他的器官被一个个移植,剩下的部分却仍然维持着生命。小说里这样描写他的惨状:这个躯体曾经活动过,抓挠过,追寻过,看见过,拥抱过,踢打过……而如今,支持这些活动的器官已不复存在……仅只剩下生命的肉块等待着被继续宰割《克隆人》1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除了这两个克隆人,坡楼敏更在自己的医院里“饲养”了许多克隆人,以备商业用途:教授一言不发地带领傲拉春绕着第一栋房子走了一圈。他等待着傲拉春先开口。但傲拉春还没有从惊诧中恢复过来。他看到克隆人被单独关着,每个人都穿着棕色的宽大的医院服装,得过且过像病员服,但看上去比病员服要好得多。他们每个人脸色阴沉,有的紧张,有的麻木;目光却是相同的,都是那种因寂寞、孤独而变得呆滞的神色。(同上,155页)

更可怕的是,坡楼敏作的这些事情并非阴谋,而是在众目睽睽下进行的。他公开要求议会制定法律,准许人们克隆后代,象他那样以备衰老后移植。当然,他的公司将垄断这个业务。社会舆论虽然对此反复争议,但无助于启万的命运。关键时刻傲拉春挺身而出,愿意和坡楼敏进行脑移植,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启万的身体。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维尼暖牢牢地抓住了克隆技术的一个可能用途——器官移植,并把它的可怕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小说中的克隆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恋爱、信教……但却被当作实验用动物一般对待。这种浓厚的悲剧色彩令这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获得了2000年东盟文学奖。

好了,虽然雷尔教派还没有拿出过硬的证据。但无论克隆人有没有真的诞生,反正他们诞生的时间不会太远。科学家们早就说过,克隆人在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只是在伦理上过不了关。科幻作家们再写这样的克隆技术,就显得老套了。他们开始在克隆人故事中加入异变成份。1998年,相继有两篇关于癌细胞克隆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发表。在王晋康的《癌人》(发表时名为《海拉》)中,培育出克隆后代的并不是健康细胞,而是大名鼎鼎的“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是现实中很“科幻”的事物:五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海拉的美国黑人妇女患宫颈癌去世。医学家在她生前提取其癌细胞作实验用。但这些癌细胞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不仅不断地繁殖下去,而且感染到许多其它的细胞样本中。几十年后,世界各地许多医学实验室里都有海拉细胞,令医学家防不胜防。迄今为止,海拉细胞已在单细胞状态下活了18000代,相当于人类的45万年!。

在小说中,医学家秘密地用海拉细胞培育出一个生命力极端旺盛的黑女人:今天是赫蒂的3岁生日。有时,连斯蒂文自己,连她的妈妈苏玛,也免不了惊疑地想:她只有3岁?她怎么会只有3岁呢。但她确实是3年前的今天来到人世的,只不过她以3倍于正常人的速度在生长着。斯蒂文曾戏谑地称她为“三倍体”(不是这个名词原来的生物学意义)。除了3倍的生长速度,赫蒂的饭量也是正常人的3倍,而且,如果测试一下她体内的神经系统,肯定会发现神经传导速度远远大于正常值。虽然至今没有条件做这个测试,但斯蒂文对此坚信不疑,因为赫蒂的反应速度在那儿明摆着,无论是游泳、电脑击键、开汽车,她都比常人快多了。她的体内有永不耗竭的精力。

……

海拉发育良好,也十分聪明。她的唯一问题是发育得太快了,而且不仅身体,她的心智成长也同样快速。保罗一直尽力向她的小脑瓜里灌输知识,勉强能赶上她的消化速度。不过,她的超速生长已被逐渐习惯,成了“新高度”上的正常。

这种“快速生长”有时仍能引起模糊的恐惧,使保罗联想起癌细胞无限繁殖的凶恶天性……

不过,在《癌人》中,癌细胞孕育的海拉仍然完全是人的外形,而在郑军的《癌变》中,通过癌细胞孕育出的后代则是一个仅仅略具人形的怪物。一个中国亿万富翁因患有不育症,相中了克隆技术。而为他培育克隆后代的,是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际经验的年轻学者。他们误用了亿万富翁体内的癌细胞培育克隆人,代孕母亲知道事实后,怕失去这个孩子,秘密逃离。这个克隆后代异常聪明、体力超凡,从小就极有侵略性。他在亲人的帮助下隐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他那完全正常的克隆兄弟则以亲生儿子的身份在亿万富翁家庭里养育成人,只不过身份不向世人公开。二十年后,亿万富翁去世,一个可怖的怪物立刻出现,试图杀死当年所有的知情人。

《癌人》和《癌变》中的“癌细胞克隆人”都拥有癌细胞的特点——超级生命力。并且,在这两篇作品里,克隆人的命运也都十分可悲。海拉遭受“人类纯洁联盟”的追杀,科学家不得不带着她东躲西藏。《癌变》里克隆人制造凶案的动机,则是深恐身份暴露,受到社会歧视。

完完全全地复制一个人的基因,在今天的科幻小说里已经不太有戏剧性了。于是,转基因技术,也就是在进行克隆时改造基因,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物种,成为科幻作家们喜爱的题材。傅雪峰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第四只镖》中,变态学者金雨林复制了自己女儿的克隆体,仅仅是收藏和玩弄。为此,他改造了她们的基因:原来这是一间宽敞的大厅,厅内由高到低摆着6个大玻璃瓶,每个玻璃瓶里各站着一个女孩,她们的身材却也是由大到小,由高到矮,恰好跟容纳她们的玻璃瓶差不多大小,《第四只镖》124页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正是他这些自以为是的可怕行为,导致他克隆出来的一个个小人儿,像鹤鹤、诺子、海鸥儿……直到乐妹妹、圆圆、小蚊子,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缺陷:运动机能不完善,搞病菌侵袭的能力弱,免疫能力低下……最后只得躺在玻璃瓶里,每天靠各种药物维持生命。同上,147页。

当然,以变态心理为动机搞转基因克隆,毕竟没有普遍意义。如果将来有人改造人类的基因来制造新人,最可能的是出于战争目的,制造新的战士。

《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出击》便给大家讲述克隆人大军的故事。他们全部是赏金杀手鲍巴·费特的复制品,但除了比较能打仗和不用付薪水,战死后不需补偿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在刘慈欣颇为恐怖的科幻小说《魔鬼积木》中,却有人制造了一只转基因大军。他们是人与兽的混合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在遥远的银河,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间也就在当代。美籍桑比亚裔科学家奥拉和白人将军菲利克斯共谋研制一批转基因战士。他们将人的基因与其它特种基因混合,从各占百分之五十开始,尝试一点点增加人类基因的比例,慢慢确定哪些动物基因能够增加人的战斗力。实验中孕育的大量产品肯定要被杀掉。出于伦理考虑,他们没有使用别人的细胞,而是各自拨下一根头发用来提取供实验用的体细胞。

四年后,一号基地的人造子宫培养出一万多个可怖的活体:菲利克斯透过观察窗向里看去,看到了里面铁青色的地板上的那个东西。他的第一个印象是:那是一大团内,被一层苍白的皮肤包裹着。那层皮秀薄,可以清楚地看到皮肤下面由血管组成的、密密麻麻的青黑色纹路……他注意到那苍白皮肤的表面出现了两道细长的黑缝,那缝很快张开变宽了,菲利克斯看到那竟是一双眼睛!眼睛的瞳仁呈蓝色,它一动不动地盯着菲利克斯,射出阴沉沉的冷光。菲利克斯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噩梦般的现实,他的血液一时为之凝固了。

那是和他自己的眼睛一模一样的一对眼睛。

这些活体被无情地烧死了,然后二号基地里开始生产出人的基因所占比例更多的混合体。比如迅捷的马人:这时他清楚地看到,每一匹马都长着一个硕大的人头,那些人头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在急进中像一面面黑色的旗帜那样飘动着。那些马身上的人头五官清晰,它们张开大嘴吼叫着,双眼发出凶猛的光,在发着绿光的天空下,显得狰狞可怕。

还有恐怖的蛇人:蛇人群的爬行速度快得惊人,它们紧咬着后退的士兵们,当从第一道防线退下来的最后一个人进入第二道防线后,蛇人距这里不到五十米了。在照明弹的光芒下,那蠕动的蛇群一眼望不到头,而那蛇身上一个个人头,好像是浮在这波动的黑色洪水之上。

更有凶猛的狮人,怪异的蟹人,令人恶心的壁虎人。当然,这些无法派上战场的转基因人又被血腥地清除掉了。

真正投入战场的则是一群飞人。而且,它们还在胚胎时就被奥拉带出美国,成为桑比亚的战士:战斗警报尖利地响起,但一切已经晚了。已到海边的步兵阵线中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白色的东西,那无数的白色急剧抖动着,激起了高高的尘埃,舰队的人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有的桑比亚士兵都长着一对白色的翅膀,这是几万名会飞的人!

几万名这样的战士一拥而上,最后竟然打败了美国的航空母舰:着舰的飞人已过三千,甲板上的战斗完全停止了,而指挥塔岛同全舰和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在以后的一个多小时内,“林肯”号几乎沉静下来,只有舰体内的爆炸声能隐约听到,而且向不同的方向扩散。飞人像进入林肯号这只巨兽体内的无数只蚂蚁,正在吞食它的内脏。

现实的科学中,虽然转基因人类尚不可制造,但已经产生了转基因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用作农业生产。相信离改造人类自身的那一天并不遥远,只要目的不是这么可怕。于是,科幻作家们提出了更先进的设想,那就是王晋康在长篇科幻小说《类人》中描写的“类人”技术。

乍看上去,“类人”似乎是某种机器人,因为他们也是从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但类人技术实际上是高度发展的基因技术。无论是目前的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技术,都只能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基因材料,而制造“类人”则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质来创造基因。作者在《类人》中详细地描写了类人的制造过程。

三人先走进“刻印室”,几百台圆柱状的机器一字儿排开,屋内仅听见轻微的咝咝声。何不疑简短地说,这里的关键设备是激光钳,它们正进行毫微操作,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类的DNA。他介绍得非常平淡,但董红淑分明感受到喘不过气的敬畏感。

往下的工艺流程就十分直观了,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女人。何不疑说,这儿是活化室,是模拟人类卵子的环境来激活DNA。这儿是分裂室,激活的DNA在这儿分裂成8胚细胞;最后是孕育室,几千台模拟子宫在轻轻地抽动着,几根粗大的软管汇聚之后分为几千根细管,分别连在各个子宫上,无疑是输送各种养料的。子宫呈半透明状,从外面就能看到婴儿在里边舞手动脚,脐带在羊水里飘浮。《类人》10页,作家出版社出版。

当然,既然人类可以从无到有地制造所有基因,制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改造这些基因。比如,类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疾病。为了令他们与人类有所区别,制造者使得所有“类人”都没有指纹,成为他们终身携带的身份证明。除此之外,类人并没有被制造成怪物。他们不仅有和人一样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样的心理活动。他们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亲相爱。但是,为了一方面使用类人,一方面将他们与人类“种族隔离”,世界政府设置了许许多多制度:各种关于类人的法律,监视类人的警察局B系统,还有无形的歧视类人的思想意识。但是,既然类人和人的基因一般无二,两者之间的隔膜最终也在付出血的代价后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转基因人类相比,《类人》中知书懂礼,自我牺牲,甘于贫贱的“类人”们显得更可爱一些。

基因技术是一种魔法,它终将改变世界,并且改变我们自身。这一天来到的时间,肯定比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时间要早。今天,各国科幻作家们纷纷进行克隆人的“纸上实验”,确实能够帮我们更有准备地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发表于《幻想》杂志第六期



科幻领域的“第四居民”——超人

前面,笔者已经介绍了科幻领域里的三种“人”:外星人、机器人、克隆人。现在,我来介绍这个题材大家庭里的第四类“人”——超人。


超人?是那个穿着红斗篷,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家伙吗。不是!论及出身,那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老兄是“氪星”人,不属于人类。在科幻作品里,外星人和我们不一样才正常,一样又有什么意思?本篇要介绍的“超人”必须属于人类。所以,象《星球大战》里强大的杰迪武士,或者那位一运气就能带着孩子们上天的E·T老爷爷,都不是本篇介绍的内容。


超人,自然是指某些人类的某些器官、组织发生了变异。不过,这种变异一定要有功能意义。比如在德·坎普的科幻小说《多毛症》里,患有此症的人们长出被子一样的毛发。那就不算作超人题材,而是一种病变了。


最单纯最直接的特别能力,莫过于长寿了。《格列佛游记》被奉为西方科幻先驱。小说里,那位屡有奇遇的船长曾经到过一个叫“拉各乃各”的东方国度。这里有一些被称为“斯特鲁布鲁格”的变种人,个个长生不死。但他们的长寿能力并非遗传,每人都生在寻常人家里。他们就是有了后代,也和正常人一样短寿。全国的“斯特鲁布鲁格”人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一百人。一个“斯特鲁布鲁格”人出生时,左眉上会有一个红点,这个斑点十二岁时变绿、二十五岁变蓝,四十五岁变黑,此后终生不变。这样,他们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被认出。


来自英国的格列佛乍听此事,立刻展开种种联想:这些人终生没有对死的恐惧心理,又能够不停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该是多么有价值的一群人呀!王公大臣一定都由这些人来担当。不料当地人却介绍说,“斯特鲁布鲁格”人都是灾星,因为他们虽然永远不死,但却不是永远不老。到了七八十岁,便会象任何一个老人那么衰弱。这样的残躯却不能死,那是多么大的痛苦呀。所以,他们中如果谁活到八十岁,当地政府就注销他的户口。虽然以后还由国家来赡养,但却没有任何公民权利了,纯粹是行尸走肉。而一个年轻的“斯特鲁布鲁格”人因为知道有怎样悲惨的命运等待着自己,比正常人更恐惧人生。总之,在那个国度里,“永生”成为人们最惧怕的一件事!


那么,并非永生,而只是超乎寻常的长寿,又将会有怎样的戏剧效果呢?1887年,美国作家贝拉米创作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长篇科幻《回顾》。主人公韦斯特被催眠,在地下室里一睡百年,来到2000年,看到了“社会主义”的美国。不过,那本书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十一年后,威尔斯在《当睡者醒来》里,发挥了这个题材。主人公格雷厄姆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是一个拥有平等思想的年轻人。他继承了家族的工厂,却不愿意自己经营,遂交给经理人去打理。后来他忽然得了怪病,先是连续几天不睡,然后突然睡去,再不醒来,形成“蜡样屈曲”。那些经理人把他送到医学院保护起来,然后尽心尽责地管理着他的企业,使其不断增值。由于这笔财产没有因为子女继承而分散,二百年后,当格雷厄姆又突然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企业已经拥有世界几分之一的财富,并且能够把整个中国买下来作为私产!而这个企业的“管理会”成为世界主宰,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将他称为“迷睡人”,当成救世主一般崇拜,盼望着他有朝一日醒过来搭救他们出苦海。


八十年代,英国经典科幻电视剧《三个侦探》里,有一集《长眠的间谍》,也是讲这类题材的故事。二战中,苏联红军进入高加索山脉,找到一个看似中年人的僧侣,发现此人竟然见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遇刺)!原来,他掌握着一种秘传的催眠术。克格勃遂学到了这种秘术。战后,苏联和美英法划定势力范围,苏联红军从一些西欧地区撤退时,布置下一批催眠过的间谍。他们竟然栖身在巨大的橡木酒桶里。因为这些陈年佳酿几十年也不会有人打搅。到了八十年代,间谍们纷纷醒来,钻出酒厂进行活动。他们不知道时代变化,把穿制服的乐团当成西方军队进行攻击。其中一个主要间谍从自己当克格勃的儿子手里接到新的行动指令。父子见面时,父亲只有三十多岁,儿子已经一头灰发了。


除了睡眠,另一种长寿模式出现在詹姆斯·冈恩科幻代表作《长生不死》中。百万富翁(小说出版的年代里,百万美金还是一笔很牛的财富)威弗年过七十,积劳成疾。因身患多种病症入院。医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为他输血。没想到,威弗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头发变黑、牙齿复生,皮肤拥有了弹性,甚至计划再娶妻生子。这样的康复超过了医学的技术许可。医生们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为他输血的卡德赖斯身上。那是一个市侩型的城市青年,一无所长,但却有天生的免疫因子,百病不侵。没有人知道他的寿命能够长到多久,连他自己也是刚刚发现这种能力。几十天后,威弗的身体重新衰老。原来,那种通过输血获得的活力随着外来的免疫因子被排出而失去。威弗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雇用私人侦探搜索卡德赖斯。卡德赖斯知道自己的价值,遂到处躲藏,直到威弗一命归夕。


后来,卡德赖斯和医学部门达成协议,允许他们研究自己的血液,并且利用它来治病,但却要付苛刻的条件,因为他想垄断这种特殊能力。几十年后,卡德赖斯和同样拥有这种能力的后代形成一个小小的特权阶层,而医学家们为了打破这种特权,想偷偷地靠人工合成他那种特异的免疫因子。当然,那就不属于超人题材的范围了。


年纪大一些的科幻迷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熟悉嘛。是的,它正是二十年前香港电影《生死搏斗》的基本情节。不过冈恩在介绍自己这篇小说时,只提到它被美国ABC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所以笔者怀疑香港电影人是否得到过它的改编权。


1981年,中国科幻作家缪士发表了短篇作品《绿姑娘》。小说里,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偏僻的小岛。岛民竟然是绿皮肤绿头发,原来,人体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之间,分子结构基本相同,仅核心原子有铁和铜的区别。而这些岛民的血红素会大量地转化为叶绿素,聚集在身体表面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他们平时仅吃极少量的食物,而且筹命接近两百岁,健康并富有活力。


在科幻作品里,极端长寿不仅可以影响未来,也可以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构成神秘的戏剧效果。在美国作家品钦(pynchon  Thomas)的小说《V》中,当代历史学家在文献中发现,在欧洲历史中许多危机事件里,都有一个叫作V的女冒险家,化装成各种身份出现,时间长达数百年。历史学家搅尽脑汁也搞不清V的真实来历,只知道她无疑是个长寿者。V的故事不禁使笔者联想起中国道教史上的神秘人物张三丰。关于他的记载从宋末延续到元初,长达九十余年。虽然在各种小说传奇里大名鼎鼎,但史学家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张三丰的真实经历和寿命。


长寿的影响毕竟是间接的,而各类特异功能,如思维传感,意念致动等,则会直接产生效果。所以,特异功能题材大量出现在科幻小说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曾经有一个特异功能科幻小说的高潮。那时候,各国科幻作家们都爱写这个题材。大部分情况下,科幻小说里的特异功能都是天生的,但也有的作品里,凭借某种训练,普通人也可以激发超乎寻常的潜能。不过,与通过科技对人体进行改造不同。比如,别利亚耶夫在《飞人阿利埃利》中,将一个普通人通过手术改造成飞人,那要归于“人体改造”类题材了。


十九世纪,法国科幻作家罗尼就开始描写特异功能题材,代表作是《另一个世界》。主人公是一个畸形儿:皮肤呈紫罗兰色,身体奇弱。眼睛慢慢地角质化。按道理这样会失去视力,但他却仍然能够看到东西。畸形儿说话语速奇快,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无法和周围的人沟通。他生活在偏僻山村,人们只是把他当怪物看待。后来,他拥有了奇特的能力,可以看到一些生活在空气中的巨大稀薄生物,而人类的正常肉眼却无法看到它们。畸形儿离开乡村,找到科学家,终于得到了世人的理解。


日本作家简井康隆创作的《邪恶的视线》,将各种特异功能集中在了一起:风尘女子七濑可以“思维透视”,直接读取他人的思想。色情狂西尾则能够进行“视觉透视”,一双眼睛能够透过障碍物看清目标。当西尾试图强暴七濑时,黑人酒保亨利出现了。他能够“意念制动”。最后,亨利用意念控制着西尾的手,拨枪杀死了西尾自己。这篇情节不算复杂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在中国大陆许多报刊上转载,很有影响。很多三四十岁的“老科幻迷”还都记得它。


这种把许多特异功能进行“菜单式”表现的方法,在科幻电影《X—MAN系列》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在这部改编自卡通连环画的电影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特异功能人:能穿墙的、会喷火的、可以感知他人思维的,可以变形的、能冻结空气的、会隔空取物的、身体可以自动修复创伤的……在影片中那所秘密的特异功能学校,“变种人”们争相献技,令观众眼花缭乱,和《哈里·波特》中的魔法师学校都有一拼。全片堪称特异功能题材的大全。


科幻小说里特异功能最强大的人物,大概要属《巴恩豪斯效应》(小库尔特·冯尼格特著)里的那位主人公了。二战时期,列兵巴恩豪斯在军营里和战友赌钱,连续十次掷出七点。他受过高等教育,知道纯凭运气达到这种效果的几率极少,于是发现了自己的“意念制动”。但他不事声张,慢慢研究自己,慢慢训练这种能力。退伍以后,他进入大学研究院工作,同时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可以击落几公里外的砖瓦。后来,他向军方汇报了自己的能力,于是被邀请参加一系列武器实验。最后,他一次发功,便能击落五十架无电线遥控的飞机、十颗V2火箭,并且让军舰的炮管掉头冲下。


不过,巴恩豪斯不仅有超能力,也有清醒的头脑。他立刻突破军方的包围,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从此专门以毁灭武器为生。各国甚至因此改变策略:他们一旦发现敌对国的武器所在地,便在媒体上公开,然后,巴恩豪斯就秘密地发射“动力精神”将其摧毁。这样,若干年后,全世界的武器都他摧毁了。好战者们只有等巴恩豪斯自然死亡。但他们不知道,他已经训练了自己的弟子。


科幻作品里惟一可以和巴恩豪斯媲美的特异功能人,大概就只是《黑客帝国》中的救世主“尼奥”了。在该系列片的一、二两集中,尼奥还只能在数字虚拟世界里大显神威,回到现实里则变成普通人,甚至感觉有点苍白虚弱。但在刚刚上演的第三集中,尼奥在现实世界里也展示了强大的功能:他被对手烧瞎了眼睛,但仍然能感觉到周围物体释放的能量,从而拥有奇特视力。他只要张开右手,平举发功,前面成千上万的机器水母都会纷纷炸裂、熊熊燃烧。而在锡安保卫战里,凡人战士们操作着现代化武器,付出了巨大牺牲,仍然只能和水母军团打个平手。尼奥最终解救了人类,成为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的救世主。


当然,这么强大的超能力就有点玄了。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可以比较谨慎地描写特异功能。中国科幻作者刘婕的《情潮汹涌》就是一例。小男孩波比可以直接感受他人的感情。但感情不是思维,不能清楚地用语言描述,更加上拥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只是一个不暗世事的孩子,说不清自己感觉的是什么。所以,他每日都陷在周围人们感情的旋涡里。后来,波比感受到了附近一个凶手的“杀意”,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追赶杀、逃亡和辑凶的故事。在这篇小说里,特异功能只是稍稍强大于常人,它提供的线索必须仔细梳理才能得出结果。


香港作家黄易在《凌渡宇系列》中,塑造了英雄好汉凌渡宇的形象。他经过严格训练,可以凭直觉感受周围的危险,可以控制脉搏到假死状态。当然,这些还都在现实许可的范围内。某些气功、瑜珈训练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但他竟然能够感受植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能和森林交流,那就进入了科幻的范围。在《上帝之谜》中,凌渡宇最终获得和与植物产生通感的能力,让千千万万的树木作为他的眼睛,跟踪森林里南非白人雇用兵的行踪。


前不久,一向以儿童风格为特点的大腕斯皮尔伯格,拍摄了成人风格的科幻片《少数派报告》,那也是一个特异功能题材名片。原小说作者是菲利普·迪克。在小说里,三个特异功能人都是白痴,但额叶十分发达,预感能力正是从这里发出的,以至于压抑了大脑的其它正常功能。犯罪侦查局把他们绑在座椅上,让他们口中叠叠不休地念叨着看似无意义的词汇。那是他们每时每刻的直觉。计算机能够把这些词汇转换成有意义的情报。不过,小说里被诬陷和追杀的,并不是后来汤·克鲁斯出演的那个帅哥,而是一个大腹便便的老年人——犯罪预防学创始人安德顿本人。而且,那个提供了“少数派报告”,最后帮助了主人公的预感者也是男性,而不是电影中的病态美人。当然,如果真得这么忠实于原著,恐怕票房就成问题了。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到,在好莱坞电影《雨人》中,由达斯庭·霍夫曼主演的那个白痴天才:生活不能自理,住精神病院,但却有天才的计算能力。那不算“超人”类科幻吗。不是的,白痴天才虽然罕见,却是现实中存在的。而预言未来的能力却从未得到过科学证实。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象姚明、罗那尔多那样只是某些方面稍稍超越常人的人,都要经受不少冷言冷语。科幻小说里那些超人们更不可能只接收鲜花和崇拜了。象《X—MAN》那样,许多特异功能题材的科幻作品,都提到这种能力给拥有者带来的压力。他们的命运很少被描写为喜剧。他们必须隐藏自己的能力,以免受“普通人”的怀疑甚至迫害。在范·沃格特的《斯兰》中,未来人类到处搜捕“斯兰”族。斯兰人也是人类,但他们拥有思维传感能力,额头有触毛,体内有两个心脏,此外和人类一样。不过,斯兰族为了对付无休制的歧视和追杀,也在秘密地渗透于人类社会,甚至人类领袖竟然都是个秘密的斯兰人。


西奥多·斯特金的《超人类》把“超人们”的命运写得悲惨凄楚。故事的主人公“孤独人”因为失语病,从小被误认为是白痴,受尽歧视。他长大后在森林中隐居,慢慢地找到了几个拥有特异功能的孩子。包括可以意念致动的佳尼、可以信息传感的波尼和比尼兄弟俩,拥有超常记忆力的杰里,还有一个永远长不大,但能象电脑一样存贮知识的婴儿。这些人都被社会抛弃。他们聚在一起生活,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超级生命体。孤独人成为这个生命体的大脑,其他人则是“器官”。


中国科幻作者王晋康的《三色世界》,则把特异功能和种族关系放到一起描写:几个美籍华人科学家发现,黄种人拥有思维传感功能,只要经过适当练习就能够激发。美国情报部门迅速得知这一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如果成果公开,黄种人会迅速提高自己的智力,将危害白种人的地位,于是便秘密追杀这几位科学家。直到被公众媒舆论揭开阴谋。最后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原来白种人和黑人都拥有这种功能。只不过,复杂的科研过程使这个发现的时间晚了一些。


除了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特异功能外,科幻作品里还有一些比较直观、比较单纯的特异功能。七十年代风行大陆的《大西洋底来的人》中,有一集《电人》的故事,那里面和麦克哈里森对持的,是一个能够发出高压电流的人。他把灯泡放到嘴里就能直接点亮。平时,电人的一只手终日戴着电极,随时可以放电伤人,仿佛身上长着电棒。


不过,那位曾经吸引过万千中国观众眼球的帅哥麦克·哈里森,虽然拥有潜入海底几千米的超常能力,但在电视剧里,他的身世不清,科学家们最后也没查出来他到底是不是人类。而他本人自从进入人类社会后,也失去了以往的记忆,所以在这里就不把他列入“超人”介绍了。


科幻小说里还有一位很搞笑的特异功能人,那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冈恩在《特异肢解人》里虚构的杰尼·杰罗克了。他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美国蓝领工人。一次,他的母亲住院,查出了癌症!孝子本尼慌乱之中,被车门挤掉了一个手指。不久,他的母亲竟然康复了。后来,阿波罗十三号在太空遇险,本尼主动切掉另一个指头,阿波罗十三号居然也返航了。


于是本尼认定,只要牺牲掉自己的肢体,就能拯救世界上处在灾难里的人们。他一点点地搞掉自己的手指、脚趾,而他的推测每次都奏效。当然,家人最终发现他身体上的伤都是自残而不是发生故事,便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医生经诊断后认定,这是严重的自伤性精神病。但在医院里,趁医生们不注意,杰罗克仍然能想出办法,陆续毁掉自己的残余肢体,帮助美国人防涝,协助非洲人抗旱。


终于,无私的本尼只剩下头颅和躯干了。这时候,美苏准备打一场核战争。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灾难,本尼找到主治医生,请他切掉自己的头,挽救人类于灭顶之灾。当着众人的面,主治医生自然严厉回绝了这种荒唐的要求。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本尼的头仍然被神秘切掉了。这次不可能是他自己搞掉的,只能是某个被世界毁灭吓怕了医生干的。当然,世界大战也随之停止了。


到底是拥有奇异功能的人?还是一个只是碰到无数次巧合的精神病患者?作者没给答案。小说嘛,当然要留下一分悬念喽。


需要指出的是,在真实的科学研究里,特异功能是典型的伪科学。早在十九世纪,美欧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特异功能,但从未找到任何一个不是骗术的例证。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特异功能风潮席卷世界,在中国也曾经热闹一时。不过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自称有特异功能的人,经过了科学家的严格检验。当然,时至今日,大家仍然可能会看到这样那样关于特异功能的报导,但它们都出现在公众媒体上,本身未经核实。而只有出现在科学界的专业刊物上才能算数。因为专业刊物是有审核制度的。


笔者之所以要在文章里这么强调一下,是因为有些科幻迷并不清楚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每每把特异功能,甚至外星人都当成是真的。而科学界指责科幻作家们宣传伪科学,特异功能题材也是一个主要把柄。所以我才要这么明确一下:在小说里怎么写特异功能都可以,那样好玩,有趣。但真实世界里,特异功能存在不存在,请大家去征询有关专业(心理学和生理学)科学家的意见。科幻作家这里没有答案!





发表于《幻想》2004、1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克隆人——改造人——类人
作者:郑军   

作者信箱:zgkhzj@263.net



如果评选当今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科学词汇,“克隆”大概跑不出三甲行列,虽然能讲清什么是“克隆”的人寥寥无几,但这不妨碍大报小刊都拿它作文章。笔者甚至见到过一家“克隆商店”——提供服务,翻扣你身体任何部位的模型。

一九九七年,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似乎在世人面前打开了一个新时代。数不清的媒体在报导“克隆”,数不清的专家在探讨“克隆”,数不清的政客在利用“克隆”。但是,对于全世界科幻爱好者,“克隆”绝不是一个刚刚冒出来的新概念。恐怕大家只是觉得:哦,克隆技术已经实现了吗?我等它好久了!

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家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创作了科幻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美丽的新世界》。构成书中“福特纪元七百年”之未来社会基础的,便是通过复制技术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工人:

“他将手掠过眼睛,有如想揩掉记忆中的景象:那些装配桌前一长排一长排相同的侏儒,那些在布伦特福德单轨列车站入口处排着队的孪生群,那些挤在琳达病逝的床边的人蛆,他的攻击者重复无尽的面孔。”

不过,《美丽的新世界》创作于1932年,三年后,克隆技术的关键原理——DNA分子结构才被科学家们发现。所以,赫胥黎在小说中设想的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克隆技术,只是他出生在生物学世家,对这类问题有非常超前的想法罢了。

英国科幻大师克拉克也是公认的未来学家之一。他曾经撰写过未来学专著:《未来的轮廓:探索可能的范围》。在这本书中克拉克预言,2004年,第一个克隆人将会出现!如果雷尔教派所谓克隆婴儿诞生的说法属实,这个预言在时间上只差不到两年。看来第一流科幻作家真的已经修成半仙之体了。

现实中的克隆技术,其实只是一种生育技术。在克隆技术诞生前,人工授精、试管婴儿都曾让舆论大哗,但第一代试管婴儿如今已经到了作父母的年纪,人们也不再关心这个问题了。只不过在克隆技术中,孕育后代的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体细胞。所以,它对世人的震憾更大一些。

如今,人们在谈到“克隆人”时常常会问,克隆爱因斯坦还则罢了,如果有人克隆希特勒那样的狂人怎么办?其实,这都是对克隆技术的误解。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出版了一本极受欢迎的小说《巴西男孩》,就对这种误解进行了批判。这部作品围绕着潜逃的纳粹医生门格尔的阴谋展开。在纳粹德国行将覆灭时,门格尔受命潜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基因制造了九十六个后代,后来分别寄养在九十六个家庭里。

“他还活着。这个相册中全是他的照片,都是基因复制品,他们是完全来自他的细胞的纯种希特勒。”

  然而,小说的主题并不是表现克隆技术的恐怖,反倒宣传了环境决定论——决定人生的是后天教育,而不是先天遗传。门格尔盼望从这些孩子中会有人成长为他的新元首。为了保证克隆希特勒的生活环境和“元首”类似,他在暗中精心操纵着他们的命运,以便他们的后天环境完全等同于当年希特勒少年时的环境:希特勒父亲有一条猎犬,每个家庭也都要有一条猎犬。希特勒少年丧父,门格尔也便去一个个地杀死孩子们的养父……门格尔希望靠如此教条地培养方法,怎么也会搞出一个新的希特勒。正是由于世界各地出现了这些情节类似,又查不出动机的谋杀案,引起警方怀疑,最终导致阴谋败露。而除掉门格尔的,恰恰是他心目的“元首”——其中一个拥有希特勒全部基因,但却拥有自己命运的孩子。他发现门格尔威胁到自己的养父,就放出猎犬咬死了他。

《巴西男孩》告诉大家,究竟是克隆希特勒,还是克隆爱因斯坦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克隆的爱因斯坦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只能作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因为仅靠个人天才就能完成重大科学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克隆出的希特勒如果生活在今天,无非会是德国的一个议员,市长,或者是一个职业画家。因为当年产生种族主义的环境今天在欧洲已不复存在。

  不过,在多莉羊诞生之前,社会大众对克隆技术漠不关心。只是科幻作家们习惯写这个题材。中国科幻前辈叶永烈在八十年代曾有一篇评论,戏称科幻小说里有三种人——机器人、外星人和克隆人。可见早在那个时候,克隆人就是科幻作家喜爱的题材。那时候,科幻作家们对克隆技术的把握非常逼近科学真实。不象最近的科幻作品那样,把克隆技术当成了人的复制技术。当时,大家就是把它看作一种人工无性生殖技术。在那会儿的科幻小说里,人们进行克隆的动机,或者是因为患有不孕症,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或者是不愿意结婚但愿意要孩子。至于长大的克隆人,只是相貌上完全等同于父亲,至于人格和命运完全是自己的。

  台湾科幻文学元老之一的黄海先生,曾经在其代表作《银河迷航记》里,塑造了克隆人罗伦凯的形象。小说中,罗伦凯的“父亲”给他留下了遗言:“记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罗威尔市的时候,是多么大的一件新闻,你已洽谈室了今后一生该走的路,人们把加诸在我身上的期望与赞美,转投在你身上,因为你是我的化身,你继承了光荣传统,请你好好保重,后会有期。”《台湾科幻小说大全》426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和日常生活中一位父亲给正常儿子留下的遗言相去不大。小说中的未来社会也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克隆人,象今天这样又是法院调查又是总统令的喧哗根本不存在。罗伦凯后来真的象父亲那样成为宇航员,说明他的前途未受身世的影响,尽管他的克隆人身份一开始就公开了。

那个时候,或许是比较新奇吧,克隆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故事一般倒比较平谈。比如,美国科幻作家D·M·罗维克创作了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人的复制》,全篇都是在讲老迈的主人公莫克斯为自己生育克隆人后代的过程:他如何接触到克隆专家,如何决定参加实验,付多少款、实验如何进行……一直到最后孩子如何生出来,全篇到此为止。整个是一份实验报告。但就是这么一篇平淡的作品,当年发表后却轰动一时。它被译成中文后,不仅同样引起轰动,叶永烈、徐维果、任志勇、孙传松等中国科幻作家更是纷纷给它撰写续篇,构想克隆婴儿成人后的命运。

不过,现实中的克隆羊诞生后,社会对克隆人的看法骤然收紧,科幻小说中的克隆人也开始呈现出悲剧色彩。泰国作家维尼暖在科幻小说《克隆人》中,就为克隆人布置了悲惨的命运:亿万富翁坡楼敏和西方科学家斯宾塞合作,在自己的壮年时代,利用自己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人启万和傲拉春。后者的代孕母亲带着孩子逃走,前者则被坡楼敏抚养成人。坡楼敏生育克隆后代的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衰老后,移植他们的器官来保持青春。这样作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更重要的是,克隆后代在法律上不算“人”。比起非法盗取自然人的器官来说,这样作更保险。

启万并不是一下子被宰割的,他的器官被一个个移植,剩下的部分却仍然维持着生命。小说里这样描写他的惨状:这个躯体曾经活动过,抓挠过,追寻过,看见过,拥抱过,踢打过……而如今,支持这些活动的器官已不复存在……仅只剩下生命的肉块等待着被继续宰割《克隆人》1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除了这两个克隆人,坡楼敏更在自己的医院里“饲养”了许多克隆人,以备商业用途:教授一言不发地带领傲拉春绕着第一栋房子走了一圈。他等待着傲拉春先开口。但傲拉春还没有从惊诧中恢复过来。他看到克隆人被单独关着,每个人都穿着棕色的宽大的医院服装,得过且过像病员服,但看上去比病员服要好得多。他们每个人脸色阴沉,有的紧张,有的麻木;目光却是相同的,都是那种因寂寞、孤独而变得呆滞的神色。(同上,155页)

更可怕的是,坡楼敏作的这些事情并非阴谋,而是在众目睽睽下进行的。他公开要求议会制定法律,准许人们克隆后代,象他那样以备衰老后移植。当然,他的公司将垄断这个业务。社会舆论虽然对此反复争议,但无助于启万的命运。关键时刻傲拉春挺身而出,愿意和坡楼敏进行脑移植,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启万的身体。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维尼暖牢牢地抓住了克隆技术的一个可能用途——器官移植,并把它的可怕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小说中的克隆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恋爱、信教……但却被当作实验用动物一般对待。这种浓厚的悲剧色彩令这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获得了2000年东盟文学奖。

好了,虽然雷尔教派还没有拿出过硬的证据。但无论克隆人有没有真的诞生,反正他们诞生的时间不会太远。科学家们早就说过,克隆人在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只是在伦理上过不了关。科幻作家们再写这样的克隆技术,就显得老套了。他们开始在克隆人故事中加入异变成份。1998年,相继有两篇关于癌细胞克隆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发表。在王晋康的《癌人》(发表时名为《海拉》)中,培育出克隆后代的并不是健康细胞,而是大名鼎鼎的“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是现实中很“科幻”的事物:五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海拉的美国黑人妇女患宫颈癌去世。医学家在她生前提取其癌细胞作实验用。但这些癌细胞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不仅不断地繁殖下去,而且感染到许多其它的细胞样本中。几十年后,世界各地许多医学实验室里都有海拉细胞,令医学家防不胜防。迄今为止,海拉细胞已在单细胞状态下活了18000代,相当于人类的45万年!。

在小说中,医学家秘密地用海拉细胞培育出一个生命力极端旺盛的黑女人:今天是赫蒂的3岁生日。有时,连斯蒂文自己,连她的妈妈苏玛,也免不了惊疑地想:她只有3岁?她怎么会只有3岁呢。但她确实是3年前的今天来到人世的,只不过她以3倍于正常人的速度在生长着。斯蒂文曾戏谑地称她为“三倍体”(不是这个名词原来的生物学意义)。除了3倍的生长速度,赫蒂的饭量也是正常人的3倍,而且,如果测试一下她体内的神经系统,肯定会发现神经传导速度远远大于正常值。虽然至今没有条件做这个测试,但斯蒂文对此坚信不疑,因为赫蒂的反应速度在那儿明摆着,无论是游泳、电脑击键、开汽车,她都比常人快多了。她的体内有永不耗竭的精力。

……

海拉发育良好,也十分聪明。她的唯一问题是发育得太快了,而且不仅身体,她的心智成长也同样快速。保罗一直尽力向她的小脑瓜里灌输知识,勉强能赶上她的消化速度。不过,她的超速生长已被逐渐习惯,成了“新高度”上的正常。

这种“快速生长”有时仍能引起模糊的恐惧,使保罗联想起癌细胞无限繁殖的凶恶天性……

不过,在《癌人》中,癌细胞孕育的海拉仍然完全是人的外形,而在郑军的《癌变》中,通过癌细胞孕育出的后代则是一个仅仅略具人形的怪物。一个中国亿万富翁因患有不育症,相中了克隆技术。而为他培育克隆后代的,是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际经验的年轻学者。他们误用了亿万富翁体内的癌细胞培育克隆人,代孕母亲知道事实后,怕失去这个孩子,秘密逃离。这个克隆后代异常聪明、体力超凡,从小就极有侵略性。他在亲人的帮助下隐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他那完全正常的克隆兄弟则以亲生儿子的身份在亿万富翁家庭里养育成人,只不过身份不向世人公开。二十年后,亿万富翁去世,一个可怖的怪物立刻出现,试图杀死当年所有的知情人。

《癌人》和《癌变》中的“癌细胞克隆人”都拥有癌细胞的特点——超级生命力。并且,在这两篇作品里,克隆人的命运也都十分可悲。海拉遭受“人类纯洁联盟”的追杀,科学家不得不带着她东躲西藏。《癌变》里克隆人制造凶案的动机,则是深恐身份暴露,受到社会歧视。

完完全全地复制一个人的基因,在今天的科幻小说里已经不太有戏剧性了。于是,转基因技术,也就是在进行克隆时改造基因,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物种,成为科幻作家们喜爱的题材。傅雪峰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第四只镖》中,变态学者金雨林复制了自己女儿的克隆体,仅仅是收藏和玩弄。为此,他改造了她们的基因:原来这是一间宽敞的大厅,厅内由高到低摆着6个大玻璃瓶,每个玻璃瓶里各站着一个女孩,她们的身材却也是由大到小,由高到矮,恰好跟容纳她们的玻璃瓶差不多大小,《第四只镖》124页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正是他这些自以为是的可怕行为,导致他克隆出来的一个个小人儿,像鹤鹤、诺子、海鸥儿……直到乐妹妹、圆圆、小蚊子,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缺陷:运动机能不完善,搞病菌侵袭的能力弱,免疫能力低下……最后只得躺在玻璃瓶里,每天靠各种药物维持生命。同上,147页。

当然,以变态心理为动机搞转基因克隆,毕竟没有普遍意义。如果将来有人改造人类的基因来制造新人,最可能的是出于战争目的,制造新的战士。

《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出击》便给大家讲述克隆人大军的故事。他们全部是赏金杀手鲍巴·费特的复制品,但除了比较能打仗和不用付薪水,战死后不需补偿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在刘慈欣颇为恐怖的科幻小说《魔鬼积木》中,却有人制造了一只转基因大军。他们是人与兽的混合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在遥远的银河,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间也就在当代。美籍桑比亚裔科学家奥拉和白人将军菲利克斯共谋研制一批转基因战士。他们将人的基因与其它特种基因混合,从各占百分之五十开始,尝试一点点增加人类基因的比例,慢慢确定哪些动物基因能够增加人的战斗力。实验中孕育的大量产品肯定要被杀掉。出于伦理考虑,他们没有使用别人的细胞,而是各自拨下一根头发用来提取供实验用的体细胞。

四年后,一号基地的人造子宫培养出一万多个可怖的活体:菲利克斯透过观察窗向里看去,看到了里面铁青色的地板上的那个东西。他的第一个印象是:那是一大团内,被一层苍白的皮肤包裹着。那层皮秀薄,可以清楚地看到皮肤下面由血管组成的、密密麻麻的青黑色纹路……他注意到那苍白皮肤的表面出现了两道细长的黑缝,那缝很快张开变宽了,菲利克斯看到那竟是一双眼睛!眼睛的瞳仁呈蓝色,它一动不动地盯着菲利克斯,射出阴沉沉的冷光。菲利克斯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噩梦般的现实,他的血液一时为之凝固了。

那是和他自己的眼睛一模一样的一对眼睛。

这些活体被无情地烧死了,然后二号基地里开始生产出人的基因所占比例更多的混合体。比如迅捷的马人:这时他清楚地看到,每一匹马都长着一个硕大的人头,那些人头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在急进中像一面面黑色的旗帜那样飘动着。那些马身上的人头五官清晰,它们张开大嘴吼叫着,双眼发出凶猛的光,在发着绿光的天空下,显得狰狞可怕。

还有恐怖的蛇人:蛇人群的爬行速度快得惊人,它们紧咬着后退的士兵们,当从第一道防线退下来的最后一个人进入第二道防线后,蛇人距这里不到五十米了。在照明弹的光芒下,那蠕动的蛇群一眼望不到头,而那蛇身上一个个人头,好像是浮在这波动的黑色洪水之上。

更有凶猛的狮人,怪异的蟹人,令人恶心的壁虎人。当然,这些无法派上战场的转基因人又被血腥地清除掉了。

真正投入战场的则是一群飞人。而且,它们还在胚胎时就被奥拉带出美国,成为桑比亚的战士:战斗警报尖利地响起,但一切已经晚了。已到海边的步兵阵线中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白色的东西,那无数的白色急剧抖动着,激起了高高的尘埃,舰队的人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所有的桑比亚士兵都长着一对白色的翅膀,这是几万名会飞的人!

几万名这样的战士一拥而上,最后竟然打败了美国的航空母舰:着舰的飞人已过三千,甲板上的战斗完全停止了,而指挥塔岛同全舰和外界的联系几乎中断……在以后的一个多小时内,“林肯”号几乎沉静下来,只有舰体内的爆炸声能隐约听到,而且向不同的方向扩散。飞人像进入林肯号这只巨兽体内的无数只蚂蚁,正在吞食它的内脏。

现实的科学中,虽然转基因人类尚不可制造,但已经产生了转基因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用作农业生产。相信离改造人类自身的那一天并不遥远,只要目的不是这么可怕。于是,科幻作家们提出了更先进的设想,那就是王晋康在长篇科幻小说《类人》中描写的“类人”技术。

乍看上去,“类人”似乎是某种机器人,因为他们也是从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但类人技术实际上是高度发展的基因技术。无论是目前的克隆技术还是转基因技术,都只能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基因材料,而制造“类人”则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质来创造基因。作者在《类人》中详细地描写了类人的制造过程。

三人先走进“刻印室”,几百台圆柱状的机器一字儿排开,屋内仅听见轻微的咝咝声。何不疑简短地说,这里的关键设备是激光钳,它们正进行毫微操作,用纯物理的手段把碳、氢、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类的DNA。他介绍得非常平淡,但董红淑分明感受到喘不过气的敬畏感。

往下的工艺流程就十分直观了,每个人都十分熟悉,尤其是女人。何不疑说,这儿是活化室,是模拟人类卵子的环境来激活DNA。这儿是分裂室,激活的DNA在这儿分裂成8胚细胞;最后是孕育室,几千台模拟子宫在轻轻地抽动着,几根粗大的软管汇聚之后分为几千根细管,分别连在各个子宫上,无疑是输送各种养料的。子宫呈半透明状,从外面就能看到婴儿在里边舞手动脚,脐带在羊水里飘浮。《类人》10页,作家出版社出版。

当然,既然人类可以从无到有地制造所有基因,制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改造这些基因。比如,类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没有任何遗传疾病。为了令他们与人类有所区别,制造者使得所有“类人”都没有指纹,成为他们终身携带的身份证明。除此之外,类人并没有被制造成怪物。他们不仅有和人一样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样的心理活动。他们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亲相爱。但是,为了一方面使用类人,一方面将他们与人类“种族隔离”,世界政府设置了许许多多制度:各种关于类人的法律,监视类人的警察局B系统,还有无形的歧视类人的思想意识。但是,既然类人和人的基因一般无二,两者之间的隔膜最终也在付出血的代价后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转基因人类相比,《类人》中知书懂礼,自我牺牲,甘于贫贱的“类人”们显得更可爱一些。

基因技术是一种魔法,它终将改变世界,并且改变我们自身。这一天来到的时间,肯定比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时间要早。今天,各国科幻作家们纷纷进行克隆人的“纸上实验”,确实能够帮我们更有准备地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发表于《幻想》杂志第六期



科幻领域的“第四居民”——超人

前面,笔者已经介绍了科幻领域里的三种“人”:外星人、机器人、克隆人。现在,我来介绍这个题材大家庭里的第四类“人”——超人。


超人?是那个穿着红斗篷,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家伙吗。不是!论及出身,那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老兄是“氪星”人,不属于人类。在科幻作品里,外星人和我们不一样才正常,一样又有什么意思?本篇要介绍的“超人”必须属于人类。所以,象《星球大战》里强大的杰迪武士,或者那位一运气就能带着孩子们上天的E·T老爷爷,都不是本篇介绍的内容。


超人,自然是指某些人类的某些器官、组织发生了变异。不过,这种变异一定要有功能意义。比如在德·坎普的科幻小说《多毛症》里,患有此症的人们长出被子一样的毛发。那就不算作超人题材,而是一种病变了。


最单纯最直接的特别能力,莫过于长寿了。《格列佛游记》被奉为西方科幻先驱。小说里,那位屡有奇遇的船长曾经到过一个叫“拉各乃各”的东方国度。这里有一些被称为“斯特鲁布鲁格”的变种人,个个长生不死。但他们的长寿能力并非遗传,每人都生在寻常人家里。他们就是有了后代,也和正常人一样短寿。全国的“斯特鲁布鲁格”人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一百人。一个“斯特鲁布鲁格”人出生时,左眉上会有一个红点,这个斑点十二岁时变绿、二十五岁变蓝,四十五岁变黑,此后终生不变。这样,他们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被认出。


来自英国的格列佛乍听此事,立刻展开种种联想:这些人终生没有对死的恐惧心理,又能够不停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该是多么有价值的一群人呀!王公大臣一定都由这些人来担当。不料当地人却介绍说,“斯特鲁布鲁格”人都是灾星,因为他们虽然永远不死,但却不是永远不老。到了七八十岁,便会象任何一个老人那么衰弱。这样的残躯却不能死,那是多么大的痛苦呀。所以,他们中如果谁活到八十岁,当地政府就注销他的户口。虽然以后还由国家来赡养,但却没有任何公民权利了,纯粹是行尸走肉。而一个年轻的“斯特鲁布鲁格”人因为知道有怎样悲惨的命运等待着自己,比正常人更恐惧人生。总之,在那个国度里,“永生”成为人们最惧怕的一件事!


那么,并非永生,而只是超乎寻常的长寿,又将会有怎样的戏剧效果呢?1887年,美国作家贝拉米创作了当时轰动一时的长篇科幻《回顾》。主人公韦斯特被催眠,在地下室里一睡百年,来到2000年,看到了“社会主义”的美国。不过,那本书说教味很浓,故事性不强。十一年后,威尔斯在《当睡者醒来》里,发挥了这个题材。主人公格雷厄姆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是一个拥有平等思想的年轻人。他继承了家族的工厂,却不愿意自己经营,遂交给经理人去打理。后来他忽然得了怪病,先是连续几天不睡,然后突然睡去,再不醒来,形成“蜡样屈曲”。那些经理人把他送到医学院保护起来,然后尽心尽责地管理着他的企业,使其不断增值。由于这笔财产没有因为子女继承而分散,二百年后,当格雷厄姆又突然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企业已经拥有世界几分之一的财富,并且能够把整个中国买下来作为私产!而这个企业的“管理会”成为世界主宰,全世界的劳苦大众将他称为“迷睡人”,当成救世主一般崇拜,盼望着他有朝一日醒过来搭救他们出苦海。


八十年代,英国经典科幻电视剧《三个侦探》里,有一集《长眠的间谍》,也是讲这类题材的故事。二战中,苏联红军进入高加索山脉,找到一个看似中年人的僧侣,发现此人竟然见过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遇刺)!原来,他掌握着一种秘传的催眠术。克格勃遂学到了这种秘术。战后,苏联和美英法划定势力范围,苏联红军从一些西欧地区撤退时,布置下一批催眠过的间谍。他们竟然栖身在巨大的橡木酒桶里。因为这些陈年佳酿几十年也不会有人打搅。到了八十年代,间谍们纷纷醒来,钻出酒厂进行活动。他们不知道时代变化,把穿制服的乐团当成西方军队进行攻击。其中一个主要间谍从自己当克格勃的儿子手里接到新的行动指令。父子见面时,父亲只有三十多岁,儿子已经一头灰发了。


除了睡眠,另一种长寿模式出现在詹姆斯·冈恩科幻代表作《长生不死》中。百万富翁(小说出版的年代里,百万美金还是一笔很牛的财富)威弗年过七十,积劳成疾。因身患多种病症入院。医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为他输血。没想到,威弗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头发变黑、牙齿复生,皮肤拥有了弹性,甚至计划再娶妻生子。这样的康复超过了医学的技术许可。医生们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出在为他输血的卡德赖斯身上。那是一个市侩型的城市青年,一无所长,但却有天生的免疫因子,百病不侵。没有人知道他的寿命能够长到多久,连他自己也是刚刚发现这种能力。几十天后,威弗的身体重新衰老。原来,那种通过输血获得的活力随着外来的免疫因子被排出而失去。威弗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雇用私人侦探搜索卡德赖斯。卡德赖斯知道自己的价值,遂到处躲藏,直到威弗一命归夕。


后来,卡德赖斯和医学部门达成协议,允许他们研究自己的血液,并且利用它来治病,但却要付苛刻的条件,因为他想垄断这种特殊能力。几十年后,卡德赖斯和同样拥有这种能力的后代形成一个小小的特权阶层,而医学家们为了打破这种特权,想偷偷地靠人工合成他那种特异的免疫因子。当然,那就不属于超人题材的范围了。


年纪大一些的科幻迷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熟悉嘛。是的,它正是二十年前香港电影《生死搏斗》的基本情节。不过冈恩在介绍自己这篇小说时,只提到它被美国ABC电视台改编成电视剧,所以笔者怀疑香港电影人是否得到过它的改编权。


1981年,中国科幻作家缪士发表了短篇作品《绿姑娘》。小说里,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偏僻的小岛。岛民竟然是绿皮肤绿头发,原来,人体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之间,分子结构基本相同,仅核心原子有铁和铜的区别。而这些岛民的血红素会大量地转化为叶绿素,聚集在身体表面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他们平时仅吃极少量的食物,而且筹命接近两百岁,健康并富有活力。


在科幻作品里,极端长寿不仅可以影响未来,也可以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构成神秘的戏剧效果。在美国作家品钦(pynchon  Thomas)的小说《V》中,当代历史学家在文献中发现,在欧洲历史中许多危机事件里,都有一个叫作V的女冒险家,化装成各种身份出现,时间长达数百年。历史学家搅尽脑汁也搞不清V的真实来历,只知道她无疑是个长寿者。V的故事不禁使笔者联想起中国道教史上的神秘人物张三丰。关于他的记载从宋末延续到元初,长达九十余年。虽然在各种小说传奇里大名鼎鼎,但史学家到现在也搞不清楚张三丰的真实经历和寿命。


长寿的影响毕竟是间接的,而各类特异功能,如思维传感,意念致动等,则会直接产生效果。所以,特异功能题材大量出现在科幻小说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曾经有一个特异功能科幻小说的高潮。那时候,各国科幻作家们都爱写这个题材。大部分情况下,科幻小说里的特异功能都是天生的,但也有的作品里,凭借某种训练,普通人也可以激发超乎寻常的潜能。不过,与通过科技对人体进行改造不同。比如,别利亚耶夫在《飞人阿利埃利》中,将一个普通人通过手术改造成飞人,那要归于“人体改造”类题材了。


十九世纪,法国科幻作家罗尼就开始描写特异功能题材,代表作是《另一个世界》。主人公是一个畸形儿:皮肤呈紫罗兰色,身体奇弱。眼睛慢慢地角质化。按道理这样会失去视力,但他却仍然能够看到东西。畸形儿说话语速奇快,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无法和周围的人沟通。他生活在偏僻山村,人们只是把他当怪物看待。后来,他拥有了奇特的能力,可以看到一些生活在空气中的巨大稀薄生物,而人类的正常肉眼却无法看到它们。畸形儿离开乡村,找到科学家,终于得到了世人的理解。


日本作家简井康隆创作的《邪恶的视线》,将各种特异功能集中在了一起:风尘女子七濑可以“思维透视”,直接读取他人的思想。色情狂西尾则能够进行“视觉透视”,一双眼睛能够透过障碍物看清目标。当西尾试图强暴七濑时,黑人酒保亨利出现了。他能够“意念制动”。最后,亨利用意念控制着西尾的手,拨枪杀死了西尾自己。这篇情节不算复杂的科幻小说,七十年代末曾经在中国大陆许多报刊上转载,很有影响。很多三四十岁的“老科幻迷”还都记得它。


这种把许多特异功能进行“菜单式”表现的方法,在科幻电影《X—MAN系列》得到最集中的体现。在这部改编自卡通连环画的电影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特异功能人:能穿墙的、会喷火的、可以感知他人思维的,可以变形的、能冻结空气的、会隔空取物的、身体可以自动修复创伤的……在影片中那所秘密的特异功能学校,“变种人”们争相献技,令观众眼花缭乱,和《哈里·波特》中的魔法师学校都有一拼。全片堪称特异功能题材的大全。


科幻小说里特异功能最强大的人物,大概要属《巴恩豪斯效应》(小库尔特·冯尼格特著)里的那位主人公了。二战时期,列兵巴恩豪斯在军营里和战友赌钱,连续十次掷出七点。他受过高等教育,知道纯凭运气达到这种效果的几率极少,于是发现了自己的“意念制动”。但他不事声张,慢慢研究自己,慢慢训练这种能力。退伍以后,他进入大学研究院工作,同时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可以击落几公里外的砖瓦。后来,他向军方汇报了自己的能力,于是被邀请参加一系列武器实验。最后,他一次发功,便能击落五十架无电线遥控的飞机、十颗V2火箭,并且让军舰的炮管掉头冲下。


不过,巴恩豪斯不仅有超能力,也有清醒的头脑。他立刻突破军方的包围,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从此专门以毁灭武器为生。各国甚至因此改变策略:他们一旦发现敌对国的武器所在地,便在媒体上公开,然后,巴恩豪斯就秘密地发射“动力精神”将其摧毁。这样,若干年后,全世界的武器都他摧毁了。好战者们只有等巴恩豪斯自然死亡。但他们不知道,他已经训练了自己的弟子。


科幻作品里惟一可以和巴恩豪斯媲美的特异功能人,大概就只是《黑客帝国》中的救世主“尼奥”了。在该系列片的一、二两集中,尼奥还只能在数字虚拟世界里大显神威,回到现实里则变成普通人,甚至感觉有点苍白虚弱。但在刚刚上演的第三集中,尼奥在现实世界里也展示了强大的功能:他被对手烧瞎了眼睛,但仍然能感觉到周围物体释放的能量,从而拥有奇特视力。他只要张开右手,平举发功,前面成千上万的机器水母都会纷纷炸裂、熊熊燃烧。而在锡安保卫战里,凡人战士们操作着现代化武器,付出了巨大牺牲,仍然只能和水母军团打个平手。尼奥最终解救了人类,成为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的救世主。


当然,这么强大的超能力就有点玄了。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也可以比较谨慎地描写特异功能。中国科幻作者刘婕的《情潮汹涌》就是一例。小男孩波比可以直接感受他人的感情。但感情不是思维,不能清楚地用语言描述,更加上拥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只是一个不暗世事的孩子,说不清自己感觉的是什么。所以,他每日都陷在周围人们感情的旋涡里。后来,波比感受到了附近一个凶手的“杀意”,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追赶杀、逃亡和辑凶的故事。在这篇小说里,特异功能只是稍稍强大于常人,它提供的线索必须仔细梳理才能得出结果。


香港作家黄易在《凌渡宇系列》中,塑造了英雄好汉凌渡宇的形象。他经过严格训练,可以凭直觉感受周围的危险,可以控制脉搏到假死状态。当然,这些还都在现实许可的范围内。某些气功、瑜珈训练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但他竟然能够感受植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能和森林交流,那就进入了科幻的范围。在《上帝之谜》中,凌渡宇最终获得和与植物产生通感的能力,让千千万万的树木作为他的眼睛,跟踪森林里南非白人雇用兵的行踪。


前不久,一向以儿童风格为特点的大腕斯皮尔伯格,拍摄了成人风格的科幻片《少数派报告》,那也是一个特异功能题材名片。原小说作者是菲利普·迪克。在小说里,三个特异功能人都是白痴,但额叶十分发达,预感能力正是从这里发出的,以至于压抑了大脑的其它正常功能。犯罪侦查局把他们绑在座椅上,让他们口中叠叠不休地念叨着看似无意义的词汇。那是他们每时每刻的直觉。计算机能够把这些词汇转换成有意义的情报。不过,小说里被诬陷和追杀的,并不是后来汤·克鲁斯出演的那个帅哥,而是一个大腹便便的老年人——犯罪预防学创始人安德顿本人。而且,那个提供了“少数派报告”,最后帮助了主人公的预感者也是男性,而不是电影中的病态美人。当然,如果真得这么忠实于原著,恐怕票房就成问题了。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到,在好莱坞电影《雨人》中,由达斯庭·霍夫曼主演的那个白痴天才:生活不能自理,住精神病院,但却有天才的计算能力。那不算“超人”类科幻吗。不是的,白痴天才虽然罕见,却是现实中存在的。而预言未来的能力却从未得到过科学证实。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象姚明、罗那尔多那样只是某些方面稍稍超越常人的人,都要经受不少冷言冷语。科幻小说里那些超人们更不可能只接收鲜花和崇拜了。象《X—MAN》那样,许多特异功能题材的科幻作品,都提到这种能力给拥有者带来的压力。他们的命运很少被描写为喜剧。他们必须隐藏自己的能力,以免受“普通人”的怀疑甚至迫害。在范·沃格特的《斯兰》中,未来人类到处搜捕“斯兰”族。斯兰人也是人类,但他们拥有思维传感能力,额头有触毛,体内有两个心脏,此外和人类一样。不过,斯兰族为了对付无休制的歧视和追杀,也在秘密地渗透于人类社会,甚至人类领袖竟然都是个秘密的斯兰人。


西奥多·斯特金的《超人类》把“超人们”的命运写得悲惨凄楚。故事的主人公“孤独人”因为失语病,从小被误认为是白痴,受尽歧视。他长大后在森林中隐居,慢慢地找到了几个拥有特异功能的孩子。包括可以意念致动的佳尼、可以信息传感的波尼和比尼兄弟俩,拥有超常记忆力的杰里,还有一个永远长不大,但能象电脑一样存贮知识的婴儿。这些人都被社会抛弃。他们聚在一起生活,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超级生命体。孤独人成为这个生命体的大脑,其他人则是“器官”。


中国科幻作者王晋康的《三色世界》,则把特异功能和种族关系放到一起描写:几个美籍华人科学家发现,黄种人拥有思维传感功能,只要经过适当练习就能够激发。美国情报部门迅速得知这一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如果成果公开,黄种人会迅速提高自己的智力,将危害白种人的地位,于是便秘密追杀这几位科学家。直到被公众媒舆论揭开阴谋。最后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原来白种人和黑人都拥有这种功能。只不过,复杂的科研过程使这个发现的时间晚了一些。


除了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特异功能外,科幻作品里还有一些比较直观、比较单纯的特异功能。七十年代风行大陆的《大西洋底来的人》中,有一集《电人》的故事,那里面和麦克哈里森对持的,是一个能够发出高压电流的人。他把灯泡放到嘴里就能直接点亮。平时,电人的一只手终日戴着电极,随时可以放电伤人,仿佛身上长着电棒。


不过,那位曾经吸引过万千中国观众眼球的帅哥麦克·哈里森,虽然拥有潜入海底几千米的超常能力,但在电视剧里,他的身世不清,科学家们最后也没查出来他到底是不是人类。而他本人自从进入人类社会后,也失去了以往的记忆,所以在这里就不把他列入“超人”介绍了。


科幻小说里还有一位很搞笑的特异功能人,那是美国作家詹姆斯·冈恩在《特异肢解人》里虚构的杰尼·杰罗克了。他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美国蓝领工人。一次,他的母亲住院,查出了癌症!孝子本尼慌乱之中,被车门挤掉了一个手指。不久,他的母亲竟然康复了。后来,阿波罗十三号在太空遇险,本尼主动切掉另一个指头,阿波罗十三号居然也返航了。


于是本尼认定,只要牺牲掉自己的肢体,就能拯救世界上处在灾难里的人们。他一点点地搞掉自己的手指、脚趾,而他的推测每次都奏效。当然,家人最终发现他身体上的伤都是自残而不是发生故事,便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医生经诊断后认定,这是严重的自伤性精神病。但在医院里,趁医生们不注意,杰罗克仍然能想出办法,陆续毁掉自己的残余肢体,帮助美国人防涝,协助非洲人抗旱。


终于,无私的本尼只剩下头颅和躯干了。这时候,美苏准备打一场核战争。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灾难,本尼找到主治医生,请他切掉自己的头,挽救人类于灭顶之灾。当着众人的面,主治医生自然严厉回绝了这种荒唐的要求。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本尼的头仍然被神秘切掉了。这次不可能是他自己搞掉的,只能是某个被世界毁灭吓怕了医生干的。当然,世界大战也随之停止了。


到底是拥有奇异功能的人?还是一个只是碰到无数次巧合的精神病患者?作者没给答案。小说嘛,当然要留下一分悬念喽。


需要指出的是,在真实的科学研究里,特异功能是典型的伪科学。早在十九世纪,美欧一些科学家就开始研究特异功能,但从未找到任何一个不是骗术的例证。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特异功能风潮席卷世界,在中国也曾经热闹一时。不过到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自称有特异功能的人,经过了科学家的严格检验。当然,时至今日,大家仍然可能会看到这样那样关于特异功能的报导,但它们都出现在公众媒体上,本身未经核实。而只有出现在科学界的专业刊物上才能算数。因为专业刊物是有审核制度的。


笔者之所以要在文章里这么强调一下,是因为有些科幻迷并不清楚小说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每每把特异功能,甚至外星人都当成是真的。而科学界指责科幻作家们宣传伪科学,特异功能题材也是一个主要把柄。所以我才要这么明确一下:在小说里怎么写特异功能都可以,那样好玩,有趣。但真实世界里,特异功能存在不存在,请大家去征询有关专业(心理学和生理学)科学家的意见。科幻作家这里没有答案!





发表于《幻想》200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7 22:41 , Processed in 0.1687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