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321|回复: 5

[专题]中华老字号<热忱欢迎大家跟帖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7 13: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它孕育出了许多百年老字号,每个省市区都有自己响当当的百年老店,欢迎大家予以补充:shock::mrgreen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3: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它孕育出了许多百年老字号,每个省市区都有自己响当当的百年老店,欢迎大家予以补充:shock::mrgreen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3: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北京松鹤楼

穿过繁华的王府井大街,跨过庄严的长安街。安步当车,不一会儿一座典型的江南建筑便会映入眼帘,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它就是20年前北京引进的苏帮菜名店———松鹤楼菜馆。松鹤楼1984年7月15日在台基厂开业,这个新口味儿的南国风味菜肴,很快在京城叫响了。二十多年来,生意一直兴隆不衰。

  中华老号的出生

  古人以松鹤寓长寿,故取名松鹤楼。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观庙创建,经营面点带卖饭菜。光绪年间(1875—1908)饭菜生意兴旺,经营额超过面点。到1918年,因经营不善,餐厅濒临倒闭。后由天和祥店主张文炳牵头以合股形式租赁该店,改名为和记松鹤楼。经营苏帮正宗名菜。张文炳接手时的松鹤楼,还只是个两小开间的不起眼的饭店。经营酱方、醋溜鲤鱼、焖肉豆腐、红什拌、炒三鲜等菜肴。张文炳任经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延聘名厨,重视人才培养。先后从天和祥、天锡、大新楼聘请苏菜名厨。名手汇集,不仅精于苏菜炖、焖、煨、焙等传统技法,而且讲究选料、刀工、火候。每道菜的色、香、味、形,都要按苏菜的正宗风味做。并陆续创制数十种新名菜,如原汁扒翅、白汁元菜、松鼠鳜鱼、荷叶粉蒸肉、西瓜鸡、巴肺汤和暖锅等应时佳肴,都有独到之处,显示出了苏式菜肴原汁原味的特有风格。这在松鹤楼的店史上是一次重大转折。松鹤楼又坐落在市内一条古老而繁荣、热闹的观前街的中心点,故遂成为名流聚宴的场所。

  正因为它“出生”在乾隆年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松鹤楼的轶事很多,就是苏州评弹中还有一段乾隆大闹松鹤楼的书呢。但相传最多的是: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时,曾化名高天赐,随身带二名保镖,青衣小帽,信步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欢蹦乱跳的“元宝鱼”(祭品鲤鱼),煞是好看,便要捉来食用。可是在当时此鱼属敬神“祭品”,却又慑于“圣命”难却,堂官便与厨师商量,想出一“计”:取鱼头似鼠,松鹤楼首字有“松”之意,将鱼烹制成松鼠形(后改鳜鱼),以避宰杀“神鱼”之罪。乾隆食后,赞扬不已。从此,松鹤楼的“松鼠鱼”就闻名于世了。这些趣事儿经夸张渲染,成了苏州妇孺皆知、娓娓动听的佳话。

  1956年公私合营,松鹤楼获得新生。但好景不长,后又受“文革”的冲击。经多次扩建,而今的菜馆,总面积达到3295平方米,比私营时增加四倍多,设计布局,精致典雅,既富有民族风格,又宜招待外宾,整个大楼宽敞、明亮、美观、大方,可容2000多宾客就餐。

  全国名厨师领衔苏帮菜

  说起苏帮菜进京的事儿,那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东城饮食公司为了繁荣首都餐饮市场,率先引进了苏州松鹤楼正宗姑苏风味菜肴,让咱北京人尝尝鲜儿,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记得开业那天,全国工商联主任孙孚灵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前来祝贺并剪彩,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书写的松鹤楼匾额挂上门端,它是正宗苏帮菜亮相京城的标志,非常气派。

  姑苏风味为何如此诱人?这要说说当年苏州饮食服务公司派来精于苏帮菜的厨师和服务师20多人,其中领衔人是苏州松鹤楼泰斗、全国12名优秀厨师之一的刘学家技师。他在北京松鹤楼的几年里,一边上灶炒菜一边授课,为北京松鹤楼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厨技师。现在有的任经理,有的领衔厨师长。

  刘学家老人现已进入耄耋之年,从12岁学徒,厨龄整整50年,满腹的菜经足以写一本书了。老人高兴地说:“要讲松鹤楼的历史,早有‘名厨荟萃之点,苏菜发源之地’的称号。苏菜苏菜,人称京苏大菜,由于风味不同,它分好几派,以南京风味为主的称京派;以淮阳、扬州风味为主的称淮扬帮;以苏州风味为主的称苏帮。”要说苏帮菜,他大拇指一伸:“咱们松鹤楼是正宗。”苏帮菜的烹调方法有炖、焖、煨、烹、炸、炒、烧、蒸等等,特讲究色、香、味、形,更重原汁原味。在调味儿上,仍照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所讲,“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以及“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盛一味”等论述。如“松鼠鳜鱼”,是在古代“全鱼炙”的技法上革故鼎新,成为姑苏大菜的,亦是该店的首席名肴。过去乾隆爷吃的松鼠鱼是鲤鱼烹制的,肉松软质粗,其色香味形也不行。江南有句顺口溜:“八月桂花香,鳜鱼肥而壮。”故改鳜鱼制作最佳。鳜鱼是吃活食的野生鱼种,巨口细鳞,骨疏刺少,皮厚肉紧,质白鲜嫩,其性味甘、平、壮气血、益脾胃,是虚弱者的食疗佳品。厨师将鳜鱼洗净,去骨取肉,剞上花刀,提尾一抖,肉翻似毛,佐以虾仁、笋丁、香菇、青豌豆和名贵调料烹制而成。盘中的松鼠鳜鱼,色泽金黄,头昂尾翘,颇像欲跳的松鼠。凡是到松鹤楼就餐的宾客,大多数都要品尝皇帝曾经吃过的“松鼠鳜鱼”为快。

  因料施菜打造四季美食

  苏州“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翩上市。不同的上市时间,厨师们因料施菜,决定了一年四季都有时鲜名菜。如春雨潇潇时,鲜茶上市,用名茶碧螺春的二道茶汁与虾仁烹制的“碧螺虾仁”既有虾仁的爽滑,又有名茶的碧绿清香,还有色呈酱红,入口即化的“樱桃肉”和“笋腌鲜”等。入夏时节,鳝鱼鲜嫩肥美,应时的“响油鳝糊”脍炙人口,当鳝鱼炒好起锅时,加点葱花、蒜泥、火腿,再浇少许滚烫的热油,上桌时盘中还在吱吱作响,这是一道颇富营养的响声菜肴。深秋菊花盛开时,稻熟蟹而肥,俗话说秋高气爽蟹脚痒,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金爪、黄毛、背青、肚白、肉嫩,它就是名菜“雪花蟹斗”的主料,厨师用大蟹壳做容器(品尝时每位一份),蟹粉衬底,蛋清搅成雪花状,铺在蟹粉上蒸一会儿,出屉的成菜,宛如朵朵飘落的雪花,雅洁可爱,入口肥鲜。这些时鲜菜肴,满足了北京人爱吃“鲜儿”的口福。

  到了隆冬季节又同一年一度的春节联在了一起。北京松鹤楼的团圆宴,是以苏州过年时吃的苏帮传统菜和京味儿创新菜组合的年夜饭,新颖别致,烘托出全家团圆、吉祥、喜庆、祥和的氛围。在年夜饭的宴席上,有松鹤楼的独门菜肴“松鼠鳜鱼”,象征吉庆有余;热气腾腾,色泽金黄的“母油整鸭”(卤鸭),显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应时的杭州和京味菜肴是:味道鲜美的“宋嫂鱼羹”,汤浓肉鲜的“西湖牛肉羹”,清淡鲜嫩的“天香鳜鱼”,浓香酥嫩的“松鹤羊腿”等。松鹤楼还将年糕、汤圆、八宝饭等象征团圆、美满的年(粘)食分别列为赠品。松鹤楼的年货,如今已成礼品化,有苏州卤鸭、红扒肘子、冬菜扣肉、米粉肉、叫花鸡、八宝饭和各种苏式船点等,分别用瓷盘、砂锅和保鲜膜包装,放入礼品袋。这些名菜带回家,经适当加热,原样原味不变。

  松鹤楼服务也有新意。十多年来一直推行“服务菜肴”,即服务品牌。“服务菜肴”规定:高档宴席的道道菜肴均由服务员负责分菜。一般宴会、亲友聚会和家人用餐,餐桌均备有“公筷公勺”,同时每上一道菜肴都配有羹匙,供宾客布菜和就餐使用。虽说是同桌吃饭,大家都用盘中的勺布菜用餐,既表达了敬意友爱之情,又很自然地形成分餐制,菜又不串味,还避免了交叉污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9: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数北京各地的老字号


北京每一寸的土地都有故事,今天我们单说扎根在北京土地上的“老字号”。这个“老字号”不是特指北京老字号,而是多少年风雨变迁中陆续来北京安家落户的全国各地的老字号,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其中很多老字号都是家乡的明星。来到这个偌大的城市中,已无法继续担当棋盘上的主角,而是如同繁星点点,各自发光,为北京构建着一个蕴涵着浓郁饮食文化味道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徘徊,沉淀在我们心中的是抹不去的美妙味道和醇厚底蕴。


  上海素食

  功德林:82年佛家素菜馆

  功德林是依照“上海功德林蔬食处”原样而建。“上海功德林蔬食处”创建于1922年,至今有82年历史,是中国有名的佛教素菜馆。其创始人赵云韶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讲经大和尚高维均法师的弟子。

  进京时间:1984年

  如今模样:三层小楼,整个店铺以明黄色为主调,罗汉厅内整面墙上挂一木雕的十八罗汉图。

  特色佳肴:“十八罗汉”是这里的特色菜,不少于十种的原料,有大豆蛋白、青菜,像油菜、冬笋等,莲子、葡萄干等。味道咸鲜,比较清淡,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对于女性来讲还是一道绝好的美容菜呢。

  名菜典故:相传,一个寺庙的和尚下山化缘,回来后发现每个人的东西都很少,不能独炒一盘菜,怎么办呢?众和尚说:“合起来就够炒一盘菜了。”果然,做完菜大家一尝都说好吃,有个多嘴的和尚就问:“给这道菜起个什么名呢?”一个小和尚很聪明,数了数在座的和尚,一共18位,于是大叫:“就叫‘十八罗汉’吧!”众和尚一致同意。后来,这道菜传入民间,又从民间引入餐饮店堂,深受食客喜爱,经久不衰,是一地道的“全家福”式佛教名菜。

  人均消费:20~30元 规模:能同时容纳260人左右 营业时间:10:30—20:30 停车位:没有 地址:前门大街158号



  天津风味

  鸿宾楼:天津百年老店

  名厨故事:老“堂头”王守谦现年九旬,他17岁便在天津的鸿宾楼学徒。据王老所说,“鸿宾楼”这块牌子由清代两榜进士于泽久题写,是用625两黄金涂饰而成的。

  ★如今模样:鸿宾楼是目前北京规模较大的清真风味饭庄之一。有“清真餐饮第一楼”的赞誉。如今这家饭庄建筑比较宏伟,接待了不少国内外贵宾。一进大厅,首先能看到的是一面用照片讲述鸿宾楼故事的大墙,旁边餐厅入口处挂着鸿宾楼的老牌子。餐馆里边的装修也很气派,非常有传统的中国味道。

  ★特色佳肴:鸿宾楼在烹饪手法上有“三绝”。一是烹制河鲜海味。鸡茸鱼翅、金钱虾托、软熘鱼扇、噌蹦鱼等最为拿手;二是“火笃”菜一绝。“火笃”法烹菜是鸿宾楼的独创和独家特有,介于烧、扒之间,原料大多“出水”,红汁短芡。代表菜有火笃脊髓、火笃羊眼、火笃鱼腐、火笃两样等;三是清真盛宴--全羊席。108道菜肴手法变化无穷,其精彩之处在于食羊不觉羊,全宴独不见一个羊字。

  ★停车位:有50个停车位客 ★容量:可同时接待600人用餐 ★人均消费:50至70元 ★地址:西城区展览路11号

  鸿宾楼饭庄开业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原址在天津。在天津的百年间,以擅长烹制河鲜和全羊大菜而享誉津门。之所以进京,是为了响应1955年周恩来总理“北京市要有各省、市风味”的号召。鸿宾楼最初在宣武区李铁拐斜街落户,1963年又迁入西长安街63号经营,1999年西单地区改造迁入现址。

  ★进京时间:1995年



  上海菜

  金福德老正兴饭庄:上海滩百年烧菜馆

  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浙江人蔡正仁和卓仁兴结伴到上海滩闯世界。两人凭在老家饭馆学徒的手艺,在上海九江路的大陆市场内租摆一个小饭馆,各取二人名字中一个字给饭馆起名叫“正兴馆”,起初只卖几款家乡风味菜肴,像咸肉、百叶、草鱼、豆腐什么的。随着中外商家大量涌入上海,“正兴馆”从开张就把住了“货真价实,选料精细,色香形皆佳”的十三字真传,没几年就成为上海滩有名的烧菜馆。后来“正兴馆”的几个学艺有成的伙计另起炉灶,也做起了“正兴馆”招牌的买卖。蔡卓两家掌柜为了自家声誉便将大陆市场内的饭馆名前冠一个“老”字,成为“老正兴菜馆”。

  ★进京时间:1956年

  ★如今模样:老正兴的门面是中式传统风格,但是其中也带着一些现代气息,从自动感应门就能看出来。店内环境比较别致,依然是中西合璧,一楼主要是家常菜,二楼是上海菜,尤其是二楼大厅,厅内有一处景致很独特,两棵粗壮大树“枝繁叶茂”地装点出几处雅座,灯光柔和,一派生机盎然,纵使冬天也让你有春的绿意。

  ★特色佳肴:清炒鳝糊是一道地道的上海特色菜,原料很简单,就是鳝鱼,但是此菜口感滑嫩,味道咸甜适中,还略微带点辣,这个辣不是辣椒,是胡椒粉的辣。价格是58元一份。

  老正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寿桃,被誉为“京城寿桃第一家”,最普通的“福如东海”才68元一套,也有188元一套的。

  ★人均消费:30元规模:能同时容纳400人左右 ★营业时间:10:00—22:00 ★停车位:门前只有4个停车位,但在前门东大街有停车的地方。 ★地址:前门大街46号



  陕西风味

  建国初期,北京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西北风味餐馆。为了让西北籍宾客和少数民族兄弟来北京以后能吃上家乡风味菜,西安泡馍名店“老孙记”和“同盛祥”抽了“灶头”在新街口南大街20号开办了以经营泡馍为主营业务的西安食堂,即西安饭庄。老西安饭庄在开业第二年,毛主席赫彭德怀元帅来这里吃泡馍后,西安食堂名声大震,成为北京泡馍名店。

  西安饭庄:以泡馍起家的“西安食堂”

  名厨故事:西安饭庄没有特别出名的厨师,但是每个厨师都是经过很严格的训练后上岗的。

  ★如今模样:西安饭庄基本上保持了建店初期的原貌,店内布置非常俭朴,生意也照样还是非常红火。毛主席来店内就餐的照片就挂在餐厅最显眼的位置,破旧的墙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那个年代。

  ★特色佳肴:泡馍是西北风味名吃。西安饭庄经营的泡馍颇具质量特色。先说做。烙出的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色白不生、皮黄不焦,入汤不散、耐嚼利口”。

  用于泡馍的汤,选用上好的羊腰窝、后腿肉等,加入十几味调料,宽汤大煮十几个小时,肉出锅,瘦肉绵软、肥肉不腻。锅内原汤鲜香四溢,汁浓汤酽。再说吃。要吃泡馍得先自己动手掰,一个圆乎乎馍,掰成黄豆粒大小的“馍丁”后,以汤煮代泡。泡馍有“三吃”之说:一是“单泡”。馍掰碎后,泡入汤碗,馍汤一块吃完。二是“单走”。不掰碎馍,将肉夹入其中,边吃馍边喝汤。第三种吃法是“水围城”,也叫宽汤大煮。馍、肉在碗中央,煮后汤汁环绕,所以叫做“水围城”。如今,咱北京人到西安饭庄通行的吃法就是“水围城”。

  除泡馍外,西安饭庄的特色菜还有红油肚丝、宫保虾肉、扒驼掌、烧羊肉、温拌腰丝、焦熘肉片、糖熘卷果等。

  ★停车位:无 ★客容量:可同时接待200人用餐。★人均消费:12至30元★地址:新街口南大街2号



  川菜

  峨嵋酒家:宫保鸡丁旺销50年

  名厨故事:伍钰盛大师是中国烹坛数一数二的川菜大师,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川重庆等地专事名僚家厨,有一手烹制川菜的好手艺。峨嵋酒家进京后,伍大师把川菜精工细做,根据北方人口味特点适当做了改良。伍钰盛大师现在已经91岁了,还是会偶尔来到酒家瞧一瞧。

  ★如今模样:峨嵋酒家的位置有点偏僻,不过生意却相当红火。二楼的环境非常优雅,假山流水。门口餐馆的小铺专门出售峨嵋酒家的熟食。

  ★特色佳肴:宫保鸡丁是伍大师最拿手的菜肴之一。单就这道菜,峨嵋酒家创造了旺销50年不衰的记录。从开业那天起,这道菜肴始终是标志宴会级别的“头菜”,且至今没变。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平中见奇,质量很有特色。首先是“小荔枝口”味正。选料用的是仔公鸡的腿儿肉,特嫩;火候把握在“刚断生,正好熟”之间;上浆码足底味,鸡丁剞花刀,蓑字条,与配料花生米形色相称;烹炒时得“锅红、油温、爆上汁”,成菜上桌先后品出五味。先甜,后微酸、略有椒香,咸鲜还稍带点麻口。食后盘中“只见红油不见汁”,据说这叫做“散籽吐油”。现在峨嵋酒家每天限量出售100份宫保鸡丁,总是供不应求。除了宫保鸡丁,峨嵋酒家的其他宫保类菜肴如宫保虾球也很受欢迎。

  ★停车位:有30个停车位★客容量:可接待500人用餐★人均消费:30至50元★地址:西城区北礼士路58号

  峨嵋酒家原来是四川的一家小馆子。解放初期,全国政协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倡议,让峨嵋酒家的伍钰盛大师带着成都一班师傅进京,就这样,峨嵋酒家“移师”到了长安街电报大楼西侧,从此改变了北京没川菜的历史。这家店曾经在月坛扎根,迁到现址是在2000年。

  曲园酒楼是开业于清代光绪年间有15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原址在湖南长沙。曲园酒楼在进京前,已经在全国发展到一定规模。在昆明、南京等地都开有湘菜馆。1949年进京落址在北京西单商场二楼。后迁至西单北大街,与西单商场隔路相对。1997年,西单地区改造后迁至现址。现在,在长沙等地,曲园酒楼也办得很红火。

  ★进京时间:1949年



  湘菜

  曲园酒楼:150年中华老字号

  名厨故事:该店主厨的厨师长张锦严,现年43岁,是曲园酒楼在北京的第三代弟子。他的烹饪技术全面,曾经三次荣获全国、北京市级炒菜金牌。

  ★如今模样:店子刚搬到现在的位置,就被告知是临时店址。如今在阜成门已经7年了,据说不久即将搬迁。店面不是很大,招牌也不是很惹眼。店内挂着“中华老字号”的大牌,颇为引人注目。

  ★特色佳肴:曲园酒楼最著名的是它的特色湘菜。曲园酒楼的菜肴讲究原料入味,善用熏腊原料,菜肴重色。口味特点香鲜、酸辣、软嫩。擅长炖、煨、蒸、炒、烧。特色菜肴有子龙脱袍、东安子鸡、荔枝鱿鱼、蒸腊盒、炒腊肉、剁椒蒸鱼头等。还经营北京烤鸭。

  ★停车位:无 ★客容量:可同时接纳300人用餐 ★人均消费:20元左右 ★地址: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145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9: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得利 岁月里的“嘀嗒”声
 一说到钟表和眼镜,老贵阳人脑海中第一个反映出的就是“亨得利”。光阴如梭,在历经了近70年岁月洗礼后,“亨得利”依旧矗立在贵阳市最繁华的路段。为了更多了解这家老店,记者找到了从17岁就进“亨得利”当学徒,一生命运伴随着“亨得利”起伏的老师傅————汤润元。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打开了“亨得利”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初进“亨得利”

  第一眼看见汤师傅,如果不说,相信谁也看不出眼前这位精神抖擞的清瘦老人已74岁高龄了。“真难得啊,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我们这些老字号店!”虽然只是一句短短的“开场白”,但足以让人听出他对“亨得利”的深厚感情。汤师傅原是广东人,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一直在贵阳,而他和母亲则在广东的农村。1948年母亲过世,17岁的汤润元来到了贵阳。父亲托了关系,将他送到当时已是贵阳钟表眼镜业的四大巨头之一的“亨得利”钟表眼镜行当学徒。师傅是浙江宁波人,姓崔,是当时“亨得利”手艺最好的几个师傅之一。1949年解放之初,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贵阳的几大钟表眼镜行的很多师傅带着徒弟纷纷另开炉灶,一时间,在贵阳大十字附近出现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店面。汤润元跟着崔师傅,来到正新街上开了一家“金刚钟表眼镜行”。后来从崔师傅的口中,汤润元才逐渐知道“亨得利”的由来——1938年,为了逃避战乱,一个叫应恒炳的浙江宁波人,带着一帮同乡师傅,来到贵阳开办了“亨得利”,起初是以修理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前店后作坊,销售带加工的钟表眼镜行。当时贵阳钟表眼镜业的四大巨头——亨得利、亨达利、派克、西门子,几乎都是浙江宁波人开办的。

  不能砸了这块老招牌

  在汤润元的记忆中,做学徒初期,每天除了看师傅是如何修理每件送来的商品,熟悉各个修理的流程外,更多的时间,他是拿店里很多已废弃的零件来磨磨、戳戳,练习修理的手艺。有一次,一位顾客送来一块欧米茄世界名表,这在解放初期是极为罕见的,虽然只是常规的齿轮坏了,但崔师傅小心翼翼地修了一个早上,“不仅因为表本身很名贵,关键是顾客既然能将如此昂贵的手表送到这里来修理,就是相信‘亨得利’这块招牌,虽然分开经营,但是不能砸了老招牌啊!”师傅的一席话,使得汤润元更加深了这种信念——永远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直到现在,已是古稀之年的汤润元还秉承着“亨得利”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着他的儿孙们。

  纯金制作的工作牌

  为了把手艺练得像师傅一样“炉火纯青”,彻夜不眠地练习对汤润元来说是家常便饭。师傅看在眼里,将所有绝学“倾其所有”传授给汤润元,一年以后,他已能完全独立修理。1956年公私合营后,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划归贵阳百货公司管理,并更名为“贵阳大十字钟表眼镜店”,原来分散出的20多家小店面重新合并,汤润元也加入其中。此时,“贵阳大十字钟表眼镜店”已有职工70余人。汤润元清楚地记得,公私合营后,单位为每位职工发了一套高级呢子工作服,还为每人配了一枚纯金的工作牌,别在胸口上,这在当时的贵阳还引起过一阵轰动,甚至出现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的“盛况”。以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钟表眼镜业实际上是比较奢侈的行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当时一个月的收入一般也就是20元左右,但是“亨得利”所出售的钟表,比如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便宜的200元,贵的高达五六百元,客户群都是以做生意的大商人等为主。“我记得,我修过最贵的一块表是欧米茄的,当时售价是在600多元,几乎是我全年的收入啊!”汤润元如是说到。

  真正的老字号

  1985年,因为身体原因,汤润元提前退休了。一听说他退休了,当时很多同行单位和朋友都出高价请他去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了。“我不去,是因为我的这门手艺是‘亨得利’给我的,我不会把它带出‘亨得利’,我不会为了赚钱影响这个老字号。”虽然退休很久了,但是“亨得利”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在心。1996年5月,政府恢复了“亨得利”老字号品牌,这让汤老着实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1998年,“亨得利”顺利完成了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店内配备了先进的全套配镜、验光设备,每个月派技师和员工轮流外出学习。2004年,“亨得利”销售额达到400余万元,占到整个贵州市场的1/8。听到这些,汤老不由得微笑:“是啊,只有诚心经营的老字号才是真正的老字号!” 作者:沈丽琼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星记

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制扇世家王星斋在杭州创建王星斋扇庄(王星记扇厂前身)。王家世代从事制扇业,其扇子选材优异,做工考究,首创的黑纸扇作为“贡扇”被送往朝廷。民国初,其子王子清继承父业,民国18年改名为王星记扇庄,设于太平坊,并以“三星”商标注册。
  王星记扇厂生产的扇子分为十五大类,400多个品种,1300多种花色,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著名。檀香扇采用清香四溢的檀香木制成,有“扇存香存”的特点,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得奖。黑纸扇则以棕竹做扇首,用桑皮纸做面扇,双面涂柿漆,既可拂着取凉,又能遮阳蔽雨,故历来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称,1981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1982年在美国纳西洲诸克斯威尔城的世界博览会上该厂的一把小楷《唐诗三百首》真金全棕黑底扇轰动全场。王星记生产主要名扇有:羽扇、绢扇、戏剧扇、白纸扇、黑纸扇、檀香扇,所产各类扇子销往全国各地以外销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2-2 05:59 , Processed in 5.6252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