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096|回复: 10

如果你真正喜欢一个人,就应该从把他当作一个“人”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2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齐达内和马特拉齐双双跳起争顶,在空中,前者的双手是自然下垂的,后者的一只手自然摆动起着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另一只手则有另外的功用——看上去是在为齐达内做着颈椎按摩。
这就是齐达内和马特拉齐踢球方式的不同;当然,马特拉齐是一名中后卫,“小动作”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后卫球员与生俱来的一项专业技能。
在足球领域,齐达内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大师,作为身怀绝技的大师眼里的足球与普通球员眼里的足球笃定是有区别的。球在齐达内脚下的时候,大师的演出开始了,只是与此同时,其也不得不面对着各类防守球员各种类似“砸场子”的拼命阻挡。
实际上,过去10年间萦绕在齐达内身边的就是这样永恒的纠缠——那是防守球员必须履行的天职,也该是身经百战的齐达内顺变接受的现实。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齐达内和马特拉齐双双跳起争顶,在空中,前者的双手是自然下垂的,后者的一只手自然摆动起着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另一只手则有另外的功用——看上去是在为齐达内做着颈椎按摩。
这就是齐达内和马特拉齐踢球方式的不同;当然,马特拉齐是一名中后卫,“小动作”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后卫球员与生俱来的一项专业技能。
在足球领域,齐达内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大师,作为身怀绝技的大师眼里的足球与普通球员眼里的足球笃定是有区别的。球在齐达内脚下的时候,大师的演出开始了,只是与此同时,其也不得不面对着各类防守球员各种类似“砸场子”的拼命阻挡。
实际上,过去10年间萦绕在齐达内身边的就是这样永恒的纠缠——那是防守球员必须履行的天职,也该是身经百战的齐达内顺变接受的现实。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顾意法之战,齐达内的演出不断遭遇着意大利人的干扰,就好比一位歌唱家在演唱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吹口哨、喝倒彩或者往舞台上扔水果或者水果皮。这并不是什么稀有的现象,在任何一场足球比赛中,任何一名球员在进攻的时候情况都大抵如此。
那场比赛中加图索是齐达内主要的对手,当然皮尔洛、卡莫拉内西也在相应的中场区域与齐达内有过对峙;由于齐达内时常深入到意大利的禁区腹地,因此卡纳瓦罗和马特拉齐与之单挑的景象也并非凤毛麟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1/2002赛季,当大器晚成的马特拉齐从佩鲁甲投身国际米兰的时候,齐达内刚好辞别尤文图斯加盟西甲皇家马德里。虽然卡纳瓦罗从帕尔玛转会至国际米兰的时间是更晚一些的2002/2003赛季。但那时的卡纳瓦罗早已成名天下。
星星之间是很容易惺惺相惜的。这就是为什么当齐达内受伤倒地的时候,卡纳瓦罗会走过来甚至蹲下来关心着法国人的伤势,旁边的一只脚是赞布罗塔的,同样是一位高手。我不认为当时马特拉齐就不想做与卡纳瓦罗同样的事情,但显然,其与齐达内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心理鸿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卡纳瓦罗踢球的方式与马特拉齐有所不同。前者的防守在凶猛的同时有着相当的艺术气息,后者则更多的是凶猛,大开大合的肉搏为主。
在意大利的禁区内,横向移动的补位多半是由卡纳瓦罗来完成的,因为那需要更充足的意识和判断;马特拉齐的主要工作是贴身盯人以及正面封堵,虽然移动补位的活也干,但总体上很难做到最好。比如本场比赛开场6分钟造就的那粒点球。
卡纳瓦罗有文身,但文身的部位是上臂的内侧,只有其脱去球衣并振臂高呼的时候,才清晰可见。
马特拉齐的文身即使穿着羽绒服都可能被看到。他把自己的手臂当作了画板,上面有一些文字,也有一些类似生猛动物的涂鸦。
我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本质上齐达内和马特拉齐都是人,但在性格、个性、人生观上又有着决然的不同。我相信在内心世界里,马特拉齐对于齐达内是仰视着的,不仅是马特拉齐,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球员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没有人不渴望自己能够拥有那样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技艺。
那么,在齐达内的内心深处呢?
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我相信马特拉齐赛后的一段表白:“我确(用语言)攻击了齐达内,因为法国人是一个极其傲慢的家伙。”
傲慢通常是贬义的,但在很多时候应该是中性的,比如,你见过任何一位不傲慢的艺术大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齐达内的傲慢是长在骨子里的。因为他拥有着可以傲慢的资本,如果他不是傲慢的,我甚至怀疑他是否能够企及今天的球技。在其眼中所有的对手都不是真正的对手,所以他才会在球场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肆意且从容地上演着目中无人的挥挥洒洒。
在有球的时候,齐达内所有的精力都会专著于掌控皮球的运行上。那是一种极度沉湎的状态,也是任何领域里的艺术家们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常见的形态。
但当皮球离开身体控制范围的时候,无球的齐达内开始从“大师”转变为“凡人”。“人球合一”是齐达内艺术造诣的最高境界,而“人球分离”之后,齐达内也自然会从那种至高的境界中逐渐剥离。
这就是为什么齐达内所有得过的红牌90%都是在球远离自己身体的情况下获得的;重要的还有,其几乎所有的严重犯规都不是“偷偷摸摸”的,而都是“明目张胆”的。说到底,他从来没有学会过究竟该怎样去“犯规”;甚至他最痛恨的也许就是那些通常意义上的“犯规”。
我愿意再次重复两家欧洲媒体曾经对齐达内与红牌之间关系问题的解析——
“齐达内虽然很少主动犯规,但受到别人侵犯时往往会变得怒不可遏,从而回铲或直接攻击对方,他的红牌大多因此而得到。”—— 《世界体育》
“齐达内永远是足球世界里的莫扎特,而不是足球的凶手。但这个莫扎特从来不会被恐吓住,暴躁甚至是其桀骜不驯的另一面。”—— 《队报》
5
2004-2005年,当齐达内14个月的时间里连续领得3张红牌之后,有人称其已经进入足球场上的“更年期”。
情绪不稳、易爆怒是更年期来临的主要特征。这不是性格个性的流露,这是生理规律的体现。是的,我以为齐达内那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情绪和举动用胜利规律才可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释。当然,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压力也随时可能成为某种爆发的诱因。
34岁的老将一般情况下踢不了34分钟的比赛就已经大汗淋漓了。齐达内在坚持,疲惫中的咬牙坚持。你可以看到场上他笑容越来越少,我不知道是否因为笑,即使是微笑也将耗费掉一部分精力和体力,所以我们看到的齐达内更多的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全身心投入。
当然,齐达内总归是人。在其经历的意法之战110分钟里,只少有4个时刻所发生的事情接连刺激着他的神经,情绪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处于跌宕起伏之中——
点球建功、本队失球、受伤倒地、头攻未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103分钟,早已触及体能极限的齐达内高高跃起用尽所有力气实施了一次甩头攻门,可惜的是被反应奇快的布冯单手托出横梁!
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齐达内突然开始了一阵无所指的怒吼。他没有辱骂任何人,他似乎是在声讨的命运。
6分钟之后,马特拉齐的左手便悄悄地从后面伸出来,把齐达内的身体萦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马特拉齐实际上也不是那种踢球特别阴损的人。他的很多犯规是大鸣发放的那种而不是阴险毒辣的那种。只不过作为后卫,防患于未然是必须的,比如无球的时候使用一些小动作对对手加以控制。
当法国队在右路进攻的时候,意大利禁区线内的马特拉齐刚好最靠近齐达内。他贴了上去,然后伸出左手,起初其环抱齐达内的动作并不算太大,感觉上还有些怯生生的;等法国队球员从边路把球传起来的时候,其手臂已经死死地贴紧了齐达内的胸膛。球没有传到齐达内和马特拉齐所在的区域,而是被几米之外的加图索候个正着,意大利由守转攻发动反击。马特拉齐的手臂也放开了齐达内。
此时,齐达内却突然露出了微笑。坦白讲,一个不那么爱微笑的人突然之间微笑起来,多半总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事故发生。
那一刻,天使的微笑或者是撒旦的微笑,实际上已经只有一线之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无球。只剩下两个人。
是马特拉齐先动的手,这板上钉钉;是齐达内先动的口,这毋庸置疑;然后是马特拉齐三到四句的连续回击,这也是清晰可见。
在一位当今足坛声名最为显赫的艺术大师面前,马特拉齐肯定是处于心理劣势的;尤其自己又是在使用了不那么光彩的“小动作”之后,意大利人除了赶紧把伸出的手收回来之外,不太可能再多做一件事、多说一句话。下面的照片上,马特拉齐的左手甚至还有些崇敬地推送着齐达内往回走。
球还没有飞来的时候,就有人暗地出手限制自己的行动,对此齐达内当然会产生极度的反感,原本体力的枯竭与情绪的跌宕已经让其有些心烦气躁了。何况,他转身看到的又是马特拉齐。如果齐达内转身看到的不是马特拉齐,而是惺惺相惜的卡纳瓦罗,或是昔日队友赞布罗塔,或是脚法秀丽的皮尔洛、或是勤奋认真的加图索……我坚持以为,齐达内的微笑将是天使般的。尽管他依旧可能说出同样的话——“你想要我这件球衣的话,一会你来拿好了。”
但凡有心观察体味生活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是玩笑,也可能是嘲笑;两者的区别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认同感。
我觉得齐达内说的不是玩笑,因为他骨子里对马特拉齐的认同感应该是少之又少;那应该是对马特拉齐的嘲笑,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嘲笑或者说傲慢,不是无端生成而是事出有因。
被嘲笑的马特拉齐羞愧难当了。他忘记了自己几秒钟之前的动作并不属于壮士所为。在我看来,一个人永远不该这样——你做了一件不那么具有大家风范的事情,然后还不能接受真正的大家的嘲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马特拉齐究竟回应了齐达内什么才导致齐达内怒火衷烧出头相撞,两天来中外媒体上有无数个不同的版本。看上去英国《每日快报》的版本比较符合逻辑——即,马特拉齐提到了“齐达内妻子的衣服”。当然,马特拉齐侮辱齐达内的母亲后者姐姐的说法也符合其当时的恼怒情绪。
在《托蒂笑话集》风靡一时的意大利,人们并不缺乏幽默感。比如世界杯期间,有记者问布冯“如何比较和女友(塞莱多娃)相会与参加训练的心情?”的时候,意大利门将回答说:“还是和女友在一起感觉更好一些,毕竟塞莱多娃和加图索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实际上,马特拉齐即使看上去像个粗人,其驾御语言的功夫也不浅。比如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指责其当时回应齐达内是“恐怖分子”,马特拉齐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说他是恐怖分子,我对此一无所知,我唯一认可的‘恐怖分子’是我10个月大的女儿。”
但显然,马特拉齐在当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幽默感,只有羞愧中又被嘲笑之后的咒骂。整个事情大抵上就是——齐达内的微笑点燃了马特拉齐的羞愧难当,随后马特拉齐的咒骂又点燃了齐达内积压已久的怒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2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齐达内是人,马特拉齐也是人。神化或者妖魔化,其实都过于情绪化。

找一张齐达内微笑的图片真的是挺不容易的事情。不过还是找到了,贴上来,留做一个纪念。

也许是天意。那天在场上的11名意大利球员中,如果说只有一个人可能与齐达内联手制造出“一只胳膊和一句嘲笑引发的惨案”,想来想去,这个人只有马特拉齐。

当然,同时在场上的11名法国人加11名意大利人中,如果只有一个人不甘遭受辱骂而用头将对手撞翻在地,想来想去,恐怕也只有齐达内一个人。

齐达内带着世界杯金球奖奖杯告别了球场,马特拉齐还会在球场继续拼杀下去。也许未来某一天某一场比赛中,对手的一名前锋因屡屡被其抢断而开始试图攻击马特拉齐的时候,意大利人同样会露出神秘的微笑,说:“如果你想拥有齐达内那样的球技,等下辈子好了。”

人,只有人,才是最根本的。

我确实够蠢笨,前后花了4个小时写这么多的文字,为的只是表达这样一个简单之极的感受。太伤自尊了。

这是我关于2006德国世界杯最后的一篇文字。就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经历一些事情,见到一些人。

其中有一些是从来不需要想起的,有一些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而有一些则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来源:董路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4 09:23 , Processed in 0.2048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