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2782|回复: 11

长江流域的人们尤其是四川人都进来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30 1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轉自天涯:


有自然地理知识的人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南水北调绝对会严重影响四川各城市的用水问题和生态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南水北调看似为了北方干旱地区的利益,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北京,就因为它是首都!不惜牺牲其他地方来保全北京的做法是可耻的,是不公平的!中国的命运难道就只能这样悲哀的被行政手段所左右吗!
  坚决反对,我认为,不只是四川的,应该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整个长江流域的人民都起来坚决抵制这项将来会严重危害国家存亡的荒唐、腐败的工程,这是国内大利益集团和权势集团勾结,利用这类特大型工程项目瓜分国家财库、抽百姓血液以中饱私囊,历史已经证明类似的工程三门峡水库工程就是失败的,时间将很快证明三峡水库工程也是失败的。今年仅仅是两个月的干旱就已对历史以来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川和重庆产生如此大的损失,造成长江百年来水位最低,要是这种情况连续五年都是这样,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可以预见,长江水源的主要发生地青藏高原、云贵川的植被严重退化并岩石裸露、沙化、冰川萎缩、雪峰无雪,青藏高原、云贵川的大山中数千年来流淌不息的大小河流断流,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变成了第二条黄河,再变成小溪,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贵州的草海,湖南的洞庭湖,以及湖北的数百个湖泊,华东的太胡、皤阳湖、浙江的千岛湖等中国的大小湖泊都将变成臭水塘,密布南方的大小河流都将断流,那时,为了区区几个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华北省份,导致了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水草丰腴、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因无水可用,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和盐硷化,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力,那时,中国将从哪里调水来救南方?整个中国都将变成中东国家一样的沙化国家,那时谁来为此负责?这些利益集团和权势集团的相关利益获得者那时倒是已退下来带领全家老小移民欧美,但我们亿万老百姓终究还是要世代生活在我们热爱的这个大陆,我们都留了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环境给了我们的后代子孙呢!我们可能以为我们造成的这种改变了大自然的原来面貌的生态灾难的出现我们这代人看不到,其实不然,环境的变化很快就能让我们吞下我们自己酿造的恶果,今年川西很多的雪峰不再有雪仅仅就是两个月的高温干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长江水位百年最低,数千年来滋润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已不再奔流不息了。
  这类象三峡大坝的特大型工程耗资巨大,都是要老百姓来负担的,国家有这个钱,为什么不拿来做技术创新、做百姓福利呢?既然整个国家一盘棋,那为什么这些钱不拿来做产业转移呢?把不适合上高耗能工业的北方(仅指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的中西部、甘肃、陕西的北部)的相关产业转移到工业基础和人才、技术储备都很雄厚的南方以及东北三省呢?虽说象山西、内蒙这些地方资源丰富,但他们可以做只生产并提供原材料,由南方做产品延深呢,国家可以在收入分配上做到公平合理并倾向北方就行,把北方-特别是北京这种已无资源支撑力的大城市人口做转移,合理利用中国的气候、地理、资源分布的差异,对中国的产业分布、人口分布等做较科学的、合理的统筹安排,做到资金、人才技术优势、资源、生态环境的最优化的使用,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那中国不是不能成为一个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国家的。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四川、重庆的人民,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民,甚至是包括缺水的北方--因为南方毁了北方更不能生存了,等全中国的人民,都应该联合起来抵制这项劳命伤财、破坏大自然规律、置国家发展和百姓生存不顾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这是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一定要利用国内国际社会的力量来影响国家中央的决策,一定要阻止此工程的上马。三峡工程的两大功能:防洪、发电,现在已证明是豪无意义的,防洪只能防最多56小时的上游洪水,但上下游同时暴雨那怎么防呢?发电,只要在长江众多的支流上建设十来个中型水电、在沿海合理的建设几个核电、在北方产煤大省合理的建设几个火电等都可以解决发电量的问题。何况大坝还有不能防战争的问题--有哪个敌人会在轰炸你大坝之前提前24小时先给你打招呼让你赶紧泄水?还有长江卵石堆淤的问题怎么解决--十来年后大坝变成世界最大的人工瀑布?长江航道只到宜昌?抬高了175米的大坝把三面高原的四川盆地变成了桶,东南海面温暖潮湿的大气流到大坝前就受阻不再象数千年那样遇到高原爬升,以形成几千年来滋润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产生长江的雨水了。这些难道还不能让中央决策层反省吗?



四川首次公开水资源状况一半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北方网
    5月30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政府在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即使是在水资源偏丰的去年,我省依然有二分之一以上人口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当天,省水利厅还对外发布了《四川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据悉,这也是四川首次以公报形式向全社会公开水资源情况。
    公报显示,去年四川全省平均降水深10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6.8%。去年我省水资源总量为292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11.7%。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90.04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来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对此省水利厅方面指出,“必须指出,即使是在水资源偏丰的去年,我省依然有二分之一以上人口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其中东部城市人均水资源量1708立方米,而成都、德阳和内江等大部分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  资料显示,去年四川全省用水总量212.3亿立方米,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86立方米。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0.9%。此外,去年汛期农作物受灾面积711.35千公顷,受灾人口1877.189万,死亡145人,直接经济损失97.22亿元。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分别是达州、广安和乐山,经济损失分别为41.78亿元、11.25亿元和6.76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损失的61%。



也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没有考虑四川的水资源和四川人的生存状况?
  下文转载自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文章,其人在其职位,写这文章无可厚非.不过过多的强调了黄河和西北地区,本人对官样文章向来颇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规模看决不是小工程,对四川的影响是旷世纪的,如果强行上马,谁对我们四川的后代承诺决不会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今年四川\重庆大旱有感而发,斑竹认为不妥可删.--------------------------------------------------------------------------------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
  ----------------------------------
  四川很丰富吗?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
  四川旱了呢?
    一、西线工程的必要性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122亿立方米,到9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外耗用106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入海水量480亿立方米,90年代仅120亿立方米。严重缺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黄河主河槽淤积增加,平滩过流能力减少,防洪负担加重。1999年对黄河干流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断流的现象虽有缓解,但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流域未来缺水的形势更为严峻。据预测,黄河流域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国务院分水指标控制,正常来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南水北调西线、东线、中线调水工程,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形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水资源网络,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北各省区和沿黄人们热切盼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实施。
  -----------------------------------------------------
  水资源是世界性的缺乏,难道四川就是不缺乏的吗?即使是水资源,四川都需要扶贫!面对我们贫穷的父老乡亲,我们就该付出吗?
  
    二、西线工程的工作历程
  
    早在1952年,黄委会就组织从通天河调水入黄河的线路查勘。
    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黄委会在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间进行了西线调水查勘工作,涉及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范围约115万平方公里。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黄委会又组织了几次西线调水查勘。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研究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的方案,调水工程区范围较50年代缩小到30万平方公里,这项任务历时10年,于1996年完成。1996年7月开始规划阶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黄委会提交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这在西线工程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水利部及时部署第一期工程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
  
    三、西线工程方案与工作思路
  
    回顾50年的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西线工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思路不断调整。
    1978年以后的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从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因此调水工程规模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计委1987年确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来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方案进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据隧洞开凿技术的发展和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烟稀少的特点,将输水线路从明渠为主转变为以隧洞为主,从着重研究抽水方式转变为着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规划阶段,结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范围确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带,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渐进”的思路,最后推荐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总体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森林、农田,适于人类活动,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规划报告时,同意工程分三期实施的方案。第一期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达到9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达到17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供水目标是,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基本满足黄河上中游6省(区)和邻近地区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相机向黄河下游供水,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经过50年的历程,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下,终于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迎来了大干快上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紧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
  通篇提的是主席\中央\政府,然后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别介!四川不是中国的啊,都是一个妈生的,西北水穷四川就该给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没有考虑四川本身需要的水资源和四川人的生存状况?



三峡工程,四川缺位了,无语了,造成了今年有史以来,罕见的旱灾和极端高温!
  如果南水北调工程,四川再缺位,再无语,结果将是怎样?
  
  四川还是天府之国吗?
  四川还是中国的首膳之省吗?
  四川还是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吗?
  
  一个三峡工程,已让四川(包括重庆)遭受了非人的痛苦!但还未危机到四川的生死存亡,只是承受着气候异常的苦难!
  若再加上南水北调,让水资源本不丰富的四川如何养育1亿多人口的巴蜀儿女?这不仅是对四川的釜底抽薪,更是对四川资源肆无忌惮的掠夺!
  
  堂堂华夏,谁敢否认,四川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从古代,到近代,从抗战,到改革开放,没有四川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中国现代的繁荣!!!但是,四川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了吗???川电东送,川气东送,川菜东送等等不一而足,肥了东部,瘦了四川,更苦了四川!更要命的是,连四川最后的保命资源----水也要抽调,何其残忍!
  
  四川不仅是四川人的四川!是整个长江流域的四川,是中华之四川!四川不保,何来长江流域文明?何来东部繁荣?没有东部繁荣,何来中华之繁荣?更何来中华之伟大复兴???



多少年了,四川在农业各方面的付出,供给北部,东部的人挥霍,59-61年饥荒(粮食关)的时候,四川也严 重缺粮,北京却发话让四川大量上缴粮食,四川官员也叙述了本土的困难,但北京却说“京、津两地不容出事”,
  结果四川饿死者遍野满山,今年的四川文摘解密栏目登载了此事,并问了句“京、津两地不容出事,那四川死人就 无所谓”?粮食关、越南反击战,这些国家大事上四川死人都居全国第一,为什么?看看多少年来,国家投了多少 精力与经济在四川,四川老乡们一直付出,自己却很穷,没办法了出去到祖国重视的、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去打工却 倍受欺负,四川女人出去卖淫者不是少数。所谓的西部大开发,不就是看上了这里丰富的资源,现在黄河被折腾得 差不多了,眼光又瞄上了我们的长江,坚决反对西线工程!!坚决反对西线工程!!反对!!反对!!反对!!反 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



南水北调不知道是哪个猪头出的主意,还不如直接把青藏高原开出一道峡谷,将印度洋的湿暖气流直接引进西北部。
  南水北调的直接后果就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大面积干旱。
  西藏、四川、云南是中国最后一片净土,GCD连这一片土地也不放过,难道真的希望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吗?真TMD贱人当道,比清政府还不如。





強烈無條件的頂上去
  嚴重支持
  今年真的太熱的
  媽的,納稅人的錢全部給GCD幾堆shit給瓜分了
  青藏鐵路也不該修,對環境的破壞真的太大了
  四川被GCD、中央搜刮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歷史上還少了嗎?
  成都修個地鐵也得等18年才批下來,18年!媽的,夠你們吃多少錢了!
  現在又來搶水來了,我kao,北京又不是没去過,那個髒的啊,誰見了誰害怕,連很多小城市都比北京乾淨,又有沙塵暴、又下土,我kao,納稅人的錢又不是給這一個城市的,中國那麽多貧困山區,媽的,錢不拿去救濟他們,就給一群狗吃了!



今年夏天岷江都已经断流了,还不说冬季.这些水利部官员不反思一下50年来,你们把黄河搞成什么样子,开国之初,就不顾反对,大吹大擂的上三门峡,搞得陕西渭河成为天上来水,沿岸人民苦不堪言。现在三峡还未完工,已经争论不断,又把手伸到中华民族赖以生成的最大的母亲河。对四川专家提的重要意见完全不管,看样式又是铁了心要一意孤行。如果不加制止,若干年后,阿坝草原沙化,岷江,大渡河河水枯竭,完全可能发生,那时几千年的天府之国势将成历史回忆。希望网民大家表态反对,希望环境,社会学专家继续进行抗争,希望四川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希望四川的主政官员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要唯唯喏喏,不要将李冰父子开创的2000年的基业,败坏在你们任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轉自天涯:


有自然地理知识的人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南水北调绝对会严重影响四川各城市的用水问题和生态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南水北调看似为了北方干旱地区的利益,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北京,就因为它是首都!不惜牺牲其他地方来保全北京的做法是可耻的,是不公平的!中国的命运难道就只能这样悲哀的被行政手段所左右吗!
  坚决反对,我认为,不只是四川的,应该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整个长江流域的人民都起来坚决抵制这项将来会严重危害国家存亡的荒唐、腐败的工程,这是国内大利益集团和权势集团勾结,利用这类特大型工程项目瓜分国家财库、抽百姓血液以中饱私囊,历史已经证明类似的工程三门峡水库工程就是失败的,时间将很快证明三峡水库工程也是失败的。今年仅仅是两个月的干旱就已对历史以来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四川和重庆产生如此大的损失,造成长江百年来水位最低,要是这种情况连续五年都是这样,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可以预见,长江水源的主要发生地青藏高原、云贵川的植被严重退化并岩石裸露、沙化、冰川萎缩、雪峰无雪,青藏高原、云贵川的大山中数千年来流淌不息的大小河流断流,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变成了第二条黄河,再变成小溪,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贵州的草海,湖南的洞庭湖,以及湖北的数百个湖泊,华东的太胡、皤阳湖、浙江的千岛湖等中国的大小湖泊都将变成臭水塘,密布南方的大小河流都将断流,那时,为了区区几个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华北省份,导致了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水草丰腴、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因无水可用,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和盐硷化,经济失去可持续发展力,那时,中国将从哪里调水来救南方?整个中国都将变成中东国家一样的沙化国家,那时谁来为此负责?这些利益集团和权势集团的相关利益获得者那时倒是已退下来带领全家老小移民欧美,但我们亿万老百姓终究还是要世代生活在我们热爱的这个大陆,我们都留了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环境给了我们的后代子孙呢!我们可能以为我们造成的这种改变了大自然的原来面貌的生态灾难的出现我们这代人看不到,其实不然,环境的变化很快就能让我们吞下我们自己酿造的恶果,今年川西很多的雪峰不再有雪仅仅就是两个月的高温干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长江水位百年最低,数千年来滋润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已不再奔流不息了。
  这类象三峡大坝的特大型工程耗资巨大,都是要老百姓来负担的,国家有这个钱,为什么不拿来做技术创新、做百姓福利呢?既然整个国家一盘棋,那为什么这些钱不拿来做产业转移呢?把不适合上高耗能工业的北方(仅指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的中西部、甘肃、陕西的北部)的相关产业转移到工业基础和人才、技术储备都很雄厚的南方以及东北三省呢?虽说象山西、内蒙这些地方资源丰富,但他们可以做只生产并提供原材料,由南方做产品延深呢,国家可以在收入分配上做到公平合理并倾向北方就行,把北方-特别是北京这种已无资源支撑力的大城市人口做转移,合理利用中国的气候、地理、资源分布的差异,对中国的产业分布、人口分布等做较科学的、合理的统筹安排,做到资金、人才技术优势、资源、生态环境的最优化的使用,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那中国不是不能成为一个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国家的。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四川、重庆的人民,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民,甚至是包括缺水的北方--因为南方毁了北方更不能生存了,等全中国的人民,都应该联合起来抵制这项劳命伤财、破坏大自然规律、置国家发展和百姓生存不顾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这是关乎我们生死存亡的斗争,我们一定要利用国内国际社会的力量来影响国家中央的决策,一定要阻止此工程的上马。三峡工程的两大功能:防洪、发电,现在已证明是豪无意义的,防洪只能防最多56小时的上游洪水,但上下游同时暴雨那怎么防呢?发电,只要在长江众多的支流上建设十来个中型水电、在沿海合理的建设几个核电、在北方产煤大省合理的建设几个火电等都可以解决发电量的问题。何况大坝还有不能防战争的问题--有哪个敌人会在轰炸你大坝之前提前24小时先给你打招呼让你赶紧泄水?还有长江卵石堆淤的问题怎么解决--十来年后大坝变成世界最大的人工瀑布?长江航道只到宜昌?抬高了175米的大坝把三面高原的四川盆地变成了桶,东南海面温暖潮湿的大气流到大坝前就受阻不再象数千年那样遇到高原爬升,以形成几千年来滋润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产生长江的雨水了。这些难道还不能让中央决策层反省吗?



四川首次公开水资源状况一半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北方网
    5月30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省政府在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即使是在水资源偏丰的去年,我省依然有二分之一以上人口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当天,省水利厅还对外发布了《四川省2005年水资源公报》。据悉,这也是四川首次以公报形式向全社会公开水资源情况。
    公报显示,去年四川全省平均降水深10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6.8%。去年我省水资源总量为292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11.7%。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90.04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来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对此省水利厅方面指出,“必须指出,即使是在水资源偏丰的去年,我省依然有二分之一以上人口处于水资源紧缺状态。其中东部城市人均水资源量1708立方米,而成都、德阳和内江等大部分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  资料显示,去年四川全省用水总量212.3亿立方米,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286立方米。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0.9%。此外,去年汛期农作物受灾面积711.35千公顷,受灾人口1877.189万,死亡145人,直接经济损失97.22亿元。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分别是达州、广安和乐山,经济损失分别为41.78亿元、11.25亿元和6.76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损失的61%。



也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没有考虑四川的水资源和四川人的生存状况?
  下文转载自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文章,其人在其职位,写这文章无可厚非.不过过多的强调了黄河和西北地区,本人对官样文章向来颇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规模看决不是小工程,对四川的影响是旷世纪的,如果强行上马,谁对我们四川的后代承诺决不会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今年四川\重庆大旱有感而发,斑竹认为不妥可删.--------------------------------------------------------------------------------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弥补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战略举措
  ----------------------------------
  四川很丰富吗?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
  四川旱了呢?
    一、西线工程的必要性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122亿立方米,到9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外耗用106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入海水量480亿立方米,90年代仅120亿立方米。严重缺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黄河主河槽淤积增加,平滩过流能力减少,防洪负担加重。1999年对黄河干流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断流的现象虽有缓解,但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流域未来缺水的形势更为严峻。据预测,黄河流域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下游流域外供水按国务院分水指标控制,正常来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南水北调西线、东线、中线调水工程,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形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水资源网络,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北各省区和沿黄人们热切盼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实施。
  -----------------------------------------------------
  水资源是世界性的缺乏,难道四川就是不缺乏的吗?即使是水资源,四川都需要扶贫!面对我们贫穷的父老乡亲,我们就该付出吗?
  
    二、西线工程的工作历程
  
    早在1952年,黄委会就组织从通天河调水入黄河的线路查勘。
    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黄委会在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间进行了西线调水查勘工作,涉及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范围约115万平方公里。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黄委会又组织了几次西线调水查勘。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研究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的方案,调水工程区范围较50年代缩小到30万平方公里,这项任务历时10年,于1996年完成。1996年7月开始规划阶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黄委会提交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这在西线工程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水利部及时部署第一期工程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
  
    三、西线工程方案与工作思路
  
    回顾50年的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西线工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思路不断调整。
    1978年以后的研究认为: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从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因此调水工程规模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计委1987年确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来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方案进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据隧洞开凿技术的发展和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烟稀少的特点,将输水线路从明渠为主转变为以隧洞为主,从着重研究抽水方式转变为着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规划阶段,结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范围确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带,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渐进”的思路,最后推荐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总体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森林、农田,适于人类活动,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规划报告时,同意工程分三期实施的方案。第一期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达到9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达到17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供水目标是,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基本满足黄河上中游6省(区)和邻近地区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相机向黄河下游供水,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经过50年的历程,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心下,终于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迎来了大干快上的大好局面,我们一定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紧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
  通篇提的是主席\中央\政府,然后是黄河流域和西北.别介!四川不是中国的啊,都是一个妈生的,西北水穷四川就该给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没有考虑四川本身需要的水资源和四川人的生存状况?



三峡工程,四川缺位了,无语了,造成了今年有史以来,罕见的旱灾和极端高温!
  如果南水北调工程,四川再缺位,再无语,结果将是怎样?
  
  四川还是天府之国吗?
  四川还是中国的首膳之省吗?
  四川还是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吗?
  
  一个三峡工程,已让四川(包括重庆)遭受了非人的痛苦!但还未危机到四川的生死存亡,只是承受着气候异常的苦难!
  若再加上南水北调,让水资源本不丰富的四川如何养育1亿多人口的巴蜀儿女?这不仅是对四川的釜底抽薪,更是对四川资源肆无忌惮的掠夺!
  
  堂堂华夏,谁敢否认,四川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从古代,到近代,从抗战,到改革开放,没有四川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中国现代的繁荣!!!但是,四川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了吗???川电东送,川气东送,川菜东送等等不一而足,肥了东部,瘦了四川,更苦了四川!更要命的是,连四川最后的保命资源----水也要抽调,何其残忍!
  
  四川不仅是四川人的四川!是整个长江流域的四川,是中华之四川!四川不保,何来长江流域文明?何来东部繁荣?没有东部繁荣,何来中华之繁荣?更何来中华之伟大复兴???



多少年了,四川在农业各方面的付出,供给北部,东部的人挥霍,59-61年饥荒(粮食关)的时候,四川也严 重缺粮,北京却发话让四川大量上缴粮食,四川官员也叙述了本土的困难,但北京却说“京、津两地不容出事”,
  结果四川饿死者遍野满山,今年的四川文摘解密栏目登载了此事,并问了句“京、津两地不容出事,那四川死人就 无所谓”?粮食关、越南反击战,这些国家大事上四川死人都居全国第一,为什么?看看多少年来,国家投了多少 精力与经济在四川,四川老乡们一直付出,自己却很穷,没办法了出去到祖国重视的、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去打工却 倍受欺负,四川女人出去卖淫者不是少数。所谓的西部大开发,不就是看上了这里丰富的资源,现在黄河被折腾得 差不多了,眼光又瞄上了我们的长江,坚决反对西线工程!!坚决反对西线工程!!反对!!反对!!反对!!反 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反对!!



南水北调不知道是哪个猪头出的主意,还不如直接把青藏高原开出一道峡谷,将印度洋的湿暖气流直接引进西北部。
  南水北调的直接后果就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大面积干旱。
  西藏、四川、云南是中国最后一片净土,GCD连这一片土地也不放过,难道真的希望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吗?真TMD贱人当道,比清政府还不如。





強烈無條件的頂上去
  嚴重支持
  今年真的太熱的
  媽的,納稅人的錢全部給GCD幾堆shit給瓜分了
  青藏鐵路也不該修,對環境的破壞真的太大了
  四川被GCD、中央搜刮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歷史上還少了嗎?
  成都修個地鐵也得等18年才批下來,18年!媽的,夠你們吃多少錢了!
  現在又來搶水來了,我kao,北京又不是没去過,那個髒的啊,誰見了誰害怕,連很多小城市都比北京乾淨,又有沙塵暴、又下土,我kao,納稅人的錢又不是給這一個城市的,中國那麽多貧困山區,媽的,錢不拿去救濟他們,就給一群狗吃了!



今年夏天岷江都已经断流了,还不说冬季.这些水利部官员不反思一下50年来,你们把黄河搞成什么样子,开国之初,就不顾反对,大吹大擂的上三门峡,搞得陕西渭河成为天上来水,沿岸人民苦不堪言。现在三峡还未完工,已经争论不断,又把手伸到中华民族赖以生成的最大的母亲河。对四川专家提的重要意见完全不管,看样式又是铁了心要一意孤行。如果不加制止,若干年后,阿坝草原沙化,岷江,大渡河河水枯竭,完全可能发生,那时几千年的天府之国势将成历史回忆。希望网民大家表态反对,希望环境,社会学专家继续进行抗争,希望四川的人大代表为民请命,希望四川的主政官员要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要唯唯喏喏,不要将李冰父子开创的2000年的基业,败坏在你们任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逆天而行,必招天谴.三门峡 三峡切断了我中华的两条龙脉,报应来的如此之快,大家还不反省.等什么南水北 调工程结束时就是我华夏沉沦之时!悲哉!痛哉!是我华夏子孙的都应起来反对,在我龙脉上的工程没开始都应去 制止,完成了的也应炸掉,使我华夏龙脉得以恢复,民族得以延续.

大西线工程从时间上,无论其利其害,都会影响我们以及子孙万代;空间上,在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进 行如此大规模的施工,对气候生态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如此重要的工程,岂能只有几百名专家或者几千名人大代 表决断?该工程是否上马,应该有全中国人民来定夺!应该就此举行全民公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 的权利! (为了我们的子孙,请同意的顶上去!)

如果人定胜天,那是不是可以让地震、海啸这些自然灾害都不发生呢?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节约用水才是 真正的正道,不能说那缺水,就往那里调水,大自然本来就很平衡的一个整体,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会慢慢显现了 。。。。谁也无法预料!!!!

强烈反对如此大规模的调水工程.
首先工程能否成功还没有把握,这是全球范围内此类工程中规模最大,最复 杂,投资最大,牵涉人数最多,环境影响最大的一个,虽然工程师们都喜欢挑战,但要考虑到后果.
二:长江有 那么多水可调吗?
三:北方是缺水,天津临海,为什么不开发海水淡化工程,你去沙特看看,那里的海水淡化 技术是全球用的最广,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将来会是一个大趋势,现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市正在建设一个海水淡化工 程,悉尼缺水远没有北京严重,但他们的标准是提前25年做准备,国内是否有相关的计划?
四:悉尼市在60 年代严重缺水,国家专门建立了一个部门宣传节水节电,不到2年,整个地区用水用电量减少了30%,这个是在 没有任何增加水源基础上实现的. 后来新的水坝建好了,因为节电节水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这些建好的大 坝,电站一直在亏损,后来政府没有办法,把这个部门的人全部辞了. 可见全民节水真的可以做的很好,但国内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五: 南方现在开始也缺水了,当情况到严重的时候,怎么办?
还有,如此大的工程 ,还不知道是否能够象三峡那样在人大投票表决. 就算进行了投票,几千个人大代表是否能够代表全国人民,我 严重怀疑. 所以,如果真的ZF坚持上马此项目,我希望举行全民公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水工程有利有弊,但环境风险相当巨大,加之投资巨大,因此论证应当充分、透明、公正,一个例子就是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调湖北汉江的水,一期工程原计划调水130亿立方米,但是1999年全年汉江流量仅176亿立方米!后来迫于压力改为95亿立方米,但仍超过枯水年份总流量的50%,汉江中下游将断流,完全不足以维持汉江的生态系统,而汉江又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但是现在中线工程已经上马,纵然湖北会有反对的声音,但是湖北面对的是整个北方,显然势单力薄,而北方各省又有谁会管湖北的死活呢,他们会冠冕堂皇的用所谓专家的理由来为该工程辩护。而汉江水被调,又会影响整个长江中下游...

位于中亚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由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锡尔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输水。1960年之前,咸海入流量平均每年560亿立方米,平均水位保持在53.3米绝对高程,水面面积6.6万平方公里(现在为2.52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1万亿立方米。

前苏联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处于寒冷 的高纬度地区。为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解决棉花依赖进口的问题,1925年修建卡拉库姆调水工程动议被提出,经大批专家实地考察、调研、论证,调水工程于1954年正式开工。工程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天然水道改道,引入土库曼斯坦东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

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19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350万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4倍。至1980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已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

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农业生产丰收,地区经济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时候,咸海的水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1971年至1975年,锡尔河、阿姆河入湖水量分别为每年53亿立方米、212亿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下降为每年10亿立方米、110亿立方米。1981年至1990年,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70亿立方米。当1987年水浇地发展到730万公顷时,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后退150公里。现在,咸海水面面积只剩下2.52万平方公里。由于远距离引水,大规模开垦,不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一是“白风暴”和盐沙暴频繁。咸海的大面积干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盐浓度增加,从1960年的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导致湖底盐碱裸露,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流沙迅速发展,形成 “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沙暴,每年要发生几十起盐沙暴。

二是农田盐碱化加剧。咸海地区每年约有4000万吨至1.5亿吨的咸沙有毒混合物从盐床(湖底、河滩)上刮起,从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亚草原,吹向农田和城镇,覆盖了阿姆河河谷丰腴的农田,加剧了中亚地区农田的盐碱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现高度盐碱化。随沙尘和雨落向地面的盐,因区域不同而异,大约每年平均1公顷达450—600公斤。

三是河流污染严重。大面积的粮棉生产和移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灌溉和生活废水,这些废水又重新流入阿姆河和锡尔河,地下水和饮用水受到了盐碱和农药的双重污染。

四是疾病大量增加。盐量与有害物的增加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白血病、肾病、伤寒、肝炎、支气管炎、痢疾、食道癌、发育不全和婴儿夭折的发生比例都很高。地处阿姆河下游的努库斯市(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当地居民贫血症不断增多,怀孕妇女多患贫血症;锡尔河下游的克孜勒奥尔达市(哈萨克斯坦境内),儿童患病率1990年每千人为1485人次,到1994年增加到每千人为3134人次。

五是生物物种锐减。咸沙使咸海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原来位于河流三角洲内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已经干涸,大量树木及灌木被彻底破坏,当地出没的数百种动物消失贻尽。60年代,咸海有各种鱼类600多种,到1991年则只剩下了70余种,到2001年更是所剩无几;在锡尔河三角洲筑巢的鸟类曾有173种,现已减少到38种。

阿姆河、锡尔河、新运河流域的经济辉煌是前苏联梦寐以求的,举世瞩目;由此造成的咸海生态灾难,是前苏联做梦也想不到的,震惊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这样评价的:“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面如此之广、涉及的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美国《选萃》杂志认为“咸海危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应该明确地指出,十几年来咸海流域生态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前苏联在该流域几十年间经济上的收益,大自然的报复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多少年来,人们纷纷责难那个时代政府和专家的决策,但是,在那个时代,人们怎么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互动的后果呢?现在,政府和人民的确是饱尝了苦头,开始了拯救咸海的行动,但需要多么巨大的投入,多么长的时间,又是一个难以认清的问题。有一点可以明确地讲,要恢复咸海生态系统的原样,大自然是不给这种可能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这里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曾经,这里哺育了李白、苏轼、武则天、邓小平;

曾经,这里留下了我们的生命和爱情;

然而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永远的失去它,失去我们的家园;

我为它默哀。

南水北调之后的四川,国将不国!

我们把他们当成同胞,他们笑着说:都是中国人!反手就毁掉我们的家园。

团结起来!今年的旱灾还没有让我们清醒吗?

在数十天的煎熬之后,得到了什么来自外部的援助???几千万?一个亿?????

兄弟们,朋友们,不要指望什么救世主,不要指望什么东部人、北方人。你跟他讲认同,他反手就毁掉你的家园。要靠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自由,是我们四川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每个人都应该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主!

团结起来,抵制南水北调!!发出你的呼声!!用我们的心中的决裂来表达我们的决心!!

100年以前,保路运动拯救了中国。100年以后,护水运动必将再次改变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尔盖草原沼泽泥炭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素有“人间生态天堂”之称的“九寨沟”,距若尔盖草原仅92公里。如果若尔盖草原全面沙化以后,今天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它将变成一条“黄沙沟”。

据统计:目前,若尔盖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8%的惊人速度向沙漠化“进军”。

葛永新拿出一个粘满沙子的土陶碗,在自来水管下一阵胡乱地冲洗,然后放上几粒茶叶和开水,端到了记者面前。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远方的客人。” 葛永新说,就连这点茶叶也是一位治沙志愿者留下来的。

在四川若尔盖县,很少有人知道“葛永新”3个字,但上至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至辖曼乡的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 “哈密”的。由于他是新疆哈密人,当地人都这么叫他,他倒也挺乐意接受这个称谓。

“哈密”是 “绿色骆驼”的发起人之一。“绿色骆驼”是若尔盖的第一个民间治沙组织,2002年3月8日在辖曼乡文戈村发起,历时4年有余。数十位志愿者追随着“绿色骆驼”的治沙理想来到若尔盖草原,但留守至今的只有饶永和“哈密”。在辖曼乡采访期间,记者没能见到“绿色骆驼”的主要发起人饶永,听“哈密”说,为了更好地治沙,他到外地跑项目去了。

沙漠危及黄河、九寨沟

第四纪末期的地质变动,把若尔盖草原变成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同时也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我国特有的高原高寒沼泽泥炭地。“沼泽地”又称之为“湿地”,被许多地质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

若尔盖草原的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使该地的雨量非常充沛,年降水量达到600-700毫米。其沼泽泥炭地最大的特点就是蓄水功能,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它能把大量的雨水蓄积起来,并源源不断地释放。根据我国科学家的测试,每年提供给黄河30%多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母亲河水量的重要补充地。

有关数据表明,仅若尔盖县境内拥有泥炭含量48亿立方米左右。按泥炭持水量公式测算可储水近28.35亿立方米。大量的水通过沼泽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调节着空气湿度与降雨。其作用远远胜过28个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如果若尔盖草原沙化以后,随着该地区气候的变化,雨量会急剧减少,若尔盖湿地将失去它的“为黄河蓄水”的功能,黄河将面临着季节性断流的危险。同时,长江水系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长江的主要干流嘉陵江、大渡河都发源于这里。其将失去给长江供水的功能。

如果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20年以后,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将发生紊乱。

素有“人间生态天堂”之称的“九寨沟”,距若尔盖草原仅92公里。如果若尔盖草原全面沙化以后,今天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它将变成一条“黄沙沟”(因为湿地的严重退化,九寨沟已经有两个海子干涸)。

有关专家忧虑,如果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不加治理,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草原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光顾”成都平原。由于都江堰失去水源,成都将会变成一个水比油贵的城市,“天府之国”将失去今日的风采。

若尔盖湿地总面积达250万亩,地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湿地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我国的五大畜牧区之一。随着沙漠化的推进,这些世界珍奇动物将绝迹或迁移,牧区也将不复存在。

湿地向沙漠“进军”

“绿色骆驼”所在的若尔盖辖曼乡,仅仅是若尔盖草原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若尔盖县林业局统计:目前,全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8%的惊人速度向沙漠化“进军”。

草原沙化地带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境内的的麦溪乡、辖曼乡、嫩哇乡、阿西乡、黑河牧场以及白河下游的唐克乡。

记者在辖曼乡乡长仁青的带引下,对120公里的沙化地带进行了踏看,发现沙化地多分布在黄河的支流黑河、白河流域的山丘迎风面和古河道上。最为严重的是麦溪乡、辖曼乡,其面积分别(包括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沙、潜在沙化沙地)为20.37万亩,16.36万亩。

记者看到,在唐口乡,沙漠已吞噬了整片的山头,10多个沙化山头的面积每个均不小于100亩。

据了解,就在4年前,这些地方还绿草萋萋。因为草原沙化及沙丘移动,辖曼乡等境内的县道公路已有20多公里被迫改道。

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告诉《法制早报》记者,今年4月底,国家治沙办的专家和领导到麦溪乡进行了考察,让他们感到惊诧的是,内地的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居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麦溪乡境内的流动沙已经进寨了,并危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左林说。以往牧民们每天早晨首先都要先清理自己的牛羊圈、挤奶等,而如今老百姓每天早晨要做的是,先把寨子里的沙子清理并运出去。

据若尔盖县林业局向国家治沙办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该县的草场沙漠化问题30个村庄,年经济损失高达870.8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草原还面临着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玛尔干曲、沃布钦错等河流、湖泊枯竭或成为季节性湖泊,大量的河床、湖床裸露,成为新的沙源。如麦溪乡的兴错湖原有水面积469公顷,现在不足10公顷。

据了解,整个若尔盖草原贯穿着四川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甘肃的玛曲县等地。在这些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状况。

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3400-3900米。若尔盖的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若尔盖湿地的最重要意义是在于稳定区域气候、减轻旱涝灾害、降解毒害物质、保障

地下水供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川盆地湿润的气候直接受益于这片湿地。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号召,若尔盖草原上的许多沼泽地都被以挖沟、排水的方式,人为地变成草地。湿地逐步减少了,而草地面积又逐步增大了,致使畜牧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壮大。

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1958年,全县畜牧仅33.7万混合头,1995年至1998年发展到了246.7个羊单位(1头马按1.5个羊单位计算,1头牦牛按两个羊单位计算)。截止目前,整个草原已经超过了300万个羊单位。根据科学测算,若尔盖草原最大载畜量为170万个羊单位。

按照市场规则,牧民们每年都应该把能够出笼的牛、羊宰杀后出售,再把牛崽和羔羊繁殖成熟。而若尔盖草原的牧民却进

“牛吃嫩草、马吃草梗、羊吃草根”的恶性循环,草原实际只剩下了一层薄薄植物结皮,再加之大量牛、马、羊常年在上面踩踏,一到冬春季节,植物结皮的沙子就随风而起,并形成沙尘暴。

若尔盖县草原鼠虫危害在我国草原鼠虫危害中是较严重的区域县之一。

若尔盖草原的鼠虫危害主要以高原鼠兔、高原鼢鼠、草原毛虫、草原蝗虫为主,其分布面积为35.3万亩。鼠兔以大量窃食牧草叶、茎、花和种籽,打洞、挖掘土丘覆盖牧草等方式危害草场。至今鼢鼠分布几乎遍及全县牧区。鼢鼠以啃食植物根部和植物块根为主,大洞、推出大量土丘覆盖草场方式破坏草地;草原毛虫和蝗虫对植物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也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松贝的主产地,阿坝州红原县每年采收季节数万人在草地上采挖药材,草地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局部地方甚至株草不存。

治沙理想与困惑

左林说,若尔盖人早就意识到草原沙化的严重性。从1996年开始,该县林业部门和辖曼乡的群众便在沙化区建草场围栏,严禁再到沙化地带放牧。接着,又在沙地上种高山柳和沙棘,形成带状降低风速,并在防风树下遍撒羊粪。这样,只要草籽被吹到这儿,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到目前,该县通过这种方法已使450余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治理。

尽管草原沙化并不是不可治理的,但每亩地500元的治理资金却不是小数目。左林讲,对财政上还较困难的若尔盖来讲,是拿不出这么庞大的资金的。

据了解,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和落实防沙治沙的措施,并已探索和总结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治理经验。如先用高山柳成片造林降低风速,再混播优良牧草加快地面植被恢复的办法,对防沙治沙效果明显。

自1999年起,县林业局采用此方法在唐克乡、辖曼乡等地成功治理流动沙地63.4公顷。在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记者看到,在一片片沙丘上,成排的高山柳已长到1米多高,沙丘已被基本固定住。另外,县里结合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补播优良牧草种籽,对退化草地、鼠荒地、潜在沙化草地进行围栏封育,每年坚持建设人工草地5.2万亩,半人工草地20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畜矛盾。

据左林介绍,根据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分析,要成功治理1亩沙漠化草地需治理成本约660元左右,70万亩沙化草地的全部治理费用要4亿多元。如果现在加大治沙力度还比较容易,因为大多数草场只是表面沙化,几公分深的下面就是湿沙,植树种草易成活。如果等完全沙漠化了再治理就更难了。

有关专家建议,治理若尔盖草原的退化、沙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首先是加大投入,在牧区“三配套”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草场围栏建设的规模。同时建立合理的放牧系统,对天然草原划区轮牧、休牧、禁牧,实行休牧封管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草定畜,使草场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机会,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再有就是大力推行人工种草和补植牧草,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左林说,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也是制约沙化治理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草原专家建议将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列入“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区”范围或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作为专项工程治理。

尽管地方政府也想了一些治沙的途径,但由于资金、技术、认识等问题,若尔盖草原的沙化依然在加剧。

“绿色骆驼”,风中的残烛

“绿色骆驼”是一个是由饶永、葛永新等5名治沙自愿者筹备并发起的志愿者民间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8日。

饶永、葛永新本来是在内蒙古的治沙自愿者,当他们看到《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关于“若尔盖潮地出现沙化情况”的报道以后,决定来到若尔盖草原,扎根于若尔盖草原,发现最快最严重的是辖曼乡沙区。

葛永新说,如果依靠“绿色骆驼”治沙,肯定是杯水车薪,他们当初提出“绿色骆驼”的概念是为了传输一种治沙的思想和理念,但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2002年3月8日,当饶永的“绿色骆驼”在辖曼乡文戈村成立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和现金就已经用光了。他们吃了半年生米,出现5次断粮,一度捡死狗、野菜充饥。

辖曼属高原寒冷地区,冬长无夏,最低气温达零下33.7`C。由于恶劣的食宿条件,加上高原反应,队员不同程度地出现缺氧,肺水肿等现象。

在无生活来源,气候又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就走了一位自愿者;两个月以后,又走了一位。最后走的一位是2002年底离开的。

2002年8月,《南方周末》对以饶永、葛永新为代表的“绿色骆驼”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非常的反响。

一些自愿者都循着“绿色骆驼”的治沙理想来到若尔盖草原,很多读者同时还给他们捐去了钱、物。但这些自愿者由于实在不能忍受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在体验一段时间的生活以后,最终还是离开了“绿色骆驼”。据葛永新介绍,已经有数十位“战友”离他们而去,目前只剩下了他和饶永。

“绿色骆驼”根据他们在内蒙古治沙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共计植树10278株,牧草300余亩,初步稳定了辖曼乡附近的几个沙丘。对当地生态环境作了一定调查,与一些单位、NGO、个人之间成功地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并且在空闲时间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全乡饮用水源、帮助藏胞理发、修理机器与家电等,受到藏胞的极大欢迎。然而相对于辖曼乡16.36万亩的沙化面积,他们还是感到力量太小。

饶永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治沙的根本在于治人,只有当地藏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实现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骆驼”决定在若尔盖辖曼乡建立生态保护基地,在综合治沙,社区环保,民俗文化等方面开展环保工作,身体力行地影响藏民的生态观念。并计划建立观察站,监测若尔盖湿地,草原,沙漠变化情况以及若尔盖生物种群变化,从而为治理沙漠和牧民的养殖提出科学性建议。

饶永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若尔盖草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已经在辖曼乡找到了合适的女朋友。“我也决定扎根若尔盖草原……”葛永新很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但我还没有谈上女朋友。

“即便打光棍,我也要在这里呆下去。”葛永新最后还是坚定地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时间看新闻,四川到处都是旱情严重,地干的像祖辈脸上的皱纹,那些人更可怜,洗了脸的水再洗菜,再淘米,重复用很多次后最后才喝,想想我们,现在至少还能想喝水时就能喝到水,而他们呢?小侄女儿看电视的时候还说,我把喝的矿泉水送给他们。

我不想多年后变成他们那样,我也希望他们能过得和我们一样。

团结起来,捍卫我们自己的利益!

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天有不测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就会受到根本性威胁。”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入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站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喻为应该建成为新的‘ 。”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都是国家的重大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结合点,都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从常识而言,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调水必然影响发电,满足发电必然影响调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大上工业项目,让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北方缺水,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呢?为什么不把工业重心适当转向水资源丰富且已有相当工业基础和条件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呢?”
“救了黄河毁了长江”南水北调西线大工程遭质疑
“救了黄河毁了长江”南水北调西线大工程遭质疑
新闻来源: 南方报业网 于August 23, 2006 18:49:08 

  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产生的争议也一直不断。 7月底,四川学者联合撰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提出他们忧思和质疑。

  一条呈“V”字形的“人工天河”,将从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奔腾出发。

  它时而隐显在崇山峻岭间,时而漂浮在漫漫草原中,时而游走于戈壁黄沙,经过贯通巴颜喀拉山的总计长达490公里的输水隧洞后,再横跨雅砻江、大渡河,最后呼啸至黄河。

  若能如期在2050年竣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展示这般气吞山河的图景。

  按照规划,西线工程主要目标是将长江上游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和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之水调至黄河上游,解决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6省(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作为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项世界级工程,南水北调的主要目标是将长江水分东线、中线、西线调往严重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

  东线、中线工程已于2002年底开工;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分三期实施,调水规模总计约为170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40年间西线工程将完成投资3040亿元(2000年估价),也有人估算实际可能超过5000亿,虽然,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60%。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尽管西线工程现在一切都进入了“倒计时”,然而,围绕其产生的争议却一直不断。

  7月底,一份由四川学界诸多知名人士联合撰写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开始浮出水面。

  “学者意见书”出台背后

  “备忘录”的牵头人是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刘宝珺教授,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怀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等。

  “作者”可谓众多,除了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专家外,还包括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的研究员;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的专业资深教授;四川省电网公司、二滩公司等的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人大、省环保局、省宗教局、省发改委等学者型官员。

  记者注意到,其实“备忘录”就是一本“学者意见书”,其内容主要就是对西线工程规划的质疑和建议,具体涉及:

  西线工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青藏高原冰川退缩与西线工程调水量不足的问题;西线工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对西电东送工程发电影响的问题;对调水区居民、生态补偿的问题;西线工程与宗教、文化、文物等保护的问题;西线工程投资和运作模式的问题;西线工程替代方案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但直到 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区四川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学家、人文科学家等才第一次看到其“庐山真面目”。

  “我们深深感到,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三峡工程上马都是听取了全国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特别是通过全国政协讨论,全国人大无记名投票,多数代表表决通过后才开工的,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设计者们竟然说,中央宣布东线、中线开工,就意味着西线也开工了。”对此,林凌教授、刘宝珺院士等非常不解。

  4年后才看到已经审查通过的“纲要及规划”,不但刺激着林凌们,也刺激着川内其他各界人士。鉴于此,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陈情;有的则深入到高原调查,以确保旷古工程万无一失。

  最后,各方观点汇成了“备忘录”。

  “9大问题拷问‘人工天河’”?

  “制作‘备忘录’,就是希望能引起各方重视,把西线工程纳入国家层次的科学民主决策中去。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江大河的源头营造‘人工天河’,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件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安全问题的大事,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从长计议,这就是我们的呼吁!”林凌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划了200个优先保护的生态区,中国有4块,其中3块在青藏高原。

  在“备忘录”中,林凌教授提出了9个应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除了研究西线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两个问题外,还应从更高的角度研究西线工程的实施对青藏高原整体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会不会对我国气候以至亚洲气候带来不良后果;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冰川退缩期,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有可能吗?“纲要及规划”认为,西线工程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弊有哪些?东线、中线的目标是城市供水,西线供水究竟供给谁?西线目标是以冲沙为主,是不是正确?

  对此,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教授有着同样的困惑,“西线工程令人担忧,会不会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反对调水的人常被训斥为只考虑局部利益和本位主义,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备忘录”中,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潘桂堂与75岁的刘宝珺院士共同指出,一些牵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就试图以国务院对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批复为依据,将西线工程与东、中线工程连在一起的“捆绑”战术,认定西线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是不可取的。

  他们认为水资源开发应实现“三个超越”:一是告别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实现顺应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实现从单一水利部门的规划决策向公共规划论证体系的超越;三是从追求单纯的截流调水到追求国家安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超越。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

  部分学者观点摘要

  “长江源头若不适当地兴建一系列高坝引水工程,则是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天有不测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华民族的生存就会受到根本性威胁。”

  “从总体上看,将长江源区的水引入黄河源区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改善黄河源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评估这一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现今所面临的这些水与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之中,甚至不能局限在过去几十年流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小背景之中,而应该站在黄河与长江的自然发展历史角度、站在全球变化的角度分析当今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有人形象地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喻为应该建成为新的‘都江堰工程’,要能管它几千年。切不能成为既不能‘济黄’,又使长江也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局面。”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都是国家的重大建设工程。这两大工程的结合点,都在长江上游的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从常识而言,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满足调水必然影响发电,满足发电必然影响调水,二者是矛盾的。”

  “缺水的北方仍然在不顾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大上工业项目,让人很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北方缺水,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布局我们的工业和经济呢?为什么不把工业重心适当转向水资源丰富且已有相当工业基础和条件的南方和长江流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整个国家都在疯狂地掠夺西部资源,西北的石油不用说了,西北的气也送过去了,现在又开始要四川的天然气,林木掠夺这2年似乎不是很严重,,西电也东送了,现在西南的水他们也要拿走...

而这些,本来就是上天对我们西部人的恩赐,凭什么中央一句话,我们就马上得给他们送过去???而东部尤其是上海人,又领了我们多少情?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傻不垃圾的西部农民...

修水库只是治理干旱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且水库也有副作用...山峡的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了,最明显的就是今年整个重庆和川东气候都很异常,对生态的破坏时间久了也会自然显现...

阿司旺水库一修建,也引起了河道淤塞,周边气候异常,而且使得历史上很少地震的当地在水坝修建以后地震平凡...

国内的3门峡工程如今也是一个副作用大过其正面作用的水利工程...

而且工程都有使用年限,当他完成自己的使命该终结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后人如何来拆除他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还有就是军事安全上的因素...

所以要治理干旱,关键还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都被破坏了,再多的水库也是垃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0 13: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LZ这些文章都是转载的。这些文章应该都是科学家经过调查后而发表的。
我本人感觉今年四川和重庆的干旱是非常不正常的情况。还有三峡水库修造好后,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比如血吸虫,在三峡水库修建之前,尽管某个局部地区有血吸虫回潮的现象,但是都控制住了。但是在三峡水库建好后,长江中下游却大面积出现血吸虫回潮现象,以湖北,湖南的洞庭湖流域最为严重。比如湖南的洞庭湖,现在有至少一半的湖水面积是带血吸虫的疫水,在洞庭湖中经常可以看见肚子大得拖到地上的动物艰难的在水草地上爬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原因是:三峡水库的建成使得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流速度减慢,而且各支流和湖泊更新水的频率减少。而血吸虫最适应在静止的水体里繁殖生长。
我们的政府官员和专家们什么时候能真正的用脑子为民众,为天下苍生想事情,出主意,做决断,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顶乌纱帽,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造就一个又一个的样板工程从而能加官进爵甚至名扬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6: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zangpeng2006-08-30 14:17发表的“”:
楼主真是关心国家大事,反正我这是江南水乡---扬州,不会缺水的

四川的水能资源全国第一,成都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内,自古以来都是旱涝保收...

所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我所在的城市成都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无论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尊重,还是处于对中国最后一片净土的爱护,我们都应该来反对这个异想天开的工程...

现在当官的就怕没工程开发,不然没回扣吃.部分所谓专家就怕没事情做,不然没钱赚...

三门峡当初就是部分专家屈服与政治的产物,如今的弊以远远大于利了...

山峡工程的利弊也只有等时间来说明,而今年川东和重庆气候如此异常,中下游血吸虫泛滥,几十年没有地震感觉的四川盆地周边已经发生两次地震,成都均有震感,这些和山峡工程很难说不无关系...

山峡工程和西线工程对长江下游的 影响也很明显,比如山峡的修建使得长江在上海入海口的天然造陆运动几乎停止...

而西线工程无论是从资金和风险上,都要比山峡工程来得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1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水利部和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可调水量及调水影响研究的座谈会。在研讨会上,黄委会下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公司)认为西线工程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该公司表示,“从国家全局战略的高度考虑,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黄河公司透露说:“西线第一期工程”初步确定调水规模在80亿-90亿立方米,并指出这个调水量是“适宜”的。因调水量是“适宜”的,所以,黄河公司认为调水对调水区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对工程建设不构成“制约条件”。同时,水库规模越大,水库地震发生的概率就越高。西线第一期工程未来可能最高坝是188米,该水库发生地震的概率相对大些。另外,一期工程的几个库区附近有规模较大的断裂通过,也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但总的来说,“一期工程处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强烈活动区内相对弱活动区之一。”这里还表现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水利部门的相关利益团体,对于有关“调水”的利益争夺,近乎竭斯底里了,他们竟然可以在地震潜在地带建高达188米的水坝,简直是为了工程利益,可以不顾任何后世子孙利益的做法。水库建设问题,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最沉痛的一段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1 21: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水北调的总调水能力
  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从长江调水。其中,东线、中线工程总干渠的年调水能力为40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为170亿立米,总调水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
  那么长江的年径流量是多少呢?9000亿立方米,也就说南水北调的预期目标是每年从长江调走十分之一多的水。
  
  这十分之一说起来貌似不多,可是对长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大约摸说起来有以下一些:
  
  1、首当其冲的是长江三角洲。
  长江入海水量的减少,将引起海水倒灌,长江口泥沙冲淤状况的变化,影响长江口鱼类生活的条件。目前海水倒灌可以最远上溯到江苏镇江,水量的减少后,可能上溯到南京以西地区,目前海水倒灌的持续时间较短,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未来海水倒灌的时间将持续较长,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发生困难。长江的水量不足,可能在长江口形成拦门沙坎,影响长江航运和上海港的发展;长江入海水量的减少,将迫使上海江苏浙江加大投资,巩固海堤。
  另一个严重问题便是土地盐碱化,这在黄淮平原已经出现过,天津便是海河改道引起土地盐碱化的生动实例。若江南水乡也因此变得一毛不拔,不知谁可以对此负责。
  
  2、另一个重灾区是汉江流域。
  汉江年平均径流量为565亿立方米,而中线设计调水量超过400亿,差不多相当于要整条汉江调走。虽然一期设计调水量为130亿立方米,但已经达到汉江总径流量的23%,2008年将完工。汉江中下游是南方沙化较严重的区域,已形成沙化土地0.13×104km2,随着水位下降,将形成新的沙滩、沙洲、沙地0.12×104km2。至于其他的问题,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长江中游各大淡水湖的水源不足、渔业生态资源的崩溃,对于少了四分之一汉江水的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江流域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3、丹江口水库民生问题。
  丹江口水库的22.4万移民将第三次搬迁,干渠沿线还有数十万居民被涉及为了满足南水北调的需要,丹江口水库要再加高23米,需要移民22.4万,其中大部分人是为丹江口水库作第三次搬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100米宽,加上两边保护带宽100米,总共200米宽,长1246千米,要占用农田3.3万余公顷。按人均667平方米农田计算,约40万人失去土地。
  
  4、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不复存在
  这个假设尚未有定论。不过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年均径流量为800亿立方米,巨长江各大支流之首,而西线设计调水能力170亿,相当于岷江及大渡河的21%,也不是个小数目了。况且调水点取在岷江上游的甘孜、阿坝。四川人都知道岷江的水其实是靠的大渡河,成都平原处在岷江上游,与大渡河无干,造福天府之国两千多年的都江堰亦处在成都上游。最近有四川学者联名上书质疑西线工程,道理也在于此。
  
  另外,不要以为受害的只是上述四片区域。长江是一个复杂的大水系,支流众多、湖泊广布。由于南水北调不仅仅只从一处调水,而是东、中、西三线一起调,分处长江的下、中、上游,对于长江的破坏是全流域的。重庆、江西、安徽段固然也会受到影响,最直接的便是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引起的通航能力下降、渔业资源短缺,以及沿江土地沙化、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不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2-20 17:11 , Processed in 0.2156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