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079|回复: 2

新人成群的背后(大昭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1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2/02/nw.D110000renmrb_20141202_2-15.htm

  新赛季排球联赛,每每在赛后听到主教练强调“我们这支队伍很年轻”。年轻不是好事么,怎么反而有些不情愿?

  河南女排场上只有打接应的队长王倩28岁,其余球员没有超过20岁的,年龄最小的才16岁,一年前还是个中学生。刚从青年队进入一线球队,就成了征战联赛的主力。一名主攻身高1米95 ,两名副攻身高分别达到1米96和1米93,绝对是国际水平了。但技术显然没有个子长得快,看她们慌乱之中连锁地失误,几次将原本可能拿下的好局拱手让对手捡去,连信心都输掉了。

  类似的情况在不少队伍中都有,程度不一,顶多是辅以外援,大量使用新人带来的短板不那么明显罢了。

  年轻球员多,并非新人辈出,其实是人才断档。球队中老的老,小的小,只好痛下决心,与其拖住老将不放,莫如把新人推上前台。“三大球”这样的集体项目,老中青相结合的阵容结构最为理想,其中的重点不是两头,而是中间。当打之年的“中生代”短缺,不得已而推上新人,即使不能说是拔苗助长,但接下来必是破坏循序渐进的成长规律。

  对成绩的追求和名次指标压力,影响到新人打磨基础和积累经验,而呼啦一下上来几乎全是新人的阵容,更会因为没有老将的临场传带而欲速不达。中国男篮在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

  越是一时成绩不错,越是容易忽视人才培养,中国的女排、女足都有教训,至今还没还清“欠账”。

  用人之际临头,才发现人才储备底子太薄,再喊从娃娃抓起,晚矣。不记取教训,把阵痛弄成长痛,中国的男足就栽在这里。

  对于球类集体项目来说,职业化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调配人才资源,达到俱乐部球队不同位置和类别的人才均衡。但是,以为人才培养不再重要,缺什么都可以去买到,其实是对职业化的误解。在人才市场上有进无出的俱乐部,很难说是一种经营,最终买到什么球员只能就用什么打法的球队必是动荡不已。

  泱泱大国之“三大球”,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按照客观规律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不因一时得势而放松,也不因一时低迷而急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2-2 15: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太多虑了,年轻队员打得好教练才用,这都是有考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16: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到底应该怎样才好?唉,记者的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2-4 01:54 , Processed in 0.2152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