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303|回复: 16

削球纵横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16: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削球纵横谈


作者:张燮林


按:在其他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削球打法,和大家分享一点东东,前中国女队主教练张老的文章!


  众所周知,削球打法当前在乒坛不够景气,我认为,为了使这一打法能够振兴,有些问题首先应当澄清认识。先从削球的发展史谈起。

  本世纪20-4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当时球台窄,球软,网高,对稳削打法有利,所以欧洲当时以稳削打法为主。自1937年第11届世乒赛后,规则有所变动,球台加宽,网降低,为攻球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削球、攻球及削攻结合打法便逐渐形成了。由于当时攻球水平较低,还不能与削球抗衡,所以,削球打法仍占主导地位。

  1952年,日本利用海绵拍提高了远台长抽和放高球技术,在第19届世乒赛中拿了五项冠军,冲破了欧洲削球打法垄断世界乒坛20多年的历史。欧洲许多削球手从此弃守为攻。与此同时,削球打法却在亚洲有了发展。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涌现了一批削球高手,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使削球打法和进攻型打法一样,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50年代初,我国打削球的人不多,只是广东、上海有一些削球手。为了对付欧洲的削球,我国在50年代中期,有意识地培养、研究了削球的打法。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涌现出一大批较成熟的削球运动员。为了迎接26届世乒赛,当时在北京集中了108名队员,其中有不少削球手,如张燮林、郭仲恭、玉传琪、王志良、林惠卿等。当时,国家队经常让三名削球手与三名攻球队员打团体赛。26届世乒赛我国取得好成绩,应该说削球手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随着削球的发展,60年代初出现了被国外形容为“魔杖”的长胶球拍。说来有趣,长胶是我在偶然中发现的。当时,上海达会橡胶厂生产的1.5毫米胶皮,是作反贴用的,由于表面有洞,不能作为反贴使用,有一次,我把它正贴在木板上,试了一下,削出的球飘飘忽忽,效果奇妙。不过,攻球不行,没有原先用短胶皮顺手。后来,大家对它反复研究,稍稍改了改攻球动作,打起来就好多了。长胶的出现,使削球在旋转上有了新的发展。男削球手在26、27、28届世乒赛上取得了好成绩。女队林慧卿、郑敏之改了长胶后,在28届世乒赛中打了翻身仗,夺得女团冠军。

  70年代往后,弧圈球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削球面临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削球手用“倒板”发球、快搓及削转与不转球等技术,仍在世界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典型的代表有31届的粱戈亮、林慧卿、张燮林,33届的陆元盛、葛新爱、林美群,34届的王俊、黄亮,35届的童玲,36届以后的陈新华、卜启娟、田静等。

  到了90年代以后,削球打法更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丁松、王辉、成红霞等优秀削球选手,丁松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削攻结合打法发展了以前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他在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第一是发球抢攻,第二是削中反攻、反拉,而且有连续进攻的能力。但是,从削球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占到便宜,甚至于还打不了平手,这说明他削球的功底还不够。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弧圈球威力的增加,旋转、速度、力量从整体上来说都超过了80年代。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弧圈对付削球,在拉球的旋转上不如以前了。现在的欧洲运动员,没有把精力放在旋转上,而是放在力量和速度上,事实上削球运动员最怕的就是加转弧圈,拉得转,弧线不太高,落点在近网的位置,而这样的弧圈球现在几乎没有了,这样就给削球选手带来转机的机会。例如现在海外兵团中的施捷、田静、何千红,她们以前在国内训练时削球的基本功比较好,所以,现在在国际比赛中还能赢球。

  削球打法如此奇妙,威力也不弱于其它打法,但为什么目前削球手如此之少呢?我以为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一、欧洲弧圈球技术的崛起。70年代,弧圈球有了新的发展,这对削球手的各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削球打法在这方面进步缓慢,创新不够,就难以与弧圈抗衡。所以,削球选手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过弧圈关。

  二、削球的主动和被动问题,不少人认为,削球打法是被动的,不愿培养这种打法。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主动、被动并非是打法本身所决定的,而是与打法及其技术是否不断发展和创新有关。当初我们采用长胶削球和倒拍削球,攻球手不也曾一筹莫展吗?所以,要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要使削球技术进一步发展。

  三、削球打法培养难度较大。削球手不仅要精通削球,还要掌握攻球技术;不仅要有远台技术,还要有近台本领。因此,与攻球相比,削球运动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较大。一些教练不愿意培养削球手。

  四、对削球打法研究不够。自从弧圈球兴起后,削球在技术、战术和训练上既有成功之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练员、科研人员对此研究还不深,使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怎样过弧圈关等。另外,一些优秀削球手的经验也没有系统总结和推广,这对进一步发展削球打法是不利的。

  尽管目前削球手人数不多,不够景气,但削球打法并非无路可走。38届世乒赛和第6届世界杯赛中,陈新华的出色表演就是一个例子,削球打法的威力在女选手中显得尤为出色。从削球发展历史来看,削球打法也经历了高潮和低潮的反复。所以,只要技术上不断完善,打法不断创新,符合世界乒坛发展的要求,削球打法还是有前途的。

  那么,如何发展削球打法呢?

  一、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削球打法是有前途的。我感到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说明这一点。

  1、我国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近40年长盛不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打削球的人不多,优秀运动员更少。表面上看,削球打法似乎正在衰退,然而,物以稀为贵,削球手少,攻球手经受削球的冲击也少,从运动训练学的原理来看,不利于形成对付削球的运动技能。波兰选手格鲁巴和瑞典一些名将在1985年的世界锦标赛中,败在陈新华手下,就是这个道理。

  2.任何一种打法,都是以减少自己失误,增加对分失误为目的的。削球打法具有稳健积极的特点,它不象进攻型打法那么凶狠,所用的技术又多样化,这是它能够同进攻型打法抗衡的基础。目前,削球手应解决过弧圈关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削球的旋转不会比弧圈更转,所以,不能与弧圈比旋转,而要加强积极的因素,树立一个变字,造成对方失误。

  3.女子削球仍有优越性。由于女运动员力量小,拉弧圈的旋转不如男子强。所以,女子削球手能与攻球相对抗,攀登高峰的希望很大。我国运动员葛新爱、童玲、田静、玉辉、成红霞等,在世界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

  4.今后比赛规则的修改,可能对削球更有利。目前许多国家的乒乓界人士向国际乒联建议,加宽球台,加高球网。从乒乓球的发展历史看,球网降低,球变硬,使攻球技术迅速得到发展。如果球网再回升,必然使击球速度受限,最近国际乒联已通过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以后,开始使用40MM大球(目前使用的是38mm),球径加大有助于削球打法的复兴。

  5.现在的削球,在发扬丁松的发球抢攻、削中反攻以及连续进攻的意识之外,还得加强削球基本功的训练。随着速度、力量的提高,削球就要提高稳健性。目前欧洲削球选手的最大特点就是转,但他们进攻的技术都不如丁松。我们设想21世纪如果能有丁松的攻球,有朝鲜李根相和英国赛义德削球的转度和稳健,那么削球这种打法可以说就比较完善了。

  二、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

  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我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转、稳、低、变、攻”。这是我国乒乓界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转:是以能削加转球为主,并能削出不转球,扩大两者的差距,这是诱使对方失误并使自己争取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稳: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该削到的球都要削到。如果人家冷不防打你一下,你没来得及准备,不能说你削球不稳,如果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你削丢了,那么就是削球不稳了。低:削球的弧线要低,能擦网而过最好。这样就能减少被对方发力进攻的机会,使自己处于主动或相持的地位。变:是争取主动和直接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削球来说,不仅要有旋转变化还要有落点、回接技术和战术的变化等。以前没有提变字,我觉得应该加上,使削球的主动因素更多些,这对于改善目前的削球状况是有益的。攻:包括发球抢攻、削中反攻、连续进攻或接发球抢攻等。进攻是削球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搞旋转变化,搞逼角调动对方,最后还要靠进攻来得分。陈新华、童玲的攻削结合打法,使用攻的比例已达到50%,甚至更多一点。所以,丁松、陈新华发球时总使对方提心吊胆,不知他何时会打你一板。

  总之,这五个字是削球手不可忽略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削球一定要有一板加转,这样才有威胁。但光有旋转,不稳健,总给对方出机会球,风险就大了。所以要稳、低,这是削球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要通过自己的变化和进攻来争取主动。陈新华、童玲,管建华等的削球风格,也都是在这五个字的指导下苦练而形成的。他们用长胶搞旋转、正手也能加转;他们通过多球训练来提高削球的稳健性和质量,少出高球;他们用换拍搓、拱等多种技术接发球以及用旋转、落点的变化来调动对方,使对方失误;他们很注重发球抢攻,相持时一有机会即反攻和连续攻。所以,作为一名削球运动员,这五个方面要全面,不能有漏洞。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侧重于某一方面,以形成自己的特长。

  提高削球技求的主要环节和训练方法:

  1.接好弧圈球。削球运动员能否生存及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过弧囵关,所以在这里作为重点详细谈一谈。削弧圈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一般来说,弧圈球的旋转有三种:强烈转、一般转和不太转。只有判断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判断时,要从对方挥拍用力的大小,球在拍上磨擦时间的长短和来球的快慢来考虑板形用力大小。

  (2)击球时间。削强弧圈时,在下降期接球比较好。一是这时球的旋转弱了。二是击球点低,不易出高球。接一般转和不太转的弧圈时,可以在下降期或高点期击球。下降期削可以搞旋转,高点期削可以逼角,长胶不受上述限制。接强弧圈时,触球速度可快些,自己稍用点力即可〕

  (3)动作幅度。削弧圈球时,动作幅度可以大些,这样就能根据来球的旋转,使拍形及用力大小等有调节的余地,增加削加转弧圈的把握。如果对方的弧圈特别转,削球时应以控制拍形为主,碰撞来球,不要发力。削球是个先压再削后送的过程,削弧圈球时,可根据来球情况的不同,使这三部分有所侧重。

  削前冲弧圈球时,首先步法要到位,近台削时动作要小,远台削时用力大些,多往前送。陈新华、王浩、童玲等接弧圈球都不错,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弧圈堆”中练,这样才能接好弧圈球。

  2.掌握多种击球技术。如:加大转与不转的旋转差距,合理运用削、攻、搓、拱等技术来击球。全面掌握这些技术难度比较大,但这是少出漏洞、扭转被动的手段,所以,必须练好。陈新华的削球就是典型例子,他在场上能根据情况,交替运用削、拱、挡、攻及反拉等技术,使对方不易找到破绽。

  3.顶重板。包括接前冲弧圈和大力扣杀。这一关能过,就能与攻球抗衡。不少削球手稳削不错,就是经不起猛扣,顶不住重板,这样就过不了攻球关,所以要多练习。顶重板时要注意,削球动作不要太大,根据自己站位的远近确定拍形是下压,还是前送,回球的弧线要尽量压低,不让对方连续进攻。

  4.提高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能力。攻球运动员打不死削球时,常采用稳拉战术来拖垮你。女子中这种情况要多些。因此,削球运动员必须加强进攻能力,在对方稳拉时,要积极搞旋转和落点变化。多球训练是提高削球技术最有效的方法。上述技术性问题和步法练习等都可以通过多球训练来提高和巩固。

  在此还想谈些关于削球打法的创新设想:

  乒乓球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类型打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登上世界乒坛的高峰。有关削球打法的创新,我有如下想法:

  (一)削球主要是以下旋球防守为主,能否与上旋球防守相结合?陈新华有时在位置不好时,常兜一板上旋,此时对方不易发力而轻挡,自己则可调整好位置进攻或削,效果不错。关于防守,我们还可借鉴一下波兰的格鲁巴和法国的塞克雷坦。格鲁巴有先发制人,也有后发制人。能攻能防,多次获得欧洲冠军。塞克雷坦步法比较好,他常兜一板上旋给人打,自己在中、远方等着调动你,消耗你的精力和体力,然后伺机反攻。这种打法看起来是防守,但具有主动的因素。把上旋球与下旋球防守结合起来,虽然增加了削球的难度,但同时也给攻球手增添了回击的困难。相比之下,主动变化旋转总是优越一些。

  (二)削球运动员要提高反手进攻能力。作为削球运动员,反手攻球必须人人掌握,这是很重要的。攻球运动员对付削球时,一般从反手位打起,因为正手位易被削球手反攻。这样,不少机会球就会出现在反手位,如果反手进攻能力差,勉强侧身,难度很大,正手空当也比较大。所以,要从小抓起,练好近台反手攻和远台反手拉。如果反手能在中远台反拉,在近台能起板、突击,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的威力做到基本相同,这样技术就全面了。球拍反面是长胶或防弧的运动员,应掌握倒拍后反手攻拉技术,这样,漏洞才会减少。

  (三)不断倒拍,削攻结合。这种打法除了搞旋转变化和用多种技术击球外,再加上经常倒拍。虽然球拍两面颜色有区别,但也要求对方有更多的判断和良好的手感,不然,要适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陆元盛经常运用倒拍,尽管有些运动员能够判断出旋转,但毕竟是被动地应付,难以掌握主动。所以,这种打法也可以尝试一下。

  (四)由攻球改削球。因为先练削球后,容易保守,不敢进攻。我以前打过攻球,因此,在比赛到18平、20平时,总想攻一板。往往出其不意,效果较好。所以,挑选一些两面拉得不错,但很难打出成绩的运动员改练削球是有前途的,值得一试。

  总之,我认为到了21世纪,未来的乒乓球不仅仅是单纯的进攻型或者防守型打法,也可能会形成进攻防守相结合的综合型打法,朝着攻守兼顾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种打法迟早会出现。

  随着体育走向市场,商业化气氛更浓,乒乓球项目也不例外,要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看比赛,我认为一攻一削的比赛,更富有观赏性,增加广大球迷的兴趣,对发展乒乓球运动是个推动。

                                (摘自《乒乓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削球纵横谈


作者:张燮林


按:在其他的帖子里面提到了削球打法,和大家分享一点东东,前中国女队主教练张老的文章!


  众所周知,削球打法当前在乒坛不够景气,我认为,为了使这一打法能够振兴,有些问题首先应当澄清认识。先从削球的发展史谈起。

  本世纪20-4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当时球台窄,球软,网高,对稳削打法有利,所以欧洲当时以稳削打法为主。自1937年第11届世乒赛后,规则有所变动,球台加宽,网降低,为攻球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削球、攻球及削攻结合打法便逐渐形成了。由于当时攻球水平较低,还不能与削球抗衡,所以,削球打法仍占主导地位。

  1952年,日本利用海绵拍提高了远台长抽和放高球技术,在第19届世乒赛中拿了五项冠军,冲破了欧洲削球打法垄断世界乒坛20多年的历史。欧洲许多削球手从此弃守为攻。与此同时,削球打法却在亚洲有了发展。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涌现了一批削球高手,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使削球打法和进攻型打法一样,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50年代初,我国打削球的人不多,只是广东、上海有一些削球手。为了对付欧洲的削球,我国在50年代中期,有意识地培养、研究了削球的打法。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涌现出一大批较成熟的削球运动员。为了迎接26届世乒赛,当时在北京集中了108名队员,其中有不少削球手,如张燮林、郭仲恭、玉传琪、王志良、林惠卿等。当时,国家队经常让三名削球手与三名攻球队员打团体赛。26届世乒赛我国取得好成绩,应该说削球手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随着削球的发展,60年代初出现了被国外形容为“魔杖”的长胶球拍。说来有趣,长胶是我在偶然中发现的。当时,上海达会橡胶厂生产的1.5毫米胶皮,是作反贴用的,由于表面有洞,不能作为反贴使用,有一次,我把它正贴在木板上,试了一下,削出的球飘飘忽忽,效果奇妙。不过,攻球不行,没有原先用短胶皮顺手。后来,大家对它反复研究,稍稍改了改攻球动作,打起来就好多了。长胶的出现,使削球在旋转上有了新的发展。男削球手在26、27、28届世乒赛上取得了好成绩。女队林慧卿、郑敏之改了长胶后,在28届世乒赛中打了翻身仗,夺得女团冠军。

  70年代往后,弧圈球技术进一步发展,使削球面临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削球手用“倒板”发球、快搓及削转与不转球等技术,仍在世界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典型的代表有31届的粱戈亮、林慧卿、张燮林,33届的陆元盛、葛新爱、林美群,34届的王俊、黄亮,35届的童玲,36届以后的陈新华、卜启娟、田静等。

  到了90年代以后,削球打法更朝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丁松、王辉、成红霞等优秀削球选手,丁松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削攻结合打法发展了以前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他在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第一是发球抢攻,第二是削中反攻、反拉,而且有连续进攻的能力。但是,从削球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占到便宜,甚至于还打不了平手,这说明他削球的功底还不够。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弧圈球威力的增加,旋转、速度、力量从整体上来说都超过了80年代。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弧圈对付削球,在拉球的旋转上不如以前了。现在的欧洲运动员,没有把精力放在旋转上,而是放在力量和速度上,事实上削球运动员最怕的就是加转弧圈,拉得转,弧线不太高,落点在近网的位置,而这样的弧圈球现在几乎没有了,这样就给削球选手带来转机的机会。例如现在海外兵团中的施捷、田静、何千红,她们以前在国内训练时削球的基本功比较好,所以,现在在国际比赛中还能赢球。

  削球打法如此奇妙,威力也不弱于其它打法,但为什么目前削球手如此之少呢?我以为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一、欧洲弧圈球技术的崛起。70年代,弧圈球有了新的发展,这对削球手的各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削球打法在这方面进步缓慢,创新不够,就难以与弧圈抗衡。所以,削球选手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过弧圈关。

  二、削球的主动和被动问题,不少人认为,削球打法是被动的,不愿培养这种打法。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主动、被动并非是打法本身所决定的,而是与打法及其技术是否不断发展和创新有关。当初我们采用长胶削球和倒拍削球,攻球手不也曾一筹莫展吗?所以,要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要使削球技术进一步发展。

  三、削球打法培养难度较大。削球手不仅要精通削球,还要掌握攻球技术;不仅要有远台技术,还要有近台本领。因此,与攻球相比,削球运动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较大。一些教练不愿意培养削球手。

  四、对削球打法研究不够。自从弧圈球兴起后,削球在技术、战术和训练上既有成功之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练员、科研人员对此研究还不深,使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怎样过弧圈关等。另外,一些优秀削球手的经验也没有系统总结和推广,这对进一步发展削球打法是不利的。

  尽管目前削球手人数不多,不够景气,但削球打法并非无路可走。38届世乒赛和第6届世界杯赛中,陈新华的出色表演就是一个例子,削球打法的威力在女选手中显得尤为出色。从削球发展历史来看,削球打法也经历了高潮和低潮的反复。所以,只要技术上不断完善,打法不断创新,符合世界乒坛发展的要求,削球打法还是有前途的。

  那么,如何发展削球打法呢?

  一、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削球打法是有前途的。我感到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说明这一点。

  1、我国削球手在世界乒坛上近40年长盛不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打削球的人不多,优秀运动员更少。表面上看,削球打法似乎正在衰退,然而,物以稀为贵,削球手少,攻球手经受削球的冲击也少,从运动训练学的原理来看,不利于形成对付削球的运动技能。波兰选手格鲁巴和瑞典一些名将在1985年的世界锦标赛中,败在陈新华手下,就是这个道理。

  2.任何一种打法,都是以减少自己失误,增加对分失误为目的的。削球打法具有稳健积极的特点,它不象进攻型打法那么凶狠,所用的技术又多样化,这是它能够同进攻型打法抗衡的基础。目前,削球手应解决过弧圈关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削球的旋转不会比弧圈更转,所以,不能与弧圈比旋转,而要加强积极的因素,树立一个变字,造成对方失误。

  3.女子削球仍有优越性。由于女运动员力量小,拉弧圈的旋转不如男子强。所以,女子削球手能与攻球相对抗,攀登高峰的希望很大。我国运动员葛新爱、童玲、田静、玉辉、成红霞等,在世界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

  4.今后比赛规则的修改,可能对削球更有利。目前许多国家的乒乓界人士向国际乒联建议,加宽球台,加高球网。从乒乓球的发展历史看,球网降低,球变硬,使攻球技术迅速得到发展。如果球网再回升,必然使击球速度受限,最近国际乒联已通过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以后,开始使用40MM大球(目前使用的是38mm),球径加大有助于削球打法的复兴。

  5.现在的削球,在发扬丁松的发球抢攻、削中反攻以及连续进攻的意识之外,还得加强削球基本功的训练。随着速度、力量的提高,削球就要提高稳健性。目前欧洲削球选手的最大特点就是转,但他们进攻的技术都不如丁松。我们设想21世纪如果能有丁松的攻球,有朝鲜李根相和英国赛义德削球的转度和稳健,那么削球这种打法可以说就比较完善了。

  二、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

  削球打法的指导思想,我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转、稳、低、变、攻”。这是我国乒乓界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转:是以能削加转球为主,并能削出不转球,扩大两者的差距,这是诱使对方失误并使自己争取主动的最基本的手段。稳: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该削到的球都要削到。如果人家冷不防打你一下,你没来得及准备,不能说你削球不稳,如果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你削丢了,那么就是削球不稳了。低:削球的弧线要低,能擦网而过最好。这样就能减少被对方发力进攻的机会,使自己处于主动或相持的地位。变:是争取主动和直接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对削球来说,不仅要有旋转变化还要有落点、回接技术和战术的变化等。以前没有提变字,我觉得应该加上,使削球的主动因素更多些,这对于改善目前的削球状况是有益的。攻:包括发球抢攻、削中反攻、连续进攻或接发球抢攻等。进攻是削球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搞旋转变化,搞逼角调动对方,最后还要靠进攻来得分。陈新华、童玲的攻削结合打法,使用攻的比例已达到50%,甚至更多一点。所以,丁松、陈新华发球时总使对方提心吊胆,不知他何时会打你一板。

  总之,这五个字是削球手不可忽略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削球一定要有一板加转,这样才有威胁。但光有旋转,不稳健,总给对方出机会球,风险就大了。所以要稳、低,这是削球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要通过自己的变化和进攻来争取主动。陈新华、童玲,管建华等的削球风格,也都是在这五个字的指导下苦练而形成的。他们用长胶搞旋转、正手也能加转;他们通过多球训练来提高削球的稳健性和质量,少出高球;他们用换拍搓、拱等多种技术接发球以及用旋转、落点的变化来调动对方,使对方失误;他们很注重发球抢攻,相持时一有机会即反攻和连续攻。所以,作为一名削球运动员,这五个方面要全面,不能有漏洞。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侧重于某一方面,以形成自己的特长。

  提高削球技求的主要环节和训练方法:

  1.接好弧圈球。削球运动员能否生存及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过弧囵关,所以在这里作为重点详细谈一谈。削弧圈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断。一般来说,弧圈球的旋转有三种:强烈转、一般转和不太转。只有判断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判断时,要从对方挥拍用力的大小,球在拍上磨擦时间的长短和来球的快慢来考虑板形用力大小。

  (2)击球时间。削强弧圈时,在下降期接球比较好。一是这时球的旋转弱了。二是击球点低,不易出高球。接一般转和不太转的弧圈时,可以在下降期或高点期击球。下降期削可以搞旋转,高点期削可以逼角,长胶不受上述限制。接强弧圈时,触球速度可快些,自己稍用点力即可〕

  (3)动作幅度。削弧圈球时,动作幅度可以大些,这样就能根据来球的旋转,使拍形及用力大小等有调节的余地,增加削加转弧圈的把握。如果对方的弧圈特别转,削球时应以控制拍形为主,碰撞来球,不要发力。削球是个先压再削后送的过程,削弧圈球时,可根据来球情况的不同,使这三部分有所侧重。

  削前冲弧圈球时,首先步法要到位,近台削时动作要小,远台削时用力大些,多往前送。陈新华、王浩、童玲等接弧圈球都不错,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弧圈堆”中练,这样才能接好弧圈球。

  2.掌握多种击球技术。如:加大转与不转的旋转差距,合理运用削、攻、搓、拱等技术来击球。全面掌握这些技术难度比较大,但这是少出漏洞、扭转被动的手段,所以,必须练好。陈新华的削球就是典型例子,他在场上能根据情况,交替运用削、拱、挡、攻及反拉等技术,使对方不易找到破绽。

  3.顶重板。包括接前冲弧圈和大力扣杀。这一关能过,就能与攻球抗衡。不少削球手稳削不错,就是经不起猛扣,顶不住重板,这样就过不了攻球关,所以要多练习。顶重板时要注意,削球动作不要太大,根据自己站位的远近确定拍形是下压,还是前送,回球的弧线要尽量压低,不让对方连续进攻。

  4.提高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能力。攻球运动员打不死削球时,常采用稳拉战术来拖垮你。女子中这种情况要多些。因此,削球运动员必须加强进攻能力,在对方稳拉时,要积极搞旋转和落点变化。多球训练是提高削球技术最有效的方法。上述技术性问题和步法练习等都可以通过多球训练来提高和巩固。

  在此还想谈些关于削球打法的创新设想:

  乒乓球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类型打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登上世界乒坛的高峰。有关削球打法的创新,我有如下想法:

  (一)削球主要是以下旋球防守为主,能否与上旋球防守相结合?陈新华有时在位置不好时,常兜一板上旋,此时对方不易发力而轻挡,自己则可调整好位置进攻或削,效果不错。关于防守,我们还可借鉴一下波兰的格鲁巴和法国的塞克雷坦。格鲁巴有先发制人,也有后发制人。能攻能防,多次获得欧洲冠军。塞克雷坦步法比较好,他常兜一板上旋给人打,自己在中、远方等着调动你,消耗你的精力和体力,然后伺机反攻。这种打法看起来是防守,但具有主动的因素。把上旋球与下旋球防守结合起来,虽然增加了削球的难度,但同时也给攻球手增添了回击的困难。相比之下,主动变化旋转总是优越一些。

  (二)削球运动员要提高反手进攻能力。作为削球运动员,反手攻球必须人人掌握,这是很重要的。攻球运动员对付削球时,一般从反手位打起,因为正手位易被削球手反攻。这样,不少机会球就会出现在反手位,如果反手进攻能力差,勉强侧身,难度很大,正手空当也比较大。所以,要从小抓起,练好近台反手攻和远台反手拉。如果反手能在中远台反拉,在近台能起板、突击,正手攻球和反手攻球的威力做到基本相同,这样技术就全面了。球拍反面是长胶或防弧的运动员,应掌握倒拍后反手攻拉技术,这样,漏洞才会减少。

  (三)不断倒拍,削攻结合。这种打法除了搞旋转变化和用多种技术击球外,再加上经常倒拍。虽然球拍两面颜色有区别,但也要求对方有更多的判断和良好的手感,不然,要适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陆元盛经常运用倒拍,尽管有些运动员能够判断出旋转,但毕竟是被动地应付,难以掌握主动。所以,这种打法也可以尝试一下。

  (四)由攻球改削球。因为先练削球后,容易保守,不敢进攻。我以前打过攻球,因此,在比赛到18平、20平时,总想攻一板。往往出其不意,效果较好。所以,挑选一些两面拉得不错,但很难打出成绩的运动员改练削球是有前途的,值得一试。

  总之,我认为到了21世纪,未来的乒乓球不仅仅是单纯的进攻型或者防守型打法,也可能会形成进攻防守相结合的综合型打法,朝着攻守兼顾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种打法迟早会出现。

  随着体育走向市场,商业化气氛更浓,乒乓球项目也不例外,要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看比赛,我认为一攻一削的比赛,更富有观赏性,增加广大球迷的兴趣,对发展乒乓球运动是个推动。

                                (摘自《乒乓世界》)
发表于 2006-11-27 16: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死!!作者居然是当年的怪消球手--张燮林

难怪讲的那么专业,但是我始终认为这样的打法是很难出成绩或者有更大发展的,至少在单打上就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一个男队员叫丁松就是打削球吧,很厉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Andre2006-11-27 16:02发表的:
晕死!!作者居然是当年的怪消球手--张燮林

难怪讲的那么专业,但是我始终认为这样的打法是很难出成绩或者有更大发展的,至少在单打上就是如此

呵呵,要是其他人的,我就不转了

信不过的人,还不如我自己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捏狗狗2006-11-27 16:11发表的:
以前有一个男队员叫丁松就是打削球吧,很厉害的!

丁松在近20年来的成就在削球手里面是很高的,甚至说他具有一定开创性都不为过

可以说,近20年来,三大削球手可谓李根相(朝鲜)、丁松(中国)、朱世赫(韩国)

但三者区别很大

李根相以稳健的削球能力著称,顶板的能力很强,刘国梁在93年团体中靠赢他,一战成名

丁松则真正的开创了削攻结合,把攻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朱世赫则因为成绩,他拿到了世乒赛的单打亚军,成绩斐然,其实从技术角度讲,他比前二位都有相当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江苏的李菊大姐,但是生不逢时呀!!!但是她的女子打发男性化的球风是很值得现在女队借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Andre2006-11-27 16:23发表的:
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江苏的李菊大姐,但是生不逢时呀!!!但是她的女子打发男性化的球风是很值得现在女队借鉴的

李菊很可惜,一次世乒赛单打冠军也没有,乔红还有一次呢,印象里面,单打方面李菊只有一次世界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宇文亮2006-11-27 16:25发表的:


李菊很可惜,一次世乒赛单打冠军也没有,乔红还有一次呢,印象里面,单打方面李菊只有一次世界杯
是在99年的柬埔寨世界杯赛上拿了冠军,当时胜了王楠,第三是当时的希望之星孙晋,她是赢了德国的田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Andre2006-11-27 16:27发表的:

是在99年的柬埔寨世界杯赛上拿了冠军,当时胜了王楠,第三是当时的希望之星孙晋,她是赢了德国的田静

性格决定命运,李菊的性格对她打球成绩的影响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宇文亮2006-11-27 16:33发表的:


性格决定命运,李菊的性格对她打球成绩的影响很大
其实在96到97年的时候,国家队比较看好和重点培养的是杨影和李菊这两个江苏乒乓球的灵魂人物,但是98年的世界杯和亚运会大揽金牌之后,王楠就确立了女子乒坛大姐大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晋好象比较可惜,记得有报道说过,有一年的奥运会她好不容易参加了,结果成绩不好,后来还被禁赛什么的。

好象还有一件事是把球拍丢了,被取消了参加大赛的机会?不知道记的对不对?

还有一个叫张莹莹的队员,一战成名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Andre2006-11-27 16:37发表的:

其实在96到97年的时候,国家队比较看好和重点培养的是杨影和李菊这两个江苏乒乓球的灵魂人物,但是98年的世界杯和亚运会大揽金牌之后,王楠就确立了女子乒坛大姐大的地位

恩,记得某年的亚锦赛上杨影确定了重点培养的位置,当时隐隐然有点往领军者位置上培养的意思

整天把杨影和刘国梁相提并论的,不过,直板正胶不是谁都能打的住的,杨影终究是个3/4号人物

王楠确实很意外,不过也是她自己争出来的,用成绩争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比较喜欢杨影,打球很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捏狗狗2006-11-27 16:46发表的:
孙晋好象比较可惜,记得有报道说过,有一年的奥运会她好不容易参加了,结果成绩不好,后来还被禁赛什么的。

好象还有一件事是把球拍丢了,被取消了参加大赛的机会?不知道记的对不对?

还有一个叫张莹莹的队员,一战成名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孙晋缺口太大,不可惜,她这种打法对身体和精神的要求都很高
她现在似乎在新加坡?
张莹莹也没啥可惜的,她和马琳拿了世锦赛混双冠军,还和张怡宁拿了双打第三
但后来因为训练作风一度退回省队,慢慢也就销声匿迹了,不过大球和无遮挡对她这种靠发球吃饭的队员来说,肯定是噩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16: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楼gyhj19762006-11-27 16:51发表的:
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好顶

你想被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16: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这个人疯掉了啊 [s:3]  [s:3]  [s:3]  [s:3]  [s: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6-18 16:30 , Processed in 0.2977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