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906|回复: 1

幻想与科学的对话:一个科学幻想价值多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1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相信有了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我国的作家就不‘科盲’了,因为只有对现实与未来充满兴趣和想象力的作家,才有可能遇到‘技术障碍’时,有热情和能力去主动汲取新的知识。”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6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提到《侏罗纪公园》系列,这部根据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将科幻小说的魅力放大到超出想象的范畴,据估计,以这部小说引发的系列电影到相关的附加产品产生了50亿美元的进账。

   在由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发起的一场主题为“幻想与科学的对话”座谈会上,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叶永烈和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试图“尽可能地来强调幻想的思想价值”。

   科幻作品不少 有影响的不多

   科幻小说在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地位,没有科幻名著是当今文坛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叶永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幻想文学分三大部分,一种是科幻小说,还有一种是玄幻小说,还有就是奇幻小说。现在中国的现状是,此三类作品并不少,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作家的创作热情不高,二是出版社的运作方式不力。

   叶永烈说:“公众对科普作品并不缺乏热情。国外的这些科幻电影在中国一样受到许多观众的追捧。我还记得2000年《十万个为什么》再版在西安签名售书,在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下,大群的读者在排队购书。《十万个为什么》经过5次修改,销售长达40多年之久,读者热情依然不改。时间就是一面筛子,我们的作品要经得住这面筛子的考验。”

   科幻小说作家郑军曾撰文指出:“中国喜欢科学的人其实已经相当不少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非常集中,便于互相影响。而且,他们对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实际上,不仅科幻,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直接以科技为卖点。《时间简史》这种晦涩的书可以炒成畅销书,你怎么能对中国科技类图书的消费力有怀疑呢?”

   靠政府支持 科普作品未必能普及

   目前看上去繁荣的科普作品很多是政府出资金支持的项目,而激活科普作品,能不能单纯地靠政府投入,叶永烈认为,“科普作品的成功并不与政府投入成正比。一个好的作品自然会被读者接受,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而如果仅仅靠政府投入、基金支持,而未能有效地起到普及的作用,只能算是学术论作,而远离了科普这个最终目标。”应该说,科普作品也应被纳入市场经济这个大框架中接受考验,

   在分析科幻小说为什么没能形成气候,除了提出社会氛围不理想、政府支持不够外,有人也撰文指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作家群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仅从美国好莱坞的大片看,他们几乎把全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全部拍成了电影,中国作家对未来的想象在哪里呢?”

   叶永烈则强调,问题出在中国的作家缺乏创作热情和科学素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说:“我不相信有了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我国的作家就不‘科盲’了,因为只有对现实与未来充满兴趣和想象力的作家,才有可能在遇到‘技术障碍’时,有热情和能力去主动汲取新的知识。”

   早在2002年4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题为《对未来没有兴趣和想象 中国作家成为最大科盲群落》一文指出,“在历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中,有一半以上反映古代或过去的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也没有一部触及到给当代社会和人生带来深刻冲击的科学技术,即没有一部科学幻想作品获奖。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作家群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什么最需要想象?未来!我们的作家对未来没有兴趣,连王朔这样的反传统型作家,也不过是在把玩自己那点过去的经历。”

   科学和幻想:科幻作家的“两条腿”

   值得一提的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具有哈佛医学院的背景。对此,沈致隆教授说:“《侏罗纪公园》这部作品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的眼里,它的科技细节无懈可击,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虽然这个事件看上去没有发生过,但是它完全有可能发生。因为根据恐龙的基因来演绎,这一幕就很有可能发生。艺术家也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

   叶永烈说:“科学和幻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科学幻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科学幻想又会推动着科学往前发展。”

   影响深远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几乎是这个论说的典型代表。

   在凡尔纳的身上除了惊人的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一生所执著追求和阐扬的科学精神。这一方面体现在他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凡尔纳对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一直都具有非常浓烈的爱好,最终促使他选择了科幻小说作为表达自己的最好工具。另一方面,它体现在凡尔纳一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上。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总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之上。

   而最早把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介绍到中国的,是具有医学背景的鲁迅先生,当时的译名为《月界旅行》。

   叶永烈说:“一名科幻作家应具备科学背景。也可以说要有科学家的视角,因为科幻作品就是在已知的科学基础上展开的想象。”

来源:科学时报
[s:29]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17: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相信有了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我国的作家就不‘科盲’了,因为只有对现实与未来充满兴趣和想象力的作家,才有可能遇到‘技术障碍’时,有热情和能力去主动汲取新的知识。”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6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提到《侏罗纪公园》系列,这部根据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将科幻小说的魅力放大到超出想象的范畴,据估计,以这部小说引发的系列电影到相关的附加产品产生了50亿美元的进账。

   在由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发起的一场主题为“幻想与科学的对话”座谈会上,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叶永烈和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试图“尽可能地来强调幻想的思想价值”。

   科幻作品不少 有影响的不多

   科幻小说在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地位,没有科幻名著是当今文坛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叶永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幻想文学分三大部分,一种是科幻小说,还有一种是玄幻小说,还有就是奇幻小说。现在中国的现状是,此三类作品并不少,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作家的创作热情不高,二是出版社的运作方式不力。

   叶永烈说:“公众对科普作品并不缺乏热情。国外的这些科幻电影在中国一样受到许多观众的追捧。我还记得2000年《十万个为什么》再版在西安签名售书,在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下,大群的读者在排队购书。《十万个为什么》经过5次修改,销售长达40多年之久,读者热情依然不改。时间就是一面筛子,我们的作品要经得住这面筛子的考验。”

   科幻小说作家郑军曾撰文指出:“中国喜欢科学的人其实已经相当不少了。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非常集中,便于互相影响。而且,他们对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实际上,不仅科幻,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直接以科技为卖点。《时间简史》这种晦涩的书可以炒成畅销书,你怎么能对中国科技类图书的消费力有怀疑呢?”

   靠政府支持 科普作品未必能普及

   目前看上去繁荣的科普作品很多是政府出资金支持的项目,而激活科普作品,能不能单纯地靠政府投入,叶永烈认为,“科普作品的成功并不与政府投入成正比。一个好的作品自然会被读者接受,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而如果仅仅靠政府投入、基金支持,而未能有效地起到普及的作用,只能算是学术论作,而远离了科普这个最终目标。”应该说,科普作品也应被纳入市场经济这个大框架中接受考验,

   在分析科幻小说为什么没能形成气候,除了提出社会氛围不理想、政府支持不够外,有人也撰文指出,“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作家群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仅从美国好莱坞的大片看,他们几乎把全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全部拍成了电影,中国作家对未来的想象在哪里呢?”

   叶永烈则强调,问题出在中国的作家缺乏创作热情和科学素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沈致隆教授说:“我不相信有了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我国的作家就不‘科盲’了,因为只有对现实与未来充满兴趣和想象力的作家,才有可能在遇到‘技术障碍’时,有热情和能力去主动汲取新的知识。”

   早在2002年4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题为《对未来没有兴趣和想象 中国作家成为最大科盲群落》一文指出,“在历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中,有一半以上反映古代或过去的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也没有一部触及到给当代社会和人生带来深刻冲击的科学技术,即没有一部科学幻想作品获奖。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作家群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什么最需要想象?未来!我们的作家对未来没有兴趣,连王朔这样的反传统型作家,也不过是在把玩自己那点过去的经历。”

   科学和幻想:科幻作家的“两条腿”

   值得一提的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具有哈佛医学院的背景。对此,沈致隆教授说:“《侏罗纪公园》这部作品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的眼里,它的科技细节无懈可击,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虽然这个事件看上去没有发生过,但是它完全有可能发生。因为根据恐龙的基因来演绎,这一幕就很有可能发生。艺术家也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

   叶永烈说:“科学和幻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科学幻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科学幻想又会推动着科学往前发展。”

   影响深远的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几乎是这个论说的典型代表。

   在凡尔纳的身上除了惊人的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一生所执著追求和阐扬的科学精神。这一方面体现在他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凡尔纳对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一直都具有非常浓烈的爱好,最终促使他选择了科幻小说作为表达自己的最好工具。另一方面,它体现在凡尔纳一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上。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总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之上。

   而最早把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介绍到中国的,是具有医学背景的鲁迅先生,当时的译名为《月界旅行》。

   叶永烈说:“一名科幻作家应具备科学背景。也可以说要有科学家的视角,因为科幻作品就是在已知的科学基础上展开的想象。”

来源:科学时报
[s: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30 23:01 , Processed in 0.1417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