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24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8-1-22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最近版块比较清淡,只能转来点东西,我看这篇文章比较有条理讲逻辑,也较符合我的观点,所以转一下,供大家看看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port/1/159210.shtml
于芬你到底为什么还不告?
媒体,证据,证词,证人,鉴定,律师,啥都有了,就是没有司法机关。于芬这“案子”真相究竟如何,我不知道,局外人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件事的开头于芬没有宣传要依靠司法手段解决问题,为什么于芬在聘请了律师以后又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了呢?
套一句事件中相关人的话“我现在就希望她赶紧起诉”。真的很搞不懂,于芬究竟还在等什么,如果你说的都是事实,如果你的问题都很清楚,那就告呗!你说人有问题,也许会有人信;你的律师说人有问题,也许会有再多一点人信;可要是司法机关没说人有问题,那你就永远要背着“可能污蔑了别人”的罪名。只有告了、审了、判了,别人才会相信你于芬真的是受了冤屈了,是真的被克扣了工钱了。就算不提别人信不信你的问题,光说你自己所谓的“没有领到的奖金”,那也得法院判了才能回到你手里不是吗?难不成你还认为事情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游泳中心或者周继红能跟你道歉,然后退回你被克扣的钱?
在文章的开始我就已经说了,于芬这件事的真相我不清楚,但站在一个草根的立场,我现在权且相信于芬所说的都是事实,相信那些奖金真的被克扣了。但我并不赞同于芬在处理这件事情上面这一路来所运用的手段,很不赞同。出了问题,按照正常渠道找游泳中心解决不了,为什么立刻将这件事曝光给媒体?一路在媒体上打嘴仗,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聘请律师?聘请律师以后,又为什么不及时向司法机关递交诉状而是继续在媒体上公布你的证据?这样本末倒置把媒体当成法院,到底是为什么?
在这里,容我提醒大家,类似于芬这样的案子,是属于民事诉讼,而在我们国家,民事诉讼的案件是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办法来办。如果于芬手头真的有充足的证据,为什么不去上告,而要在媒体上瞎闹几个月?所以,我还是要劝劝她,赶紧告吧,别磨蹭了。
很期待于芬事件的最终结果,很希望于芬能讨回属于自己应得的东西。但有一点我不得不说,即便于芬说的全都是事实,但有一点她不可否认,她拖到现在还不上诉、什么事都先通过媒体的方式,的的确确就是在炒作自己。
竞报:于芬案已审美疲劳 赶快上法庭吧
游泳中心和于芬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我和一名同行在前往清华大学的途中开玩笑说,“奖金门”事件发展到现在就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奥运会之前是第一季,而现在已经是第二季快收尾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第三季,估计要真正地上法庭了。
昨天采访于芬律师的时候,他用了“扑朔迷离”一词来形容这两天几名代领人的出现。从工作人员甲和乙,再到吉勇的翻供,剧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好看了。但这毕竟不是电视剧,我们也不能只是以娱乐的心态来对待。公众需要知道真相,而从现在的情况看,真相恐怕只有在法庭上才能弄清楚。
从最开始的于芬告周继红贪污,再到质疑游泳中心的奖金发放,然后代领人出现,到最后整个事情的焦点居然落在了一名清华的司机身上。事情的发展距离最开始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这跑题跑得确实有些可笑。从吉勇到最新出现的甲和乙,他们都不是这起事件的关键所在,但是在整个扑朔迷离的事件中,他们作为游泳中心和于芬之外的第三方,却可以给我们提供辨明谁在说谎的佐证。然而他们都不愿意接受采访,这就使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耐人寻味。根据新华社的采访,最新出现的关键证人甲和乙都希望能尽快进入司法程序,因为在法庭上他们才有机会说明真相,而一直沉默的吉勇也表示自己愿意在法庭上作证。既然如此,那就赶快上法庭吧。
在整个事件当中,相对于芬几乎每天都接受采访,游泳中心站出来表态的次数并不多。但这仅有的几次出手无一不是重拳,让原本主导了话语权的于芬变得越来越被动。如今的于芬死死地抓住自己的几条质疑,仍然把希望放在监察局身上。但是连于芬的律师都说,监察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们不想再查下去了。于芬坚持说自己是有理的,她还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一些从未提及的关键证据将会在法庭上向法官呈现。一而再再而三的交涉之下,游泳中心和监察局显然并不能给她满意的答复。那干吗不直接进入司法程序?于芬在等什么?或者是在忌惮什么?
于芬一再跟记者强调,事情其实很容易弄清楚,一点都不复杂。只要公布已有的相关账目、发放程序、相关单据,问题就可以解决。这句话其实在理,游泳中心认为不方便向公众公开的账目,在法庭上绝对可以弄清楚。同时几名代领人到底拿没拿钱,谁说了谎话,在法庭上也可以真相大白。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知道当事双方都有着怎样的顾虑。但既然双方都坚持自己的主张,那就赶快上法庭吧。与其每天这样扯来扯去,让观众都“审美疲劳”,不如让庄严的法律给我们一个答案。
于芬的“奖金门”事件纷扰多日,媒体和网络上充斥着情绪化的评论,讽刺和漫骂,却少见中立客观的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以冷静的态度,用逻辑这把手术刀,全面解构本事件,才能穿透重重迷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