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380|回复: 11

《朗读者》观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0 21: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ton 于 2009-2-10 21:59 编辑

readerver21ly3.jpg
这是一部很悲的戏,一部凯特·温丝莱特一个人的戏,一部给人留下人无限思考的戏,一部有着太多价值观冲突的戏,一部一年来第一次我看完后不知道想说什么的戏。影片的主题很深奥,有些地方我也无法很好的理解,以下我浅薄的观点谈谈我的观影感受。
  
  性和爱:
  二战后的西德,一个15岁男孩遇到遇到了一个36岁的女人汉娜,随即男孩被深深吸引,之后他们就非常不“委婉”的发生了那样的关系。与其他女人非常不同的是,汉娜非常喜欢听男孩读书给她听,而男孩也愿意每天去做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朗读者。与此同时,情欲对这个第一次接触到女人身体的男孩来是那样的激烈,他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几乎可以做他母亲的女人。这种畸形的恋情在当今社会都不一定能为人所认同,何况在那个年代。而过着一如既往循规蹈矩的生活的汉娜,身边突然多出如此一个帅气的大男孩性伴侣又何尝不可?两人各自对于爱情和情欲的理解成就了本片第一次价值观碰撞。
  
  责任和人性:
  在一个夏天的缠绵后汉娜不辞而别。8年后,就读于法律大学的男孩在一次旁听纳粹战犯审判时再次遇到汉娜,从而揭开了本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当男孩发现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竟然坐在被告席上,被指控在当党卫军看守的时候间接杀害300名犹太战犯,此时男孩心中的爱情和良知发生了强烈的对撞。自己如何去理解这段历史?对自己同学的话又如何辩驳?无知的汉娜只为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而她工作的职责是维持犯人的秩序,挽救300人的生命的结果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在那段历史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汉娜反问道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这并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我的感受根本就不重要。死者无法复生”这就是汉娜对于战争,对于屠杀的价值观。
  
  尊严和自由:
  而在审判的同时,男孩才知道,汉娜根本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加入党卫军是为了逃避文盲失业的命运;她每天送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的那一批知道她秘密的朗读者;和男孩吃饭点菜却看不懂任何一个菜名;放弃升职考试而逃离住所;更可悲的是为了逃避笔迹核对而对不利于她的指控供认不讳而换来一辈子的铁窗生涯……在汉娜的价值观里,无知的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格尊严,讽刺的是,这样的价值观恰恰影射出她的无知。
  
  爱和良知:
  另一方面,深爱着汉娜的男孩选择为她保守这个秘密,但他的勇气还是没战胜自己所谓的良知,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纳粹战犯,他甚至没有去狱中看过一次汉娜。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一代德国人,他所谓的价值观仅仅是耳闻目染的,他无法去控制自己的行为——这让我想到了我国的“成王败寇”论,法不责众啊!多年后,已经成长为男人的男孩和妻子离婚,回到家中,将自己朗读的书本用磁带记录下寄给狱中的汉娜,男人录音的第一本书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一部讲述不屈服命运的神话。狱中的汉娜在惊讶之余也深为男孩的行为所感动,她想要和他书面交流,她燃起了对于知识的渴望,这时她才开始真正爱上这个曾经几十年前对她痴迷不忘的男孩,为了他她甚至在狱中学会了这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读写。
  
  理解和同情:
  在被关押了20多年后,男孩终于见到了已经花甲之年的汉娜,在他们目光相交的一刹那,我似乎在汉娜的眼中看到了那按捺不住却又不得不收敛的渴望,在伸出手的那一刻,她多么希望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能换回男孩对她的爱……哪怕是同情。“我学会了朗读。”我无法忘记汉娜说出的这句话,在她心里,男孩自始至终不来看她的这种嫌弃是因为她是文盲——她的价值观中这比当战犯更为耻辱。“你还能错到什么程度?”她无法理解男孩为什么这样说,也无法承受男孩对她的冷漠,她选择了离开。
  
  死亡和救赎:
  汉娜留下的锡罐是从遇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手里拿来的,她希望将她所有的钱和这个锡罐一起还给这位幸存者,男孩远赴纽约替她完成这个遗愿。男孩在祈求一种救赎,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和遗憾。如果说汉娜的错误是历史造就的,他的错误则是自己早就的,他始终没有战胜过自己。他从来没把这件事情将给过任何人听,但是最后他决定不再保密。
  
  对于该片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有人觉得这是一部穿梭在历史中的爱情悲剧,有人则认为这部电影是有关战争和人性的反思,但我觉得这两者在整部影片中比重是平等的,从横向看,从那个历史走来的人的价值观和如今的人有着激烈的碰撞,汉娜在这种平稳的日子里会是一名坚守岗位的好员工,战争改变了历史;从纵向看,两个差一辈的男女对于爱情的价值观差异也为两人都带来了一生的悲剧。本片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尤其对于战争的反思的内容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讨论。本片第一次从这样一个角度,在二战中不知不觉参与到罪行中的一个普通人——汉娜的命运来思考,他们是犯罪者,还是国家机器的代罪羊?也许正如男孩的同学的尖锐观点: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吧。
  
  唯一不完美的地方是电影是一部讲述完全发生在德国的事情,使用英语对白纯属权宜之计,一方面电影最终总是需要一定商业性,英语电影的市场更大(至少该片获得了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提名),另一方面,温丝莱特也没时间去练习德语。必须要提的是,这是一部凯特·温丝莱特一个人的电影,抛开她的口音,裸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包括走路的样子,那东西的姿势,和对于老态的演驿,这个角色最大的挑战在如何去处理汉娜的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觉得在本片中温丝莱特的表演和《革命之路》中不相上下,但本片所提供的角色塑造空间更为广阔,时间跨度更长,这也让温丝莱特凭本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原因,真的很希望她可以这次功成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19: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的观后感都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20: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肥温的演技,让人叹为观止,今年应该是她正名的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2 2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丝莱特终于成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2: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之后,就觉得她有戏,比较符合奥斯卡的审美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2: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温斯莱特修成正果,庆祝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5: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偶想说温丝莱特的好大好丰满。。。

这电影有点平淡,不过也挺有味道,我喜欢《换子疑云》,可惜败给了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6: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肥温以前获得的五次提名

《理智与情感》,提名最佳女配角
《泰坦尼克号》,提名最佳女主角
《艾利斯》,提名最佳女配角
《完美心灵的永恒阳光》,提名最佳女主角
《身为人母》,提名最佳女主角
算上朗读者6次,终于获奖了,片子绝对配得上得奖,但是看了有点点平淡和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9: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戏才是真正的艺术好片,引人无线思考,表演最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6 15: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泰坦尼克号就喜欢上了她,在她身上看到了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6 22: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丝莱特演技还是蛮好的  恭喜她获得最佳女主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2-20 05:27 , Processed in 0.3917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