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485|回复: 14

2009奥斯卡新片速递——西恩·潘《米尔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4 2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oular 于 2009-2-25 13:57 编辑

 

 

 

 

 

 【影片信息】

  

  导演:        格斯·范·桑特

  主演:        西恩·潘、乔什·布洛林、埃米尔·赫希
  类型:        剧情/传记
  国家/地区:美国
  片长:        128分钟
 上映日期:   2008-11-26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发行公司: 焦点电影公司
  官方网站: http://www.milkthemovie.com/


 

 【剧情简介】

 

  将生命变成历史,用勇气改变生活……1977年,哈维·米尔克(西恩·潘饰)被选入旧金山的政府部门做区主管,成为美国第一个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却仍然被公众投票选举出来、行使着非常重要的权力的政府官员,他的胜利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同性恋的权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还为与他一样的弱势群体拉来了许多支持者和同盟--米尔克真正改变了为争取平等的权力而抗争的战士的本质含义,虽然1978年他就被思想过于保守的一位同事谋杀,但仍然不能阻止他成为受到整个国家尊敬的英雄。


  影片集中展现的是米尔克生命中最后8年的时间,从他打算搬离纽约开始……那个时候,米尔克刚刚步入40岁这一比较重要的人生关卡,开始思索并寻找更多的生活目标。米尔克和他的爱人斯科特·史密斯(詹姆斯·弗兰科饰)回到旧金山,在城市里工人阶级社区的中心地带开了一家小商铺,很快就成为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同性恋的避难所。米尔克深爱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同时他的热情也受到邻里们的欢迎,他们共同授权给他,支持他为像自己和史密斯这样的人争取同等的权力和生存机会--要知道那个时候,对同性恋者进行侵害甚至是暴力相向,都被广泛且公开地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身边有了史密斯和新朋友们的鼎力支持,米尔克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了动荡凶险的政治漩涡当中,同时还给像克里夫·琼斯(埃米尔·赫斯基饰)这样年轻的街头激进分子做着导师……米尔克选择用幽默感去支撑他的公众形象,再配以非常有刺激性的口才和演讲天分,很快就令他成为整个城市街知巷闻的名人。然而,由于米尔克太过专注于自己的政治人生了,令他与史密斯渐行渐远,当他第4次参加竞选的时候,身边已经有了新恋人杰克·里拉(迭戈·鲁纳饰)的陪伴。这一回,米尔克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城市里新建的第5区的管理者。米尔克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同时,还在旧金山游说议员成立法案,保护同性恋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被无缘无故开除,同时远程支持着其他社会活动家所发出的一个州立的请愿书,为那些被解雇的同性恋教师争取相等的就业权,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场与“6号提案”正面交锋的战斗,将会是这场同性恋权益运动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米尔克积极奔走的过程中,他却与另一位同时新进当选的区主管丹·怀特(乔什·布洛林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并最终引发了那场终结了米尔克个人命运的惨案……米尔克所做的一切,代表的不只一种希望,同时还是身为一名英雄所能遗留下来的随时会引起共鸣的精神财富。

 

  【幕后花絮】

 

生活,永远是灵感的源泉


  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初毕业于罗得岛州设计学院的高材生,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重大选择,将自己主修的科目从绘画改成电影……不过,范·桑特并没有完全摒弃他在构图方面的艺术天分,而是将他身为一名画家对画面的要求和想象力完全融入到电影的世界当中。在这部最新的导演作品《米尔克》中,范·桑特对一个被谋杀的旧金山政客做出了历史性的描述,而他所做的,并不只是将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重新拿出来罗列,还赋予给它一系列来自于另一个时代、鲜活的风尚和造型,那种感觉就好像米尔克仍然活在一个属于过去、古怪却异常真实的世界里,在这部介乎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电影作品中,不断地和我们说着话。


  在格斯·范·桑特搭建出来的电影空间里,真实和虚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相反,他选择更多的是让这两个元素合作或成为相互扶持的搭档。在范·桑特所有的电影作品中,虽然《米尔克》是第一部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的影片,其实如果你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大多数故事的背后都有着真实的事件在支持,范·桑特说:“我想《米尔克》与我之前的作品的差异就在于,我们这一次使用的全部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名字……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1985年的那部《邪恶的夜晚》(Mala Noche)中,沃尔特和佩珀这两个名字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


  即使格斯·范·桑特总是喜欢将一些真实的背景或人物填充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但都是以借鉴为主,大多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子或创作灵感,他还是第一次制作像《米尔克》这样完全遵照真实的历史事件的人物传记类影片,范·桑特说:“其实整个过程中,影片的制作流程和其他作品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需要努力去探索那些真实事件背后的一些逻辑关系,但如果你同时还要使用相关的历史名人的真实姓名,自然会衍生出一些困难来,因为你不可能以一种精确到好比新闻资料的方式去还原你根本就没见证过的历史事件。当你了解到作品中的所有角色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就会发现这里没有任何可以虚构的空隙或侥幸心理,完完全全去复制一段真实的历史,可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因为那种感觉就好像是在安排这些人去演一部歌剧一样,非常地诡异。”


  格斯·范·桑特拥有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三部曲”--《杰瑞》(Gerry)、《大象》(Elephant)和《最后的日子》(Last Days),都是从真实的新闻纪录里提炼出来的灵感,同时每一部影片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秘密”,范·桑特解释道:“《杰瑞》是受到发生在1999年的新墨西哥州的一个真实事件的启发,据说有两个男人走进了沙漠,其中的一个杀死了另一个……我觉得这里的‘秘密’就在于,惟一的目击证人,也是真正的凶手;到了《大象》,则有感于发生在科伦拜恩中学校园的那场著名的枪击案,最后这些孩子们都死了,他们的日记却被人为地保存了起来;还有《最后的日子》,故事中的人物原型--摇滚歌手科特·柯本(Kurt Cobain)在他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干了什么。至于这部《米尔克》,也包含了一些谜底模糊不明的‘秘密’,或者你可以称之为‘真相’,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价值观,即使是在描述相同的事情,也会给出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答案。”

 

“故地重游”的真实拍摄


  与其他被打上“人物传记”标识的电影作品极其类似,格斯·范·桑特也在尽自己所能地让《米尔克》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维持住真实的密度和精确度,他说:“毫不夸张地说,影片中的几组场景,都是我们照着真实的新闻胶片记录一点点还原出来的,然后注意维持住画面的风格,让它和整部影片相符合。比如说其中的一个镜头展示的是,哈维·米尔克正在会见议员菲尔·伯顿(Phil Burton),就‘6号提案’进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克里夫·琼斯(Cleve Jones)专门在我们拍摄的时候充当了顾问,直接参与进影片中所有与他有关或他见证过的部分,而米尔克与伯顿的这次会面,他正好就在现场。琼斯向我们毫无保留地讲述了一切他能够想起来的细节,甚至还亲自示范了米尔克的几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动作,比如说在屋子来回的踱步、将文件扔到了火炉中等,琼斯的模仿实在是太惟妙惟肖了,生动到我们不自觉地去想象米尔克是如何以同性恋的身份力克‘6号提案’的--提案的内容是在加州范围内不允许同性恋做教师。更让人兴奋的是,我们还争取到了在这次会面真实发生的办公室现场拍摄这组场景,并在琼斯的指导下复制了当时所有人的穿着和家具摆放位置,开拍的时候,我们让饰演米尔克的西恩·潘尽量表现出一种激烈的情绪和反应,甚至让他在把文件扔到火里之前,先在屁股上擦了一下……当然,西恩·潘大多时候都是显得非常平静且沉稳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睛中找到一切需要的情感表达。”


  当米尔克在旧金山遭受谋杀的时候,格斯·范·桑特人在洛杉矶,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投身到电影工业中了,范·桑特说:“因为我在波特兰有课,所以每周都需要开车过去……我还记得当时自己是在路上,从车里的广播中听到刺杀的消息的,不过我对这种同性恋的话题关注的并不多,所以只是简单地假设了一下--米尔克是因为同性恋的身份才遭此厄运的。我听说丹·怀特(Dan White)是先杀死市长,然后走进大厅又杀死米尔克的,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区主管杀死了另外一名区主管的平级相斗,有点像政府内部的权力之争下发生的惨剧。”


  对于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在同性恋这个圈子里,米尔克的死都象征着历史上最为意义重大的一个转折,而格斯·范·桑特想要在大银幕上将这样一个人的生活与纪事呈现出来,就必须使用一些带有视觉冲击的拍摄策略,范·桑特说:“我们仔细地研究了匈牙利国宝级电影大师贝拉·塔尔(Bela Tarr)和纪录片专家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风格和拍摄手法,甚至还专门找来了几个纪录片导演或做过相关工作的电影人做顾问。影片在画面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变动,虽然我们并没有选择用黑白片的模式,但真的拿着拍好的部分与电视上的纪实新闻做着比较,看看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我们已经意识到,当我们选择用彩色的方式拍摄影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脱离与怀斯曼有关的领域了--《米尔克》所展示出来的现代气息,简直和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办公室》(The Office)没什么差别了。”


  与此同时,为了这部影片,格斯·范·桑特还专门查阅了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些记录了同性恋生活的胶片,那里面都是一些侵略性的画面,全部被范·桑特延用到了《米尔克》中,他说:“这些胶片正是我赋予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感的灵感之源,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就可以把胶片里的一些内容神不知、鬼不觉地融入到《米尔克》当中,让它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许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名画家,所以格斯·范·桑特喜欢在作品中用画面来交待故事,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却总是可以传递出大量的内容和信息,有的时候甚至起到了单独负担一个故事的作用,范·桑特说:“我确实有这个习惯,我觉得即使画面已经盖过了故事内容,也无所谓……我是一个喜欢抓着灵感的尾巴的人,选择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故事环境,又或是一个有着背景说明的人物结构图,都有可能只是我某个新鲜想法突然而至的结果,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在现实与虚幻中来回穿梭。要知道一个镜头是否有力度,就在于你是否在关键的时刻捕捉到了关键的画面--《米尔克》这部影片在这方面有着尤为严格的要求。”

 

(信息来源:电影网-m1905.com)

 

  【全片欣赏】   

 

   由于是新片,外加是同志题材,恐怕影片可能保存时间不会长!大家抓紧看啊!

 

上部:

 

 

 

下部: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2-24 2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大大满足了某些人的胃口:dabin7

不怕被删,断背现在都还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2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BT上随便下啊,没那么紧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2: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3# eton

我是说优酷可能不会保留太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档案】  

      中文名: 西恩·潘


  英文名: Sean Penn


  性 别: 男


  生 日: 1960-08-17


  角 色:编剧,导演,演员


【简介】
  西恩·潘的成名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那时的西恩·潘可是娱乐界无可争议的风云人物,不过他的名气可不能全部归功于他迷人的演技,他的坏脾气和与麦当娜的短暂婚姻也是使他家喻户晓的主要原因。影评界对西恩·潘总是褒过于贬,因为他在《油脂妹》(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1982)和《孽战》(Cas ualties of War,1989)中的表演简直无懈可击,不过他的电影却很少打榜。尽管如此,他却没少打人,特别是那些挂着相机、如影随形般到处堵截他的长鼻子记者们。


  1985年夏天,他向一名英国摄影记者扔石头。次年春天, 他又向丹尼尔·沃伦斯基挥动老拳,只是因为这位歌曲作家友好地吻了一下“潘太太”麦当娜。为此,西恩·潘被判缓刑一年。没过几个月,他又大发雷霆,飞脚踢向两个埋伏在他纽约寓所前的摄影记者的屁股。此后他安安静静地过了一年,可是19 87年,当他发现一个临时演员正在摄影棚内偷拍他的照片时,他又忍不住冲上前去,把这个倒霉蛋打了个鼻青脸肿。这次人身攻击使西恩·潘在监狱里过了一个月。出狱后,潘的脾气好了很多,他对频频闪动的闪光灯也能泰然处之了,只是在摄影机前才偶尔表现胸中不熄的火焰。


  西恩·潘是导演利奥·潘和女演员艾琳·莱恩的第二个儿子,1960年8月17日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伯班。他与哥 哥麦克尔、弟弟克里斯在圣莫尼卡一所豪宅内长大,近邻马丁·辛的两个儿子查理·辛(曾主演《华尔街》、《野战排》等) 、艾米利奥·艾斯特韦兹是他自小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度过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光,有时也一起用手提8毫米摄影机尝试制作电影。


  西恩·潘最初的志向是从事法律工作,但他后来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还是父亲那样的工作。于是潘没有上大学便直接加入了洛杉矶剧团,不久又从舞台转向电视。不过,潘没有像大多数年轻演员那样留在好莱坞,他1980年搬到纽约,很快便在《勇者无敌》(Taps)中出演了他的第一个电影角色。


  正如许多明星的经历那样,潘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演了一些跑龙套的小角色。1982年,他的激情表演使《油脂妹》成为一部经典电影,而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变成冉冉升起的新星。随后的《坏男孩》(Bad Boys,1983 )和《情场新丁》(Racing with the Moon,1984)使评论界对他的表演天赋产生了浓厚兴趣。三年之后,他在约翰·施莱辛格的根据实事改编的电影《苏联间谍》(The Falcon and the Snowma n)中饰演了一个将国家机密卖给苏联间谍的瘾君子,评论界对他的评价是“西恩·潘已经实现了要塑造一个真实角色的诺言 ”。此时的西恩·潘仅仅24岁,便已功成名就,前途本应一片光明,可是自从1985年在《Material Girl 》的摄制现场结识麦当娜之后,潘的演艺事业便让位于个人问题了--在他与麦当娜短短三年的婚姻中,除了一串串的小报头条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潘最糟糕的一部电影--与麦当娜合演的《上海惊奇》(Shanghai Surprise)。不过,时至今日,谈起麦当娜,西恩·潘并无什么怨言:“我很喜欢我的前妻,只是我在24岁的时候还不知道美好开端与终生责任间的区别。”


  尽管离婚后的潘在《孽战》与黑帮片《斯文之邦》(State of Grace,1990)中都有上佳表演,可是贪婪的媒体还是揪住他与麦当娜的婚姻不放,潘的意志一度非常消沉。1991年,他在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In dian Runner》后宣布将不再出演任何电影,准备全心全意地作一名导演。可是作导演的梦想却被金钱上的窘迫一再打破。潘不得不多次食言--他先是在艾尔·帕西诺主演的《情枭的黎明》(Carlito's Way,1993)中出演一个配角;1995年,他又在蒂姆·罗宾斯的监狱片《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中成功地饰演了强奸杀人犯马修·庞瑟莱特,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同年他自编自制自导的第二部电影《72小时生死线》(Cr ossing Guard)也告完成,但该片也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自此,潘已经无法再信守隐退星坛的诺言了。1997 年,他在低成本电影《雨果池》(Hugo Pool)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并出现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为该片助威。随后他主演了《她是如此可爱》(She's So Lovely),这部电影使他捧回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同年,他还在大卫·芬奇的惊栗片《心理游戏》(Game)中饰演了麦克尔·道格拉斯的弟弟康拉德,在奥立佛·斯通的《U形转弯》 (U-Turn)中饰演倒霉的男主角伯比·库柏。1998年,潘两次出马,出演了两部成功之作:泰伦斯·马利克的战争片《细细的红线》(Thin Red Line)和电影版的《喧嚣》(Hurlyburly)。1999年,西恩·潘在伍迪·艾伦的怀旧影片《甜蜜与卑微》(Sweet and Lowdown)中饰演的薄情吉它手使他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


  与麦当娜离婚之后,潘与另一位80年代的偶像女明星罗宾·怀特共同创办了一个公司,两人后来又共同主演了《她是如此可爱》。经过数年的互相考验,二人于1996年4月共结连理。至今,怀特与潘已经养育了一对孩子。


【获奖纪录】
  2009年因《米克传》获第81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2004年因《神秘河流》获第76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2002年因《我是山姆》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2000年因《甜蜜与卑微》获第7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8年因《喧嚣》获第5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1997年因《她是如此可爱》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96年因《死囚漫步》获第6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6年因《死囚漫步》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83年因《坏小子》获第9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新世纪奖


【主要作品】  
演员作品  


  米尔克 Milk (2008)


  In Search of Captain Zero (2008)


  致命译电 The Interpreter (2005)


  刺杀尼克松 The Assassination of Richard Nixon (2004)


  神秘河 Mystic River (2003)


  This So-Called Disaster (2003)


  21克 21 Grams (2003)


  一切为了爱 It's All About Love (2003)


  波利死后 Pauly Shore Is Dead (2003)


  我是山姆 I Am Sam (2002)


  Beaver Trilogy, The (2001)


  Dogtown and Z-Boys (2001)


  魔鬼游戏 Weight of Water, The (2000)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 Up at the Villa (2000)


  甜蜜的结局 Sweet and Lowdown (1999)


  浮世男女 Hurlyburly (1998)


  红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 (1998)


  U形转弯 U Turn (1997)


  Hugo Pool (1997)


  游戏 Game, The (1997)


  旧爱 Loved (1997)


  死囚上路 Dead Man Walking (1995)


  情枭的黎明 Carlito's Way (1993)


  魔鬼警长地狱镇 State of Grace (1990)


  越战创伤 Casualties of War (1989)


  我们不是天使 We're No Angels (1989)


  彩色响尾蛇 Colors (1988)


  强盗爸爸 At Close Range (1986)


  惊爆天狼星 Shanghai Surprise (1986)


  两光大笨贼 Crackers (1985)


  苏联间谍 The Falcon and the Snowman (1985)


  爱的召集令 Racing with the Moon (1984)


  坏小子 Bad Boys (1983)


  熄灯号 Taps (1981)


  水的重量 The Weight of Water


  
导演作品 

  
九一一事件簿 11'09''01 - September 11 (2003)


  誓言 Pledge, The (2001)


  72小时生死线 Crossing Guard, The (1995)


  兄弟情仇 Indian Runner, The (1991)


  开放的美国学府 Fast Times at Ridgemont High (1982)


  
编剧作品

  
72小时生死线 Crossing Guard, The (1995)


  兄弟情仇 Indian Runner, The (19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2: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部影片的政治色彩有些偏重,对于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竟是传记类的题材,和《断背山》这样的影片在欣赏角度上还是要区别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李安的新片还是同志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他对麦姐使用家庭暴力,不知是真是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3: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有虐待倾向的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什么叫“出柜”
    出柜: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
  指男性(后来也指女性)暴露同志身份,或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指一个大家不知道他是同志的人进入同志圈子,或者和同性发生关系,这种就是出柜。
  简单来说出柜就是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不同。
  Come out (现身):由「出柜」一词延伸而来,指对周遭人与社会表明自己的同志身份。
  In the Closet(在衣柜里):这是一个比喻,指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向家人、朋友、认识的人(亲友)以及社会隐藏其性倾向。相对的,当同志向他人表明其同志身份时,称为「走出衣柜」(Come out of the closet),简称「出柜」。如大导演关锦鹏拍《蓝宇》后,我们就看到了关于他「出柜」的新闻。
  相对的,当同志向他人表明同志身份时,称为「走出衣柜」 (Come out of the closet),简称「出柜」,又叫「现身」(come out)。
  另外,外贸中的“出柜”:英文“discharge”。通常外销货物都是走船运,用大货柜车运到码头装船。(即在生产仓库装进集装箱后运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XX知识,人人有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11: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版同志dvd "comes ou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18: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片果然被优酷CUT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1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出狱后不是给 麦当娜 家庭暴力了吗?
至今 麦姐姐 提到那段往事都 心有余悸泪水涟涟...........

说实话,  西恩 与 milk 无论长相还是眼神都 太像了........

他的演技真的 已经 炉火纯青 无可挑剔 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2-20 05:38 , Processed in 0.4065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