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176|回复: 6

[专题]中国的民居(热忱欢迎大家跟帖补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08: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合院史话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街巷横平竖直,大街阔24步,小街阔12步,以皇城内宫殿、园囿为核心,排列着一条条小巷,这些小巷就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也是元代开始奠基的。元代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同时还规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亩。这一政策,使元朝统治者及贵族大批迁入城内,并出现规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现象,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独特的营造方式得以完善。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现在东单到雍和宫大街两侧、南北锣鼓巷、西单到新街口大街两侧还保留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四合院房屋。

  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胡同北侧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面南临街,门开在南墙东边,这在八卦中是“巽”位,在风水上是吉祥的位置,也是柔风、润风吹进的位置;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

  四合院大门有好几种,比较多的是屋宇式门和墙垣式门。其中,屋宇式门又分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如意门又分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其中,王府大门气派,在北京还可以见到。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刹海北岸曾经作为卫生部的大门(现为国家宗教局使用),它就是昔日王府大门中比较讲究的那一种。广亮大门宽敞,明亮,一般占一开间屋子的空间,门扉开在门厅中柱之间,门前有石台阶,从外表一看就大气,表明主人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如意门比广亮大门就显得朴素了,门扉开在外檐柱间,门楣上方有砖花图案和如意形状花饰,门也由此得名。墙垣门比较普遍,多建在中、小型四合院,最多的形式是骑墙而建的小门楼。

  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据有关民俗专家研究后认为,影壁是中国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水内容。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荡,闯进宅院就会不吉利。而大门内有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一些建筑学专家则认为,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杂物,又可以使外来人看不见院内的情况,具有保私性。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

  比较标准的四合院分内宅和外院两部分。外院由南房(也称客房)、院门、影壁、内宅南外墙组成。南房用于客房、书房、仆人居住。内宅南墙正中建有垂花门,只有进了垂花门,才能看清内宅房屋。内宅由北房、东房、西房组成,中间是院子。北房为正房,高大而豁亮,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建有耳房。北房由宅主人居住,西房由儿女居住,东房由孙子、孙女及奶妈居住。厨房在东房最南面;厕所在院内旮旯,讲究的是男女分开,男外女内,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女的在内宅东房北角。大的四合院还建有后罩房。后罩房在北房后面,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均坐北朝南,与北房后山墙之间又形成一个院子,一般称后院,后院是宅主人的内眷或老人居住。

  内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东西两端建有游廊,游廊将东房、垂花门、西房、北房连成一体,既可躲风、避雨、防日晒,又可乘凉、休憩和观赏院内景色。四合院内可以种树,养花,有的还置有金鱼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种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两扇大门平时还关闭着,一对门钹仿佛告诫人们不可擅自闯入。四合院内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与世无争地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冬暖夏凉,由长辈居住,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本文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皇都京韵》,撰文李建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合院史话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街巷横平竖直,大街阔24步,小街阔12步,以皇城内宫殿、园囿为核心,排列着一条条小巷,这些小巷就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也是元代开始奠基的。元代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同时还规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亩。这一政策,使元朝统治者及贵族大批迁入城内,并出现规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现象,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独特的营造方式得以完善。到了明清两代,终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讲究。现在东单到雍和宫大街两侧、南北锣鼓巷、西单到新街口大街两侧还保留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四合院房屋。

  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胡同北侧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面南临街,门开在南墙东边,这在八卦中是“巽”位,在风水上是吉祥的位置,也是柔风、润风吹进的位置;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

  四合院大门有好几种,比较多的是屋宇式门和墙垣式门。其中,屋宇式门又分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等;如意门又分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其中,王府大门气派,在北京还可以见到。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刹海北岸曾经作为卫生部的大门(现为国家宗教局使用),它就是昔日王府大门中比较讲究的那一种。广亮大门宽敞,明亮,一般占一开间屋子的空间,门扉开在门厅中柱之间,门前有石台阶,从外表一看就大气,表明主人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如意门比广亮大门就显得朴素了,门扉开在外檐柱间,门楣上方有砖花图案和如意形状花饰,门也由此得名。墙垣门比较普遍,多建在中、小型四合院,最多的形式是骑墙而建的小门楼。

  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据有关民俗专家研究后认为,影壁是中国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水内容。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荡,闯进宅院就会不吉利。而大门内有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一些建筑学专家则认为,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杂物,又可以使外来人看不见院内的情况,具有保私性。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

  比较标准的四合院分内宅和外院两部分。外院由南房(也称客房)、院门、影壁、内宅南外墙组成。南房用于客房、书房、仆人居住。内宅南墙正中建有垂花门,只有进了垂花门,才能看清内宅房屋。内宅由北房、东房、西房组成,中间是院子。北房为正房,高大而豁亮,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建有耳房。北房由宅主人居住,西房由儿女居住,东房由孙子、孙女及奶妈居住。厨房在东房最南面;厕所在院内旮旯,讲究的是男女分开,男外女内,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女的在内宅东房北角。大的四合院还建有后罩房。后罩房在北房后面,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均坐北朝南,与北房后山墙之间又形成一个院子,一般称后院,后院是宅主人的内眷或老人居住。

  内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东西两端建有游廊,游廊将东房、垂花门、西房、北房连成一体,既可躲风、避雨、防日晒,又可乘凉、休憩和观赏院内景色。四合院内可以种树,养花,有的还置有金鱼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内种枣树、石榴树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孙;种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两扇大门平时还关闭着,一对门钹仿佛告诫人们不可擅自闯入。四合院内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静静、和和美美、与世无争地生活。院内的房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面向院子中间开放和集中。高大宽敞的北房,冬暖夏凉,由长辈居住,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本文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皇都京韵》,撰文李建平)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08: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城城墙文化之变迁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8: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原之家——蒙古包
呼伦贝尔草原锡尼河畔的蒙古族 (布里亚特) 是个游牧民族, 现在大部分已经定居生活了, 但是还有一些零散的半定居的“泥包”。
    “泥包”建筑外型很像蒙古毡包,它用柳条排编构筑再和泥覆盖,里间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炉来,室内十分暖和。在夏季牧场上可以看到不少空无人住的“泥包”,听牧民们说,到了草绿河开主人们重返这儿时,只须将旧包补修一下,就可以居住了。

    习惯于流动的蒙古族 (布里亚特) 更多的还是使用传统的蒙古毡包。这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中国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以及东北的鄂温克、达斡尔,西北的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多使用类似的毡包。仅是高矮、形状略有差异,名称也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构造,甚至民居文化和祖先拜火的遗风,都是同出一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8: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北土窑洞

在很久很久以前, 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我从小就知道有窑洞,然而只有最近去了一趟延安地区,并在最原始的土窑洞里住过几天以后, 才算真正对窑洞有了了解。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 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早在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 或在洞外砌砖墙, 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我来到这里的延长县罗子山乡时, 正碰上一家人在建新的窑洞。一眼望去, 一排四孔的土窑洞已基本成形, 窑洞背靠黄土面朝大路, 其上方也开掘出两孔土窑洞, 从洞里掘出的土正好覆盖在下层土窑上方成为平坦的房顶。有好几个小伙子参加建窑劳动, 他们告诉我, 冬季农闲的时候才是修窑洞的最好时机, 平时很难遇上, 我庆幸能够碰到这么个好机会, 并和小伙子们攀谈起来。他们说, 修建新窑洞有不少讲究。首先是要找人看风水,择地形。选择挖窑洞地方的土质十分重要, 必须是粘土。窑洞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

    新建的窑洞还是传统格式,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着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 高约3米,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半圆形。这使本来就比较宽敞的窑洞显得很高,空间很大。 从中间一孔窑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一个完全黑暗的小窑洞,那里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

    这个新建窑洞内的炕、灶都已修好, 壁上还开挖了一些方形的可以摆放物品的凹洞。小伙子们在窑洞外用砖砌窗台和门。他们说,当窑洞拱形门正中最后一块砖放上去就要全部完工了。完工时要举行很隆重的庆贺仪式,主人要在窑里外贴红色的剪纸, 门口贴对联,还要放鞭炮。村中亲朋好友将前来贺喜,主人则请他们喝酒吃肉,自有一番热闹。

    在一排几户人家的窑洞前,我看到有几个妇女在包粽子。门外有锅和灶台,我就问她们是否都在室外烧饭。其中一位30多岁的妇女告诉我,一般窑洞都有两个灶台,只有热天才在室外烧火做饭。她邀请我进屋,我带着旅途的风尘和汗水跨进了窑洞,顿感透心的清凉。这孔窑洞有20多平方米大小,窑洞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这位大嫂说那叫掌炕。而有的窑洞内在靠窗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三孔灶台, 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灶台上方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洞, 里面放着油盐酱醋等物,室内一侧墙边立着一排高低不一的粗瓷缸, 用于贮水、装粮食和咸菜等物。此外,室内还有一个大红色的带花纹的柜子,里面存放衣物, 上面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饰物。四周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挂历、年画。特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由各种烟盒纸拼贴的画,他们称之为炕围子,十分好看。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以剪纸装饰窑洞。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在安塞县徐家沟我专门拜访了有名的剪纸巧手王西安。王西安是一位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倘若你看了她的剪纸和绘画,你不能不承认她是一个出色的民间艺术家。在她家窑洞的拱形屋顶上我看见一个圆形的由一些花围着的大喜字剪纸,她说那是窑顶花。她向我介绍, 剪纸的种类有窗花、炕壁花、窑顶花、神龛剪纸、婚丧剪纸等花样,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贴不同的剪纸。她拿出平时剪的造型各异、试样丰富、美观生动的剪纸给我看,其中有十二属相、龙凤呈祥、花篮、蝴蝶等。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在其他窑洞难得见到这样的剪纸,她笑着说:“如果你春节前后到陕北来,家家户户窗上都会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窗花。尤其是喜庆婚娶的人家,窗花特别丰富、精彩。那一家一户的剪纸、窗花简直就是个小型展览。”我不知道制作这么漂亮的剪纸要花多少时间。王西安当即拿出几张红纸和一把普通的剪刀开始剪起来。不一会儿,就像变魔术一般,八只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的纸凤凰便呈现在我的眼前,由不得你不佩服黄土地上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正是她们和黄土地上的粗壮的男子汉们营造了这一排排在中国名闻遐迩的土窑洞。(凌幼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8: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库门里的老住户

站在上海电视塔116米高的平台上,俯瞰上海市区,但见一排排低矮的红色屋顶连成大片的住宅区布满市区。询问后得知,这些住宅便是上海有名的石库门房子。
    石库门房子可以说是历史留给大上海的一笔遗产。上海市规划设计院的徐景猷教授在向我介绍它的来历时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开埠之初,西方人纷纷涌入。十九世纪中叶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最早有英租界,以后有美租界、法租界等等。上海是一个寸土如金的地方,租界尤其如此。开始时,租界里住的全是外侨,后来,由于战乱,许多内地的有钱人也躲进了租界。此外,为了谋生而离乡背井的农民和船民也涌入上海,在租界里的工厂附近盖起简陋的棚子。十九世纪70年代,租界当局下令取缔这些工房。于此同时,地产商在原来冷僻的郊野上筑起一批住房。为了节省土地,在有限的面积上容纳更多的人,并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这些住房采取了被西方人称为“联排房屋”的建筑形式。这就是石库门房子。

    我的一位同事的朋友周太太就是石库门房子的老住户。当我来到她家门口时,面对的是一座高高的用条石砌成的门框和两扇乌漆大门。门的上方有一个半圆形的装饰图案,上面的花纹简洁流畅,具有欧洲古建筑装饰图案的风格。看到这座大门,我就想这大概是它所以被称作石库门的缘由吧。我用力地拍打着门,等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开门的声音。门上无锁, 锁门用的是中国古老的门栓。周太太已年逾古稀,对她来说,这门显然是太沉重了。走进门,是一个不太大的天井,高墙下面栽着一些绿色植物,给小院平添了一股生气。正厅叫前客堂,有6扇落地木门,上面镶了玻璃,采光不错,然而,坐在厅里,从玻璃看出去只见一堵高墙。周太太说,院墙高可以防火,还可以防盗,使人有一种安全感。与前客堂一板之隔有后客堂,里面摆了一张大床和一些衣柜之类的家具。再往后走是厨房和通向后弄堂的门。上海人习惯从后门出入,所以刚才在前门敲门就要等一会儿。这里还有一个原因,上楼的小扶梯就在厨房与后客堂之间,距后门比前门要近一些。梯很陡,攀梯而上,脚下木板吱吱作响,告诉我这房子的年岁。扶梯转弯处的房间叫亭子间。别看它低矮窄小、采光差,可因为被不少小说家提起过,所以,在中国知名度颇高。楼上是周太太的卧室,其格局与楼下相同,只是还有一个小门可通晒台。晒台不大,放了些花盆,还晒着衣服。站在晒台上,左邻右舍的居室尽收眼中,甚至对面人家在包饺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排连着一排的石库门组成了庞大的弄堂,许多弄堂口处都装有大门,晚间将门一关,一条弄堂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弄堂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更是异常的热闹。人们在这里乘凉、下棋、打扑克,孩子们在这里做功课,玩耍。到了暑热难消的时候,许多人干脆把折叠床、躺椅摆出来在这里过夜。

    这种弄堂布局的住宅在中国民居建筑中当属创新。但就石库门本身的格局而言,它还是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即四合院的建筑模式,特别是早期的石库门房子更为明显。如前有小门厅,中有小院子、东西两厢房,但由于这种格局占地面积大,不符合上海租界地皮寸土如金的情况,于是石库门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式。然而它的基本格局是符合旧时中国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习俗的。只是随着上海人口的不断增长,设计者们为一家一户共同生活所安排的住房秩序才被打乱了。目前,像周太太这样一家几口人独居一处的情况实在不多。我所见到的石库门房子有的住三四户、四五户,甚至七八户,带厢房的石库门里住户就更多了。

    也许是居住空间太狭小的缘故,上海人反而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寻找和“开辟”哪怕是一寸的空隙,把居室布置得井井有条。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儿子住了一间前客堂,儿子要结婚,他们就用木板隔出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新房,里面摆了床、沙发、柜子…… 竟也应有尽有。另一位机关干部的家里,则用一个自制的多宝阁把房间一隔为二,外面作餐厅,里面作书房兼客厅,倒也显得十分高雅。而客厅里的长沙发到晚上就成了上小学的儿子的床。再看他们的厨房,总共不过十几平方米,却摆了四五个煤气灶具,四五个切菜台和四五个碗柜,那四面的墙上,则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锅。如此巧妙的设计使我钦佩不已。

    那么,许多人家出入一个大门,相处又如何呢?周太太告诉我,因为住得挤,邻居间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时有发生。比如因为一张圆桌放在楼道,妨碍了别家人行走,便会发生争吵。不过,石库门让我感到最不方便的倒不是住户间互为干扰,而是没有卫生设备。据说上海至今还有200万只马桶。情况好些的人家可以在楼道的角落里辟出一块地方,权且作为厕所,而有些人家却只能把马桶置于住房中的一隅。对此,石库门的住户们早已习惯,每天清晨刷洗马桶已是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在他们看来,住石库门好处还是蛮多的。石库门的住户一般都是多年的老邻居,互相比较了解,也比较关照,使人感到很亲切。事实上,同在一个厨房烧饭,一家吃鱼,全楼闻味,关系自然比较亲近。在一条晾了许多衣服的弄堂里,我就看到这样的情景:一条单子掉在地上,坐在一旁乘凉的老太太马上喊叫起来,并把单子拾了起来。此外,石库门房子大都在上海商业区附近,沿街的石库门房子也多是各类店铺。住在这样的地方,不仅交通四通八达,上下班方便,而且买东西尤其方便。周太太家距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只有几步路。由此,我也多少理解了上海石库门的老住户,为什么宁肯挤在斗室之中,也不愿搬到郊区单元式的楼房里去住。

    有人说,石库门是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这话很有道理。在漫长的岁月里,大上海的小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动(7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一所石库门房子里召开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旧时在石库门里还曾开设有工厂、银行、旅馆、货栈、报社、学校、赌台等等,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今天,上海市区仍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住在石库门里,编织着他们新时代的故事。因此,要知道上海的昨天和今天,要了解上海的昨天和今天,就一定要去看看石库门和住在里面的人们。(梅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08: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水乡甪直镇

人们常说江南好,古今多少骚人墨客曾为她留下优美的诗篇。我想,这次采访即使不寻诗的意境,也要亲眼见见小桥流水人家。然而,一下公共汽车,我发现自己被高高矗立的现代楼群包围了。这可不是我要寻觅的江南古镇!经人介绍,方知这里是甪直镇近年来发展的新区。

    穿过新区的楼群,走过三座桥,犹如从今天走回了昨天——我们走进了一幅古雅、秀丽的水乡风情画中。

    夕阳的霞光映红了西天,波光粼粼的小河上架着一座拱形青石桥,河道两岸白墙黑瓦的屋宇鳞次栉比。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上行,水景桥景相得益彰,别有一番情趣。这座桥名叫和丰桥,建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初年,是甪直镇上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桥。桥面石上有浮雕,图案典雅、雕刻精细、古朴庄重。

    我们踏着碎石路,走进临河而筑的狭窄街道,小张边走边介绍:甪直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25公里的吴县境内,镇郊湖、荡、潭、池星罗棋布,镇内河网交错,素以河多、桥多、巷多而闻名,并有“桥梁之乡”的美称。最盛时有桥72座,现存41座。行不多时,果然发现甪直镇的桥真是多得目不暇接。它们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还有架在小溪上的半步桥。镇东的正阳桥是甪直镇上最大的一座古桥,以花岗石砌成,长达52米,线条粗壮,雄伟古朴;而位于一座凉亭两侧的东垂虹桥和西垂虹桥却又十分秀美娇小。桥是甪直镇的交通纽带,同时又点缀和划分着小巷空间,给小巷空间带来起伏和变化,增加了景深,丰富了景观。

    小镇上7000多人依水而居,房屋临河而筑。前街后河,进出洗涮十分方便。镇上有9条街道,在狭窄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风味小吃甚多。

    临街住宅的楼和楼之间极其狭窄,大有推窗伸手可握之感。临街的门户多是住家堂屋的大门,有的是深宅大院的宅内通道。

    沿着昏暗狭窄的通道行走,通道两旁时有宅院的木门,尽头有的是独家小院,有的豁然开朗,呈现出数户人家的大院。

    大宅院多是过去的有钱人修建的,清一色的白墙黑瓦,房脊翘起,有高出屋顶数尺的造型别致的风火墙。住房一般坐北朝南,略偏西南,因而村落屋向基本一致。房屋的门窗多为木质结构。门上有浮雕,窗棂的花纹为镂空透雕。堂屋内配有透雕花纹深漆的方木桌、背靠椅,显得古色古香、庄重雅致。院内多有水井、洗衣台、花盆及晾晒衣物的竹竿,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今,这些古老的屋顶上竖起的一根根电视天线,仿佛提示人们这毕竟是21世纪90年代的甪直镇了。

    为了独自领略水乡晨雾迷蒙的景色,第二天清晨5点我又踏上了古镇的碎石路。这时虽不闻鸡鸣狗吠声, 却已看得见人们忙碌的身影。买菜的、生炉子的、开店铺门的、河边洗涮的……这就是我一贯以为的闲适的江南小镇生活的一天的开始。

    令我奇怪的是小巷茶馆。这里灯光昏暗,却座无虚席,清一色的老头子悠悠然地喝着茶,聊着天。“你们早啊,早饭不吃就来茶馆了?”我向老人们打招呼。初时他们用诧异的目光望着我,慢慢地开始用我不十分懂的土话和我交谈起来。他们的回答更令我意想不到:这镇上的茶馆开门营业的时间是半夜三点!原来这里有喝早茶的习俗,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早早起身来到茶馆,喝上一两个小时的茶。早茶需浓,可收润喉清目之效。这里有卖食品的小贩,人们可以买到五香豆、甘草脆梅、花生米等等食品;只要向堂倌关照一下,汤面、馄饨等各式面点也都能及时送到喝茶人的桌上。他们还告诉我,过去吃茶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如别人对自己敬茶时,要用中指和食指在桌上敲几下,以示磕头致谢。向别人敬茶时,倒至七八成即可,茶溢出茶杯则属不礼貌行为。后来我发现镇上有四五个这样的茶馆,而且每个座位每天的茶客都是同一个人。不要以为这是包座,这是他们长期光顾茶馆而自然形成的习惯。

    每天清晨,在新旧街区交界的大桥下,汇集着水乡远近乡民的船只,鲜活的水产品交易正在那里进行着。偶尔有包着三角头巾,穿着拼接布裙的渔家妇女摇船而过。你再也不会怀疑这就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凌幼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5-2-2 05:45 , Processed in 0.1737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