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arry 于 2021-9-6 10:44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jhyOScOoNzJl0mgjEzSG7A
我并不认为郎平在第二次执教国家队的八年里真的“做好了每一天”,但这并不妨碍她“问心无愧”―——因为她带来的成绩、纠偏的路线、还有为中国女排争取到的一些空间。
我习惯把郎平两次执教国家队称为郎一期和郎二期。对郎二期,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基本上是以发现、发展为主的里约经验和失误伴随着纠结的东京教训。
取得成功,往往是因为做对了某些事情;遭遇挫折,也是因为做错了某些事情。现在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看,郎平在两个周期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又做错了哪些事。
里约经验
1、启用、帮助和保护朱婷的成
启用和打造朱婷,是郎二期的最大成绩,也是成就郎二期风光的最主要原因,没有之一。极端一点的观点是:郎平运气好,遇上了朱婷。我认为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天道酬勤”:因为郎平一生只干排球这一件事,且干得如此敬业规矩和富有成就,上天不把好运气给这样的人,又能给谁?
在朱婷的成长中,郎平起的作用并非发现,而是重要的雕琢、指引和保护。
朱婷在13年首次入选国家队集训大名单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跟随郎平和大部队集训的机会,而是被编入徐建德带领的青年队,先打了她的第一个成人赛瑞士赛,之后又打了世青赛。另有小道消息称,当朱婷带着在瑞士赛和世青赛上夺目的星光与国家队汇合时,郎平甚至还没给她准备好球衣球鞋。虚实两个消息结合,大概可以推测出郎平虽然相中了朱,但对朱的成色尚无把握。打瑞士赛是郎平对她的一个考试,如果不合格,就继续在徐建德手里练,打磨成型后再进国家队不迟。郎平后来对媒体说朱婷“打主力一点戏没有,要治她很容易”,显然不全是应付媒体,替朱婷减压的话。
朱婷和郎平在特点上非常相似:都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大型化球员、都具有一步半起跳、腾空高、滞空好、上网快的特点。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郎平都是朱婷最佳的引路人。从朱婷的角度,遇上郎平也是她的福气。在郎平手上,朱婷基本上规避了成长过程中可能要走的弯路,在技术、身体和对排球的理解上,都获得了顺利的成长。甚至包括对朱婷的一传防守和串联技术进步有着关键作用的欧洲之旅,也是在郎平大力支持下成行的。所以说,能够在整个里约周期顺利、无伤病地迅速成长,除了朱婷本人的努力和天才外,郎平之功是不可忽略的。
朱婷成长之后,给中国队和郎平带来了莫大的荣耀。朱婷对于全队的贡献和成就,超越了中国女排历史上包括郎平在内的任何一个球星,甚至超越了世界女排历史上绝大多数球星。因为朱婷抬升成就了全队,而郎平作为球员是被全队抬升成就。
2、明确主攻必需接一传
八十年代,郎平代表着世界女排主攻的先进水平。为了确保她的进攻与得分率,会让队友来分担她的一传保障和地面防守任务。即使是在郎平短暂复出的1990年,在前排时基本上是能不接就不接一传。
郎平退役后,中国女排陷入缺乏高大主攻和强攻不强的困境,也暴露了旧有训练体系在训练高大队员上缺乏经验和手段的不足。为了更快解决这个问题,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胡进等一批教练率先在地方队进行了高大主攻不接一传,先提升进攻水平的尝试。这一做法的初衷是为能够“短平快”地解决比赛中强攻不强的问题,但也导致了国内女排主攻严重瘸腿:一传防守保障好的进攻一般,进攻好点的又没有一传防守,而且所谓的进攻好也只是好那么一丢丢。接下来的北京周期就出现了全国几乎找不到合适的主攻替补,甚至连李娟这样水平的都屈指可数的情况。导致当时的国家队在必需发展副攻的身高的情况下,只能把一传保障的任务更多地压给接应。因为能接一传的人数少且固定,使得全队的变化趋于刻板。
其间虽然有蔡斌和王宝泉企图回归双主攻接一传,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坚持下来。直到郎平在13年二度出山后,才旗帜鲜明地提出“主攻必需接一传”。
主攻接一传的好处是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副攻和接应位置的队员,使其任务单纯化。由于两主攻加自由一传已经构成了一个排球阵容基本的骨架,也利于通过不同风格的接应、副攻人选来进行风格转换。除了朱婷外,郎二期的最大成就当属“拨乱反正”地提出主攻必需接一传的要求,也希望这一要求能够不变不歪地继续坚持下去。
3、四人轮接一传
十几年前,我曾提出:为什么非要两主主接?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天津女排,也争取一下四人轮接?但是当时所有人都食古不化地认为如果四人轮接就要培养一个能接一传的副攻手。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用副攻来接一传呢?我们选择让主攻主接一传,主要原因之一是主攻的本质就是边攻,他们需要打的平拉开在上步节奏上受一传的影响相对更小。接应同样也是边攻,在二副主站位里,接应在反轮的时候可以打两轮四号位,这个时候他就是第三个主攻。在一传压力非常大的时候,男排尚且会让接应暂时纳入一传中过渡,为什么女排的接应就完全不接一传呢?
郎二期是在14年瑞士赛后,开始把接应纳入一传体系中来,逐渐形成了郎二期四人轮接一传的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其实也是在郎一期的97-98年中实验过的。郎平的这一做法是务实的,毕竟女排和男排不一样,尤其是中国女排的特点更为特殊一些,我们的主要得分点是在大主上,所以接应必需投入保障。
三边攻加自由人一传,不仅没有教条地理解位置与分工,也令郎二期中国女排的一传在三大赛上基本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四人轮接一传也掩护了我队一传可能存在的短板,机动性变大了,是符合中国女排实际情况的正确选择,也应该是未来坚持的一个方向。
4、大国家队、徐建德
里约时期的中国女排除了朱婷外,其它的主力先发都是不固定的,造成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是队员技术普遍不够全面细腻。解决的办法就是:当一个队员不能完全满足一个位置需要时,就准备一个相应的替补,两个队员实力接近但特点不同,不仅可以满足一个位置的不同需要,也可以对对方的防守造成干扰,1+1最终绝对可以大于1。
这个办法最重要的前提是实力接近。如何能够保证实力接近?那就是先发和替补一样练的同时,还得一样打,这样才不会陷入:“练了不打,一上全傻,打的不练,肯定掉链”的怪圈。
郎平上任后坚持的大国家队概念因此显示出了重要的价值。当然,也有人说大国家队的概念是因为郎平几乎从来不怎么看联赛,只让助理整合各地方队教练提出的精英名单,为了防止挂一漏万,就都选进大国家队遛一遛——不管其原始动机如何,大国家队在客观上把国内联赛中冒头的队员一网打尽了,避免了过去几任主教练总有甩不掉的遗珠之憾。
在这里必需提到一位优秀的老教练徐建德。可以说,整个里约周期中国女排能够一直保持着不断有人才涌现,徐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仅先后为郎平国家队选送了包括朱婷龚翔宇杨方旭这样的球员,甚至连那些一度被郎平不看好的边缘人物张常宁刘宴含颜妮丁霞都是在徐建德的手中细化重活,重入国家队的。
可以说建立大国家队和选择老帅徐建德辅助,是里约周期郎平做对的第四件事
5、老(有伤)队员的剩余价值
郎平是一个很会当家,很会算计的主教练,她眼里不仅有新队员,也有老队员,能充分发挥了老队员和有伤队员的剩余价值。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因为郎平在中国女排,甚至中国体育界有着超人的偶像魅力和顶级的专业权威,所以那些老兵新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沟通、交流、相处障碍在她这里几乎不存在,尤其是郎二期。
正是因为郎平有着这样的地位,所以她在处理老队员的问题上有着更多的空间。她在里约周期,也的确把老队员有限的精力与能量,比如身体有病的惠若琪、老将魏秋月和徐云丽,基本上都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这一点,和第4点提出的“1+1最终绝对可以大于1”是一脉相承的。通过对老、伤队员的适度调配,郎二期合理地构建了一个稳定,同时又充满变化的队伍,把人员构成合理化为老中青的结合和搭配。这样的队伍给人的感觉是打球的人特别多,每个替换上去的队员,不管打的时间长短,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点,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是“集体在打球”,而非七仙女、六杆枪包打天下――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总结。
东京教训
1、没有新发现和新突破
郎平在当球员的时候,对队伍的“换血”有非常辩证的认识:老队员走了实力可能会下降,经验可能受损失,但是新人带来了新血液新风格新技术,产生了新的能量。郎一期时就是这样,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在国内联赛表现出色并拥有更先进技术特点的邱爱华进入了国家队,并因此给国家队在站位上、阵形轮次上和打法上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在东京周期,中国女排缺乏这样的新内容新补充。
李盈莹算是东京周期中最大的发现,但是这个发现没有被用到极致。李是一个特长和特短都非常鲜明的队员,她下肢爆发力不佳,弹跳和速率一般;但是上肢爆发力和力量好,形成了慢上快打的特殊节奏。加上她是左撇子主攻,如果挖掘得好,完全可以在进攻上给国家队补充很多新鲜的内容。但遗憾的是,李在国家队练了三年,体重轻了、一传防守好了些、经验丰富了,但是进攻层面上始终没有解决不会打二号位的问题,打到现在,依然是靠她在天津时练就的小斜线和对角线吃饭。大概郎平认为在朱婷如此高效稳定持续输出的现阶段,李的价值就是作为三点主的超级替补吧,可是在二主副站位中的三点主可以不打二号位吗?这个问题应该只有郎平自己知道答案。
东京周期另一个做得不够的,是没有把袁心玥尽快地琢磨出来。我曾经乐观地估计过,袁心玥可能会是东京周期成长得最快,并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球员。事实是袁并没有给队伍带来这样的补充、丰富甚至升级,几年下来,防守技术的确有进步,但作为副攻的主要用武之地一攻和拦网则没有什么实质提升,除了嗓门更大了更能叫唤了外,我甚至没有看到她掌握了什么快攻的新技术。袁心玥的训练和提升,也是一个谜,具体原因大概也只有郎平自己知道。
2、越来越模糊的接应职能定位
在东京周期退步比较明显的位置是接应。退步是表症,内在的问题是郎平对接应的职能定位陷入了混乱。
里约周期的接应用了三个人,曾春蕾、杨方旭和龚翔宇,张常宁偶尔也会客串一下接应。几个人完全是不同的节奏,尤其是杨方旭,速度快、节奏和特点非常鲜明。作为一个空降奥运的新人,龚在里约的表现并不算好。只是朱婷过于辉煌的表现,掩盖了队中的很多不足。到了东京周期,郎平坚持使用龚翔宇,那么很多问题一下子就突出出来了:在这个阵容里,龚翔宇到底是一个什么职能定位?
龚这个接应在东京周期是很模糊的――你说她侧重于保障吧,但是对方吊在她身前的球她不管,要大主攻从四号位长途跋涉到二号位去帮她防,以至于前排四号位做空,防吊的主攻还占了三号位后攻的空间与位置;你说她侧重于进攻吧,她因为进攻不力被换下的次数又很多。围绕着龚接应,郎平设计了一些跑动战术,但只有跑动,没有节奏,增加的只是龚的扣球次数和成功率,多是别人掩护她,她掩护不了别人,呼应不起来。
郎平在接应位置上的选择暧昧,让女排东京周期不少时间里,让主攻,尤其是朱婷去能者多劳,逐渐形成了谁都可以不上,惟独朱婷不能不上,否则全队运转就要出问题。面对龚在接应位置上耍单四年,进攻不时断电的情况,郎平的办法是换个主攻去冲,又把主攻带进入了另一个刻板区:朱婷不能动、李盈莹打不了二号位,替补龚的只能是张常宁。那万一其它人再出问题怎么办?那就再多带几个。可是奥运名额有限,主攻多带了,其它位置就得减员,而带的人都顶不了朱婷,于是“朱婷不上谁上”外加白眼一翻?
3、没有排清的定时炸弹
攻传问题其实是中国女排最大的定时炸弹。
这个炸弹在在里约周期也不时作乱,只是因为有了魏秋月这个保底二传,朱婷也特别在线,所以没出大乱子。一般情况下,丁霞负责去冲,冲乱了再换魏;或者魏先来,打不动了上丁霞。到了东京周期,二传位置上的不稳定依然,随时出来接盘、稳定节奏的老队员却没有了,只有郎平相中、“培养”了八年却依然传得一言难尽的姚迪。
如果我们还有里约时那么好的朱婷也大概对付得过去,球不好了,直接往她那一扔,只要扔得不太差,她总有办法把球打走。可东奥的时候,朱婷手腕伤了,很多球压不下去了,结果就是出界或者菜球。
东奥小组前三场,我们的二传奉献了有史以来最混乱的表演。第一场打土耳其,用杨昊的话说是“一局多了,朱婷就扣到了一个能发力的球”,可这个球还传得不怎么高。
其实东奥小组前三场,我们的一传基本上过得去,六成的到位率不能算差。但是我们的一攻打不出来,频频给对方防反。我们拦网又盯不住对方的反击,没有机会再攻,造成关键场次关键时刻不是抓不住机会,就是卡轮丢分。
二传这个定时炸弹,彻底炸沉了中国女排的东奥之行。
4、被荒废的2017和忽然中止的人才通道
里约的成功,给中国女排带来了空前的荣耀。在一片叫好,处处点赞的氛围里,几乎没有人敢给郎二期的里约周期总结经验,指出不足。
紧接着的2017年,也是奥运后的轮空年,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队的一个大调整年。在这一年里,有全运任务的老队员想的是保留状态,而在上一周期冒头但没有获得机会的新人,也会在这个时期得到出场的机会。然而整个2017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女排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一些有争议的新人。真正可用的新人,没有!东京周期真正意义上的新人李盈莹其实是自己在联赛中冒出来的。
比明面上浪费时间更遗憾的,是大国家队的作用不复存在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周期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老帅徐建德退休了,这个周期的中国女排没有了张常宁颜妮丁霞在二队中的复活佳话,甚至国二队、国青队没有出一个国家队能用得上的新人。中国女排变成了源头没有活水来的一泓深潭。
这是郎平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但这和郎平无关吗?似乎也不能说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说句“队伍老化”真没冤枉她。可是,这能全由她来负责吗?
5、忽略思想工作和经验主义的教训
提醒:这一段涉及诛心论,纯粹属于我对排球、对郎平超过四十年关注与观察的总结。如果喜欢义理考据并重的朋友,可以选择不看。
郎平的成败得失,皆缘起于她的各种品质。
她是一个双商极高的专业人士、也是一个充满着真实、细腻感情的人——若非如此,她不会在伦敦目睹女排输给日本后,面对央视的采访,潸然泪下。不管是打球还是带队伍,郎平始终保持了规矩扎实大刀阔斧同时不乏机变的风格特点。她始终尊重自己理解和认识到的排球规律,把打造组建稳定的队伍框架结构放在首位。同时又精打细算,随时根据现实而变化。这也使得她的队伍不管能不能冲顶成功,一般来说取得的成绩总是不会太差。
比起更多利用个人威望带队的郎一期,郎二期更多利用了个人魅力来带队,但不管是哪一期,她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不擅长也不太主动提及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这次朱婷在奥运会前忽然伤情加重,对郎平的备战与心理梳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郎平做出了应对的措施,也进行了相应的工作,但是最终的效果不及格。比起雅典上的那支中国队,郎二期从上到下完全没有对朱婷的作用、朱婷的手腕伤势有一个清晰、辩证的认识。当然,赵蕊蕊和朱婷各自在球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赵虽然很出色,但在当时尚无法达到朱婷这么举足轻重的地位。郎二期上下也无法像陈忠和和那批队员一样,在经过了2002年让球风波后,从思想到行动,都建立起了某种牢不可破的战斗情。最终体现在比赛中就是:在雅典,中国女排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从忘我到无我,拼出圆满;而在东京,朱婷一伤,大家都乱,二传乱,副攻乱,甚至教练也乱,最后浪费各种机会,自己送走自己。
作为顶级专业人士,郎平多少有点经验主义。奥运会前的VNL,中国女排在全主力出战后平趟一片的成绩对她有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个影响并不是让她轻敌了,而是让她再一次选择相信这些跟了自己两个周期的选手,相信她们在需要的时候拼得出来。她完全没有想到:中国女排已经很久没有经过硬仗的磨砺了,战士久疏阵仗是一定会付出代价的。类似的情况无独有偶,郎一期在1998年世锦赛的中韩之战也是各方利好,结果吃憋。在郎平出版的自传中可以看到,由于此前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对韩全胜,所以交手前,全队上下也洋溢着一种自信的氛围,都没有多考虑困难处境。结果,比赛打下来,我们被少了绝对核心张润喜的韩国队打了个三比二,一度陷于小组不能出线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