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471|回复: 2

中国女排回“娘家”寻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16: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女排回“娘家”寻根
日期:2010-04-06 作者:钟喆 来源:新民晚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女排新任主教练王宝泉

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建成至今有38年了。这些天,王宝泉带着新一届国家女排来到漳州,训练馆门口拉出一条横幅——“欢迎中国女排第38次回娘家”。38年来,女排姑娘换了一茬又一茬,漳州排球基地见证了中国女排的辉煌与沉沦。从当年完成“五连冠”的霸业,到去年接连输给日本、泰国的尴尬,中国女排到底怎么了?走访基地里的老人、老建筑,听他们讲当年的“女排精神”……
   
竹棚子
   
    1972年,漳州排球训练基地建立伊始,训练、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当时的训练馆是个竹棚子,6块场地上铺的是煤渣、红土和沙子混合在一起“三合土”。球员在场地上摸爬滚打一堂课,身体就被泥土“撕掉”一层皮,可她们没有一个叫苦的。
   
    竹棚现在不在了,但通过基地的宣传册,还可以看到当年艰苦的场景。女排姑娘做力量训练,双手搭在铁架上,一个球员骑在另一个球员的脖子上,做下蹲练习。女排宿舍是木板房,没有自来水,用的是井水,许多房间没通电,只能用蜡烛照明。没有专用的浴室,洗澡只能到邻近的工厂凑合,而且还不是天天能洗。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就是漳州基地当年的“竹棚精神”。现在,“三合土”变成了造价40万元的排球场,训练器械也都来自德国、意大利。王宝泉上任,女排姑娘的训练时间增加到一天8个小时,被称为“魔鬼训练”。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女排一天要练10个小时,早上6时多就起来出早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训练辛苦,此前服务员就多次看见小姑娘在宿舍里抹眼泪。”
   
冠军楼
   
    漳州训练基地有幢白色的房子,叫“冠军楼”,这里也曾经是女排姑娘的宿舍。上世纪80年代,漳州排球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住宿条件很艰苦,基地准备给职工盖新房。可看着女排的生活条件也不好,员工便把盖职工宿舍的钱捐出来,造了“冠军楼”,供女排使用。“当时,漳州市的商业宾馆非常少,这个‘冠军楼’的条件在市里数一数二。”
   
    1992年,中国女排兵败巴塞罗那,第7名是奥运史上的最差战绩。那年,漳州市号召“人人为女排捐一元钱”,在基地里建了“中国女排腾飞馆”。
   
    应该说,女排的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拿了冠军,关注度大,保障好,可没拿冠军,少人关心少人问,有时经费也很难得到保证。锦上添花固然好,不过,目前处于低谷期的中国女排更需雪中送炭。
   
花名册
   
    1976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重建中国女排,任命袁伟民为主教练。“那时,袁伟民在漳州基地说,用5年时间,我们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1年,5年期满,中国女排在日本拿到了世界杯冠军,从此开始了“五连冠”的霸业。而袁伟民当年的这段话,在漳州训练基地的员工中口口相传。他们觉得,那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这个敢于担当的人,正是球队的主心骨。
   
    一支球队要有一个灵魂球员,这往往决定一支球队的高度。翻开漳州基地的花名册,孙晋芳、张蓉芳、郎平、梁艳、周苏红、冯坤……中国女排的几个“黄金时代”,都有像她们这样的世界顶级球员。可现在的这支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叫得响的选手几乎为零。主攻位置上,我们看到了上海16岁的新星杨婕崭露头角,她是球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反过来讲,如果让一个16岁的孩子担当国家队主力,是不是也反映,中国女排正面临着巨星缺席的窘境呢?
   
    记者  钟喆(本报漳州今日电)
发表于 2010-4-7 1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队员都不能吃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2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过境迁,那一脉相承的老女排拼搏精神还在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 15:28 , Processed in 0.1593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