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11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9-6-14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本帖最后由 美丽人生1982 于 2010-9-23 19:42 编辑
北理工足球队
战绩簿
成立于2000年9月、前身为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一队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1997年远赴墨西哥进行为期两年的足球训练,1999年回国后,首次参加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与职业队开始正式的对话。
2000年—2004年4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荣膺3次冠军和1次亚军;
2006年 以第一名的身份由乙级联赛晋级甲级联赛;
2007年 中甲联赛第十名;
2008年 中甲联赛第七名;
2009年 中甲联赛第八名;
2010年 截至中甲联赛第十三轮,参赛12场,1胜4平7负,积7分,排名垫底。
4年前,一支“学生军”横空出世,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花名册上第一次写上了“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的名字。除了名帅金志扬和冲进甲级联赛的传奇,这支新军似乎并无其他傲人的资本。媒体和公众投来的目光中,有赞叹,有质疑,但更多的是担忧:高校足球在职业联赛中这个唯一的代表,到底还能走多远?
4年后,昔日的喧嚣已归于平淡,在中国足球日益恶化的大环境下,原本就少人关注的中甲联赛越发无人问津。当初球队冲甲的主力很多已经毕业,接替的孩子们依然在校园里演绎着球员与学生的双重角色。或许,连金志扬自己都没想到,他的“学生军”能在中甲站住脚,一直走到今天。
7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体育场内,66岁的金志扬背着手在球场上逡巡,时而停下步伐,细心地用小铲把场内的坑填平。似火骄阳之下,他的队员们正在挥汗训练,备战下一场比赛。
“我们还活着,就证明‘体教结合’这种模式有生命力,坚持下去,体育回归教育才有希望。”金志扬的话一如4年前的铿锵。
靠“亮剑”精神,我们已经创造奇迹
金志扬的手表很准时,下午3点半到5点半,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北京的夏天日头毒辣,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可金志扬的哨子不响,就得跑下去。“他们每天这么辛苦训练完,累都累死了,还要兼顾学习,真太不容易了。”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张巍甚为感慨。
当初这支高校球队亮相职业联赛时,许多人对他们的“学生”成色充满怀疑。毕竟,“挂名大学生”、“奖牌换文凭”在中国体育圈屡见不鲜,所谓的“体教结合”不过是走形式而已。后来有电视台专程到北京理工大学“蹲点”,验证的结果是,这些队员原来是真在念书。
在金志扬看来,这是必须的,从扎根校园足球的那一天起,他已不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足球教练,教球、更要教人。这些队员即使冲进中甲,最看重的依然是修满学分,因为知识才是他们的未来。
球队的队员们都有个习惯,无论在哪里看见金志扬,都是尊敬地欠身鞠躬,叫一声“金指”。在他们看来,金志扬是球队的灵魂,他倡导的这种“体教结合”模式让踢球的孩子们吃到了“甜头”。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在球队征战中甲的4年里,很多人离开了。“队员们出路都不错,有文凭,又有体育特长,大企业特别愿意要,有人留校工作两年就升职了,比一些光念书的学生能力更全面。”至于培养出职业球员,金志扬并不指望,“像我这样的队伍多了,自然就出来了。”
更让金志扬骄傲的是,球队中2/3的人提出入党,现在有党员10多个。“我没有钱,我有精神。这些孩子一月就有几百元助学金,后来资金紧张也取消了。我们能在中甲站住脚,靠的是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这绝不是空话。”他说,这就是球队的“亮剑”精神,没有降级,已经创造了奇迹。
现在是最困难时刻,只能咬牙坚持
在中甲这几年,球队经常要为保级而战,4年前的连胜夺冠冲甲已成昔日荣耀。今年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谁心里也没底。
分组对抗中,一个后卫防守漏人,直接给了对方一个“单刀”机会。一声急哨,场边的金志扬大吼:“过来集合!”犯错的队员成了“反面教材”,被金志扬一顿狠批。重新开球后,那个队员连续漂亮铲断。
“不这样不行,我们毕竟是一支业余队,与职业队抗衡,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他有些无奈,“踢球费体力,营养得补充,伤病要治疗,我们身体没人壮,吃住没人好,练得没人多,没报酬没外援,怎么跟人家拼?”
球场外的事也让金志扬发愁,当头大事就是经费问题。“我们参加的是职业比赛,不能动用学校的教育经费,钱得自己解决”。金志扬坦言今年的资金一共才450万,体育彩票支援了400万,京东商城赞助了50万。“我们全年就这些钱,人家一场球的花销都不止这些。”
北京理工大学校方已经尽力在支持,经费不足时调动人脉资源“搭桥”赞助商,像以前的爱国者、贵人鸟,都解了球队燃眉之急。金志扬觉得“‘体教结合’这块,学校的重视至关重要,不是表现在给多少钱,而是有政策的扶持”。大到对体育生的教学安排、生活照顾,小到维护球场、提供设施,这些其实省了很多钱,都是学校的隐形投入。
虽然校内并非所有人都支持,但球队“不拖后腿、不占用经费”暂时压下了异议之音。“当年冲甲对天津火车头队的生死战,对方赢了有200万奖金,我们就是校长带了二三十名老师去助威,结果笑到最后的是我们。”
不过,金志扬也承认球队这几年的水平并无提升,今年的保级形势特别严峻。“我们队员有文化,执行战术能力强,但论个体确实比不过人家,只能靠团结和团队。今年所有队都加大投入,大家都玩命踢,有点悬了。”
“现在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这一点金志扬很明白,“也许撑不到最后,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咬牙坚持,毕竟站在那里,才能有话语权,才能让大家听到体教结合的声音。”
“北理工模式”不是唯一,但“体教结合”方向没错
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出了名,很多人称其为“北理工模式”。中国足协当年“放行”这支高校球队参加职业联赛,也是希望闯一闯,探探这条路是否可行。如今4年已过,算是一个周期,“北理工模式”也走到了是否推广的十字路口。
相比于很多人轻言“推广”,当局者金志扬倒显得异常冷静。“这个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美的,我做的工作就是在尝试和摸索。不一定非得完全按照这个模式来,但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没错,不足的地方可以修正,只要方向对,有困难也得走下去。”
金志扬是足球圈内人,也在教育口干过,对于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深有感触。“过去的培养是三脱离,脱离了社会、教育和家长,踢不出来又没有文化,等于废了出路,种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他有些激动地说:“现在国家少年队就根本没有京津沪等大城市的孩子,独生子女的家长谁敢去冒险,换我也不让练!”
而“北理工模式”正在努力改变着人们的“刻板成见”,用队员们的话说,踢不进职业队,可我有专业和文凭,靠能力和素质一样能找到出路。这也是金志扬的追求,他想证明一件事:练体育能成材,有希望。“如果有100所大学跟北京理工大学一样,再辐射到中学和小学,有了升学和就业保障,何愁没人踢球!”至于其他学校是否有能力复制“北理工模式”,金志扬反复强调“模式不唯一,关键得去做。”
有人说“北理工模式”只是个案,金志扬的畅想太过理想化,在现有国情下难以实现。对此,他付之一笑:“有理想总比没理想好。体教结合是个长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谁也别着急,水到自然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