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032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7-2-26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确实是我所不知道的中国男排,估计有很多人已经看过了,现转帖给那些没看过的朋友们
2006年11月,日本,第16届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火爆鏖战中。中国男排业已战罢3场,首战0:3不敌世界排名第8位的波兰队,再战3:2击败世界排名第10位的东道主日本队,今日则又以2:3惜败于世界排名第7位的阿根廷队,总成绩为1胜2负。
与稍早结束的女排世锦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刊也好、电视也好、网络也好,对男排战事的报道少得可怜,甚至远不如几日前那场极度现眼的“中伊足球”,由此可见,国人对中国男排要么不甚了解,要么不抱什么希望。但是,本人在这里要提请国人高度注意——中国男人的“大球翻身梦”百分之百要由中国男排来完成!
中国男排——最早具备称雄世界之实力
建国初期,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外交原因,中国排球和诸多体育项目一样,被隔离在国际大赛之外,不过,即便如此,中国男排借助苏联教练的指导和一大批国内专家的努力,仍旧很快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一流强队”,多次击败苏联队、波兰队、捷克斯洛伐克队等世界劲旅。
1956年,在第3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上,中国队即完美演绎了第9名的处子秀。
1960年代,日本队和印度队被誉为“亚洲双雄”,当印度队以亚运会冠军身份访问中国时,被中国队以3:0轻松打垮,其中一局比分居然是15:0(原15分制)。
1964年东京奥运会铜牌得主日本队访华,3局比赛更被中国男排打了个15:1/15:1/15:4,从而使国际排坛得出了“中日两队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之结论。
1970年代,在国际正规赛场上,中国男排的身影开始更多出现,在竞技体育备受冷落的“抓纲治国”时期,他们仍然获得1977年世界杯排球赛第5名。
1981年——25年前的今天,中国男排赴日本参加第4届世界杯赛,当时队内已经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优秀球员,其中包括当届“最佳二传手”沈福麟,“空中飞人”汪嘉伟、主攻手“小巨人”李建新、“跳发球第一人”徐真以及邸安和、王铁山、侯捷、侯小菲、陈刚、郭明、曹平、胡晋等,是赛前公认的夺冠热门球队。可惜,头号主力汪嘉伟在首战古巴队(当届亚军)的比赛中受伤下场,导致中国队2:3失利。此后,由于阵容不整,又惜败于当届冠军苏联队、当届第4名波兰队,甚至意外地输给了连续十几场的手下败将巴西队(当届的第3名),尽管先后又战胜日本队、意大利队、突尼斯队,最终还是仅获得第5名,未能完成历史性的突破。赛后,鉴于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而男排表现令人大失所望,主教练戴廷斌、队长胡晋都遭到严厉批评并被勒令检讨。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男排逐渐进入了沉沉睡梦。
次年的世界锦标赛上,中国男排首先轻松战胜瑞士队、法国队、埃及队,后来却又出人意料地以2:3负于日本队,最终仅获得第7名。一代功勋教练戴廷斌引咎辞职,从而宣告中国男排长久告别了难忘的黄金时代。
25年前,中国男排虽然只获得世界杯第5名,却是世界排坛任何强队都不敢怠慢——甚至惧怕——的一支队伍。前苏联队队长扎伊采夫、巴西队队长拉依兹曼等排坛宿将都曾表示,那支中国男排的实力确居世界前三甲,未能夺冠纯属偶然,如果当时中国官方采用大力支持和不断鼓励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严厉批评和无情问责,戴廷斌会使中国男排一直强盛下去。
由此可见,在中国男子大球项目中,男子排球是最早具备称雄世界之实力的,退一万步讲,25年前的他们即便发挥失常,也仍旧处于世界排球的尖端。
独创多套绝杀技法/经典战术彪炳青史
1950年代,以苏联、波兰为代表的力量型打法和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代表的技巧性打法垄断世界排坛,2号位、4号位的“高举高打”成为东欧球队独步世界的致命武器。中国男排针对自身力量差、弹跳弱、身材低的不足,果断放弃了苏联教练所热衷的“苏式攻略”,潜心创造出一整套适合本国球员的快攻战术,并在1956年第3届世界锦标赛上进行了技惊四座的初次展示,被国际排球界誉为“快板球”、“东方快球”、“杂技般的快球”。
1960年代初期,在“快板球”的基础上,中国男排历史性地创造了“平拉开”战术,二传手传出的球沿着与网口“类平行”的轨迹高速飞行,主攻手则在空中进行截击式扣杀,自二传手出球到攻球手扣杀,时间仅为0.9~1.1秒。该战术一经运用,杀伤力极强,往往对手尚未做好起跳拦防的准备,球已经在其场地上落地反弹了。
紧随其后,中国男排又先后创造出“近体快”、“背溜”、“加塞”、“拉3”、“拉4”、“梯次”、“交叉”、“双快一游动”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绝妙战术。1973年,中国男排在“短平快”的基础上,创新了“空中飘动”技术,功勋名帅戴廷斌进一步指导著名运动员汪嘉伟凭借优异的弹跳力和高超的技巧,又把“空中飘动”技术发展成“前飞”和“背飞”。这两种快攻新式“武器”使汪嘉伟迅速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超级球星,同时也轰动了1977年东京世界杯赛,世界各国叹为观止,纷纷效仿,国际排坛终于进入了“力量+速度”的战术流派大融合时期,世界排球运动在中国男排的推动下开辟了新的纪元。直到21世纪的今天,“平拉开”战术依然是排坛列强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而由其衍生的“短平快”(即短线平拉开)、“前飞”和“背飞”,则又是所有3号位副攻手赖以生存的必备技能。
发球技术独树一帜 / 引领风骚舍我其谁
早在1957年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中国球员即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分析,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攻成功率显著提高。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勾手发球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大力勾手技术方兴未艾之际,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采用大力勾手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
总之,大力勾手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不平衡”现象。
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勾手和上手发球逐渐失去了威力,1980年前后,中国球员徐真在戴廷斌教练的指导下开始实践“排球技术史上一次伟大创举”——跳发球。这种发球采用“双足起跳、高点鞭打”技法,重力大、线路短、弧度低、速度快,虽然有着失误率高的缺憾,然而一旦入区即杀伤巨大,不是直接得分就是造成一传脱靶。在1981年世界杯赛中国队与世界冠军苏联队的鏖战中,面对徐真的跳发球,苏联队员往往在球已经重重砸在场地上后还毫无反应动作。徐真,作为“世界跳发第一人”,他的名字已被载入排球运动的辉煌史册,而跳发球技术在25年后的当今大赛中,还是各国球队视若生命的无价之宝。
“万里长城”高不可越 / “盖帽”拦网享誉四方
1964年,中国排协获悉国际排联将在1965年修改拦网规则,国家体委球类司就决定在全国排球联赛中执行新规则。于是,一场钻研拦网新技术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什么“盖帽式”、“屋檐式”、“弹钢琴式”等过网拦球技术出现在中国各级排球队之中。中国男排还把拦网的手法和变化总结为“捂”、“变”、“包”、“打”、“拍”、“直”、“放”、“幌”、“分”、“合”十字要诀,并在训练中加以强化。
1965年7月,中国男排参加了在苏联里加举行的国际排球赛,在比赛中,中国男排的直臂屈腕盖帽拦网已经初露锋芒,最终斩获大赛第三名。
同年11月,日本排球队访问中国。当时的日本男排是奥运会铜牌得主,身高情况亦与中国相仿,但由于中国队拦网技术占绝对优势,赛场战事彻底一边倒,中国队奇迹般拦死对方77次,令排球界人士大惊失色,日本队更是慨叹中国队的拦网是“可怕的拦网——万里长城”。
多年以后,日本教练松平康隆先生一直难以忘怀中国男排的拦网绝技,他坚持认为:“1966年是中国男排的高水平时代”。事实上,中国男排真正最高水平还是出现在1981年,这是国际排球界公认的。仅以拦网为例,现任八一队主教练的陈刚就是那一届中国男排的优秀拦网手,2米02的身高、令人吃惊的灵活性、迅捷的反应和爆发力使他的双臂成为各国对手的“鬼门关”,在战胜意大利队的一战中,对手面对他居然彻底丧失了扣杀的自信,通常是以软绵绵的吊球把进攻权交还给中国队。在那个年代,陈刚是无可争议的“亚洲最佳拦网手”。
还有一部分我放在“回忆历史,展望未来”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