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020|回复: 1

 异星风光和宇宙奇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2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异星风光和宇宙奇观


一般来说,人们看科幻,就是看作者想象出的奇迹。而科幻奇迹的尺度越巨大,离我们常识越远,往往就越能赢得读者的赞叹。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再没有比宇宙空间更好的奇迹舞台了。太空中那五花八门的一颗颗星球,自然是宇宙奇观的聚集地。而在星球之间的广漠空际,也会有许多奇观发生。这都是本篇介绍的对象。


在创作本文之前,我曾经有一点犹豫:是摘取科幻小说中那些严格符合天文学知识的奇观呢?还是介绍那些突破现有科学知识,“胆大包天”的幻想呢?比如,凡尔纳在《环月旅行》中,让他的三位英雄人物成为“月理学导游”,大段大段地描写和当时天文学知识一般无二的月面景色,以至令人生厌。而威尔斯却毫无顾忌地描写了一个生活着月球人的奇异世界。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把重点放在后者上,这样,这几页内容就不会变成天文学科普专栏啦!


威尔斯的代表作《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创作于1901年。那时候不仅已经有很发达的月球科学知识,更有凡尔纳的《环月旅行》创作于前。威尔斯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拿出点新鲜货。于是他大胆地幻想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月球世界。那个月球表面有空气存在,只不过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由于零下一百多度的奇寒,空气凝结成固体。随着太阳的缓慢下落,空中雪花纷纷。而太阳升起时则一片蒸汽缭绕。


有空气就有生命。威尔斯的月球上生长着巨大的蘑菇,形成一片片蘑菇林。地球人走在里面象是小甲虫。它们从日出到夜晚降临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过大家要记得,月球一日相当于地球半月。除了不动弹的蘑菇,月面上还有鲸鱼般大小的巨兽缓缓地爬动着,它们体长七十多米,肚围就有二十米。当然,还有智慧的月球人。他们是一种蚁类生物,除了没发明航天外,其它科技水平都超过地球人。他们把月球内部钻成空洞。月面上的环形山便是他们挖出的土石!因为月球的重力远小于地球,月球生物的质地都很疏松。地球探险家一拳可以打穿月球人的身体!


到了晚年,一向保守的凡尔纳也把幻想的胆量放开了,创作出名篇《流星追逐记》。某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经光谱分析测定竟然是由纯金构成,总重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吨!当然,真实的宇宙中没有这样的小行星。科学怪人泽费兰·西达尔发明了引力波装置,悄悄地,慢慢地吸引它飞向地球。而蒙在鼓里的人类受惊不少。因为这么大一块金子落到地面,并不就等于带来了财富,而只会使人们手里的黄金贬值!金融家们根据它的运行轨道从事投机,买空卖空。结果,这颗名副其实的“金星”掉进了格陵兰岛附近的大海里,算是结束了一场财富闹剧。


  地球向周围的空间释放强大的引力波。月球引力虽然稍逊,但毕竟也有足够的分量,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势力范围。所以,登月宇航员们向上离开地球,最后向下降到月面。那么,有没有两个引力场恰恰抵消的地方呢?有的,那就是拉格朗日点,一个宇宙奇点。王晋康的长篇科幻《拉格朗日墓场》就以这个宇宙奇点为背景展开。在距地球和月球各38万公里、与地月成等边三角形的两处空间里,由于受到地球和月亮引力的双重约束,此处的小天体处于稳态平衡,它们只会绕着这个点震荡而不会飞离。(《拉格朗日墓场》115页王晋康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来,这两个点都是虚空,但人类给它们派了用场——倾倒核废料!因为任何物体扔到这里,就不再飞走。屏幕上已经能看到巨大的核废料山,是一个不大规则的巨大的立方体,在黑暗中身躯波动着。同上,168页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热门宇航目标。十九世纪末,人们以为火星上有运河,所以也有智慧生命,也会有更多的传奇。美国早期科幻作家伯勒斯等人,干脆便是描写火星世界的专家。在他的代表作《火星公主》里,火星是类似美国西部的世界,上演着英雄美女的太空传奇。中国作家老舍在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猫城记》,是拥有世界影响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背景就是火星。上面生活着猫脸人身的智慧生物。到了布雷德伯里手中,火星成为文明毁灭的地球人再生之地。那里存在着时空隧道。人类可以和几十年前毁灭的火星人对面相见,但彼此无法接触对方,更无法影响对方。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体积和地球仿佛。科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它。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的《跃入虚空》,就把故事背景放在金星。一群逃避地球上革命的资本家无处可去,乘坐飞船来到金星避难。那里有几百度的高温,浓厚的云层。逃难者最终无法忍受而返航。


太空中的许多奇景绝非人类肉眼能够目睹,而只能借助观测仪器。因为许多地方的物理环境可以轻易催垮脆弱的人体。比如说木星,它的大气厚达几千英里,其底部压力比地球深海底部的压力还大。这个大气层由氨、氢等成份组成,唯独没有人类最需要的氧。酸雨在大气中不停地下。总之,木星的真实表面和神话中的地狱有一拼。但是,美国科幻作家西马克在短篇《有去无回》中,却让人类宇航员“赤身”进入这个地狱。原来,宇航局为了把人派进去,专门研究了“转换器”。他们从木星大气里发现了一种气体状原始生物——“跳跑人”,转换器的作用就是把人变成类似跳跑人那样的结构。在主人公艾伦之前,已经有四个宇航员被转换后派入木星大气,结果都有去无回,读者会以为他们已经在奇险中罹难。所以,再派艾伦去寻找他们完全是一种悲壮行为。结果小说后半部分为之一转:身体完全变形后的艾伦完全感受不到木星大气的“恶劣”,空气很美,瀑布很美,雨声很美……原来,“跳跑人”是木星环境的产物,如果人类的身体和它们一样的话,木星对他便象花园一样舒适。前面的宇航员都是乐不思蜀才有去无回的。


因为形象壮丽诡秘,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彗星自古以来就受各文明古国的重视,并且赋予其不祥的含义。那么,当人类登临彗星表面,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江苏作者杨道永在《与烈日擦肩而过》中,就让几个遇难的宇航员借彗星的运动脱离险境。那是一颗“掠日彗星”,当它飞临太阳时,最近处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就象置身于锅炉内部一样。只是因为它速度极快,几个小时就能飞过太阳,才能保证不粉身碎骨。当宇航员们降临彗星表面后,最奇特的场面莫过于白昼来临,冰雪蒸发。四面八方到处都开始冒出雾气,这些雾气是那些低溶点、易挥发的物质汽化而成的。此时,厚厚的冰层还没有开始溶化。由于彗核表面没有空气,只有水蒸汽稍微阻挡一下阳光,所以太阳的威力很快达到顶点。三个人只觉得大地一震,数百米处就象挨了一颗炮弹那样,炸起一片冰花。接着又是一处,再一处,登陆艇周围仿佛遭到了排炮齐射。只不过,爆出的冰花不再落下来,反而直向天空冲去。


那里的日出和地球上也完全不同:彩虹越升越高,越来越长,最后,象被一把无形巨剪断然裁开一样,它整个跳离了地平线,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七彩光环,就象地球上的日晕一样。但是在这个七彩光环的中央却看不到太阳,只有一片亮的令人无法直视的光幕,白里泛青,占据大半个天际,令人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而几个宇航员随彗星进入日冕后,更在背对太阳的一面,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奇观。那是火狱般的太阳景观:天空忽然变得异常明亮,五颜六色变幻不定的光芒取代了单调的白光,视野里再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看到。在多彩多姿的光幕上,镶嵌着一些小黑点,那是离彗核不远的碎石块。


而当彗星终于越过太阳时,在巨大引力下结构受损,一分为二。在置身其上的宇宙员的眼里,那景象也堪称震憾心魄:只见面前的视野里出现了一道白幕,通天彻地,气势磅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雪,加上岩石碎块,在透明水蒸气的带动下,象帏幔一样把点点繁星和彗核的另一半一起遮挡了起来。这道白幕又象是一把利刃,一点点切割着裂缝的边缘。


彗核分裂后,彗核深处的大量冰雪立刻被穿射进去的炽烈阳光融化成蒸气,自裂缝处向着背朝太阳的一方喷涌而出。


到如今,太阳系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的视野之外。属遍这个星系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本身了。炼狱般的太阳不仅不欢迎人类,甚至连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被送进去。但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便描写了一艘结构复杂的太空船被派往太阳,从中取走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不过,似乎地面上的光谱分析已经足够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科幻作家们为太阳之旅设定了许多新目标。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中,让主人公鲁冰驾驶飞船飞向太阳,是为了毁灭世界上剩余的核弹。当然,这个过程没有《超人》来得干脆。在这个系列科幻片的第四集里,超人把全世界的核弹束在一起,象掷链球一样掷进了太阳!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神秘所在吸引着科幻作家的注意,那就是若隐若现的“第十大行星”。要知道,第九大行星被人类发现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而冥王星的轨道摄动异常,一直令人渴望第十大行星的出现。中国科幻作家周宇坤就在小说《会合第十行星》中把它当成了目标。绿杨也在长篇小说《双子星》中,让他的太空英雄们来到第十大行星的身边。他这样描绘这颗半径485千米的未知星球:星岛实际上和月球很相似,是一块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的巨大岩石,地表上沟壑纵横、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十分冷漠荒凉。《双子星号历险记》87页,绿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个行星太小,所以保存不住大气。


在同一部作品里,绿杨还描写了一处宇宙奇观。那个地方叫MW24空间,在太阳系外不远处。正好是银河系、大、小麦哲伦星云构成的三角形中心,于是多方引力平衡,宇宙中光线射到了这里便绕过去,形成没有任何引力和光线的封闭空间:大屏幕上,麦哲伦云和围绕在它周围的星座慢慢旋转起来,恒星像慢镜头的爆炸一样向四周散开,麦哲伦云和仙女座诸星像被浓雾淹没,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屏幕只剩下一片空白。失去了脉冲星,十字坐标线自动分开退回到零位,静静地,再也纹丝不动。同上,64页。


让我们冲出太阳系吧,更远的深空早就在科幻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了。数百年前,天文学家以为地球绕日轨道是圆形,由于金星的轨道摄动,他们设想在和地球完全对称的太阳的那一面,有一颗“对柘星”。它的质量、大小,甚至表面特点都和地球一模一样,成为地球的镜子。当然,今天的天文学已经否定了对柘星的存在,不过科幻作家却可以在自己笔下描写“地球的镜像”。只是它们存在于更远的太空。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便创作了以《地球的镜像》为题目的科幻小说。宇宙中有一个乌伊齐德星,直译就是地球镜像。因为那上面大气是黄色的,草是品红色的,湖水是明黄色,树叶是玫瑰红……一切都是地球同类物体颜色的补色。以至于在那里拍光学照片,彩色底片和地球上的照片看上去一样。乌伊齐德星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但人类宇航员到了那里时,只看到一些废弃的建筑。在一个废墟里,他们发现了许多录像,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镜头,甚至包括几个宇航员亲人早年的生活画面。原来,乌伊齐德人恐惧地球人的暴力倾向,看到他们光临竟然逃离故乡。


无独有偶,丹麦作家斯文·奥厄·马森在《摩涅莫辛涅之子》中,也描写了地球的镜像天体。摩涅莫辛涅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以它命名的星球离地球1025光年,地球上的光信号漂散到那里,不出出于什么原理,都被加强并送回。于是,科学家就可以监测到2050年前的历史实况。全人类都把观看历史图像当成了时尚。


  波兰科幻作家列姆创作的《苏拉利斯之海》,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宇宙奇观。苏拉利斯星球上的大海象生命一样拥有感觉,影响着那个星球上的一切,甚至可以影响它的轨道。而当人类宇航员在苏拉利斯星球降落后,这个海能够根据宇航员的思维,复制出他头脑里想的东西,甚至活人。而那个活人和真实的人完全一样!


  科幻迷没有不知道阿西莫夫大名的。他在二十岁时,创作了一个著名的短篇《日暮》。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有六颗恒星的多星系统。其中有一个行星上生活着智慧人类。他们生活的行星不管怎么转,总会有至少一颗太阳照耀大地,于是他们从未见到过黑夜。不过,每两千年,由于多星系统的复杂轨道,会有一次日全食令黑夜光临大地。而从未见到过黑暗的人类都会疯掉,或者自杀,于是毁灭自己的文明。黑暗过去后,恢复原始状态的人类又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开始文明的发育,但没等到有人理解这个秘密,黑夜会又一次降临。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小说描写了某次黑夜降临之时,一群学者终于发现了本星球文明反复毁灭之谜。他们竭力挽救,但终归于失败。他们又想把日全食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下一个文明周期里的人得知真想,但命运仍然不给他们机会。


  喜欢电玩的朋友,应该知道《沙丘》的大名。这个电子游戏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巨著改编的。作者赫伯物曾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海岸科研站从事控制流沙的实验。日久产生灵感,创作了这部宏篇巨制。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阿拉基行星。这里满是沙漠,水源奇缺,生活着类似阿拉伯人的弗里人。不过,这种沙子却能提练出奇异的香料,人类使用它可以延年益寿、产生预测未来、声波碎物之类的特异功能,于是便成为行销银河帝国的产品。在沙漠里还生活着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象一堵堵墙一样缓缓蠕动,成为黄沙中一道奇特的风景。


美国作家哈里·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星球——美斯克林星球。这颗行星质量是木星的六倍,巨大无比。它高速自转,结果成了扁扁的椭圆形,两极的重力是赤道的上百倍。星球上生活着类似于蜈蚣的智慧人类。地球人派出宇航飞船,坠毁在极地高重力区。他们只好由蜈蚣人带领从赤道附近的低重力区出发去寻找飞船。随着重力由低到高,星球表面的景观逐渐变化。不过,这样的星球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因为在星云形成星球的过程中,引力作用使它们不可能变成这样的椭圆体。


塑造太空中的奇异星球世界,是科幻作家的一种特殊抱负。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作的最出色的小说,莫过于柳文扬的《解咒人》。他在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公转周期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十万年。这样,它就象我们的月球那样,几乎一直以一面朝着恒星。永不停息的大风把白昼一面的热量带到黑夜一面,使得这颗行星表面无论何处都还可以有生命存在。自然,也演化出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命。于是,那个世界上的人类便以为,他们的世界永远有一面对着太阳,有一面背着太阳。


  对着太阳这一面没有大陆,只是在大洋中有一些孤岛,上面生活着白昼人,他们拥有相当于地球上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天文学!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太阳,看不到一颗星星,于是以为宇宙里只有一颗炽热的太阳。而且,他们几乎没有石油、煤炭一类的能量。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生活着黑夜人。他们永远见不到光明,其文明程度只相当于中世纪水平。但是,他们生活在大陆上,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可以和白昼人交换。不过,这两种人类彼此蔑视,把对方当成非人看待,从不直接交往,一切贸易均由生活在他们中间黎明地带的“黎明人”完成。其实,这三种人都是一个种类,只不过在千万年前分散到行星各处,而且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历史。终于有一年,来自地球的宇航员方婷降落到这颗行星上,成为两大族群消除隔膜的“解咒人”。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描写的超新星爆发场面,堪称科幻文学中少有的宇宙奇观。那颗超新星离太阳系只有八光年。由于中间隔着一层暗星云,天文学家从未发现它。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当它爆发后,巨大的光流经过八年到达太阳系,仍然威力无比。它进入太阳系后,蒸发了冥王星上的固态氮。摧毁了太空中所有宇航飞船。它在晚上二十点十八分到达地球,刚刚入夜的天空重新变成了白昼。不过,那却是一种黑兰色的天空。死星的亮度几秒钟后就达到最大。在几个时区外的大洋上,太阳刚刚升起,超新星也随着升起,由于太阳的亮度不及超新星,看上去竟然是黑红色的,令船上的旅客受惊疯狂。超新星的巨大辐射线撕开地球的范艾伦带保护层,大气里不停地发生闪电。


一个小时二十五分钟后,死星熄灭了。星星重新出现。然而,大地的景色完全变了。在黑色的夜空下,外面的一切:树木、房屋、地面……全都发出蓝绿色的荧光,仿佛大地和它上面的一切都变成了半透明的玉石。而大地深处有一个月亮似的光源照上来,把其光亮浸透于玉石之中。夜空中悬浮着发着绿光的云朵,被死星惊动的鸟群像一群发着绿光的精灵从空中飞快地掠过。最让孩子们震惊的是,他们自己也发出荧光,在黑暗中看去如负片上的图像,像一群幽灵。《超新星纪元》,17页,刘慈欣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太空博大无比。那么,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离地球最远的宇宙奇观是什么呢?在短篇科幻小说《鸡尾酒》中,绿杨让他的太空英雄们航行到了宇宙的边缘。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到了天涯海角,只是发现那里不再有星体。接着,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倒退回来,甚至死人也重新活转回来。因为他们不能再前进,只有从宇宙边缘倒退回来,而一同倒退回来的还有时间本身!


  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发生过无数宏伟的事件。其中最壮丽的一幕,莫过于宇宙大爆炸了。天文学家认为那一幕发生于一百五十亿年前。不过,绿杨在《失落的影子》里,却让鲁文基等天文学家再次看到了这一幕。因为宇宙大爆炸时的影像形成光子,在太空中流散。而鲁文基等人研制出仪器,能够捕捉到它们。半晌,荧屏上突然出现一个很小的亮点,亮度渐渐增高,然后光点慢慢扩大,光点体积愈来愈大,愈来愈亮,猛然炸开,屏幕上一片耀眼的雪白!……三人人悚然地凝视着这场150亿年前发生的无比雄伟,无比壮丽的大自然的演出。尽管它毫无声息,但是原始火球的猛烈翻滚和膨胀,使人似乎听到那隆隆震耳的巨响。《失落的影子》《科幻世界》1997年二月号9页。


  还有没有更怪异的宇宙奇观?有的。何宏伟在《光恋》中,描绘了正宇宙和反宇宙的交结点。我们生活在正物质组成的宇宙里,相邻的还有一个反物质构成的宇宙。正反物质一旦相遇就会立即湮灭,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和这种能量相比仅仅是个零头。所以,上帝在正反宇宙之间建立了一道幕墙,它拥有无限大的磁场和无限大的内能,保证两个世界不会相遇。但彼此间却有光线往来,互相可以看到。科学家从未发现这个“背景磁墙”,但主人公邓峰却在一次超光速实验中,被很偶然地发送到这里,并且再不能回转。在这道白雾迷曼的磁墙那边,生活着一位少女。和人类少女完全一样。但她却是由反物质组成的!于是,两人对面相见但不能相遇。科学家们知道邓峰的经历,但却无力救他回来。邓峰和对面的反物质少女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小说结尾处,地球上的人们突然发现这个方位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扩散到十光年外。他们推测,那是因为邓峰和反物质少女抑制不住内心的思恋,试图冲破两个宇宙间的鸿沟……


  哈哈,寂寞的宇宙并不拒绝浪漫哟。


发表于《幻想》2003、1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8 2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异星风光和宇宙奇观


一般来说,人们看科幻,就是看作者想象出的奇迹。而科幻奇迹的尺度越巨大,离我们常识越远,往往就越能赢得读者的赞叹。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再没有比宇宙空间更好的奇迹舞台了。太空中那五花八门的一颗颗星球,自然是宇宙奇观的聚集地。而在星球之间的广漠空际,也会有许多奇观发生。这都是本篇介绍的对象。


在创作本文之前,我曾经有一点犹豫:是摘取科幻小说中那些严格符合天文学知识的奇观呢?还是介绍那些突破现有科学知识,“胆大包天”的幻想呢?比如,凡尔纳在《环月旅行》中,让他的三位英雄人物成为“月理学导游”,大段大段地描写和当时天文学知识一般无二的月面景色,以至令人生厌。而威尔斯却毫无顾忌地描写了一个生活着月球人的奇异世界。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把重点放在后者上,这样,这几页内容就不会变成天文学科普专栏啦!


威尔斯的代表作《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创作于1901年。那时候不仅已经有很发达的月球科学知识,更有凡尔纳的《环月旅行》创作于前。威尔斯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拿出点新鲜货。于是他大胆地幻想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月球世界。那个月球表面有空气存在,只不过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由于零下一百多度的奇寒,空气凝结成固体。随着太阳的缓慢下落,空中雪花纷纷。而太阳升起时则一片蒸汽缭绕。


有空气就有生命。威尔斯的月球上生长着巨大的蘑菇,形成一片片蘑菇林。地球人走在里面象是小甲虫。它们从日出到夜晚降临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过大家要记得,月球一日相当于地球半月。除了不动弹的蘑菇,月面上还有鲸鱼般大小的巨兽缓缓地爬动着,它们体长七十多米,肚围就有二十米。当然,还有智慧的月球人。他们是一种蚁类生物,除了没发明航天外,其它科技水平都超过地球人。他们把月球内部钻成空洞。月面上的环形山便是他们挖出的土石!因为月球的重力远小于地球,月球生物的质地都很疏松。地球探险家一拳可以打穿月球人的身体!


到了晚年,一向保守的凡尔纳也把幻想的胆量放开了,创作出名篇《流星追逐记》。某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经光谱分析测定竟然是由纯金构成,总重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吨!当然,真实的宇宙中没有这样的小行星。科学怪人泽费兰·西达尔发明了引力波装置,悄悄地,慢慢地吸引它飞向地球。而蒙在鼓里的人类受惊不少。因为这么大一块金子落到地面,并不就等于带来了财富,而只会使人们手里的黄金贬值!金融家们根据它的运行轨道从事投机,买空卖空。结果,这颗名副其实的“金星”掉进了格陵兰岛附近的大海里,算是结束了一场财富闹剧。


  地球向周围的空间释放强大的引力波。月球引力虽然稍逊,但毕竟也有足够的分量,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势力范围。所以,登月宇航员们向上离开地球,最后向下降到月面。那么,有没有两个引力场恰恰抵消的地方呢?有的,那就是拉格朗日点,一个宇宙奇点。王晋康的长篇科幻《拉格朗日墓场》就以这个宇宙奇点为背景展开。在距地球和月球各38万公里、与地月成等边三角形的两处空间里,由于受到地球和月亮引力的双重约束,此处的小天体处于稳态平衡,它们只会绕着这个点震荡而不会飞离。(《拉格朗日墓场》115页王晋康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来,这两个点都是虚空,但人类给它们派了用场——倾倒核废料!因为任何物体扔到这里,就不再飞走。屏幕上已经能看到巨大的核废料山,是一个不大规则的巨大的立方体,在黑暗中身躯波动着。同上,168页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热门宇航目标。十九世纪末,人们以为火星上有运河,所以也有智慧生命,也会有更多的传奇。美国早期科幻作家伯勒斯等人,干脆便是描写火星世界的专家。在他的代表作《火星公主》里,火星是类似美国西部的世界,上演着英雄美女的太空传奇。中国作家老舍在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猫城记》,是拥有世界影响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背景就是火星。上面生活着猫脸人身的智慧生物。到了布雷德伯里手中,火星成为文明毁灭的地球人再生之地。那里存在着时空隧道。人类可以和几十年前毁灭的火星人对面相见,但彼此无法接触对方,更无法影响对方。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体积和地球仿佛。科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它。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的《跃入虚空》,就把故事背景放在金星。一群逃避地球上革命的资本家无处可去,乘坐飞船来到金星避难。那里有几百度的高温,浓厚的云层。逃难者最终无法忍受而返航。


太空中的许多奇景绝非人类肉眼能够目睹,而只能借助观测仪器。因为许多地方的物理环境可以轻易催垮脆弱的人体。比如说木星,它的大气厚达几千英里,其底部压力比地球深海底部的压力还大。这个大气层由氨、氢等成份组成,唯独没有人类最需要的氧。酸雨在大气中不停地下。总之,木星的真实表面和神话中的地狱有一拼。但是,美国科幻作家西马克在短篇《有去无回》中,却让人类宇航员“赤身”进入这个地狱。原来,宇航局为了把人派进去,专门研究了“转换器”。他们从木星大气里发现了一种气体状原始生物——“跳跑人”,转换器的作用就是把人变成类似跳跑人那样的结构。在主人公艾伦之前,已经有四个宇航员被转换后派入木星大气,结果都有去无回,读者会以为他们已经在奇险中罹难。所以,再派艾伦去寻找他们完全是一种悲壮行为。结果小说后半部分为之一转:身体完全变形后的艾伦完全感受不到木星大气的“恶劣”,空气很美,瀑布很美,雨声很美……原来,“跳跑人”是木星环境的产物,如果人类的身体和它们一样的话,木星对他便象花园一样舒适。前面的宇航员都是乐不思蜀才有去无回的。


因为形象壮丽诡秘,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彗星自古以来就受各文明古国的重视,并且赋予其不祥的含义。那么,当人类登临彗星表面,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江苏作者杨道永在《与烈日擦肩而过》中,就让几个遇难的宇航员借彗星的运动脱离险境。那是一颗“掠日彗星”,当它飞临太阳时,最近处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就象置身于锅炉内部一样。只是因为它速度极快,几个小时就能飞过太阳,才能保证不粉身碎骨。当宇航员们降临彗星表面后,最奇特的场面莫过于白昼来临,冰雪蒸发。四面八方到处都开始冒出雾气,这些雾气是那些低溶点、易挥发的物质汽化而成的。此时,厚厚的冰层还没有开始溶化。由于彗核表面没有空气,只有水蒸汽稍微阻挡一下阳光,所以太阳的威力很快达到顶点。三个人只觉得大地一震,数百米处就象挨了一颗炮弹那样,炸起一片冰花。接着又是一处,再一处,登陆艇周围仿佛遭到了排炮齐射。只不过,爆出的冰花不再落下来,反而直向天空冲去。


那里的日出和地球上也完全不同:彩虹越升越高,越来越长,最后,象被一把无形巨剪断然裁开一样,它整个跳离了地平线,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七彩光环,就象地球上的日晕一样。但是在这个七彩光环的中央却看不到太阳,只有一片亮的令人无法直视的光幕,白里泛青,占据大半个天际,令人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而几个宇航员随彗星进入日冕后,更在背对太阳的一面,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奇观。那是火狱般的太阳景观:天空忽然变得异常明亮,五颜六色变幻不定的光芒取代了单调的白光,视野里再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看到。在多彩多姿的光幕上,镶嵌着一些小黑点,那是离彗核不远的碎石块。


而当彗星终于越过太阳时,在巨大引力下结构受损,一分为二。在置身其上的宇宙员的眼里,那景象也堪称震憾心魄:只见面前的视野里出现了一道白幕,通天彻地,气势磅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雪,加上岩石碎块,在透明水蒸气的带动下,象帏幔一样把点点繁星和彗核的另一半一起遮挡了起来。这道白幕又象是一把利刃,一点点切割着裂缝的边缘。


彗核分裂后,彗核深处的大量冰雪立刻被穿射进去的炽烈阳光融化成蒸气,自裂缝处向着背朝太阳的一方喷涌而出。


到如今,太阳系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的视野之外。属遍这个星系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本身了。炼狱般的太阳不仅不欢迎人类,甚至连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被送进去。但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便描写了一艘结构复杂的太空船被派往太阳,从中取走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不过,似乎地面上的光谱分析已经足够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科幻作家们为太阳之旅设定了许多新目标。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中,让主人公鲁冰驾驶飞船飞向太阳,是为了毁灭世界上剩余的核弹。当然,这个过程没有《超人》来得干脆。在这个系列科幻片的第四集里,超人把全世界的核弹束在一起,象掷链球一样掷进了太阳!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神秘所在吸引着科幻作家的注意,那就是若隐若现的“第十大行星”。要知道,第九大行星被人类发现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而冥王星的轨道摄动异常,一直令人渴望第十大行星的出现。中国科幻作家周宇坤就在小说《会合第十行星》中把它当成了目标。绿杨也在长篇小说《双子星》中,让他的太空英雄们来到第十大行星的身边。他这样描绘这颗半径485千米的未知星球:星岛实际上和月球很相似,是一块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的巨大岩石,地表上沟壑纵横、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十分冷漠荒凉。《双子星号历险记》87页,绿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个行星太小,所以保存不住大气。


在同一部作品里,绿杨还描写了一处宇宙奇观。那个地方叫MW24空间,在太阳系外不远处。正好是银河系、大、小麦哲伦星云构成的三角形中心,于是多方引力平衡,宇宙中光线射到了这里便绕过去,形成没有任何引力和光线的封闭空间:大屏幕上,麦哲伦云和围绕在它周围的星座慢慢旋转起来,恒星像慢镜头的爆炸一样向四周散开,麦哲伦云和仙女座诸星像被浓雾淹没,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屏幕只剩下一片空白。失去了脉冲星,十字坐标线自动分开退回到零位,静静地,再也纹丝不动。同上,64页。


让我们冲出太阳系吧,更远的深空早就在科幻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了。数百年前,天文学家以为地球绕日轨道是圆形,由于金星的轨道摄动,他们设想在和地球完全对称的太阳的那一面,有一颗“对柘星”。它的质量、大小,甚至表面特点都和地球一模一样,成为地球的镜子。当然,今天的天文学已经否定了对柘星的存在,不过科幻作家却可以在自己笔下描写“地球的镜像”。只是它们存在于更远的太空。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便创作了以《地球的镜像》为题目的科幻小说。宇宙中有一个乌伊齐德星,直译就是地球镜像。因为那上面大气是黄色的,草是品红色的,湖水是明黄色,树叶是玫瑰红……一切都是地球同类物体颜色的补色。以至于在那里拍光学照片,彩色底片和地球上的照片看上去一样。乌伊齐德星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但人类宇航员到了那里时,只看到一些废弃的建筑。在一个废墟里,他们发现了许多录像,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镜头,甚至包括几个宇航员亲人早年的生活画面。原来,乌伊齐德人恐惧地球人的暴力倾向,看到他们光临竟然逃离故乡。


无独有偶,丹麦作家斯文·奥厄·马森在《摩涅莫辛涅之子》中,也描写了地球的镜像天体。摩涅莫辛涅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以它命名的星球离地球1025光年,地球上的光信号漂散到那里,不出出于什么原理,都被加强并送回。于是,科学家就可以监测到2050年前的历史实况。全人类都把观看历史图像当成了时尚。


  波兰科幻作家列姆创作的《苏拉利斯之海》,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宇宙奇观。苏拉利斯星球上的大海象生命一样拥有感觉,影响着那个星球上的一切,甚至可以影响它的轨道。而当人类宇航员在苏拉利斯星球降落后,这个海能够根据宇航员的思维,复制出他头脑里想的东西,甚至活人。而那个活人和真实的人完全一样!


  科幻迷没有不知道阿西莫夫大名的。他在二十岁时,创作了一个著名的短篇《日暮》。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有六颗恒星的多星系统。其中有一个行星上生活着智慧人类。他们生活的行星不管怎么转,总会有至少一颗太阳照耀大地,于是他们从未见到过黑夜。不过,每两千年,由于多星系统的复杂轨道,会有一次日全食令黑夜光临大地。而从未见到过黑暗的人类都会疯掉,或者自杀,于是毁灭自己的文明。黑暗过去后,恢复原始状态的人类又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开始文明的发育,但没等到有人理解这个秘密,黑夜会又一次降临。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小说描写了某次黑夜降临之时,一群学者终于发现了本星球文明反复毁灭之谜。他们竭力挽救,但终归于失败。他们又想把日全食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下一个文明周期里的人得知真想,但命运仍然不给他们机会。


  喜欢电玩的朋友,应该知道《沙丘》的大名。这个电子游戏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巨著改编的。作者赫伯物曾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海岸科研站从事控制流沙的实验。日久产生灵感,创作了这部宏篇巨制。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阿拉基行星。这里满是沙漠,水源奇缺,生活着类似阿拉伯人的弗里人。不过,这种沙子却能提练出奇异的香料,人类使用它可以延年益寿、产生预测未来、声波碎物之类的特异功能,于是便成为行销银河帝国的产品。在沙漠里还生活着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象一堵堵墙一样缓缓蠕动,成为黄沙中一道奇特的风景。


美国作家哈里·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星球——美斯克林星球。这颗行星质量是木星的六倍,巨大无比。它高速自转,结果成了扁扁的椭圆形,两极的重力是赤道的上百倍。星球上生活着类似于蜈蚣的智慧人类。地球人派出宇航飞船,坠毁在极地高重力区。他们只好由蜈蚣人带领从赤道附近的低重力区出发去寻找飞船。随着重力由低到高,星球表面的景观逐渐变化。不过,这样的星球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因为在星云形成星球的过程中,引力作用使它们不可能变成这样的椭圆体。


塑造太空中的奇异星球世界,是科幻作家的一种特殊抱负。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作的最出色的小说,莫过于柳文扬的《解咒人》。他在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公转周期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十万年。这样,它就象我们的月球那样,几乎一直以一面朝着恒星。永不停息的大风把白昼一面的热量带到黑夜一面,使得这颗行星表面无论何处都还可以有生命存在。自然,也演化出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命。于是,那个世界上的人类便以为,他们的世界永远有一面对着太阳,有一面背着太阳。


  对着太阳这一面没有大陆,只是在大洋中有一些孤岛,上面生活着白昼人,他们拥有相当于地球上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天文学!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太阳,看不到一颗星星,于是以为宇宙里只有一颗炽热的太阳。而且,他们几乎没有石油、煤炭一类的能量。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生活着黑夜人。他们永远见不到光明,其文明程度只相当于中世纪水平。但是,他们生活在大陆上,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可以和白昼人交换。不过,这两种人类彼此蔑视,把对方当成非人看待,从不直接交往,一切贸易均由生活在他们中间黎明地带的“黎明人”完成。其实,这三种人都是一个种类,只不过在千万年前分散到行星各处,而且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历史。终于有一年,来自地球的宇航员方婷降落到这颗行星上,成为两大族群消除隔膜的“解咒人”。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描写的超新星爆发场面,堪称科幻文学中少有的宇宙奇观。那颗超新星离太阳系只有八光年。由于中间隔着一层暗星云,天文学家从未发现它。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当它爆发后,巨大的光流经过八年到达太阳系,仍然威力无比。它进入太阳系后,蒸发了冥王星上的固态氮。摧毁了太空中所有宇航飞船。它在晚上二十点十八分到达地球,刚刚入夜的天空重新变成了白昼。不过,那却是一种黑兰色的天空。死星的亮度几秒钟后就达到最大。在几个时区外的大洋上,太阳刚刚升起,超新星也随着升起,由于太阳的亮度不及超新星,看上去竟然是黑红色的,令船上的旅客受惊疯狂。超新星的巨大辐射线撕开地球的范艾伦带保护层,大气里不停地发生闪电。


一个小时二十五分钟后,死星熄灭了。星星重新出现。然而,大地的景色完全变了。在黑色的夜空下,外面的一切:树木、房屋、地面……全都发出蓝绿色的荧光,仿佛大地和它上面的一切都变成了半透明的玉石。而大地深处有一个月亮似的光源照上来,把其光亮浸透于玉石之中。夜空中悬浮着发着绿光的云朵,被死星惊动的鸟群像一群发着绿光的精灵从空中飞快地掠过。最让孩子们震惊的是,他们自己也发出荧光,在黑暗中看去如负片上的图像,像一群幽灵。《超新星纪元》,17页,刘慈欣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太空博大无比。那么,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离地球最远的宇宙奇观是什么呢?在短篇科幻小说《鸡尾酒》中,绿杨让他的太空英雄们航行到了宇宙的边缘。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到了天涯海角,只是发现那里不再有星体。接着,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倒退回来,甚至死人也重新活转回来。因为他们不能再前进,只有从宇宙边缘倒退回来,而一同倒退回来的还有时间本身!


  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发生过无数宏伟的事件。其中最壮丽的一幕,莫过于宇宙大爆炸了。天文学家认为那一幕发生于一百五十亿年前。不过,绿杨在《失落的影子》里,却让鲁文基等天文学家再次看到了这一幕。因为宇宙大爆炸时的影像形成光子,在太空中流散。而鲁文基等人研制出仪器,能够捕捉到它们。半晌,荧屏上突然出现一个很小的亮点,亮度渐渐增高,然后光点慢慢扩大,光点体积愈来愈大,愈来愈亮,猛然炸开,屏幕上一片耀眼的雪白!……三人人悚然地凝视着这场150亿年前发生的无比雄伟,无比壮丽的大自然的演出。尽管它毫无声息,但是原始火球的猛烈翻滚和膨胀,使人似乎听到那隆隆震耳的巨响。《失落的影子》《科幻世界》1997年二月号9页。


  还有没有更怪异的宇宙奇观?有的。何宏伟在《光恋》中,描绘了正宇宙和反宇宙的交结点。我们生活在正物质组成的宇宙里,相邻的还有一个反物质构成的宇宙。正反物质一旦相遇就会立即湮灭,氢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和这种能量相比仅仅是个零头。所以,上帝在正反宇宙之间建立了一道幕墙,它拥有无限大的磁场和无限大的内能,保证两个世界不会相遇。但彼此间却有光线往来,互相可以看到。科学家从未发现这个“背景磁墙”,但主人公邓峰却在一次超光速实验中,被很偶然地发送到这里,并且再不能回转。在这道白雾迷曼的磁墙那边,生活着一位少女。和人类少女完全一样。但她却是由反物质组成的!于是,两人对面相见但不能相遇。科学家们知道邓峰的经历,但却无力救他回来。邓峰和对面的反物质少女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小说结尾处,地球上的人们突然发现这个方位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扩散到十光年外。他们推测,那是因为邓峰和反物质少女抑制不住内心的思恋,试图冲破两个宇宙间的鸿沟……


  哈哈,寂寞的宇宙并不拒绝浪漫哟。


发表于《幻想》2003、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8 00:43 , Processed in 0.1767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