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07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6-2-25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0 1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光 于 2009-4-30 00:05 编辑
大概是逐渐远离了拆迁区域,行人与我都平静了不少。
这个挂着起名的小屋可能历史很容易就超过百年
胡同里的活动,如斗鸡、斗狗、象棋、麻将之类,总是有若干观战的君子们。有人开玩笑说,只要往棋局前一坐,不需要自己动脑,也能杀个昏天黑地。
宝华街,小小的杂货店服务着胡同里的老老少少。
缺乏对古老胡同建筑保护的市政规划者们总是允许各家各户置换之前的古老房屋。虽然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大杂院又变成了新小楼,但胡同还在,胡同里的人还在,胡同里的人的营生还在,这样最差也使得胡同的生活方式、胡同的文化魂魄苟延残喘着。
胡同里的小院,总是有这种或那种的树一棵或几棵,无花果、石榴、葡萄、夹竹桃都是人们乐意在家庭的角落里看到的。收废品的人也总是在这样的树下,帮住户把家里的旧报纸书籍、废酒瓶、无用的金属品带走。
胡同特色的居委会通知
住胡同的好处之一就是邻里之间当真好过远亲,各家各户的家可能都小小的几间房屋,可孩子活动的空间遍及四街八巷。想想小时候,姥姥跟着我跑着喂饭、我和一群伙伴胡同里捉迷藏、十五夜点灯笼、延着周围的屋檐穿房越脊。周围邻居各家都熟,过年还被父母勒令给邻居家长辈磕头拜年。到后来,都跟自己家似的,据说爸妈最受不了的就是,不管谁招呼我都跟人家走,就是不回自己家。可如今,本楼层邻居别说认识,连面都基本没见过。
老伙计们,年轻时候互为邻里兄弟,到晚年便并排坐在树下,谈天说地看夕阳了。
从宝华街西口出来就到了西门。其实以前这里有好几条小胡同七弯八折号称九道拐,如今也慢慢的拆没了。
胡同里总是住着这样那样的手艺人,修车换锅底、理发兼推拿、饭店食铺应有尽有。
信步走上西门城墙,话说这西门城楼名号大梁,是数年前重修的。修城墙的时候发现清城墙的马道下严丝合缝的叠压着明城墙的马道,更是印证了开封城,城摞城的说法。于是大老爷们开始搞城摞城遗址博物馆,也就是把文物勘探的大坑上边搞了个玻璃楼子,可钱搞不来或者是搞来都被败光了,无力继续成了烂尾工程。再后来被无知孩童或者破坏分子石头砖块把玻璃砸的干干净净,只得以雨布苫盖大坑。日子久了,难免被我等这样的好事者立此存照,曝光于网络。现在舆论压力也大,官老爷们个个都有难言之隐,只好发些青砖盖间小屋,好歹一遮了之。又特批款项,盖严谨小屋一间,用以售票。
大梁门城楼也是一样,复建完工以后,使九顶铁叉防盗连环栅栏团团围住,老来收费。
真不知道天朝的传统是怎么传承的,从未听说过历朝历代哪个朝廷把历史名胜、山川锦绣、文化遗产随便一圈就敢坐地收费、栽树要钱的。人民的历史何尝属于人民,虽然交钱后是可以属于8小时的,只要你能从开门待到闭馆够毅力的。
我只能沿着不收钱的残破城墙行走,向南,这才是我的城墙。
城墙上的广告,房地产商们大出血的苦口婆心劝你:选对好房子。。。难道有几人有选择的权利或自由么?
城墙上的采食者,用自制竹竿钩取槐树花,可作菜。
采槐花者还挺多,印象里不曾吃过.前几天吃饭时要凉菜时,拼了一些凉拌的,味道尚可。
军安花园小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们?
三层小楼,车库花园小园,一个都不少。
走不太远,修复过有雉碟女墙的城墙便消失了,只有平凡的十数百年的只余大墙的城,默默平铺,向远方。
城外,墙下,与不远处房屋的夹缝中,有被砖石辰砂掩埋的墓碑封土只露顶部。想必基本无人祭扫。
有树木花草的道路总是不令人厌倦
城上,各人有各人的事情做,独坐话疗或采华谋食。
城外的小区,想必也乐于与城相邻。绿杨、紫桐、灰墙。。。
瞭望
此时城外是所学校,打球的孩子。
向前走,已无坦途。一面大墙,隔立城上,阻住去路。好在有人从上掏出一个洞来,我把包背背好、相机挂颈上,手足并用,钻之。
墙外是另一番景象,满是各种树木成林,脚下只有一二小径,仍然是钻。
地上掉落了被人钩下的槐花,可以吃的花朵。
艰难穿过各种枝杈间的小路,忽觉又至尽头,又是一堵大墙。约3、4米高,中间处有人挖出容人脚尖点踏小坑一,尝试,不成。只好另寻路下,磨蹭之墙边,有土路小道盘旋而下。出,发现竟然是一小院,好像到了小西南门。
出来的市场,应该是有些年头的两排门市房,还用门板。门板这东西也是越来越少,小时候门口的小铺、商店尽皆是使用门板的。那时一些宽窄不同、不甚规则的条状板,上下插入门槽,兼背后有横钉的短撑相互依靠,很是坚固。在没有防盗门的年代,这很是管用。
出来看,确实是小西南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