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45
威望 点
主场币 元
贡献值 点
好评度 点
人气值 点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精华
注册时间2005-12-28
在线时间 小时
性别保密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收听
|
袁头:中国模式的奠基者
现在人叫袁伟民“袁头”,当然指的是他的位高权重。
但在中国排球界,尤其是在女线上,他的确是个“头儿”!
袁伟民今日之权位望,离不开他近十年执教中国女排的经历——他直接领导夺三连冠,间接领导夺得第五次世界冠军。如果不是因为某些政治因素,袁头早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便已功成名就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前苏联女排的奥运辉煌,实在是“侥幸”得很,其“幸运指数”,不在陈忠和领导的新中国女排之下啊。
在中国女排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袁头及其影响,如同光辉的主义,某某的代表般,无处不在:
袁头第一功绩便是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拨尖的铁军。在袁头手上出来的“中国姑娘”无一不是当时技术上的佼佼者,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孙晋芳和郎平。
在很多抱有怀旧意味的论坛贴上,孙晋芳与郎平被简化为“老女排”的代表符号,但是对于此二人在老女排中的价值却鲜有提及。
孙晋芳是当年老女排的二传,也是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二传手。她的基本功扎实,技术精良,作风泼辣,计算精确,在理解袁头提出的“高快结合,快速多变”的八字方针上,有着深入的体会,运用进攻强点上,有着坚决的信念与强大的勇气。她的二传技术动作不华丽,但是给球精准到位,极少无谓的失误。在防守与进攻的转换上,她的把握性很好,在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七场25局比赛中,她无一次换下场,只出现过不到五次的配合失误,传球到位率高达8成半。
郎平是老女排的箭头人物,是最后一击的实现者。她的价值在于彻底实现了“高快结合”中的“高”。郎平作为当年的世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她的特点在于相持阶段,或者反击阶段中高点强攻的能力,以及越是关键时刻,越能够发挥出攻击实力的意志力量。1978年郎平出现之前的中国女排已经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快、最丰富的进攻体系,缺少的只是反击与相持中的得分能力。郎平的出现,如同及时雨,在强攻突破上,为当时的中国女排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武器。
郎平出现的另一个意义,即至少解放了当年中国队主力阵容中的三个人。一个是二传孙晋芳,当时为了发挥快速进攻的威力,中国队打的4-2配备,孙晋芳在前排的时打的是攻手,由张洁云插上二传。有了郎平,她的攻击力完全可以应付当时拦防水平下的两点进攻轮次,因此完全解放了孙晋芳,让她全心投入全队的组织中去。
第二个是主攻张蓉芳,张蓉芳是当时主力阵容中防守一传最好的球员,甚至在前排时她也要进行后撤一传,同时防守的任务量极大,郎平出现后,顶替了杨希的位置,同时更迭了接应上的张洁云,一个下三路更加出色的陈招娣进入,分担了后防的重任,同时也在防反中解放了张蓉芳。
第三个是副攻位置上的曹慧英。曹大姐在1978年前后已经开始走下坡,但是由于前排拦网的关系,她一直得守在场上,郎平在前排主攻线上的强力拦网使得她可以放心地退守替补席,而换上进攻拦网更加男子化更加凶狠的陈亚琼。从此,中国女排开始了一个全新的5-1配备,并向着建队初制定的“高快结合”思路前进,并在1981年走到当时的高峰。
郎平的出现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女排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所谓“全攻全守”内涵的阵容。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代,在高速发展的男排中,“全攻全守”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
所谓全攻全守,不仅仅是场上队员的技术都很全面那么简单,它需要场上队员在进攻与防守环节都有着过硬的技术并起到各自的作用,每一个人都在进攻与防守的环节中起着独立却相关联的作用,并“合纵联横”,互为支持,形成一个高速率运转的集体。
如郎平,乍一看,她在当时的阵容中只是一个扣球手,得分手,但是实际上,她在四号位的拦网防守,却是当时中国队整体拦防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份。她的对角张蓉芳则是中国排球史上技术最全面的两个球员之一,在攻防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孙晋芳虽然是一个5-1配备中的二传人物,但是她的进攻性与防守能力同样出色,左手的二次吊、扣有相当实力,4-2阵容中打下的进攻实力基础不容小视。
至于两个副攻,更是当年世界女排中顶级的组合,周晓兰的中网强攻能力,陈亚琼出众的滞空与飞行能力,以及她们扬名于世的凶狠拦网,是中国队防反体系中重要的保障。
这个“全攻全守”中略有遗憾的,就是陈招娣,她因为防守与一传,成为全队不可或缺的链条人物,但是她的进攻与拦网稍逊,因此老将曹慧英退出主力阵容后就成为了“影子接应”,她强硬的拦网与凶狠的进攻,形成了在二号位的隐形威摄。这个阵容在1980-1981年达到最高峰,从1982年后开始进入更迭,到1985年形成第二个高峰,之后便随着强攻点的削弱,一步步地走下坡路。
袁伟民打造的“全攻全守”的主力阵容,符合排球运动发展的潮流,这是他的贡献之二。
袁头的贡献之三,便是他及其教练班子提出的“高快结合,快速多变”的立队方针。这八个字已经被现代排球发展所证明,可以说是抓住了排球发展的要领。
排球是空中对抗激烈的运动,高度当然是第一基础!同时,排球又是在有着九米深宽的场地上进行的、隔网对抗的运动,速度与全面利用场地各个位置进攻则是升华的动力。所以这八个字提出近三十年后看,当今世界排坛各个领一代风骚之球队,无一不是在高与快上有着完美结合的球队,如80年代的中国女排与美国男排,90年代的意大利男排与古巴女排。
袁伟民的意识很超前,甚至在1980年的时候就开始安排郎平进行后排的进攻,当时国际比赛中这种技术虽然运用得不多,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是郎平在81年世界杯中日之战,82年世锦赛的中苏之战中有这种运用,大致应该是郎平从一号位往内切跳,到六/一号位之间起跳扣球。应该算是世界女排史上比较早开发进攻深度的教练员了。
至于后四个字,则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要求,因为人种的关系,中国人永远不可能获得欧美人那样的力量,但是黄种人的小快灵与精于配合的工蚁风格却是欧美人所不能比的,因为在快速的基础了强调多变,也是一个从实践提高到理论高度的结晶。
1986年的中国女排虽然主教练说的是张蓉芳,但实际上整个比赛时的布置与临场指挥。袁头无处不在,因此袁算是间接指挥了第五次夺冠的中国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