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开放注册
查看: 1042|回复: 5

北仑“三点式”:碶港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1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序



如果要看外表繁荣,那么看一个个模特,在T型台上,不断猫来猫去就行了。虽然你也看那模特的好身材,但你更关注的是身材上挂着的时装。但,如果要看一个人健康的身材,那么还是得看她们着比基尼。这样才来得直接。



看一个地方,道理也是这样。如果你只看表面的东西,如什么时候何处新兴一个什么大公司等等。也行。不过,如看时装秀,有时你会被表象所迷。要看根本的东西,还得眼光狠一点,眼神毒一点,瞄准三点式,认真透视一番。



因为有此“偏见”(有时,还是偏见一针见血,痛快),我努力寻找北仑区的“三点”。自然,你已从标题上看到了,这三点就是:碶、港、桥。欲知其详,请看下面几篇文章: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桥:跨小溪水,迎大海潮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篇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上篇:坚石当道

  好险!“碶”差点毁了容、变了模样,成了“矸”,同时“矸(GAN)”也变了音,成了QI。这,现实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忽视乃至丢弃传统的事件。模仿“数典忘宗”,“碶”字毁容变形就成了“乱变忘宗”了。



  “碶”不仅仅是一个汉字。“碶\”在江南,亦是江南一味。




   江南,在外的声誉多在“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江南的一个“招牌”。真的江南,只有置身其间到并生活几载,才识得个中三味。自然,“碶”是江南成为江南的理由之一。无“碶\”不成江南。



外地人来宁波,首先要识的一个音就是“QI”,什么“xin qi 新碶” 、“dan qi大碶”、“si yan qi四眼碶”,然后是“碶\”字,然后是字后的意思、历史内涵。我来江南十余载,也只是近年来才对“碶”、海塘等宁波“文化土特产”有了些粗浅的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功能角度来看,“碶”有主功能和附属功能。主功能是“碶\”起着蓄水、排洪拒咸等水利功能。服务于农业耕作生产。比如北仑有一“碶”,其名是“留耕碶\”。意图很是明显。如果从心理上分析一下“留”字,还有人与老天商榷的味道,带着民间“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这主功能亦是经济功能。多体现在“危难时节”,台风起时、海潮涌时、大雨降时皆是“碶”“大显身手”的时机。




“碶”的附属功能,体现在平时。“小桥流水人家”中的不少人家是“碶\”畔人家。对于这些人家来说,“碶”自然成了生活的中心。贺友直,宁波市北仑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近年新作“新碶\老街风情录”,其中的“新碶头”,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江南的“清明上河图”。综合来看,历史上的“碶\”,从创造一开始就已命定着溶入百姓生活。我臆断:大型的“碶”,一开始就是人们定下在此扎根的原由。后,就成为民间的“政治、文化中心”了。在新碶\街道的一个“碶”畔,我看到老房子上的门牌号是带“碶\”字的。而在此“碶”不远处,就是一处宗祠――“文祖祠”。这仍是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明证吧。如果再加上如此的思量:宁波的不少地方以“碶\”为名如贝碶村,那“碶\”的地位就更加明显。于是,历史岁月中的碶,无形就是一个平台。芸芸众生,生生不息,传承训导、呵五呵六,市声喧闹,大约不离“碶\”左右。再浪漫一点想,古代MMGG有情有意时,是不是到“碶”头相会呢?人类繁衍,这样的事注定会有的。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那只有天知碶\知你知我知了。抱柱守信,尾生抱的是不是江南的碶柱呢?我无意在此考究。



要特别提及的是,绝大多数“碶”皆有桥的功能。“碶\”亦是桥。文题我言“坚石当道”,其中一层意思,就意在此。这里“当道”的道是碶上的桥路。这可能是“碶\”成为“碶”而与闸有所区别的一个重要依据吧。古代有先“器”后“道”的道道。“碶\”的附属功能,在我看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碶,算不算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呢?算不算江南文化的一种符号呢?我想,如果不能等于,也大约近之吧。“碶\”,本是百姓创造中来,又处百姓生活之中,久而有灵,其神,就一点点浸入到百姓的民风民情民俗之中。用现代的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也。


 从用料角度来说,“碶”皆由坚石当家。我们知道,靠海的地方,石料较少。我臆猜,在古代,为找可用的石料,先人一定费了不少精力:先得找到石窟,然后是开凿,然后是运输。在人的活动半径很小的古代,这样的劳作,艰辛非现代网络GGMM可以想象。



从地理角度来看,“碶”,是海和内河之间的闸。“碶\”面对的,一面是海水,一面是淡水。我文题所标示的“坚石当道”的第二层意思,坚硬的石头所当的道,指的是水道:听人的话,当人想她来当道时,拒之,不管咸淡;当人想水流时,任其东西。






作者:韩光智

来源:北仑新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序



如果要看外表繁荣,那么看一个个模特,在T型台上,不断猫来猫去就行了。虽然你也看那模特的好身材,但你更关注的是身材上挂着的时装。但,如果要看一个人健康的身材,那么还是得看她们着比基尼。这样才来得直接。



看一个地方,道理也是这样。如果你只看表面的东西,如什么时候何处新兴一个什么大公司等等。也行。不过,如看时装秀,有时你会被表象所迷。要看根本的东西,还得眼光狠一点,眼神毒一点,瞄准三点式,认真透视一番。



因为有此“偏见”(有时,还是偏见一针见血,痛快),我努力寻找北仑区的“三点”。自然,你已从标题上看到了,这三点就是:碶、港、桥。欲知其详,请看下面几篇文章: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桥:跨小溪水,迎大海潮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篇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上篇:坚石当道

  好险!“碶”差点毁了容、变了模样,成了“矸”,同时“矸(GAN)”也变了音,成了QI。这,现实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忽视乃至丢弃传统的事件。模仿“数典忘宗”,“碶”字毁容变形就成了“乱变忘宗”了。



  “碶”不仅仅是一个汉字。“碶\”在江南,亦是江南一味。




   江南,在外的声誉多在“小桥流水人家”。其实,“小桥流水人家”只是江南的一个“招牌”。真的江南,只有置身其间到并生活几载,才识得个中三味。自然,“碶”是江南成为江南的理由之一。无“碶\”不成江南。



外地人来宁波,首先要识的一个音就是“QI”,什么“xin qi 新碶” 、“dan qi大碶”、“si yan qi四眼碶”,然后是“碶\”字,然后是字后的意思、历史内涵。我来江南十余载,也只是近年来才对“碶”、海塘等宁波“文化土特产”有了些粗浅的了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功能角度来看,“碶”有主功能和附属功能。主功能是“碶\”起着蓄水、排洪拒咸等水利功能。服务于农业耕作生产。比如北仑有一“碶”,其名是“留耕碶\”。意图很是明显。如果从心理上分析一下“留”字,还有人与老天商榷的味道,带着民间“天人合一”的朴素哲理。这主功能亦是经济功能。多体现在“危难时节”,台风起时、海潮涌时、大雨降时皆是“碶”“大显身手”的时机。




“碶”的附属功能,体现在平时。“小桥流水人家”中的不少人家是“碶\”畔人家。对于这些人家来说,“碶”自然成了生活的中心。贺友直,宁波市北仑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近年新作“新碶\老街风情录”,其中的“新碶头”,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江南的“清明上河图”。综合来看,历史上的“碶\”,从创造一开始就已命定着溶入百姓生活。我臆断:大型的“碶”,一开始就是人们定下在此扎根的原由。后,就成为民间的“政治、文化中心”了。在新碶\街道的一个“碶”畔,我看到老房子上的门牌号是带“碶\”字的。而在此“碶”不远处,就是一处宗祠――“文祖祠”。这仍是政治文化中心的一个明证吧。如果再加上如此的思量:宁波的不少地方以“碶\”为名如贝碶村,那“碶\”的地位就更加明显。于是,历史岁月中的碶,无形就是一个平台。芸芸众生,生生不息,传承训导、呵五呵六,市声喧闹,大约不离“碶\”左右。再浪漫一点想,古代MMGG有情有意时,是不是到“碶”头相会呢?人类繁衍,这样的事注定会有的。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那只有天知碶\知你知我知了。抱柱守信,尾生抱的是不是江南的碶柱呢?我无意在此考究。



要特别提及的是,绝大多数“碶”皆有桥的功能。“碶\”亦是桥。文题我言“坚石当道”,其中一层意思,就意在此。这里“当道”的道是碶上的桥路。这可能是“碶\”成为“碶”而与闸有所区别的一个重要依据吧。古代有先“器”后“道”的道道。“碶\”的附属功能,在我看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碶,算不算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呢?算不算江南文化的一种符号呢?我想,如果不能等于,也大约近之吧。“碶\”,本是百姓创造中来,又处百姓生活之中,久而有灵,其神,就一点点浸入到百姓的民风民情民俗之中。用现代的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也。


 从用料角度来说,“碶”皆由坚石当家。我们知道,靠海的地方,石料较少。我臆猜,在古代,为找可用的石料,先人一定费了不少精力:先得找到石窟,然后是开凿,然后是运输。在人的活动半径很小的古代,这样的劳作,艰辛非现代网络GGMM可以想象。



从地理角度来看,“碶”,是海和内河之间的闸。“碶\”面对的,一面是海水,一面是淡水。我文题所标示的“坚石当道”的第二层意思,坚硬的石头所当的道,指的是水道:听人的话,当人想她来当道时,拒之,不管咸淡;当人想水流时,任其东西。






作者:韩光智

来源:北仑新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下篇:遍尝咸淡



没有什么东西永恒。但有不少东西长久。“碶”,已历千年,于是拥有别样的味道。由于潮来潮去,大海不断玩着魔法,滩涂和靠海的陆地,就比其它地方更多不确定性。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里是前沿第一线。在这里,“碶\”随海走。海退“碶”进,海进“碶\”退。于是有“碶”建“碶\”废的应对之举。最近,北仑区下三山二闸、穿山闸计划外移新建,就是一个例子。不过,这个例子也是现代工业“向前进”、农业“向后缩”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因为岁月中的这些变化,因为“碶”吞吐海水、河水,来往咸淡经岁月风霜,所以我在文前标题曰:遍尝咸淡。




   从历史中走的“碶”,无疑带着历史的印记。修“碶\”,谁主其事?在此,我放胆臆断:“碶”是古代官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不信,我可抬出过大人物来佐证。谁?王安石。写上这个名字,我就生疑了,王公是因为主持修“碶\”而安石才得安石之名,还是先有安石之名,而后被皇帝遣到海边要安石修“碶”呢?据<镇海民国县志>载:“宋庆历年间(1047)荆国王公宰鄞时凿山为之,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阔三丈六尺,高三丈。额设碶夫二名,民立荆公祠于碶\左,岁祀之,今圯人呼是碶为穿山老碶\。”“穿山碶”,今在北仑境内。我曾至“碶\”边,不过,现“碶”已不是王安石那时的“碶\”了。在“碶”前,我看到具书法意味的“穿山碶\”三个字。我想,这一定是当时有名望的乡绅所题。有趣的是,山字中山一竖很长,是不是象“碶”“穿山”之形呢?想来当时官府中人不会如此创新,故我推之为乡绅所为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碶的命名来看,也可以看到岁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有以地为名的。如朝西岙老碶\、鹰窠湾外碶等等。有以物为名的,如长腰剑碶\、花船碶等等,有以团结为号的。如联合碶\、七姓碶等等。至于反修碶\、红旗碶、红卫碶\、创业碶,不用考证,就可断言其出自红色时代了。

  “碶”好,但也不是建好后,就万事大吉了。在农业为纲的时代,管理“碶\”也彰显着官方和民间的经济智慧。其中含有更多的经济考量。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镇海知县大老爷发告示,告示曰:“穿山备塘内河筑大塘,塘外涂涨均归首事酌量起租存公,以作日后修碶经费;新塘田五亩八分八厘,归首事收息存公,以备碶\板条粮等费;额设碶夫三名,收碶\田老田十一亩八厘八毫,每年任其布种、收息,以作辛资薪水;新造碶二门,本为防水患起见,非遇大水不得轻启闭,时须将夹板两层夹泥椿塞毋忽;碶\门启闭所关甚巨,若有私行通舟放蟹等,弊甚为不法,一经察出,鸣官究治,首事不得任徇。”告示里涉及两人,一是首事,一是碶夫。首事,我没有见过,但推知应是民间组织负责人。按现代理念说法来解释,应是知县大老爷全权委托处理“碶\”事的负责人。无疑的是,一定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而且很有威望。一句“首事不得任徇”就知其手中实权不小。否则凭什么徇呢?再说碶夫。碶\夫,我见过两个,皆现代的。一个在仍在守着。他是一个从村干部岗位下来的转到“碶”边的,属水利部门聘用的临时人员。另一个碶\夫,是我在新碶街道某碶\边遇到的。一问,他担碶夫是续其父的。现在他守的碶\只作桥用。所以他也就下岗了。我推断,他这个碶夫,与古代的碶\夫,大致一样。其特征有:“碶”畔人家,以农为生,家庭在当地,也应是有点势力的。父子相传的,带着世袭色彩。总是有利在其中的吧!。这与现在水利部门聘任的临时看守,也有明显的区别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一碶夫,身后就是他的岗位,可以天天听涛声的地方。当然,涛声里不免有寂寞。



宁波地区叫“碶”,其它地区应该也有内河和沿海之间的排涝设施,为什么只有宁波叫“碶\”呢?我猜,这和中国中原文化向四周传播的规律有关,传到宁波时,有滞后性。闸字造好前,契字先传到宁波。宁波于是假借或扩充契的内涵,使之成为标识江南独创的水利设置的一个“底色”。在“底色”基础上加上石,于是就成了一个新字。这个新字是中原文化所没有的。想来契与“碶”也的确相类,发音是一样的。契字简,理应先问世。在契字旁加上石,是不是模仿了楔字的造字法?我不得而知。不过,其中的道理臆想应是。我存疑问的是,为什么楔字与契和“碶\”字的音完全不一样。在历史上音变是如何?真实的历史恐怕只有图书馆加考古才能探底。凭我前述大胆假设,于是“碶”字就和宁波特色结合起来。如果此论能站住一只脚的话,那么,这也是宁波且有独特创新精神的一个书面证明。



  对于碶,我还想考究一下的是,她与闸的分界。从造字的本义来看,闸,门里有个活动的板,造字者主要着眼于整体里的重要局部。这,用来解释水库里闸不能叫“碶\”,就很有道理。而“碶”造字者着眼于用料和制造的方法:将石楔入河道中。两者实际如何区分,我眼观之,一般而言,“碶\”大一点,闸小一点。不过,也不尽然。北仑区的毛礁闸,在江南碶闸中,也比较大,也被叫闸。民间的称谓,常将碶\闸这二者整到一起来叫。于是两者更加难以分别了。不过,这是在江南。如果离开江南,世人眼里有闸无“碶”的。如三峡大闸,可谓大矣,却无“碶\”名。



有地理环境决定性格一说。我这里无意评估其真理的含量。但我相信此说中有几分道理。正如如此,我们看待一个地方人的地域性格,也可以从当地的环境中猜测几分。在我看来,“碶”这一历千年仍在发生作用的综合性水利设置,对塑造江南人的性格发生过巨大作用。如创新精神、如坚硬姿态等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一个具现代色彩的“碶”,透过“碶\”上的室,可以看到港口的现代化设置。这是古代与现代的对话。



浓缩的是精华,沉淀下来的是精神。而这,对北仑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将起着持续而有力的导向作用。识“碶”识人,识“碶\”识势,顺之时,直挂云帆;逆之时,则步沉身重。



北仑还有不少的“碶”。北仑还有不少的“碶\”还在发挥着水利交通等作用,因为这些“碶”,还有那些看似已消逝的“碶\”,像楔子一样镶嵌到历史中去了。



后来,“碶”还将与港、桥一起,锻造着北仑今天乃至明天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
  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桥:跨小溪水,迎大海潮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第二篇 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先说港的前世。世上本来没有港,临水的人家多了,也便成了港。

  不过,其初并不叫做港,在宁波,叫浃口。有史为证。《三国志?吴书》)“晋?隆安三年(399)9月,琅琊人孙恩率部自海道南下至浙东沿海,入大浃口(镇海口),溯甬江,攻下句章…”“浃口”于是入住史籍,进入历史。

  按胡适说的来,“大胆假设”。浃,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亦是我的臆断),为水与陆地相夹。此字应和“峡”同母(即“夹”)所生,是“双胞胎”。一个重点在“水”,两水之间有地;一个重点在“山”,两山之间有水。其共同之处是,皆有狭长之意。从字音来说,一个是“JIA”;一个是“XIA”。韵母“一色一样”(宁波话,一样的意思)。声变出现在声母。想来,其间历史悠久,想来,其时众口相传,出现这样的变化实在是相当自然的。

  <诗经>里歌咏,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实,在水一方的,除了美人,还有芸芸众生――非美人。你想一想,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逐水而居,傍水而聚,是古人最自然不过、最经济的生存之道。区别在于,在内陆,临的是溪、河、湖、江,在江南,临的是河、江、海。

  临水,于是有了江南人家。浃口,本来是指称一个很小的区域,后随着岁月,变成了指称一个随自然条件而兴建的自然居住区了。这也符合汉字局部指称整体的规律。慢慢的,“港”就出来了。你想一想,“港”,由“水”由“巷”组成。而“巷”字是古代的街道了,街道处有人烟味了(有诗佐证,诗人戴望舒撑着油纸伞在雨巷守候丁香妹妹)。“港”富人味,由它来代替“浃口”,不觉之中描上了更多的人文色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浃口,因为“碶”的有或无,其所容纳的水也不一样,或淡是河水或咸是海水。(“碶\”的作用请参考北仑三点式之一、之二)

  还是来看点历史。据有关资料,春秋时期,宁波就已经以港出色出彩了。当时中国拥有著名的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会稽(今绍兴)、句章(今宁波)等海港,其中句章港在5个港口中占据显赫的地位。当然,其具体位置与今小港、北仑港并不共享同一个“网址”。

  如果船只出入异国才算港开埠,那小港的“处女航”是在唐朝。据史料记载,公元752年(唐天宝11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靠泊登岸,标志宁波港正式开埠。其实,在日本遣唐使船未来之前,港口早就船来船往,忙开了。象征性的标志开埠其实也包括着历史的玄机:政治在社会中发挥着主流主导作用。即使在古代、即使是远在边远的江南,也不例外。

  这是港的“童年、少年”――小港时代。

  在港的少年时代,在我看来,港的作用有二:其一是民用。其二是军用。这两用皆与中国以农为主、江南农商立本有着“配套”的合作沟联。民用方面体现在人来货往。服务对象包括农民和商人。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商人里,自然小商人居多,是社会的有益补充。“大口吃货,大口出货”(物流),那是将来的事了。港的辐射半径也极其有限。军用方面。其价值体现在港口的战略地位上。具体如何,此处不表。不过,由于岁月的丰功伟绩,中国最早的海洋意识却由此处生发开来。对文明的传播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有“海上丝绸之路”为证。

  对人来说,“三岁看老”。物亦然。港小时的传奇,现在还鲜活存在于时人的记忆里。比如,传说宁波最早的海关在今北仑小港。比如一些人还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十几里水路到张斌桥,小港人到宁波城里去还是以坐船为最佳途径。比如人们认为小港为“宁波帮”主要发祥地之一。再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北仑最早开发的区域在小港。至今在老三区人的印象中,宁波开发区的中心、核心在小港,小港是开发区的别称。……

  在港的成长中,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有专家把北仑港的演变划分成五段六个时期:河姆渡时期、句章港时期、明州港时期、庆元港时期、老宁波港时期、北仑港时期。即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自然停泊点到今天的北仑港有五次大的变迁。首次向下游句章港前进25公里(用时4500年);第二次到三江口江厦一带推进19公里(用时1200年);第三次从江厦到江北移动0.5公里(用时1100年);第四次从江北岸到镇海港区前进19公里(用时110年);第五次从镇海口到北仑新区前进14公里(用时5年)。这五段,除了地理上的因素外,贸易无疑是最决定的因素。

  港成长的总趋势是向着海洋逐渐加速。自然,动力来自人类的交流欲望和需求与时俱进。特别要说明的是,小港和大港虽然精神上相通相连,但区别甚大。在我看来,小港是自然形成的,带人间烟火气。大港是兴建出来的,与大工业、网络新时代相配套。

  长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北仑港成为大港,也不过几十年光阴。自然,成长后的港,已与从前大不一样。如何不一样,这方面的资汛太多。此处从略(欲知大港说法,请看我后面的专栏文章:洋洋大港属于谁?)。

  两个年龄定港,北仑港是中国最古老的港口,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港口。最后,我想阐明的是,随着港口向海迁移,随着港口的不断长大。港口的容量和胸襟也已海量了。化作诗句就是:

  面向大海 春暖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桥:跨小溪水,迎大海潮

  
  前行进步,遇水,除了涉水而过或借船横渡以外,还有另一个选择,桥。建一座桥,从桥上轻松走过。

  如果往灵魂深处挖,桥这一通道更多的隐含着人类跨越的潜意识。

  如果往传说上想象,桥是从天堂上摘来的鲜花。假设江南是王母娘娘遣送到尘界的一个金童玉女的话,那么,桥就是玉女下凡界时从瑶池边顺手摘下的一支鲜花并将其别在鬓角。桥使江南更别致了。

  这样的跨越,这样的“梦想成真”,在江南,真是太寻常。甚至可以说,没有桥,何谓江南?

  在我看来,江南的桥有二用。一是联结此岸与彼岸。让人们多了一条路。二是桥成文化因子。这和我前几篇文章中所论及的碶、港一样,从最开始的纯粹经济成分演变成经济文化遗传基因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桥,是人类跨超越意识的“梦想成真”。也许正因如此,文人借此跋涉文化苦旅:穿行于“小桥流水人家”,不觉已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夜泊枫桥,玉人何处,“二十四桥明月夜”“梦到花桥水阁头”梦醒已是当下,却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桥就这样掺和着江南才子的情感,成为传统文化基因。潜在人的生命里头。

  如此这般看桥后,再让我们度量度量宁波北仑的小桥大桥。

  和港分小港、大港时代一样,北仑的桥,也分二代,小桥和大桥。不过,北仑的大桥时代的到来要比大港时代到来的迟了些。

  小桥起于何时,当然无从考证。翻翻地方志,知道明清时,桥已进入史籍。相对有名的是,永济桥、鄞镇渡桥、朱家渡桥、金银渡桥和太平桥。这里的小桥虽没有枫桥的造化由张继来点化,但也具文采。在鄞镇渡桥上有对联,曰:“易渡为桥,跨过江津通两邑;建亭立祠,座居旷野对双峰。”金银渡桥有联曰:“人惟小坐或有时领略正当月照波心;客从何来到此地鉴观莫作峰青江上。”自然,这是文人的雅作,观此不要忘了小桥配套服务农耕时代的首要功能。

  我们再来看一个统计吧。2004年,北仑区境内有跨海(江)桥梁2座,公路桥梁172座。从数字来看,散布各处的小桥,并没有统计在内。看大桥,大榭跨海浮桥,是北仑区境内第一座联接大陆与海岛的跨海桥梁。1995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大榭岛跨海公铁两用桥,2001年4月通车。跨江桥,招宝山大桥,2001年6月建成通车。由此观之,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大桥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到现在,大榭要建第二座跨海大桥,梅山计划桥通两边,已是大桥为工业时代物流时代服务的新式样了。这种对应关系和小港、大港与农耕时代、网络时代的对应关系相一致。如果说小桥跨越的小溪水的话,那么大桥日夜听的是大海的涛声了。

  桥有大小,各有其妙。在大桥为物流承担车来车往时,小桥在承续着从前的服务人流功能的同时,还别有奥妙之处。这奥妙之处得之于小桥更多人烟气,就像小港一样。有网友在网上追忆太和桥:大家知道这座桥吗? 它是新碶老街变迁的见证人,是新碶\繁华的发源地——也是北仑繁华的发源地!80年代,新碶唯一的由水泥路浇铸的街面就是在它附近!70年代末,北仑港最早的外轮登陆后,新碶人最早见着的外国人就在那里!北仑城区最早的居民区——北仑新村(港务新村)就在它附近! 新碶最早的集市(菜场)就在它附近发源!!

  看来,在大港、大桥服务经济发展经济助人富后,富后的人还得有小港小桥来安放人的某些精神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5 16: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 综合篇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盲人摸象”,我摸到了碶港桥三点,于是有了对“大象”的想象。



碶、港、桥,在我看来,与其将此三点看成历史园地里生长的“经济作物”,不如亦将其看作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密符”。――文化因子。再细解一点就是,此三点,皆可说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在此认识前提下,仔细打量碶\、港、桥,并思量各点之间内在的勾联。无疑是对江南一方 “模样”的一个有效的把握和前瞻。




三点,各占各的地,但其中有内在的经济文化精神相通。比如三点,都和水打交道。一个是碶,坚石当道,遍尝咸淡,一个是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一个是桥,跨小溪水,迎大海潮。虽说水不同,有的是海水,有的是淡水,有时是咸的,有时是淡的。但此三点都与水勾联,并在勾联中,显示着人对水的不同态度和作为。历史是人写的,而写的“纸张”(丹青)就是大地、山川、河流和大海。




总体来说,三点碶港桥之间,暗含着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现代物流新时代的转化的痕迹。小桥、小港那个时代,小桥、碶\是农业时代的“骄子”,和人及人烟贴得非常近。大桥、大港那个时代,大桥、大港是工业发展必要的呼应和得力的“左右手”。相对而言,离人远了些,离财物近了些。于是,财富长的快,人却显得寂寞多了。这是时代使然。好在小桥仍在、小港依旧。只是主角变成了配角。




要提请你注意的是,大桥大港离人远一点还有一层内在矛盾。大桥、大港时代,在大桥大港中穿梭其间的,比小桥小港时代,多了一群人:外来的建设者。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承载体携带者,从“五湖四海”涌来的“外来人”对本地文化、本地经济思维、商业思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而这相异的因素,其中既含着先进的商业精神和员工精神,又含着未与本地充分磨合的“抗体”。以大港为例。大港的员工对北仑有多少认同感和自豪感吗?!隔膜自有天然的因素,但后来,有关方面无视隔膜而不作为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中国国情吧,在北仑区域现行“诸候割据”体制中,一个“诸候”有心有识想有所作为,也难。何况体制中人、机构常怀“各自保平安”之心呢?!




所谓桥,本是一根木搭两边。后,有了引申义,沟通这和那。从桥的引申义来看,北仑三点碶港桥皆是沟通的桥。人来人往,车来车往,船进船出。熙熙攘攘,想一想,人类闹腾的,不过是人之间的沟通和货物之间的互通交换。以人为主时,小桥小港还有碶\,就是主要舞台,以货物为中心时,大桥大港就是通途。在历史舞台的转换中,碶港桥三点之间就这样“竞合”着:




碶――港。碶\,其宿命是坚石当道遍尝咸淡。修碶,或者说准确的说创造碶\的人,对大自然更多的抱着与天谐和的心曲,满是谦卑。于是,在大地上的碶,显得与大地一体,与人一体,构成了江南独特的人文基调。而港,更经常得面对水,她的天地更大了。港越大,与过去就越不一样。小港时,港和碶\有着相同的色彩。但到了大港,那立在大海边上高高的、红红的机械,在一片晴空下,有些怪异。这是工业文明的彰显。无疑,大港多了“人定胜天”的气魄和胆识。




港――桥。如果说碶和小港,在精神上相通的话,那么小桥也和小港相通,大桥和大港相通。小桥虽和大桥共着一个桥名,但服务对象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村人来往和集卡穿梭。小港和大港共着一个港字,但其内在机构和运作方式迥然有别:小舟问津和货轮吃水。在大桥特别是跨海大桥的映衬下,大港更显风采。在大港的周围,大桥便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豪气。于是有人规划着“港桥联动”缔造宁波传奇。




桥――碶。碶\,虽是宁波独有,但宁波的碶,生来绝大多数亦是桥,准确的说是小桥。碶\和小桥,就算不在人家附近,亦是人迹常至之地。桥,从字来看,由“木”来造。但江南的桥更多的是石头当家。这也和碶相通。论起长幼来,桥碶\皆是千年之躯,谁早入尘世?我不得而知。我猜而知之的是,在时人和今后人的眼中,更多的是桥而不是碶,小桥担当江南“形象大使”,大桥、和大港一起支撑发展的辉煌。而碶\,虽然依旧有其作用,但说不定早有人替她在某个博物馆里申请“常住户口”呢!




历史、现实,皆纠缠不清。能明白一点的是,找到历史上的几个点进行座标定位,由是张望看个大概。对宁波北仑来说,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来瞄准我所找到的碶港桥这三点,那么,在人的精神安存和物质财富累加这一历史航线上,碶\港桥各点之间也许有着这样浪漫的诗情。如果加只“望远镜”,这种诗情也可延伸到历史与现代、人与天然的对望和对话中: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VBOL.cn ( 浙公网安备 33021202000496号 )

GMT+8, 2024-11-24 12:54 , Processed in 0.2626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